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1)班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2011-01-20 14:06:25)
标签:
杂谈 |
分类: 试卷 |
六年级(1)班数学上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背景分析
二、整体情况分析
表一:检测要素分析
绩 分 析 |
分数段 |
人数 |
比例 |
考试人数 |
51 |
100分 |
2 |
90-99 |
22 |
43.1% |
|
姓名 |
董路楠、郑敏捷 |
||
80-89 |
13 |
25.5% |
|||||
70-75 |
9 |
17.6% |
|
40分以下 |
曹高翔 |
||
60-69 |
3 |
5.8% |
|||||
40-59 |
1 |
1.9% |
优秀人数 |
34 |
优秀率 |
66.7% |
|
40分以下 |
1 |
1.9% |
合格人数 |
47 |
合格率 |
96.1% |
|
合计 |
49 |
96.1% |
总分 |
4326 |
平均分 |
84.82 |
1、综合情况分析
2、学困生分析
3、卷面分析
三、试题具体分析
学生答卷整体情况分析:从学生答题情况开看,还算可以。每个大题的答题率都在70——80%之间,只有列式计算的第2个题目,在65%不大理想。而有关用数对表示位置的习题正确率在100%,难能可贵。本次的解决问题第3题,学生做错教多,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数量关系分析还不够清晰,有关计算的习题也算可以,都在75%左右。答题情况较弱的是填空题、选择题、问题解决等这些认知水平较高、需一定解决能力的习题。
2、细化分析:从试卷安排顺序逐步进行分析,以便科学合理的反映本班答题情况。
项目一:填空。(20%)
今后教学要加强:一是知识形成的展开过程,更加重视直观教学;二是基础知识的回忆和理解;三是讲究策略和方法。
项目二:辨析。(5%)
⒈考点:百分数的意义、化简比、圆周率概念、商与被除数大小关系等。
⒉答题情况:几道习题应该不难,平时教学都有讲到过,但是跟平时的判断刚好是相反的,答题率在78.1%,还能较好到体现出学生的辨析能力。
3.今后教学:一是要加强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点的落实;二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数学知识的能力。
项目三:选择。(5%)
⒈考点:数的大小比较、圆、按比例分配、统计图、比等
⒉答题情况:85%的答题率来看,应该算比较好。
⒊失分原因:一是理解不到位;二是逆向思维能力不强;三是不会合理选择方法。
⒋今后教学:一是加强知识的综合性;二是教会学生解决的策略和方法;三是扎实地理解有关概念。
项目四:。计算(34%)
相对于数学学科特点,计算能力的测查是必测项目。而计算离不开口算、递等式计算、解方程、文字题等。而文字题,从新教材来看,并不突出,课本中这种类型的习题根本找不到,但每比检测总有这样的习题存在,不得不重视。
⒈考点:主要侧重于分数乘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解方程等;
⒉答题情况:一是口算的答题率有95%。错误率最高的是第4小题的简便运算,这里得先把除法转化成乘法,再进行简便运算,而且里边有分数和小数的混合运算,错误率较高。
3.今后教学:一是更加突出计算能力的教学,照准机会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安排一定的计算练习,形成较强的计算方法;二是突出乘法分配率的教学,尤其是方程;三是平时教学也要适度增加一些文字形式的习题,供学生练习。
项目五:活用知识,解决问题。(36%)
⒈考点:问题解决是数学测试的重头戏。本张试卷涵盖了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比的应用、百分率应用题、利息计算、圆环面积的计算。
⒉答题情况:一是对利息计算、分数乘法解决问题的答题情况较好,正确率都在83.3%以上;二对分数除法问题学生掌握还是不够好,但也有多样方法,其中的数量关系掌握不透彻;
⒊失分原因:一是不能正确找到其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合理分析,尤其是分数除法问题。
⒋今后教学:一是加强数量分析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找到习题中的数量关系,最大可能让学生自主作出线段图,帮助分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注重周长和面积的理解,正确计算。
四、今后教学建议:
1、抓两头并进,促中间层发展。学困生已成为本班的现实问题,一时也难以改变。只能在新知教学时让这部分学生切实掌握好一些简单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和方法。尖子生还不是很全面,今后要融入拓展性习题,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敏度,当然首先要夯实基础,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中间层的学生只能靠耐心,多伸援助之手,利用课后辅导时间,详细讲解要点,帮助他们掌握好每节课的知识点,这样才不至于他们掉进学困生的队伍,使他们稳定在七八十分左右。
2、注重数学知识的过程演绎。在备课时,我们要形成整体观,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全面系统知识体系,落实各个知识点,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开展思维训练,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经历知识的习得过程。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脉络体系,建构系统知识。如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我们只注重面积的推导,而没有去挖掘周长的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可见,备课缺乏系统观,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演绎过程的思维价值,进行系统教学。
3、重视基础知识的落实。基础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切实掌握,尤其是学困生,教学不能浮在知识表层,一定要深挖,体现思想。
4、教学更讲究学习方法和策略。遇到不同类型的习题,让学生找到更合适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来提高解题能力,最终建立解题模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