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计划,敝人将对南昌的历史文化建筑进行逐个考证整理。《寻觅南昌的城隍庙》已经见之于一些报刊,这是第二篇。因为资料毕竟有限,所以恳请博友批评指正。
追记南昌的文庙和府学
黎传绪
说起南昌的文庙,很多南昌人或许会联想的今天绳金塔下的文庙。非也,那是在2003年为了打造绳金塔景区而新建的,和南昌历史上的文庙风马牛不相及也。
现在年龄超过60岁的南昌人,大概还记得南昌有个路名叫“府学前”。
“府学前”是今天中山路的一段,东起象山路,西止步行街。“府学前”的北面(的“江西省银监会”和“南昌第三中学”)就是南昌古代的文庙和南昌古代的府学的旧址。
古代的文庙的原址是今天“江西省银监会”,坐北朝南。大殿正对珠宝街(原名“胡琴街”,南昌人习惯叫作“胡琴子该(街)”)
(一)
孔子的思想文化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历代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孔子的思想奉为统治思想。唐太宗通令全国各地州县都建孔庙,虽然“州”“县”的孔庙建设规模有等级大小之分,但是孔庙的结构布局基本相同。于是,孔庙遍布全国,成为数千年来封建社会实施社会教化的标志。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此孔庙又称为文宣王庙。元明以后称为“文庙”,一直延续至今。民间百姓常常又把文庙称为孔庙、夫子庙,也称圣殿。
文庙既是历代朝廷和百姓奉祀2560年前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及其儒家学派贤哲的祠庙,也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学宫和儒学教官办公衙署所在地。历尽千年风云变幻,毫无疑问,文庙是城市文脉渊源的代表和象征。
文庙的建筑格局,以“大成殿”为主体建筑中心,南北纵向轴线贯穿整座文庙建筑,左右对称、布局严谨。东为教谕斋、明伦堂,西为训导斋、文昌祠。大成殿的前面有祭祀的平台,大成殿前左右两侧为廊庑厢房,祀孔子门生七十二贤。古木参天,绿荫蔽日,幽雅古朴、庄严肃穆。
文庙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殿、崇圣祠。
照壁又称作“万仞宫墙”。据说“万仞”出自孔子的学生子贡所说:“夫子之墙数仞(古代以八尺为一仞),不得其门而入……”其意是颂扬孔的学识博大精深,高似万丈墙垣,常人很难学到。
墙内是半月形的池塘,这是古代建筑师们设计的消防储水池,但人们文雅地称它“泮池”。泮池正中有座石拱桥,桥和池的周围均有石栏,并有龙腾鱼跳、山海波涛等石刻浮雕。
棂星即灵星,古代祭天先祭灵星。因孔子倡导的儒学被奉为国学,重文教的宋代皇帝便将这原在祭天天坛内的棂星门移入文庙,意为像尊天一样尊孔。棂星又传说是天上的文曲星,可保佑登科极第。
清代的雍正皇帝为了进一步地吹捧孔子,特别追封孔子上五世祖为王爵。大成殿后面是祭祀孔子先辈的“崇圣祠”,即专奉孔子先辈的五代圣王,即启圣王、昌圣王、贻圣王、裕圣王和肇圣王。
大成殿是文庙的主殿。古代称音乐一变为一成,九变为九成,至九成而乐终称为大成。由此引申为集中前人的成就,形成自己完整的学说体系称为大成。宋元佑六年(1091年)以大成为名,尊孔为“大成至圣”,从此“大成”作为孔庙殿名。
正殿正中立“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文宣王之神位”,以及“四配”孟轲、颜渊、曾参、孔伋(孔子的孙子)和十二先哲神位。
清初虽平定天下,却难以征服民心。为了笼络尊儒的汉族读书人,清朝廷效仿宋代做法,开博学鸿词科。前后几个皇帝也都不惜用最华美的词汇来颂扬孔子,殿内正中的横匾是清朝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大成殿正中的竖匾,是雍正皇帝的手书“大成殿”,殿内还悬挂乾隆题书“与天地参”匾额、光绪皇帝题书“斯文在兹”匾额。殿中还悬挂雍正御书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乾隆御书联:“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乘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
祭孔一直是中华文化相当特殊的一项祭典,向来是历代重要国家大典。古时候祭祀的礼节很严。每逢阴历9月28孔子诞辰,都要杀牛作祭品,文武百官、乡绅、文士都要斋戒沐浴,一早齐集文庙行三跪九叩礼。据史书记载,参加祭典的任何人都不得在祭典中东张西望,交头接耳,否则就犯了“大不敬”,重则杀头,轻则坐牢。
文庙是十分庄严肃穆的,不像普通的庙宇可以天天开放,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允许进入文庙。但是,凡是新官上任,必须先要拜文庙,可见文庙的崇高地位。
(二)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唐朝延续隋朝旧制,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学而优则仕”,只要发奋读书,一旦高中金榜题名,布衣寒士也可做白衣卿相,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数千年来有多少人做着“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和“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美梦。科举考试竟能像一张巨网捕捉笼络天下读书人,于是乎唐太宗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天下的英雄,全部进入了我的掌握之中。)
为了适应科举考试制度的实施,各地的学校也蓬勃发展起来。这些学校分为两类:一类是私学,各种形式的私塾、书院、乡间小学以及名师巨儒开馆授徒等等;一类是官学,中央一级有国子监、弘文馆等;地方有府学(州学)、县学。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下诏兴学,令“吏民子弟有识性明敏,志希学艺,亦具名申送,量其差品并即配学。州县及乡各令置学。”(官员和百姓的子弟,只要是立志求学,聪明灵敏的,就要核实名单向上级政府申报。根据他们的具体条件选送到各级官学。每一个州县以及乡都要责令设置学校。)
唐初,根据府的规模大小,府学招收的生员不等。上府学置生60员,中下府学置生50员。上县学置生40员,中县学置生30员,下县学置生20员。府学和县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官家办学的基本方式,历经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历时1300多年。
历代府和县的政府机构都设置了专门的官吏和衙署负责科举考试和社会教育,他们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承担府学县学的教学。
《南昌市政府志》记载:
唐代,洪州都督府设“文学”1人,官阶从八品,“掌以五经授诸生”;“助教”2人。
宋代,洪州(隆兴)府设“府学教授”1人。
元代,龙兴路设“儒学教授”1人,“学正”(主管学规)1人,“学录”(负责训导)1人;“蒙古教授”1人。
明代,南昌府设“府学教授”1人,官阶从九品;“训导”4人。
清代,南昌府设“府学教授”1人,官阶从七品;“训导”1人,官阶从八品。
历代担任府学教授的人选常常是饱读经书的大儒,甚至是朝廷名臣。例如南宋绍兴期间的南昌府学教授王刚中、明代洪武初年的南昌府学教授朱善。
王刚中 字时亨,乐平履恒里燕窝村(今礼林镇府前村)人。南宋绍兴十五年赴京应考,提出革除时弊的对策,深得宋高宗器重,被点为进士第二名(榜眼)。由于“主战”而受到秦桧排挤,一直在洪州任府学教授。秦桧死后,他先后任秘书省校书郎、著作佐郎、中书舍人,后来升任宰相。一生著书100多卷,其中《易说》、《仙源圣记》、《汉唐史要览》、《春秋通义》在哲学、史学研究上颇有价值。
朱善字备万,丰城人。九岁通经史大义,能属文。元末兵乱,隐居山中,事奉继母以孝闻。洪武初,为南昌府学教授。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高中壬子科状元。授予修撰,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著有《一斋集》十六卷。
凡是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即“秀才”)资格之前,即使到了七、八十岁,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童生须参加三级考试:首先是县考,在县里,由知县主持;考取之后,再进行府考,由知府主持;又考取之后再进行院考,就是由省的学政主持(学政相当于今省教育厅的厅长)。经过县考、府考、院考,考试合格者即成为“秀才”(即优秀人才)。秀才有资格进入县学或者府学,成为“生员”。秀才取得这个身份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也可以说考秀才,是正式参加科举考试之前的一个前奏和准备,或者叫做资格。
古时候凡是新入学的生员都要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登桥跨泮池,进入大成殿礼拜先师孔子,然后到儒学署拜见教官,这个入学仪式称为“入泮”。
从唐初直至明初,府学县学招生的形式几乎没有改变。《中国历代职官词典》明确记载:明初定制,生员名额有定数,府学四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米六斗为廪食,并免除其家差徭2名、税钱十五千,称“廪膳生”。宣德年间(1426~1435),于原额外加倍录取者称“增广生”。正统年间(1436~1448)时,又额外增取者称“附学生”,没有定额。
清朝正式实行科举制度,是顺治入关以后。清军入关之后,大学士范文程上了一道奏疏。范文程说:“治天下在得民心,士为秀民,士心得,则民心得矣!”就是说要治理中原这个天下,首先要得人心,士是优秀之民,得了他们的心就得到了天下。当时的摄政王睿亲王多尔衮,看到这个奏疏之后就同意了,批准在全国实行科举考试。
清朝规定府学每次童生试录取生员25名、廪膳生定额40名、增广生定额40名。清初定六年一次,乾隆七年改为十二年(即逢酉岁)一次,每府学二名,县学各一名,由各省学政从生员中考选,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贡入京师的生员,称为拔贡生,简称拔贡。同时,经朝考合格,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
舒芬是从南昌府学走出去的状元,为南昌府学的历史增添了一笔重彩。舒芬字国裳,号梓溪,1487年生。南昌进贤(今属南昌县塘南乡梓溪村)人。
舒芬自幼聪慧,七岁能诗,十二岁作《驯雁赋》。虽然年幼,还未成为秀才,但是得到南昌知府祝瀚的赞赏,推荐以博学弟子的身份进入南昌府学。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高中丁丑科状元,出任翰林院修撰。一生著述甚多,学者称梓溪先生。有《舒文节公全集》(又名《梓溪文钞》,内集8卷,外集10卷)、《成仁遗稿》等。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从南昌府学走出去的三兄弟,名载史册的“一门三督府”,新建县大塘程家的程氏兄弟。
程矞采字蔼初,号晴峰,1783年10月生.嘉庆五年庚申恩科第49名举人,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会试,殿试二甲第18名。授礼部仪祭司主事,军机处行走,升京畿道,江南道监察御史。道光七年(1827年),程矞采出任甘肃兰州道,后提拔为甘肃按察使,调广东按察使,升广西布政使,改调浙江布政使。道光十八年(1838年)矞采调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1841年代理两江总督,后为江苏巡抚。1845年,程矞采任漕运总督,代理江苏巡抚,又调任云南巡抚。1847年代理云贵总督。1849年被提拔为云贵总督,1850年调任湖广总督。
程焕采字晓初,号霁亭,程矞采胞弟,1787年4月生。南昌府学廪生,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优贡生,二十一年(1816年)丙子科举人,二十五年(1820年)庚辰科二甲第五十三名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方略馆纂修,都察院湖广道监察御史,提掌河南道事务。后提拔为湖南衡阳知府、湖北按察使,又改调湖南按察使,提升为江苏布政使,代理江苏巡抚,诰授通政大夫。
程懋采字憩棠,程矞采堂弟,1789年生。新建县学廪生,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科拔贡生。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会试二甲二十六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充武英殿协修。散馆以一等第一名授编修,国史馆纂修。道光五年
(1825年),程懋采任甘肃凉州府知府。1830年,代理西安知府,补陕西督粮道,又代理山东按察使。1836年提为安徽布政使。1839年,程楙采提升为安徽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察,兼提督衔,并理安徽学政。道光庚子年(1840)年任江南乡试监试官,辛卯、壬辰、甲午三科,陕甘乡试提调官,戊子科陕甘乡试内帘监试官。由于在抗英战斗中立了功,于1843年调补浙江巡抚,兼管两浙盐政。
宋代的范仲淹在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他认为只管考试不抓教育就像是不问耕种只求收获,提出要兴学以育才,要使学校和科举结合起来,并且提出兴学办法。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把府学县学和文庙建在一起,于是乎,从此之后,全国各地就形成了文庙府学(县学)结合在一起的格局。
南昌的府学也是从南宋开始和南昌的文庙建设在一起的。南昌府学建在南昌文庙的东边,“庙”“学”紧密相依,再加上政府主管教育的衙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庙”“学”占地成正方形,东西平分,珠联璧合。其前门在今天的中山路,后门在今天的民德路。
(三)
1905年9月2日,袁世凯、张之洞奏请立即停止科举考试,以便推广新式学堂,实施现代教育。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全力落实,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科举取士与学校教育实现了彻底分离。
由于一千多年以来朝代的变更,南昌的管辖范围也有变化,所以,我们只能依据史料的记载统计。由隋至清,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其中南昌拥有进士400多名,文风之盛,享誉全国。
随着清朝的覆灭,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神州大地爆发了一场震撼天地的革命,史称“五、四”运动,也有人称之为“新文化运动”。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千百万民众高喊“砸烂孔家店”,其势犹如潮水般席卷整个神州。科举制度在国内汹涌的社会危机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最终寿终正寝,大成至圣先师孔子遭遇到从天堂到地狱,从圣人到妖魔的惊天大变。于是,在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南昌的文庙停止了对孔子的祭祀。据说,一场大火将文庙烧毁干净。这块空地后来种了一些花,栽了一些树,于是,曾经庄严肃穆的文庙也就变成了供大众百姓游玩的“大成公园”。
大约在1930年左右,“大成公园”被国民党的中央银行收买,在原址兴建了当时南昌最宏伟壮观的高楼大厦——中央银行南昌分行。南昌沦陷时期,这里成为日本宪兵营房。颇具讽刺意味的是,1945年9月14日,南浔地区受降仪式也在这里隆重举行。新中国成立之后,大楼继续成为中国人民银行南昌分行。几年之前,大楼推倒,建成更加高大辉煌的建筑——江西银监局。
南昌府学随着科举制度寿终正寝,南昌府在原址挂牌成立“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其九县为南昌、新建、奉新、进贤、靖安、武宁、铜鼓、修水、丰城,九县学子多求学于此。南昌的文化名人胡先骕亲历了这个翻天覆地的时代变化。
胡先骕字步曾。1894年4月20日生于江西省新建县治平洲。他四岁习《三字经》、《千字文》,五岁时授《论语》、《诗经》,七岁时他识字达万余,且通训诂,辨四声。1905年春,胡先骕11岁时遵母命参加南昌府学考试,结果南昌府保送他以幼童入泮(具有秀才资格),称府学“庠生”,是同科年纪最小的一人。1906年,科举制度废止。胡先骕转至南昌府办的“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开始接受现代自然科学教育。
1909年,考入京师大学堂预科学习。1912年秋,参加江西省留学考试。江西省政务会决定拨公款10万元,选送学生102名,分赴欧、美、日留学。9月2日,由省文事局主持,在南昌开设考棚,各府区、县青年才俊汇集南昌,进行考试。第一批正取胡先骕等五名。
后来,胡先骕成为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东南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正大学校长。
抗战期间,“南昌九县联立洪都中学”为避战乱,先后迁校于进贤、东乡、南城、丰城、吉水等地,并建立分校数所。1946年迁回南昌原址复校。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被南昌市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南昌市立中学。1953年,南昌五中(由私立行健中学、章江中学合并为私立新民中学,更名为南昌五中)并入南昌市立中学,从此学校更名为南昌三中,一直延续至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