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

(2025-10-13 20:01:01)
标签:

情感

文化

分类: 诗词鉴赏
古代诗歌常用艺术手法举隅

陆精康

一、情景交融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谢榛《四溟诗话》)。自然之景本是无情之物,人们在长期的生活经历中,寄情感于其间,于是自然之景也就有了人的情感。松柏坚贞、兰竹清高、杨柳柔婉、桃李芬芳,高山伟岸、大海壮阔、春日温存、秋风肃杀……人们触景生情的生活经验形诸诗歌,情因景生,景与情合,二者相互生发渗透融合无间,便升华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情景交融为创作古典诗歌常用之法。景和情在诗歌中的出现,最常见的是前景后情,亦可前情后景。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前两句写景:暮春时节,黄鸟稀少,辛夷花尽,杏花翻飞,一片春光逝去的空寂景象。后两句言情:写诗人“怜竹”之意和幽竹“待我”之情,表现出作者将归故山草堂的喜悦心情。诗作特点是随景赋情,情随景生。张祜《题金陵渡》:“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前两句叙事言情,一个“愁”字,显示了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后两句写景。斜月残照,夜江潮落,旷野静寂,星光闪烁,是羁旅不眠之人倚楼眺望所见之景。诗作特点是情移于景,景中见情。两诗皆融情、景于一体。

客主一体、物我相融是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杜甫《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颔、颈两联,情景相间,虚实并举,浑然融成一片,向为诗家称道。这四句既写片云孤月,又写诗人际遇,既写落日秋风,又写暮年病境。诗人用“共”、“同”、“犹”、“欲”四字,把客观景物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绾合一处,简直天衣无缝。赵汸分析说:“中四句以情景混合入化。云天、夜月、落日、秋风,景也;与天共远,与月同孤,心视落日而犹壮,病遇秋风而欲苏,情也。他诗多以景对景,情对情,其以情对景者已鲜:若此之虚实一贯,不可分别,效之者尤鲜。”(转引自《杜少陵集详注》)《江汉》堪称情景妙合无垠之杰作。

情景交融,关键在融。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情中景尤难曲写”。这里指出了情景交融的两种基本形式:情景关系既密不可分,又有情中景、景中情之别。试以贺铸《青玉案》为例。“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首词主要写“情中景”。词人于苏州横塘遇一绝色女子,乃生艳羡之情。美人去远,词人木立,自诩“彩笔”,题写闲愁。词中所写“月桥花院,琐窗朱户”,“一川烟草,满城风絮”诸种景物,由情派生,皆为情之物化。

二、动静交错

动静交错手法常出现在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中出现的动态、静态往往有先后之分。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月映水中,皎洁明亮;风灯照夜,鹭鸟聚宿。在这明月、江水、风灯、鹭鸟构成的万籁俱静的境界里,突然,“船尾跳鱼拨刺鸣”,一声震响,打破了月夜的宁静。这是由静入动,先静后动。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幽草”之生、“黄鹂”之鸣、暮雨之急、“春潮”之涨,都是动态景象;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将目光滞留于杳无人迹、孤舟一叶的渡口,定格了一个充满审美意味的静态画面。动、静两种似乎相悖的景象,被置于同一空间之下,交融为凄寂的境界。这是由动入静、,先动后静。

一首诗,动静紧密结合,自然、谐和、协调,会造成特定艺术氛围,产生强烈艺术效果。在这方面,前人有许多成功手法。

一曰以静衬动。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庭院清净,青苔不生,花木繁多,小溪曲折,农田泛绿,这是何其清幽的环境。然而,“两山排闼送青来”,山势若奔,青山主动将一片青翠“送”入门来,这富有动感的句子令人感到“湖阴先生”住所洋溢的勃勃生机。这是静中有动,以静衬动。


一曰以动衬静。华岳《田家》(其四):“鸡唱三声天欲明,安排饭碗与茶瓶。良人犹恐催耕早,自扯篷窗看晓星。”天还未亮,妻子已经为丈夫安排好了食具,但转念一想,现在催丈夫下田耕种时间还早,于是推开茅屋的窗子,望一望天色,却是四野阒静满天星光。这是动中有静,以动衬静。

一曰以动衬动。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由于船行迅速,船上观两岸之景,“飞花”一闪而过,“榆堤”急速后退,静止不动的花木在迅速移动;船上看天际之云,满天云彩一动不动,云彩与船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船上人不觉其动,其实云彩与船同在运动。这首充满哲理的小诗是动中有动,以动衬动。

运用动静交错手法可以产生强烈艺术效果。柳宗元《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此诗为诗人被贬永州后所作。深夜,“繁露”坠地、“寒月”上岭、水声泠泠、“石泉”逾响、“山鸟”喧鸣,诗人描写这些动态,描画出幽深静寂的夜景,营造出凄清寂寞的意境,表现出郁悒孤寂的心态。

三、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段。虚实乃相对而言。就所写对象说,情为虚,景为实;神为虚,形为实;理为虚,事为实。就创作手法说,间接为虚,直接为实;省略为虚,详明为实;空白为虚,充盈为实。实笔写景,虚笔传情,为古典诗词常用艺术手法之一。

吴乔《围炉诗话》:“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虚实之妙即在传达抒情主体的不尽之意,产生一个艺术上的“空筐”,可以装进读者的许多联想。王维《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评曰:“右丞只为短句,一吟一咏,更有悠扬不尽之致。”诗人写思乡之情,摒弃许多疑问不写,独拈出“寒梅着花未”这一疑问,用对话将浓浓乡情写得亲切自然、情味绵长。如果实录生活的真实,向“君”问个不休,那就缺少诗味了。

虚实相生手法在诗词中的运用大体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以实写虚。岑参《春梦》:“洞房昨夜春风起,故人尚隔湘江水。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实事是“枕上春梦”,梦中事物。“片时”与“千里”对举,时空错见,写出了梦中的迷离,造成一片虚空,生发出怀思之意,令人味之无极。景云《画松》:“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思量记得无?忆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实景是将所画松树指实为“石桥南畔第三株”,实际上表现的是画师画笔之传神。两诗皆借想象中的实物表达了主观上的想法,“化景物为情思”,“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另一种是以虚写实。苏轼《涵虚亭》:“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空无一物的“涵虚亭”是一个小小的虚灵的空间,通过目之所触,心之所游,却能“坐观万景”,视野通向宇宙四方,通向无限的空间。唐代诗人马戴《落日怅望》:“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一何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色隐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诗中,景为“怅望”中之家乡秋景,孤云飘荡,归鸟倦飞,夕阳返照,秋山火红,皆为作者远望思乡想象中的虚写之景。这虚写之景中,暗寓着诗人家乡怀人深情,至夕阳逐渐黯淡,思乡之情也随之远去,没入无边暮色之中。这种以虚笔写景,虚处多于实处,隐处多于显处,藏处多于露处的艺术手法,同样能产生使人心灵震颤的效果。

诗文中写景抒情不能太实,方法之一是用“何处”“谁家”之类不确定的疑问代词唤起人们的联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柳中庸《听筝》)“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柳宗元《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这些诗句,化实为虚,给人留下了想象空间,有虛实相谐之趣。

四、隶事用典

典故的大量运用,最能反映文人高雅典奥的审美趣味,故隶事用典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常用表现手法。“明理引乎成辞,征义举以人事。”(刘勰《文心雕龙》)典故的运用,包括造语、用事两个方面。造语即摘取典籍的词句,用事即依据故事的话题。凡佳句名言、典章旧制、遗闻轶事,其可发人深省者,皆可成典入诗。当然,任何典故的运用,其着眼点均不在复陈前人言辞和直述故事主题,借古人之言行抒自己之心志,方为用典目的。在古人看来,含蓄比直白具有更高的文化品位和更深的思想内涵,旨冥句中而意生典外是用典的通则。

语典事典,指的是典故的性质。值得研究的是古人隶事用典的方式。用典方式,有明用、暗用和化用三种。明用,即直接征引其言其事,以古说今。暗用,即用典令人浑然不觉,语无窒碍妙手天成。化用,即点化前人陈句,脱胎换骨推陈出新。试以文天祥《酹江月·驿中言别友人》上阕为例:“水天空阔,恨东风、不借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此词抒发亡国后的沉痛感慨,表现作者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风格极为豪迈悲壮。引词4处用典,明用2处。“铜雀春情”:曹操曾建铜雀台,词用此典,感叹宋亡后妃嫔被掳。“金人秋泪”:汉武帝曾造仙人承露铜盘,魏明帝欲移之于洛阳,铜人泪下。词用此典,慨叹南宋文物宝器被劫。暗用1处。“不借东风”:周瑜凭借东风火攻曹军。词用此典,感叹南宋抗元战争未得天助。化用1处。“斗牛空认”:斗牛二星,分野吴楚。《晋书·张华传》载,此处曾掘出龙泉、太阿宝剑。词用此典,痛惜自己兵权在握,却未能以之救国。上阕用4个典故,请出古人代言,表意十分复杂,典故不识,难以准确理解词意。


隶事用典的好处主要在加重语意。古语古事皆有定评,用之于诗,可以增强说服力。

一曰言简意赅。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后两句用卫青、李广二典,包含着诗人的理性判断。一指当时边患严重,二言朝廷用人失当,三叹安边良将奇缺。多层意蕴浓缩为“龙城飞将”一典,可谓以简驭繁,议论精巧。

一曰引发联想。常建《三日寻李九庄》:“雨歇杨林东渡头,永和三日荡轻舟。故人家在桃花岸,直到门前溪水流。”表面看来,诗的信息量不高,不过说荡舟访友而已,但是,如果了解“永和三日”一典和兰亭修褉有关、“桃花岸”一典和世外桃源有关,读者就会联想到作者与友人皆高雅之士,就会感到诗的信息贮量其实不低。

一曰言辞委婉。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首诗借汉喻唐,巧妙批判了唐代中叶宦官擅权的现实,这种批判是由诗中“五侯”这一故实暗示的。“五侯”是东汉恒帝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诗歌文本是一个隐喻结构,其对时弊的讽刺是极其委婉深刻的。

五、纵横对比

古典诗词中运用对比手法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对比手法主要有两种,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纵向对比按时间顺序展开。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作者从自己一生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具有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年到老年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一幅画面小楼听雨,展示的是少年时期的青春欢乐。第二幅画面客舟听雨,展示的是中年时期的旅愁离恨。第三幅画面僧庐听雨,展示的是老年时期的孤独凄凉。

横向对比主要按空间顺序展开。吕温《吐蕃别馆卧病寄朝中亲故》:“清时令节千官会,绝域穷山一病夫。遥想满堂欢笑处,几人缘我向西隅?”“千官”“病夫”身处不同地域。“满堂欢笑”的“千官”养尊处优,而“绝域穷荒”的“病夫”凄凉惨恻。

有的诗作运用交错对比手法收到了更为突出的效果。李商隐《无题》:“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东家老女嫁不售,白日当天三月半。溧阳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墙看。归来展转到五更,梁间燕子闻长叹。”“东家老女”和“溧阳公主”的不同境遇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方面,垂杨飘拂的河畔,樱花盛开的深巷,传来阵阵急管繁弦,年仅十四的“溧阳公主”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另一方面,嫁不出去的“东家老女”,在这春色恼人的三月辗转不寐,只有梁间燕子倾听着“老女”的声声长叹。诗作首联、颈联写“溧阳公主”,颔联、尾联写“东家老女”,在交错对比中突出了贫寒士人的落拓不遇和权贵子弟的春风得意。

对比手法的运用又可以是纵中有横,横中有纵。白居易《寄陆补阙》:“忽忆前年科第后,此时鸡鹤暂同群。秋风惆怅须吹散,鸡在中庭鹤在云。”“前年”和“此时”,形成纵向比较。又有横向比较,二人分处异地穷达不同:陆补阙是皇帝近臣,如鹤之翱翔云霄,诗人乃白衣之身,如鸡之立于中庭。设喻奇妙,对比鲜明。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时间上的今昔,空间上的狭广,情感上的冷暖,这首词运用的对比手法可作多角度审视。从纵横交错的对比中,我们触摸到了作者那颗热爱大好河山的赤子之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