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8-11-17 19:50:15)
标签:
教育课堂教学新课思维活动启发性 |
分类: 继续教育学习笔记 |
课堂教学中导入新课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我们会有这样良好的愿望,即力求用最短的时间,使得全班学生集中精力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引导他们注意到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
导入时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求教师在一个课题或者一个活动开始的时候,用贴切而生动的语言,正确而巧妙的方法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把他们引导到学习的课题上来。导入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的情感,可以为稍后的课堂教学建立学习的框架和参考的基点,可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的愿望。
那么设计导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导入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导入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导入方法要简洁明了,要一下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它们的思路很快带入一个新的知识情境中去。导入不能与教学内容脱节,要从教学内容的整体出发,服从整体,为整体服务,起作用就是要打开学生对本节课的一个思路。
其次,导入一定要有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部分,是求知欲的起点,导入的目的即是用各种方法把学生这种内部积极性调动起来。导入的设计要引人入胜,使学习的内容以新鲜活泼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就能最大限度的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的内容,防止产生厌倦的心理。因此,教师要精心得设计导入,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精神状态,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再次,导入要有启发性。
导入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他们一步步深入,向着目标方向不断发展,通过浅而易见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理解问题的愿望,调动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内容。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之所在。
最后,导入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要想使新课的开始就能扣动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发生思维的火花,想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这就需要教师讲究语言的艺术性。语言艺术的前提是准确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可接受性。如果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富有感染力的;如果导入选择用直观演示、动手操作或者借助于实物等,教师的语言应该是通俗易懂的,富有启发性的;如果导入选用逻辑推理或者新旧知识相互联系时,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清楚明白、准确严密、逻辑性比较强的;如果导入采用巧设悬念得方法,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发人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