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南昌的城隍庙
黎 传 绪
上海城隍庙的小吃、小商品,享誉全国,人所尽知。于是,久而久之,人们说起城隍庙,就联想起小吃、小商品,而对真正的城隍庙,却越来越不认识不知晓了。
城,其本义是“城墙”,现在“长城”用的还是它的本义。为了防卫,古代的城池四周都挖了深深的宽宽的壕沟,所以进出城门都必须依靠吊桥。这样的壕沟有两种,有水的叫“池”(又叫“护城河”);没有水的叫“隍”。
因为城和隍,都是保卫城市的,所以人们把城隍两个字合在一起,作为城市的保护神,就像我们今天把人民解放军叫作“共和国的长城”一样。
城隍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塑造出来的保护神,希望它能够“剪恶除凶,护国保邦”,能够保佑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据史料文献记载,早在公元239年我国就出现了城隍庙,随后城隍庙遍布全国各地城镇。
城隍本来就是顺从人们的愿望而无中生有的保护神,所以全国统称为“城隍”。但是从宋代开始,人们逐渐把城隍人性化,纷纷把历史上的清官或忠烈封为本城城隍。于是各地虽然都有城隍庙,形式格局也基本相同,但是各地供奉的城隍却不相同。例如:苏州的城隍是春申君,杭州的城隍是文天祥。据说上海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是元末明初的士大夫秦裕伯。民间传说他是秦少游的七世孙,元末进士,他在上海一带很有威望,明太祖朱元璋多次请他为官,但他以一臣不事二主为由加以拒绝。他死后,明太祖下诏说:
“秦裕伯生前虽不为我臣,可死后要为我主城郭、守疆土。”据清朝陈宏绪的《江城名迹记》记载,南昌有过两任城隍,第一任城隍是汉朝初期的大将军灌婴,第二任城隍是明朝的布政使黄公卿。
灌婴平定豫章,始建南昌城。叱咤风云,开疆辟土,庇荫一方,丰功伟绩,所以当之无愧地被封为南昌首任城隍。
黄公卿清正廉洁,爱民如子,清除官场积弊,关心民间疾苦,深得百姓敬爱。黄公卿清贫如洗,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噩耗传开,全城百姓悲伤不已,焚香祭祀。此时有人传说,梦见黄公卿继任城隍,于是全城民众响应。不久之后,城隍庙中的城隍按照黄公卿容貌重新塑造。于是,黄公卿被封为南昌第二任城隍。
由于历代统治者的吹捧,城隍的职责也不断扩大。不仅是保护城池、保障治安,甚至管水旱凶吉、科举功名,连所谓阴间事务也在管辖范围之内。佛教、道教也借助城隍之力宣传各自的教义,城隍庙两廊庑中也逐渐增添了阎罗王、夜叉、罗刹、判官、黑白无常以及送子娘娘等杂神。于是民间百姓凡是要“超度亡魂”、求签问卜、祈雨禳灾等,都到城隍庙烧香许愿,包罗万象。
城隍庙是民间百姓文化生活的中心,全国各地都是如此。围绕着城隍庙,一定有丰富的各类小吃、小商品;一定有精彩的各种表演、杂耍;一定有茶馆酒楼、书场戏台。
唐代以来各郡县都要祭城隍,宋以后奉祀城隍的习俗更为普遍。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又规定各府州县的城隍神并加以祭祀,自明代起,每月朔望,知县率官僚属前往行参谒礼。新官到任前一天须宿于庙,翌日清晨着常服首祭城隍。清代规定,城隍神“五月十一日神诞”为官家统一祭祀日。因此,“赶庙会”成为民间的重要风俗。现在人们大都误以为这个“庙”是一般的寺庙,其实这个“庙”是专指城隍庙。因为城隍庙一般都在城市的繁华地区,四周交通方便,有广阔的范围。庙会时,高跷、狮子、龙灯、杂耍和连台大戏应有尽有,再加上和尚们托铜钵、挥拂尘,道士们击木鱼、吹笙管,乡民蜂拥而至,热闹异常。所以古代的庙会,是百姓的狂欢节。
千百年来,百姓敬城隍、亲城隍。因为在百姓的眼中,城隍远比官府更可敬可亲,百姓说:“神之亲民者莫如城隍”。
对于每个城市来说,城隍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建筑。南昌城是历代郡(省)治、府治所在地,其城隍庙更是雄伟壮观。据《南昌府志》记载:“府城隍庙始建于宋嘉佑年间(大约公元1049年),知州程师孟主持倡建,曾历经沧桑,清乾隆时作过一次大修。”南昌的城隍庙虽然现在已经看不到丝毫遗迹,但是根据清朝乾隆年间的《南昌府志》中的《南昌府治图》、《三湖九津图》,我们可以断定,南昌城隍庙的原址就在今天象山北路西面的工人文化宫。据陈宏绪在《江城名迹记》中的记载,当时的城隍庙非常壮观,纵深约有120米,宽阔约有80米,这在古代建筑中已经是非同寻常了。
城隍庙大门朝南,所临街道正是现在的建德观路(象山北路与步行街之间),正对小金台。左右两个大门之间高挂楷书“城隍庙”黑底金字匾额。匾额下有一对巨大石狮,威武凶猛,张口相望。进门是天井,左右两侧是一些摊位,出售香烛、占卦算命、风味小吃等等。大门的背面有戏台,主要用于庙会时演戏。
天井的正面是大殿。殿旁有一个高高的木牌坊,正中高悬一把两米多长的巨型算盘。算盘上端写着“天理良心”赫赫四个大字,大概是要提醒人们时时扪心自问,做事是否符合天理良心,不论是行善积德还是造恶作孽,上天都会给你记上一笔笔账。
大殿之前的楹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福善祸淫,万里高悬日月鉴”;下联是:“锄强扶弱,千年永奠山河图”。
大殿正中供奉城隍菩萨像,一年四季,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烟烛火缭绕不断。
中国古代对民众的教化,有三个重要的形式:祠堂、文庙、城隍庙。祠堂,教人“孝俤”,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文庙,教人“仁义”,尊师重教,礼义廉耻;城隍庙,教人“因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因为城隍庙在百姓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借助城隍庙而发挥重要的教化作用。现在还没有考证出来,具体在什么时候,城隍庙里开始附加“阎王殿”,对世人进行因果教育,凡是作了坏事,就必定遭到报应,注定下地狱受尽折磨。所以,南昌城隍庙大殿的左右两侧依次排列“十殿阎罗”。
阎王殿是根据佛经《地藏经》塑造出来的,对地狱作了客观形象的展现。阎王原是古印度神话中阴间的主宰,掌管地狱轮回,是统管十八狱王的唯一上司。传入中国以后,在唐代,冥府的信仰出现,阴府被分成了十个部分,各有官吏掌管。十王并各有名号,这就是中国民间所谓的「十殿阎王」。一殿秦广王蒋、二殿楚江王历、三殿宋帝王余、四殿五官王吕、五殿阎罗王包、六殿六成王毕、七殿泰山王董、八殿都市王黄、九殿平等王陆、十殿转轮王薛。
阎罗殿仿照人间衙门而设,各殿有阎王和判官夜叉以及各类衙役。阎王殿是阴森森的、血淋淋的、极其恐怖的地狱。各种妖魔鬼怪、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等,或手举一本“轮回生死簿”,上面记载着世上每个人的阳寿和死亡时间;或手持书写着“你也来了”、“善恶分明”的木牌。还有人们走向阴间的奈何桥、鬼门关、阴阳界,地狱里刀山、火海、血池、油锅、开膛破肚、砍头分尸、车碾油炸、刀锯斧劈等等,不一而足。使人们看得毛骨悚然、胆战心惊、魂飞魄散,使人们看得诚惶诚恐、歹念尽失,使人们不敢为非作歹,怕受地狱酷刑。
“因果”教育虽然是迷信的愚昧的教育,但是,它劝人一心向善,警戒为非作歹,对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具有一定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比起那些“无法无天”、“无所畏惧”、“胆大妄为”的观念还是好得多。
城隍庙的衰败大概在上世纪的抗日战争期间,由于南昌被日军占领,百姓大量逃亡,民不聊生,香火日益衰弱。抗日战争胜利,南昌光复,城隍庙已经破烂不堪。解放之后,成为南昌市公安局的临时办公处所。1958年,城隍庙被拆除,遗址上建起了市政府招待所(即后来的象山宾馆、工人文化宫)。城隍庙大殿旁边原来还有一片道士居住的房屋,现在依然存在,不过已经在今天工人文化宫西面的围墙之外了。现在,虽然南昌城隍庙已经不可寻觅,但是南昌城隍庙的楹联却流传四海,给世人永远的警示:“料此身未得长存,为什么急急忙忙,作几般恶事;想前世俱已注定,何必不干干净净,做一个好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