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语文作文审题思维构建与强化训练课
(2025-10-31 07:57:47)
标签:
作文情感 |
分类: 作文 |
新高考背景下语文作文审题思维构建与强化训练课
课程目标:
1.
精准把握新高考作文命题的“核心价值引领、学科素养导向、能力立意为主”的三大趋势。
2.
掌握一套系统、可操作的“三维审题法”,能够快速、准确地破解各类材料作文的深层意涵。
3.
通过大量分层级、分类型的题目训练,巩固审题方法,提升思维深度与广度,规避偏题、跑题风险。
课程理念: 审题不是猜谜,而是与命题人的深度对话;立意不是空想,而是基于材料的逻辑建构。
第一部分:洞悉趋势——新高考作文命题风向标(15分钟)
新高考作文绝非旧高考的简单延续,其内在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教师需引导学生认清以下三大趋势:
趋势一:核心价值引领,凸显“立德树人”
命题材料紧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目本身即是一次价值观的熏陶,要求考生在作文中展现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家国情怀。
关键词: 家国认同、文化自信、时代精神、青年担当、英雄楷模、奋斗奉献。
趋势二:学科素养导向,强调“思辨能力”
单纯堆砌素材、文采华丽的时代已经过去。新高考极度重视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是辩证分析、多角度审视、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往往呈现看似矛盾或多元对立的概念关系。
关键词: 辨析概念、厘清关系(如“快与慢”、“有用与无用”、“继承与创新”)、多维度论证、避免绝对化。
趋势三:能力立意为主,关注“现实关怀”
题目内容高度关注社会现实、时代发展与个人成长。引导考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反对“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闭门造车。对热点事件的哲学思考、对生活现象的深度剖析成为常态。
关键词: 时代热点、生活哲理、个人与集体、科技与人文、环境与社会。
第二部分:方法论构建——“三维审题法”详解(25分钟)
面对一段材料,如何避免“浮于表面”或“过度发挥”?我们引入“三维审题法”,从三个维度层层深入,锁定核心立意。
第一维:表层梳理——概括与提炼(“是什么”)
操作步骤:
目标: 确保准确理解材料的字面意思,不遗漏任何关键信息。
第二维:中层解析——辨析与关联(“为什么”)
操作步骤:
目标: 理解材料的内在逻辑和情感倾向,为立意找到坚实的支点。
第三维:深层立意——拓展与升华(“怎么办”)
操作步骤:
目标: 形成具有思想深度、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中心论点。
【示例演练】
材料:
有人说,我们要紧紧抓住时间,快步前行,才能不落后于时代。也有人说,我们要学会放慢脚步,驻足欣赏,才能不错过生命中的风景。
1. 表层梳理:
关键词“抓住时间”、“快步前行”、“放慢脚步”、“驻足欣赏”。核心是讨论“快”与“慢”两种生活态度。
2. 中层解析:
两种观点构成对比关系,并无绝对的对错。命题人倾向于引导我们思考二者间的辩证关系,而非二选一。
3. 深层立意:
中心论点可以是——“于时代浪潮中奋楫争先,于人生旅途里涵养心神,方是新时代青年应有之生命节奏。”
即论述在个人成长和国家建设中,何时该“快”,为何该“快”;何时需“慢”,为何需“慢”,以及二者如何动态统一。
第三部分:实战演练——分层分类审题训练(40分钟)
本部分提供大量模拟题,按照命题类型和审题难度进行划分,供课堂限时训练及课后巩固使用。
A. 时政评论类(关注社会热点,考查价值判断)
1. 【材料】
“小镇做题家”一词源于网络,本是一些出身小城、擅长应试的青年学子的自嘲。如今却夹杂着复杂的意味:有人敬佩他们凭借努力改变命运;有人感慨其视野受限、缺乏资源;也有人认为这反映了社会流动性的隐忧。作为新时代青年,你对“小镇做题家”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2. 【材料】
近年来,从“东方甄选”的知识式带货,到“故宫文创”的走红,再到各类非遗技艺通过短视频焕发新生……“文化+”模式日益成为潮流。有人认为这是文化价值的真正回归,有人则担忧其过度商业化会损耗文化内核。请谈谈你的思考。
3. 【材料】 2023年,华为Mate
60系列的发布引发了全民关注,“中国芯”的突破成为民族自强的象征。与此同时,苹果iPhone
15系列也依然拥有大量拥趸。这一现象引发了关于“支持国货”与“全球选择”的讨论。对此,你怎么看?
B. 哲理思辨类(考查概念关系与思维深度)
4. 【材料】
老子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譬如器皿的实体是“有”,其中空的部分是“无”,正是“无”使器皿有了盛物的功用。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有”与“无”的理解。
5. 【材料】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而孔子亦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两位东西方先哲的智慧,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6. 【材料】
人的成长过程中,“边界”无处不在。法律是边界,道德是边界,规则也是边界。有人认为,边界意味着限制与束缚;也有人认为,边界恰恰是保护与自由的起点。你对“边界”有何感悟和思考?
C. 情境任务类(考查角色意识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7. 【材料】
假设你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上面临选择:一是加入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薪资丰厚但工作强度极大(“996”模式);二是回到家乡,接手一项传统的家族手艺,收入稳定但发展前景未知;三是投身基层,做一名选调生,条件艰苦但能直接服务群众。你会如何选择?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选择和理由。
8. 【材料】
你的学校计划开设一门“未来素养”通识课,旨在提升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现有三个备选模块:A. 人工智能与伦理;B.
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C. 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请你向校课程委员会写一封信,推荐其中一个模块,并阐述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D. 二元关系类(经典且高频,考查辩证分析)
9. 【材料】
关于“前行”,人们通常认为需要目标清晰、意志坚定。然而,诗人里尔克却说:“要对你心里所有还未解决的事保持耐心……不要去寻求那些不能给你解答,因为你还不能与之共存。关键是去体验一切。现在就去体验这些问题。也许以后你会逐渐地,甚至在不经意间,过上遥远的日子,答案就在其中。”这启示我们,对于“前行”,或许还有另一种理解。
10. 【材料】
“捷徑”與“正道”是人生中常面臨的選擇。有人追求捷徑,以求速成;有人堅守正道,雖遠必至。請談談你對二者關係的看法。
E. 文化传承与创新类(契合核心价值)
11. 【材料】
国潮兴起,汉服热、文物热、传统节日热方兴未艾。年轻人纷纷以各种方式拥抱传统文化。有人认为,这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有人质疑,这其中是否掺杂了商业炒作和盲从跟风?你如何看待当下的“国潮”现象?
12. 【材料】
“守正”与“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请以“文化传承”或“科技发展”为例,谈谈你对“守正”与“创新”关系的理解。
第四部分:总结与升华(10分钟)
1. 审题“三忌”:
2. 立意“三求”:
3. 最终嘱托:
附:课后巩固练习(每周完成2-3篇的审题立意练习,并撰写详细提纲)
1.
【材料】“内卷”与“躺平”是当下年轻人常讨论的话题。有人说,不“内卷”就无法在社会立足;也有人认为,“躺平”是对过度竞争的一种消极反抗。作为身处其中的青年,你如何看待并选择?
2.
【材料】“数字时代”,我们享受着信息便利,也面临着信息过载、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困扰。我们该如何在数字世界中自处,又如何构建一个更好的数字社会?
3.
【材料】袁隆平院士毕生追求“禾下乘凉梦”,扎根田野;屠呦呦团队从古籍中汲取智慧,发现青蒿素。一个面向大地,一个回溯传统,他们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给你怎样的启示?
4.
【材料】“回声室效应”指的是在网络空间里,人们更容易听到和自己相似的意见,从而加剧认知固化。请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以及我们应如何打破“回声室”。
5.
【材料】“仪式感”越来越被现代人所重视。有人认为仪式感是生活的调味剂,让平凡的日子发光;也有人认为过度追求仪式感是形式主义,是消费主义的陷阱。你怎么看?
前一篇:教师如何修炼“不怒而威”的气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