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是汉语文学中文学价值最高的杰作。沈从文本应在198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因为去世而失去机会。http://s2/bmiddle/5cccf603nd42f062ac971&690
沈从文《边城》:道德原素的追寻
记得多年前的合肥街头,正是风催叶落的深秋季节,我在一家门脸不大的新华书店里买了一本沈从文的小说集《边城》。在我甚多的藏书中,我特别喜爱这一本,读了不下二遍,它淡泊而不失醇厚,有如埋藏在地窖的佳酿,日益浓厚,时间的流水永远消弭不了其醇香。一部140页的小说何以如此呢?
《边城》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故事发生地是湘西一个叫茶桐的地方。那时湘西乡村古老而闭塞,几乎与现代“文明”绝缘,人们保留着单纯古朴的民风习俗,作品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域里真实的历史存在。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其象征性的题旨。作品中写摆渡的老船夫爷爷饱尝了人间的不幸与小孙女翠翠相依为命并未翠翠的未来时时担忧。他性格顽强坚韧,忠厚正直后来因孙女婚姻的不顺利精神上手了刺激,在一个风雨之夜突然亡故。纯真无暇的少女翠翠,情窦初开,对青年傩送的爱深切而真挚。然而,这种爱是美好的又是凄苦的,因为它只是一个心灵情感的流程,没有开花结果,留给读者的只是一个难解之谜。
我以为,在爷孙这两个人物身上,不但寄托了作者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感情历程的无限缅想,而且蕴含着作者对湘西社会现实和未来前途的独特观照与隐忧,包含着自觉而浓厚的历史意识,使他笔下的平凡人物具有“人性标本”的意味。作品强调了用湘西下层人民纯朴、健康、顽强,充满生命活力的道德原素,来救治民族性的老化,改造不合理的人际关系,寄托了对人类向上的憧憬。
目下,社会上掀起一股拜金主义的狂潮,唯利是图的不良现象比比皆是,精神文明受了重伤,人际关系也扭曲了,道德变成了垃圾堆。在这种情况下,读读《边城》,有利于产生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心境,有益于平抑浮躁,人类心灵的重造。
1988年,因《边城》很高的文学价值,瑞典皇家学院准备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沈从文,正在通过大使馆了解沈从文的现状时,得到的却是作家刚刚去世,因而作罢。沈从文先生若是再多活些时日,那将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无论获奖与否,他都是无愧于文学事业的。后来,当我接触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时,我觉得《边城》和其《雪国》是一个档次的杰作。
沈从文与诺奖失之交臂,令人惋惜。诺贝尔文学奖资深评审委员、瑞典汉学家、瑞典文学院院士马悦然曾言:“沈从文曾被多个地区的专家学者提名为这个奖的候选人。他的名字被选入了1987年的候选人终审名单,1988年他再度进入当年的终审名单。学院中有强大力量支持他的候选人资格。我个人确信,1988年如果他不离世,他将在10月获得这项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