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校长:别纠结,犯错才是真正的成长
(2025-10-27 09:16:25)
标签:
杂谈情感 |
分类: 家教 |
李希贵校长:别纠结,犯错才是真正的成长
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常说,作为一名校长,在学校看到孩子们犯错,他会绕着走开。
是不是很奇怪?一般的校长第一反应一定是先叫住学生,指出问题,批评教育一通,再通知班主任跟进。
为什么李希贵校长这么说呢?他认为,教育需要一个过程,孩子犯错了,要经历“犯错、认错、改进、巩固、养成”这样一个完整的闭环,教育活动才算完成。如果校长看见当面指出问题,表面是为了孩子好,但实际上孩子就没有机会完成这个过程了。
这给老师和家长们提了个醒,我们常常把“不犯错”当成了“优秀”的标准,一旦做错,总觉得自己就不够好了,却忘了谁不是在不断地试错中,跌跌撞撞地成长。怕犯错,不尝试,就不会有新的收获。
01 敢于犯错
法国有句谚语,永不做错事的人,往往不能做出任何事情来。
琪琪小时候吃饭时,不小心把饭扣在了小饭桌上,她想去把碗扶起来,结果小手打滑没扶住,反而把碗摔到了地上。桌上桌下一片狼藉,琪琪小心翼翼地看着妈妈。
琪妈没有责怪她,摸了摸琪琪的脑袋,让她安安静静的坐了一会儿,然后再一边给琪琪擦手,一边又重新盛饭,再去收拾地上的残羹。一边收拾,一边问琪琪:“宝宝,小碗怎么像小鱼一样滑走了呀?”琪琪萌萌地看着妈妈,她也不知道。
琪妈接着说:“琪琪,没事,你也不是故意的是吧,我们收拾好了就行。下次琪琪吃饭时用没有拿勺子的小手扶着碗,这样小碗就不会像小鱼一样滑走啦。”
琪琪点点头,笑着答应了。琪妈在琪琪犯错时,总是先让琪琪与错误“呆”一会儿,然后再引导她找出问题。
与错误的共处,可以让孩子回忆犯错的过程,认识到错误,在面临承担风险的内心挣扎中,得到成长,让错的每一步都更有价值。
一直在这种宽松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信阳光,不但会慢慢总结修正过失,而且有正面面对错误的勇气,即使再犯错也能及时调整过来。这正是李希贵校长说的,要给孩子教育的过程,引导他正视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逃避错误。
反观另一个家庭的孩子多多。多多家常和另一位朋友家出去玩,两家孩子差不多大,难免争抢玩具。孩子们一旦发生争执,多多爸妈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没礼貌。他们总是一把夺过玩具给了朋友的孩子,再把多多拉到一边,开始说教:“你知道吗?你比他大,你要让着弟弟,难道就不能一起好好玩吗?你要学会分享,会分享才是好孩子!”
孩子犯错误后,多多爸妈的行为回应总是针对孩子本身,而不是事情本身。甚至害怕孩子犯错误,家长会被别人嘲笑和指责,会觉得没面子。
这种认为错误被及时纠正才不会再犯错误,其实没有很好的完成教育的闭环。可能孩子下一次还是弄不清自己错哪儿了,可能只记住了会被爸爸妈妈打骂,也可能从此讨厌那个小伙伴,因为是他引起自己挨揍的。
心理学家亨·奥斯汀说:“这世界除了心理上的失败,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失败,只要不是一败涂地,你一定会取得胜利的。”
其实,错误是人生最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应该把这种心态灌输给孩子,以至于他不再背负对错误或者失败的精神包袱,培养承担风险和尝试新事物所需要的勇气。
02 承认犯错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拒绝承认错误,错失成长的契机。”
樊登也说:“认错是人生的捷径,人要首先学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不认错,不知道自己的问题,谁想帮都帮不了。”
人生一世,犯错在所难免。没有人能保证自己永远无误,但是犯错后的态度,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走向。会认错的人才有大智慧。
小敏同学上初二,特喜欢辩解为自己开脱。没交作业,老师问他为什么?他说是课代表没抄作业。上游泳课没带泳镜,也不是自己的错,是妈妈没放进包里。上课跟同学聊天,是因为同学找他说话。放学没扫地,是因为没有看到值日表,也没有人通知他。总之,都是别人的问题。
久而久之,老师同学们都慢慢明白了,这是一个看不到自己问题的人。
《论语》有言:“君子之过也,如日语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主动认错,不会为我们招来责难;从错误中反省自己,反而能让我们快速成长,赢得未来。
有时候,毁掉我们的不是错误,而是不肯认错的自己。
所有人都会犯错,董卿曾在2010年元宵晚会上,误把欧阳修的名句“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中的“昼”念成了“书”。剧作家魏明伦看到后,立即通过媒体为她纠错。
董卿得知没有恼羞成怒,而是第一时间联系了魏明伦,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多年后,那个在《朗读者》节目里,满腹诗书,旁征博引的董卿,让观众赞不绝口。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说:“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
不成熟的人,把错误当成绊脚石,故步自封,止步不前;成熟的人,把错误当作垫脚石,自我反省,行至高远。
03 学会犯错
意大利艺术家沃尔波斯说,所有的科学都是错误先真理而生,错误在先比错误在后好。容易犯错误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这也是墨菲定律的重要体现。
丹麦物理学家雅各布·博尔有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花瓶,但是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惋惜或者懊恼,他小心翼翼地俯身收集齐了满地的碎片。
他把这些碎片按大小分类称出重量,结果发现10--100克的最少,1--10克的稍多,0.1克和0.1克以下的最多;同时,这些碎片的重量之间表现为统一的倍数关系,也就是较大块的重量是次大块重量的16倍,次大块的重量是小块重量的16倍,小块的重量是小碎片重量的16倍……
后来,他开始利用这个"碎花瓶理论"来恢复文物、陨石等不知其原貌的物体,给考古学和天体研究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每一次错误的尝试,都是在为最后的成功铺路。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前失败了上千次,当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些失败时,他回答说:“我没有失败,我只是在错误中找到了几千种不能做电灯的方法。”
错误具有冲击性,可以引导人们考虑更多细节上的事情,只有不怕犯错,犯错后学会如何更好的利用错误,人类才会更加进步。
写在最后:
诗人里尔克在《给青年诗人的信》中写道:“你要容忍自己的不完美,因为那是成长的开始。”
孩子若从未犯错,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只有让他们在可控的范围内试错,才能培养真正的韧性。
教育千万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关在了门外。我们可以像芬兰教育那样:老师不会急于纠正孩子的错误,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并改进错误。
允许孩子犯错吧,告诉他:犯错并不可怕,承认错误,改正错误,我们可以让错误成为成长的勋章。
后一篇:新高考作文首段引用材料方法详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