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翻译
(2025-11-07 08:52:27)
标签:
试题教育 |
分类: 高三 |
如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孙静珍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2002年以来新增的一个考点。考察文言文翻译的两个层次,一个理解,一个表达。而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很多学生只知文句的大概意思而不注重具体、准确地翻译因而吃了亏,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文言文翻译的要领。
有关此考点的解答,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条:
一、正确理解
正确理解文中的句子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能读通、读懂,能概括主要内容或含义;二是能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及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三是能理解语句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精确辨别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正确理解句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实用意义,辨析和把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和用法,读通、读懂,真正把握句意。第二,尽管选文已加标点,但阅读时仍要注意断句,以便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这就需要充分注意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勿将两个单音节词误作一个双音节词,辨清语意和语法结构,对句中专名,要细心体会、认真分析,了解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总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二、准确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应恪守以下原则:
1.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调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某种解释是行得通的,但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到原文中去,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还必须要结合语境考虑。
2.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
3.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现代汉语词中保留的古汉语词除外)。
4.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将古汉语的句式、用法转换成现代汉语的句式、用法。古今汉语的句式、用法有较大的区别,特别是针对现代汉语而言的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和为动句,以及一些活用现象等等,这一条是不容忽视的。
5.必须关注省略句,该补出的必须补出,该明确的必须明确。文言文比现代汉语简约,且言简而意赅,因此在翻译时,为使语意明确、完整,必须明确补足省略的内容。例如:“人民不胜禽兽虫蛇。”译为:“人民禁不住禽兽虫蛇(的侵害)。”如果译文不加括号中的内容读起来就不通顺,有语病。
6.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气和语言风格必须在翻译的时候很好地体现出来。语气具有一定的表意作用,而风格则体现语言特色,如:“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译文(一)为:“周朝败亡的原因,不外乎这个罢了。”译文(二)为:“周朝所以灭亡的原因,大概就在这里了。”结合原文的上下来看,柳宗元对“周之败端”确实作了很肯定的解释,从这点看,译文(一)并没有错,但是柳宗元在这里是用一种推测语气“其在乎此矣”来表达这种肯定的解释的。译文(一)没能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译文(二)则把这种语气表达出来了。
三、明确方法
1.对译,即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现代(多)音节词。例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够发现千里马。”句中的“世”可译为“世上”。
2.替换,即把古代词换成构词成分完全不同的现代词。例如上例中的“有”,可译为“发现”。至于有些意思含蓄深奥的句子,虽然把其中的古代词换成了现代词,但仍不能表达清楚时,就只好意译了。例如:“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句中的“为刎颈之交”,若直译为“成为割脖子的朋友”,那会使人感到别扭,因此只有意译为“成为誓同生死的朋友”才表达清楚。
3.保留,即对文言文中的古今通用词和一些专有名词(人物名、地名、国名、朝代、年号、官职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等)可保留不译。例如前边例子中的古今通用词“有”“然后”、人物名“伯乐”“千里马”就不必译了。
4.删略,即时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连词和谦敬副词等,现代汉语中没有对等的词可以代替,删去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时,就可以删略。例如:“夫战,勇气也”中的“夫”,“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中的“者”“也”,等等。
5.补充,即补译出文言文中没有而现代汉语中又不能省略的成分。例如“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只有补出状语“才”“能够”,句子的意思才完整。
6.调整,即对文言文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序,一般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过来。例如:甚矣,汝之不惠!这个句子是主谓倒装句,目的是强调谓语,翻译时应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为:你不聪明,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了!
四、注意问题
1.吃透原文。这是做好文言文翻译的关键。能吃透原文,译文即使句子欠通,起码意思不会走样,否则,意思表达不准,句子再流利也不能解决翻译的问题。
2.确定多义词的词义。古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较普遍,由于一词多义,往往对句中一个词的含义几种理解似乎都可以讲通,怎样确定呢?应当注意它的语言环境,斟酌上下文意来确定。
3.注意词句的感情色彩。遇到感情强烈的句子,可在原文前后适当增加些辅助成分,以便把语气更好地表达出来。
4.注意同音通假和词类的活用。当按照词的常用义在句中讲不通的时候,就应该从它的同音或近音词去考虑,看它是不是通假字;当一个词在句中充当的成分反常时就应当考虑它是否活用了。
5.恰当处理文言虚词及固定结构。在翻译的过程中,文言实词是必须翻译出来的,它是文言句子的主体,如出现重复现象就将同意文字合并;而文言虚词表实在义的必须翻译出来,非表实在义的若表一定语气的也得表示出来,其余可以不翻译。对于那些固定结构,要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及它在句中的表意功能作出恰当的翻译,译出它的语气、色彩、风格。
6.采用置换手段,力求使译文言简意赅。文言文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换,在转换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置换的手段(即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保持文言文简练的风格。最后一点是,译文力求做到“信”“达”“雅”。所谓“信”就是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不能随心所欲;所谓“达”就是译文要文从字顺,意脉通畅,合乎现代语法规范和语法习惯,没有语病;所谓“雅”就是译文要尽量做到得体、生动,较好地体现原文的艺术特色和语言风格。
文言文翻译技巧顺口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翻译技巧顺口溜,供你参考:
通用版顺口溜
六字诀口诀
“留、换、调、删、补、变”,
专有名词直接留,
古今异义要替换,
倒装语序需调整,
虚词无义可删去,
省略成分要补充,
特殊用法灵活变。
综合技巧口诀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详细版口诀
通览全文晓大意
“通览全篇晓大意,直译为主辅意译。
基本词汇可保留,专用名词随他去。
常见虚词因句换,多义实词译准切。
多余虚词可删掉,成分省略补本义。
前置后置调原地,字词句篇连一气。
翻译完毕查仔细,求得准确和流利。”
逐句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有其顺序。
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难解句子,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
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要求做到,合情合理。
词句间段,紧密联系。
跳跃句子,补出隐意。
加上括号,表明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跳译。
人身称谓,掌握惯例。
吾余为我,尔汝是你。
常见虚词,没有定意。
对待之法,因句而异。
全篇译完,还须仔细。
逐句流畅,错字无迹。
改无可改,方可搁笔。”
记忆要点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优先逐字对应翻译,难以直译时灵活意译。
关注虚词和实词:虚词根据语境灵活处理,实词注意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调整语序和补充成分:倒装句、省略句需调整语序并补充缺失成分。
保留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职等无需翻译。
通过反复练习和结合具体语境,逐步掌握这些技巧,文言文翻译会更得心应手。
文言文翻译要考中的各种题型及断句技法口诀
从考查内容上看,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等方面的知识。文言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要认真推敲语句中的每一个词语的含义,坚持直译为主但绝不忽略意译的原则。
另外还要认真把握文言句式的特点,保证翻译的内容在语法上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
文言文翻译和很多题目一样,也是按得分点赋分的。命题人设置文段中的某一句作为翻译题,说明此句有特殊之处。或考其中的某实词、某虚词,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译题时,首先要思考所翻译句的命题点在哪里,抓住了命题点,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点。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
1、抓住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抓住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内容,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三、具体步骤——翻译“六字法”
留、换、调、删、补、变。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
包括: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2、“换”:
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
3、“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
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
4、“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5、“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
6、“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译的重点知识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换、调、删、补、变”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
(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要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
例: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析】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
例: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
【解析】结构助词“斯”为提宾标志,“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
例: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未几,复谢去。
译文:永乐元年被征召入朝,留下担任原来的官职。不久,又辞官离去。
【解析】“故”为“原来” “谢”为“推辞”。
例: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08四川卷)
译文:使者到来,打开看到的全是经史书籍,丢下另一半未打开,才免于祸患,人们认为是崇高品行感应的结果。
【解析】得分点“发”为“打开”,“置”为“丢弃”,“以”为“认为”“ 至行”为“崇高品行”。
(4)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现象非常普遍。这一知识点也是高考命题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我们在翻译文言文时尤其要特别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千万不可以今译古。
例: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解析】这里的“亲信”是“亲近信任”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常指“亲近而信任的人”。
例: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
【解析】这里的“无论”是“不要说”之意,而现代汉语中则是表示无条件关系的连词。
(5)单音节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为主,而古代汉语词汇与此相反,以单音节为主。此类知识点也常常是高考命题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加强对单音节词翻译的训练。在具体翻译文言文时,一定要注意不要轻易地把古汉语的词汇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去解释。
例:隐处穷泽,身自耕佣。临县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余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佣”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耕”和“佣”两个词,意思是“种田”“做工”。按照评分标准如若不能解释出“佣”的含义要扣分。所以该句应译为:(孟尝)隐居在偏远的湖泽,亲自种田做工。临县的士人民众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里定居的有百余户。
例:遂大困,寻死富阳。
【解析】此句中的“寻死”并非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而是“寻”和“死”两个词,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阳)”。该句应译为:于是极度贫困,不久死在富阳。
(6)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在翻译文言文时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谥号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词“所”和介词“以”构成,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方式,可译为“用来……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解析】“何意”,由疑问代词“何”与名词“意”构成,询问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为什么”。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无乃……乎?(表示揣度语气,译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
(7)修辞知识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就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采用直接点明借代本体的方式进行翻译;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意译;如果需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译出句中所要表达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采用了互文的修辞方式。如果不了解此修辞方式很容易将此句误译为:不因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悦,也不因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伤。正确的翻译是要把相对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此句应译为:不因为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悦或悲伤。
例: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解析】该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刘氏寿命将尽。在翻译时可采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其译为:只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就像太阳将要落到西山一样,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砺则利。
【解析】此句采用的是借代的修辞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属材料代物。翻译时要直接点明借代的本体,译为:金属制成的刀剑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如果不了解该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很容易闹出笑话来。
高考文言文翻译主要考查以上内容。因此,我们在文言文翻译的备考过程中,重点要从上述角度,揣摩命题者的意图,从而做到胸有成竹。惟其如此,我们才会事半功倍。
文言文断句技法
文言文断句和我们诵读现代文经典一样很注重语感,而语感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所以我们除了平常多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的课内外文言文来阅读外,还需掌握一些断句技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简老师就和大家分享几个在文言文断句中经常用到的小技巧。
文言文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文言文断句技巧
1.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文言文断句时,常犯的毛病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
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先要通读,反复钻研,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地方断开。
2.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3.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
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如……何”;“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6.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
7.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如果不属于形容词、名词的重叠形式,一般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中间断开。
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8. 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9. 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中考语文文言文翻译的10大方法
一增
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4:“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
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
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
1.前置谓语后移
例:“甚矣!汝之不惠。”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
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例:“还自扬州。”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
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
就是扩展。
1.单音节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
例:“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译句:“变更你的差役,恢复你的赋税,那么怎么样呢?”“役”、“赋”扩展为双音节词。
2.言简义丰的句子,根据句义扩展其内容。
例:“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译句:“使敌人降服,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六缩
就是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
例:“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句:“(秦)有吞并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七直
即直译,就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对于文言文的实词、大部分虚词、活用词和通假字,一般是要直接翻译的,否则,在考查过程中是不能算作准取得翻译。
例:“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译句:“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八意
即意译,就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
1.互文不可直译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错而又相互补足,交互见义并合而完整达意。
例1:“秦时明月汉时关”译句:“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例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可译为:“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凯旋而归。”
2.比喻
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译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属修筑的城”,可译为“钢铁般的城防”或“坚固的城防”。
3.借代
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万钟于我何加焉”中的“万钟”代高官厚禄等。“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婉曲
主要是避讳。如把国王的死说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说成“填沟壑”,还有把上厕所说成“更衣”。
九替
就是替换。
1.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
2.替换成同义或近义的现代词或词组。
例1:“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句中的“愚”,要换成“我”;“悉”,要换成“都”;“咨”,要换成“商量”。
例2:“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要换成“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3.固定结构替换成现代词或结构。
例:“然则……”:换成“既然这样,那么……”;“何以………?”换成“根据什么……”。
十选
就是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例:“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是一个多义词,它有“兵器;士兵、军队、军事、战争”等义项。例句中的“兵”翻译时应选择“兵器”。
为便于同学们记忆,特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
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完整、准确地理解原文、把握句意。这就需要充分注意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的特点,勿将两个单音节词误作一个双音节词,辨清语意和语法结构,对句中专名,要细心体会、认真分析,了解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以便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总之,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二、准确翻译
三、文言文翻译应恪守以下原则:
1.要有语境意识,不能孤立地去翻译这个句子本身。文言文中,对个别句子的翻译,必须强调语境意识,因为有些句子中的实词或虚词,在这个独立的句子中作出某种解释是行得通的,但如果把这个翻译放到原文中去,就不符合原文语境了。这说明在文言文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孤立地对所考查的语句进行翻译,还必须要结合语境考虑。
2.采取直译的方式,做到字字落实。翻译就是将文言词变成现代汉语词,而文言文就是文言实词加虚词的语法组合,因而必须做到字字落实,为保持原貌必须直译。
3.在翻译过程中,要将文言文的单音节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根据它们的特点决定的,当然不是每一个字都是如此(现代汉语词中保留的古汉语词除外)。
中考文言文满分技巧,看不懂照样得分!
文言文阅读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全国很多地区的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为便于同学们记忆,今天老师将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编成一段顺口溜: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
人名地名不必译,古义现代词语替。
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
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
“猜读八法”攻克文言虚词“堡垒”文言文的猜读,不仅实词管用,虚词也相当给力。文言虚词大多“身兼数职”、灵活多变,因此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加强朗读、背诵,培养文言文语感的同时,探寻规律,掌握一定的文言虚词用法和意义的推断技巧。以下八法,谨供参考。
1、代入筛选法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如果我们熟记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
以“而”为例,其主要用法有:连词,译为“又”、“而且”、“就”、“却”、“如果”、“因而”;代词,译为“你”、“你的”;动词译为“好像”等。
若要在“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某所,而母立于兹”中找出与其他各句不同用法的句子,在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后,就不难确定应为作代词“你的”解释的了。
2、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如“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故”是“所以”的意思推断,前后句意为因果关系,“以”应为表原因的“因为”。
3、字形推断法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
“(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
(zhu)--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4、句位分析法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5、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6、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如能牢记课文中出现过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词,便有助于快速解题。文言句式有两大类: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特殊句式,除较易识别的判断句、被动句外,重点是倒装句。如主谓倒装“……矣,……”(“甚矣,汝之不惠。”)、定语后置“……之……者”(“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以……”(“覆之以掌”)等。固定句式较多,须熟记的如:“不亦……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无以……”(“军中无以为乐”)、“何……为?”(“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如……何?”“若……何?”“奈……何?”(“如太行、王屋何?”)、“所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7、语法分析法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8、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用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绝大多数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惟利是图”来推断,应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又如“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可用“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等成语来推断,这里的“因”是介词“依照、根据”之意。
若能灵活地综合运用以上八种推断技巧,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增加答题的正确率。当然,要想彻底攻克文言虚词这一“堡垒”,关键还在于平时的积累。
翻译文言文句子的方法
要求:1. 关键字词一定要落实到位,在译文中能有所体现。2. 要尽可能的全面完整,要进行补充,不能丢三落四。3.
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语序、句式要体现,表达的语言要流畅。
具体方法:增、删、留、调、换1,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2.
删,删去不译。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例:“夫战,勇气也。”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3.
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必译或不能译的词语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语,如人名、官名、地名、物名、国号、年号等等。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
调,调整语序。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2.后置定语前移3.前置宾语后移
5. 换,就是替换,替换一个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如交横——交错纵横,犬——狗,闻——听到,若——好象等。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1)析言行。通过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动作分析人物的形象。(2)抓关键。关注文章的标题,或者文章中直接概括人物形象的词句。(3)抓事件。通过抓住文章的主要事件分析其人物形象。
把握文言文的启示道理方法(迁移运用)
首先要反复诵读,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还应当逐段逐层逐句分析,弄清段与段、层与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找出文章的关键句,体会其在文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鉴赏,进而把握文章揭示的道理。
前一篇:诗词创作艺术手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