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香巷”
(2016-06-26 20:38:54)
标签:
南昌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解说老地名 |
本文已刊登于《南昌晚报·旧影》2016.6.26.
老地名
解说“香巷”
说起南昌城里一百年来的变化,庙宇之多少大概是非常显著的一点。佛教的寺庙庵堂、道家的道观宫祠、以及祭祀各路神灵的大殿小庙,据地方志的记载,民国以前的南昌城里有各类庙宇至少在200座以上。可是现在,只有文革以后重建的佑民寺成为唯一了。老南昌人常说:“烧香许愿”“烧香拜佛”“烧香磕头”“烧香跪拜”,只要是庙宇,就少不了香火,香火鼎盛,香火绵延,香烟缭绕,香烟迷漫。
南昌城里香火最盛的庙宇或许是攘灾降福的“万寿宫”和发财致富的“赵公庙”,在这两座庙宇之间有一条专门卖香的“香巷”。《南昌市地名志》(1992年版):“南起西瓜套,北至下湾街。长146米,宽2.8米。”说是“香巷”,其实除了卖各种香之外,还有香炉、蜡烛、爆竹、神龛、菩萨塑像以及各种祭祀用品。因为烧香拜佛的人多、办红白喜事的人多,所以,狭窄的小巷里天天总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热闹非凡。
在祭祀神灵之时,或叫点香、燃香、焚香,青烟缭绕、迷漫化散、袅袅升起、烟雾浓密、若隐若现,竟然会有神灵降临的境界和人们心灵感应的意念。远在先秦,周文王祭天,架起高高的木材,上置家畜丝绸,“燃柴升烟”,是为“烟祀”。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渐渐地把“烧柴生烟”改成了“焚香生烟”。
“西山积翠”是“豫章十景”之一,所谓“西山”,就是南昌古城西边的“梅岭”。梅岭山里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做香、世世代代做香,做香也是他们养家糊口的手艺,从很早的古代一直延续到了上世纪之末。
梅岭盛产毛竹,男人用蔑刀把毛竹披成一根根的竹签。香的种类很多,细的粗的,长的短的,因此,竹签的粗细长短各有不同。
梅岭有很多峡谷,瀑布飞下,泉水淙淙,沿着峡谷百姓建了许多水碓。日夜不息的水碓把混合在一起的杂木、树枝、树皮、谷壳舂成粉末。至今铜源峡里还保存着两百多座水碓,是难得一见的壮观的风景。
把松树榆树劈开成片,经过煮熬之后的树汁带有粘性。如果怕麻烦,直接用糯米熬汤也可以。再把树汁、粉末、红颜料调和在一起,就成了香料。
家里的女人是做香的好手,婆婆、媳妇以及没过门的女儿,她们左手拿着竹签,右手拿着一块小木板,熟练地把香料均匀地“滚”到竹签上面。
刚刚成形的香很湿,人们把它们一根根地插在木板上,放到太阳下面去晒。远远望去,插在木板上的香,一团一团的就像是盛开的红花。
古时候,并非仅是拜佛时要烧香、磕头时要烧香,平时生活中也要烧香,而且香的档次更高更香,诸如檀香、沉香、乳香、丁香、等等不一而足。明万历五年中进士、文学家、戏曲家屠隆(1544-1605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赋,描写焚香的情趣,文白而不失高雅,意显而尽露才华,在社会上流传甚广。“香之为用,其利最薄。物外高隐,坐语道德,焚之可以清心悦神。四更残月,兴味萧骚,焚之可以畅怀舒啸。晴窗塌帖,挥尘闵吟,温灯夜读,焚以远辟睡魔。谓古伴月可也。红袖在侧,秘语谈私,执手拥护,焚以熏心热意。谓士助情可也。尘雨闭窗,午睡初足,就案学书,啜茗味淡,一炉初热,香蔼馥馥撩人。更宜醉筵醒客。皓月清宵,冰弦曳指,长啸空楼,苍山极目,未残炉热,香雾隐隐绕帘。又可祛邪辟秽,随其所适,无施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