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黎南郊约50公里处有一个艺术小镇,被人们称之为“巴比松画家村”,这源于19世纪30~40年代,在此诞生的巴比松画派,这个小镇也因此闻名至今。

那天我们正在巴黎郊外观光,顺道就来到了这里。

小镇主干道也就是一条200来米的小巷,下午两点多,基本上没有行人。

走在小巷中,隔开一些距离就能看到墙上挂着马赛克拼图的油画,当然是原作翻版。

这幅名为《骑士的小女孩》,是由巴比松画派成员之一的迪亚兹·德拉佩纳(Narcisse Diaz de la
pena)(1807~1876 )所创作。

整个住宅外观非常完美,我好奇里面是不是还有人住?于是就走近了这扇小门,从门楣上的石刻板中看到正是这位画家的住宅。

透过小铁门上方镂空的铁栏,我看到里面有一栋漂亮的房子。

庭院内一片生机勃勃,但没有看到人。

围墙外另一边也有一幅迪亚兹的画《Lisiere de foret》(森林边缘)。

走在宁静的小巷中,迎面而来的是寂静惬意的复古气息,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一百多年前。

这一排二层楼房是著名田园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的故居及画室。1849年米勒带着妻儿从巴黎来到巴比松定居,从此与繁华的都市隔绝,潜心进入艺术的成熟阶段,现在这里成为供游客参观的米勒博物馆。

于是,我就进去看看,画室中陈列着米勒许多画作,比埃尔平原富饶美丽的田园风光和质朴的农民辛勤劳作情景,给了画家最真实的创作灵感。

照片中的这些人物都是十九世纪著名画家,曾经住在巴比松或是短期居住于此。

与米勒画室平行的一家室外披萨餐厅,掩映在大树下很是惬意。

这条小巷其实很窄,勉强能通过两辆轿车。
楼下是一家波西米亚餐厅,想必是楼上主人开的。

继续往前走,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偶然看到一对老夫妇走来,看那男士的目光,猜想也是来观光的。

对面的房子是一位画家留下的,窗口牌子上写着(J.K.BOBMER 1809~1893)。

现在里面是一个由三人组成的小画廊。

走过一家没有围墙的住户,停着一辆红色轿车,显然有人居住。

小巷沿街的房子现在大多都是画廊,展览着那个年代一批画家的作品。

另外也有一些酒吧兼餐厅。

对面的院子看着不错,墙上也有一幅画,走近看看。

这幅画出自Felix Ziem(1821~1911),标题也是《Lisiere de foret》(森林边缘)。

院子不算小,一直到停放的摩托车那里。

走过去又是一家酒吧。

偶然见到一个人经过。

这里有一个英雄纪念碑,再里面是一个小教堂。

这幅画名为《La Femme au
puits》(井边吸水的女人),是由让·弗朗索瓦·米勒在1866年创作的。米勒是一位现实主义画家,常以田园景色和农民劳作为题材,创作出不少乡村风格浓郁的作品。

一家关着门的餐饮店。

墙角处有一幅马赛克贴画,是西奥多·卢梭(Theodore Rousseau
)(1812~1867)的作品《枫丹白露森林出口》,卢梭是巴比松画派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再走过来是一家花店兼礼品店。

这房子看上去算是比较好的。

一家艺术小店的两幅广告画,预告着绘画雕塑展览日期。

走过一家小餐厅。

热情洋溢的花店。

这里的环境优雅迷人,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难怪那些画家们要举家搬迁到这里长住。米勒从巴黎搬到巴比松后一直住了27年直到他病逝,这其间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富的时期。

从这个小镇一直走到头,就可以进入枫丹白露森林,所以画家们有很多以森林为主题的作品。

这里面应该是私人住宅,看到几个背书包的小朋友刚走进去。

这家餐厅看上去还不错。

对面石墙上又有一幅画,去看看是哪位画家的作品。

这幅名为《牧羊人》的画,出自查尔斯·雅克(Charles Jacque 1813~1894)。

整条小街这样的画廊比比皆是,展览着各种风格流派的绘画。
一般我不会正面拍到别人,不知这位遛狗的人是怎么进入镜头的。
这家门面竟然以枯叶来装饰,也是奇葩。

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在艺术家的青睐中熏染成一片艺术净土,小镇周围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色是画家们取之不尽的题材。观光了巴比松小镇,才能体会到画家们爱上这里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