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朝发白帝城》说起兼与赵老师商榷

(2010-05-24 13:59:53)
标签:

校园

从《朝发白帝城》说起

             兼与赵老师商榷

秋点兵

近日在沧州一所小学听课,内容是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词欣赏。主讲赵老师是一位教学经验丰富,驾于课堂能力很强的年轻女教师,其教学过程严谨,课堂效果显著。但是在集体教研时,听课教师的意见却发生了分歧,焦点是:五年级的学生该不该带着时代背景学习。其中一位女教师发言言辞激烈,引起我的一阵阵思考。当时主持人目示我是不是发言,我赶紧偷偷摆手示罢。

回到家来,我一直在想,那位女老师(外地来听课的)为什么言辞那么激烈,是一种什么动力让她发言火药味很足;是深厚的知识底蕴,还是别的什么原因呢,都不清楚。那还是简单的说说自己的当时想说的话吧。

一、学习古诗词要明确面对的对象,《朝发白帝城》是诗人李白诗中的一首,小学在学,初中要学,高中要学,到了大学还在学,还有人专门研究。同是学习,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层次。我们是小学教师,我们研究的是小学语文教学,我们听课班级是五年级这个特定的对象,特定的学生思维是我们研究教学的主题。所以我感觉,在教研时那些教师的说辞,都偏离了这个特定的对象,而是凭借着自己的理解和层次,自己的站位和角度就大发议论,实在有失偏颇。

二、要结合诗词的时代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琳案,被皇帝发配流放夜郎。在李白取道四川赴贬地的途中,行至白帝城时,忽然接到皇帝赦免的诏书,李白被赦免,真是惊喜交加,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春天他到达江陵(湖北荆州)时所作。所以这首诗的题目也叫《下江陵》。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这首诗是写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的,写景是为了抒情。从流放到赦免那种心情是不是经历者,是难以体验的。所以,要感受诗人那种由悲到喜,由抑到畅的愉悦心境,这个才是主题。不能抛开这个主题而随意演绎,更不能节外生枝自立主题。

三、读诗要把握诗眼,准确把握诗眼对于理解诗意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听课的过程中,感觉对诗中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还”字,把握不准。学生们在解释这句诗意的时候也不够准确。有的说是一天就达到,有的说是一天就回到,就来到等,究竟是什么意思呢,还需要了解具体的背景资料。江陵就是现在湖北荆州。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于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雄踞水陆要津,距重庆市区451公里。白帝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在雄伟的夔门关,长江三峡的起点处。两城均以长江为背,一上一下。从白帝城至江陵是顺流而下,一日千里话不为过。我们知道,李白是在江陵株连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现在我们在回过头来看“千里江陵一日还”一句,可以感觉到全诗的着眼点在江陵,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以准确的说“还”的内涵应该是“回到”。从题目“朝辞白帝城”也可以看出,辞是辞别之意,辞别之后就要回到原来的地方。如果我们再深入的思考下去“还”还有回归、回来之意,也突出了诗人的政治抱负。

四、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诗词学什么呢?我们进行的教研实际上都在走着一条研究如何上课、上好课路子,没有研究上课到什么什么程度,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教材挖掘到什么程度,这也是我们在那天的课堂教研中争论的问题。学诗重在读、悟、写;层次在于:把握诗意、诗境、诗感、诗品、诗悟等,对于小学生来说,我们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无端开发,了解诗能够读好会背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诗词欣赏课的重点放在如何指导阅读就可以了。

五、教研时还有人对课堂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教学无定法才是法,无论什么法,学生学的好才是好法。课堂就是姹紫嫣红的花园,每一朵花都芬芳鲜艳。我觉得赵老师的课,就是一节优质高效课。是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好课。

以上是听课所得,权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