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潍坊市2025届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2025-09-28 16:59:10)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山东潍坊市2025 届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故宫博物院藏有的《胤禛耕织图》册,是雍正帝为劝课农桑而下令绘制的科普图册,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代农业智慧。该图册共有52幅图,其中,耕图包含“浸种”“耕”“溉灌”“收刈”等内容,织图包括“浴蚕”“采桑”“攀花”“裁衣”等内容。“耕”是耕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犁耕的场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工具始终伴随着文明的发展,各个朝代中,劳动人民不断改进犁的构造。神农氏时期出现了耒耜,用于翻整土地。随着古代生产水平的提高,更先进的犁开始出现。早期的犁主要由犁梢(操控用)、直辕(牵引用)、犁底(安装犁铲用)、犁铲(破土用)、犁箭(确定耕深用)等部件组成,耕田效率较低。到唐代,出现了曲辕犁,并且沿用到清代。据《全唐文》记载,曲辕犁在构造上不仅由直辕形式变成了曲辕形式,而且增加了犁壁、犁评、犁盘。其中,曲辕形式改变了耕作者的用力方式,更省力;犁壁位于犁铲上方,可用于翻土;犁评位于犁箭上方,通过调整犁箭高度来调整耕田的深度;犁盘位于犁最前端,用于拉接牛轭,便于牛转身,可省畜力。曲辕犁是我国古代农耕工具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科技成果。农耕用具的完善,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有限的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
“攀花”是织图的重要组成部分,绘制的是织女操作提花机的场景。图中,一位织女坐在较高的位置控制经线的起落,另一位织女则脚踩地综,投梭打纬,流利地织造所需的织锦。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提花机的构造和原理。织锦前,技术人员把纹饰绘制在纸上,然后根据绘图内容准备好所需的丝线,把丝线挂在提花机上,并在提花机的各种线口做好设置。随后,织女通过操纵提花机,即可把这种纹饰织出来。织女无需掌握织造锦纹的技术,而且可以重复操作提花机,以织出多幅同样的复杂锦纹。提花机的织花方法类似于今天的计算机编程,是我国古代纺织技术的最高成就代表。
(摘编自周乾《<胤禛耕织图>里的古代农业智慧》)
材料二:
生产力中人与生产工具是核心要素,本源是人,人主要从体力、技巧、智识三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工具革命的本质是人的延伸,生产工具是人的三方面能力的延伸。从这三方面生产能力对生产工具进行划分,可分为动力机、操作机(含传送机)、控制机三大类。动力机是提供能量的设备,为生产过程中的其他机械或设备提供所需的动力;操作机是直接参与生产过程,对物料进行加工、处理或转换的设备;控制机是负责监控、调节和管理整个生产过程的设备或系统。历史演变至今,人类的生产工具在不断“软化”,且与人类文明呈现出双向塑造的特点。
从历史角度看,生产力伴随着技术重大革新的跃升,往往都体现为生产工具的革命。农耕时代,随着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逐渐走向精耕细作。耕作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工业时代,蒸汽机、电动机等动力工具的发明和应用,使生产自动化和机械化成为可能,突破了人类体力的生理限制。具体来看,蒸汽机作为动力机的代表,为各种操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来源,使工厂生产从手工劳动向机械生产转变。机器生产逐渐替代手工劳动,但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主要依赖人工操作和经验判断。电力的广泛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动力机的发展,电动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出现则使操作机能够执行更加复杂的任务,使生产更加高效和便捷。信息革命时代,智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等高科技生产工具的出现,将人类的手工操作技巧转化为机器的程序化动作,甚至超越人类操作的精度与效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推动了控制机的发展,通过算法决策替代人类的经验判断,使生产更加自动化、智能化。
当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技术革命性突破为关键要素,本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在技术特征上,不同于传统生产力的边际革命,它表现为关键性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的涌现及其应用,既是质态跃迁的先进生产力,又是生产力系统的整体跃升,正在以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绿色化的形式演进;经济特征上,催生出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经济增长模式发生转变,形成以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为主的经济结构,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实现新的跃升;社会特征上,是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总体上看,生产工具的革命性演变作为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将改变生产工具的形式和功能,改变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同时对社会结构和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重大影响。
新质生产力有别于传统生产力,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它包括但不限于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智能制造、新一代通信技术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及新发展模式,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将有力地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当前,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和电动汽车“新三样”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使我国在全球合作中保持竞争优势。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工具的智能化将人类的智识能力扩展至数据分析和复杂决策领域,形成“人机协同”的新型生产力。
总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浪潮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聚焦生产力革命的“质的跃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瞻远瞩的战略抉择。
(摘编自李国强《从生产工具演变的大历史视角,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的划时代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曲辕犁结构上的改进和完善节省了人力和畜力,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B.技术人员负责绘制纹饰、设置丝线,织女负责操作提花机,分工协作,职责明确。
C.“双向塑造”是指生产工具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人类文明推动生产工具革新。
D.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工具的普及应用,人不再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的现象,得益于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改进。
B.控制机智能化的程度越来越高,说明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动力机和操作机。
C.如果使用颠覆性技术改进了生产工具,就有可能实现生产力的大幅解放。
D.“新三样”的广泛使用,能有助于加速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进程。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材料二中新质生产力“质的跃升”的一项是(3分)(
)
A.袁隆平团队发展“农业+物联网+生物技术”智慧农业,逐渐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增加了农业收益,改善和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B.某企业集团通过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优化工作流程,及时维护、定期保养生产线中的动力装置,生产效率和效益得到提升。
C.“具身智能”的发展,会让人工智能拥有实体,让它们像人类一样具备感知、思考和行动的能力,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影响社会和生活。
D.物流园通过“5G+AI”遥控无人车,调度机器人对包裹进行安检、分拣和配送,构建的智能物流系统,快速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4.材料一中引用《全唐文》
《天工开物》等历史文献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5.“生产工具革命的本质是人的延伸。”请结合两则材料中的具体事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把黑夜点燃
张承志
此刻,心情清淡又自在。云南特有的晴朗暮霭,正渐渐变成一派黯淡。我在这里向云南告别,等着进入贵州。
夜行开始了。两省边界的道路很坏,漫长的夜路摇晃着,车熄灭了灯光,里外漆黑一片。首先看见了星。好亮呵,我不由地想。好像,比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月,住在寨子里每夜看、已经看熟悉了的那些星,还要明亮。我被莫名的感触吸引,探身出窗,把脑袋浸入了清冽的夜风。
真是星汉灿烂,满天璀璨。如银如雨的晶莹星群,使人忆起往事和旧地。我马上想到自己一生的浪费。比如,除了北极星之外,我根本没有在乎过草原上空夜夜繁华的星群。还有后来,在新疆的阿勒泰,在西海固的沙沟,它们都曾在夜晚与我相伴。我总是凝望它们,想着别的心事。
此刻望着这南方的星空,我觉察出,这是第一次,心思全在星星。因为只有注视着它,人才能相信天道的恒定。远处似乎传来世间的喧嚣,但是在夜和星的俯视下,人好像触着了身近的微渺。云贵高原上空覆盖的繁星如同真理——应该高贵地闪亮本质,更要坚忍地度过沉默。
过两省界山的时候,路上发生了阻塞。
停了一会儿,前面的车蠕动了起来,我们的车赶紧跟上。我看见路左停着的,大都是载重卡车,辆辆满满载着货。夜漆黑,不见路,指靠的只是车灯。光柱射在车身一侧,每双眼睛都紧张地盯着这一侧。在几乎是一线的余地之间,一辆车又一辆车地,危险又准确地摩肩而过。没有一辆车不守规矩。真是的,已经在这夜路的沉重颠簸中出现了一个规矩:车缓缓地爬行,马达单调地响,云南车在上坡,贵州车停着等待。
很多卡车上装着石头样的东西,在车灯的照射下颜色青白。灯光里,看着我们的贵州司机都不说话,他们靠着车门,脸上的表情和车上的重载一样粗糙。在滇黔交界的深夜大山中,在漆黑和寂静中,在险峻
的盘山道上,劳作的司机们默默地建立了一个秩序。甚至我觉得,这墨黑深夜的险恶山路上,出现了一派高贵的气氛。
好像车攀上了界岭。我听见司机换挡,开始下坡。车速快了。那一幕出现得太突然,我完全不曾提防——前方的黑夜之上,遥遥地直到看不见的极远暗处,扭动闪跳着一条灯火的河流。像是一股红黄的彩色,斜斜地涂抹在天地六合之间,这黑色的夜幕之上。这么多车!邻座的汉子和司机也都失声叫出了声。这里是偏僻的荒山边界呵,黑夜的穷山野岭中居然也流淌着如此的灯河。在沉默的灯影中,我清楚地看见了人。在与生存的搏斗中,人们已经不问安危,不舍昼夜。
路左的车也驶动了,沉重地顺次爬坡。它密集地排成队,抖闪的黄灯试探着,蜿蜒成一串不尽的灯龙。
过盘县的时候已是下半夜。夜深了,四望都只见浓浓的墨色。又不知走了多久,车载着我,穿行着盘县的黑夜。
经过第一个火堆的时候,我全然没有察觉。在黑黝黝的山坡上,那一堆火像一个圆盖,火苗从压抑下燃烧着,它不是取暖的篝火。
随着车的颠簸驶动,当我们登上一道山梁时,壮丽的场面出现了。
高处低处都是火堆,漫山遍野都喷放着火苗,坡坡坎坎都亮了。西南山地的黑夜,被红亮的火焰遮盖,被灰白的烟雾吞没了。呛人的烟涌进车厢,弥漫在沉睡的各个旅客身旁。我不明白,我忍住呛鼻的烟,坚持着把脑袋探出窗外,想看个究竟。火堆像低矮的蒙古包,又像倒扣着的铁锅。股股恣意的火苗,就从锅底的每一个缝隙中冲出,竭力地灼舔着薄薄的黑锅。蒙古包或黑铁锅被烧透了,白炽的火,蓝紫的火,从碎裂和洞口吞吐冲击,把一个个圆堆烧成一座座红得透明的小丘。它们紧挨着,如疯如痴、大喜大怒地喷射着熊熊的火。看不见一个人,也似乎没有了风,只听见猛烈的呼呼火声。
为什么呢?是谁在这荒凉的边境深山处处放火呢?我问邻座的汉子。他说,没看见那些车么?炼钢的焦炭!我想起刚才的贵州车,满满载着灰白的大块。不是误入了火焰山,这是人烧起的满山的火。开山挖煤,就地烧炭,路边烧,路上卖,把荒山腹地的煤,烧成值钱的焦炭,运进云南。
没有人,只有火。可是火堆太多了,密密地紧挨着的火堆后面,亮色后面更加漆黑。好像在醉痴地舞蹈的火焰背后,低低地蹲踞着一个个黑色的人。他们跃起又伏下,他们吆喊又无声。这是原始的劳作,是底层的拼争。他们奔波运搬,他们吆喊纵火。现在大火蔓延,他们却隐遁了。
但是,在这滇黔交界的大山黑夜里,我仍然触着了人的决意。绵延的火光,不停地撩拨挑动,使人莫名地想象。我也要像这些山里的炼焦人一样,点燃自己的一堆火,然后消失于黑暗。
遍野的灼烫光焰,淹没了看不见的道路。车在火堆中摇晃,在浓烟中游动。随着视野的变移,火在跃动,火在追赶,两翼远近,四极八方,举目上下,到处都是熊熊的烽火。在这无人知晓的荒僻天地里,山点燃了,夜点燃了,世界正在燃烧中转变。
也许是因为后来疲乏得睡着了,也许是因为走出了盘县的大山,总之,我记不清怎样离开了大火,记不清怎样又回到了寂静的夜路。等我清醒过来,时间已是凌晨。静极了。周围的一切都不动声色。好久我都不能判断,眼前的黑夜和死寂;还有刚刚经历的,那些转瞬即逝的星、灯还有火,我不知哪一些更真实。
不知什么时候,眼前凸显出一些水墨画似的、淡淡的山峦的影子。已是贵州地貌,气候骤然一变。四望灰蒙迷茫,窗外落着冬雨。车笔直地朝着东行驶。前方的雨雾中,已经显出了乳白色的一抹微明。
(文章写于1996年2月,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开头处交代心情“清淡又自在”,表现出了作者进入贵州之前的平和心境。
B.作者初见穷山野岭中的灯河,既震惊于车队的绵长,也震惊于人们的不舍昼夜。
C.开山挖煤,就地烧炭,路边烧卖,意在表达炼焦人靠山吃山的底层生活智慧。
D.作者在夜行中看到了星、灯、火种种景象,感受到了人的决意和世界的转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文章写到草原、阿勒泰、沙沟的星群,与云贵高原的星河形成对比,突出云贵高原星河的璀璨。
B.“脸上的表情和车上的重载一样粗糙”,运用比喻,写出卡车司机们经历了生活的磨砺。
C.结尾处“显出了乳白色的一抹微明”,写出景色的变化,也暗示自己心情发生了变化。
D.从暮霭黯淡到天色微明,由云南出发到贵州境内,文章以时空转换为线索,层次分明。
8.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从哪些方面展现出场面的“壮丽”?请简要分析。(4分)
9.本文标题“把黑夜点燃”有哪些含义?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筑长城,延袤万余里。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名为忠信,故虽诸将相莫敢与之争焉。
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法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会稽,道病,至沙丘崩。高雅得幸于胡亥,因立胡亥为太子,又怨蒙毅法治之而不为己也,系蒙毅于代,遂杀之。遣使者以罪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已死,蒙恬疑而复请之。使者以蒙恬属吏,更置。
恬曰:“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昔周成王初立,未离襁褓,周公旦负王以朝,卒定天下。及成王有病甚殆,公旦自揃其爪以沈于河,曰:‘有罪殃,旦受其不祥。’乃书而藏之记府,可谓信矣。及王能治国,有贼臣言:‘周公旦欲为乱久矣。’王乃大怒,周公旦走而奔于楚。成王观于记府,得周公旦沈书,乃杀言之者而反周公旦。今恬之宗,世无二心,而事卒如此,是必孽臣逆乱,内陵之道也。察于参伍,上圣之法也。凡臣之言,非以求免于咎也,将以谏而死,原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使者曰:“臣受诏行法于将军,不敢以将军言闻于上也。”蒙恬喟然太息曰:“我何罪于天,无过而死乎?”良久,徐曰:“恬罪固当死矣。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巉万余里,此其中不能无绝地脉哉?此乃恬之罪也。”乃吞药自杀。
太史公曰:吾适北边,行观蒙恬所为秦筑长城亭障,堑山堙谷,通直道,固轻百姓力矣。夫秦之初灭诸侯,天下之心未定,痰伤者未瘳,而恬为名将,不以此时强谏,振百姓之急,养老存孤,务修众庶之和,而阿意兴功,此其兄弟遇诛,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脉哉?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蒙恬列传》)
材料二:
蒙恬绝脉,罪至当死。地养万物,何过于人,而蒙恬绝其脉?知己有绝地脉之罪,不知地脉所以绝之过。自非如此,与不自非何以异?太史公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如太史公之言,所任非其人,故残身之戮,天命而至也。非蒙恬以不强谏,故致此祸,则己下蚕室,有非者矣。己无非,则其非蒙恬,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祸虚篇》)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其势足A以倍畔B然C自知必死D而守义者E不敢辱F先人之教G以不忘先主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反,使……返回,与《种树郭橐驼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的“蕃”用法相同。
B.陵,侵犯,欺侮,与《燕歌行》 “胡骑凭陵杂风雨”的“陵”意思相同。
C.“乃吞药自杀”与《齐桓晋文之事》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中的“乃”用法不同。
D.存,存恤,抚养,与《屈原列传》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的“存”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蒙毅因依法处置赵高而得罪了他,为兄弟二人的悲剧埋下祸根,司马迁评价蒙恬时并未论及这一点。
B.蒙恬援引周公辅政的典故自辩,既为表明自己忠君守义,又为揭露朝廷奸佞乱政,试图借此免除罪责。
C.蒙恬起初不甘心无罪而被赐死,然而后来却将修筑长城时断绝了地脉视作自己的罪行,自言罪该当死。
D.王充认为,如果按照司马迁评价蒙恬的逻辑,那么司马迁获罪也应该归咎于他对李陵的担保行为。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帝以高之敦于事也,赦之。(4分)
(2)太史公非恬之为名将,不能以强谏,故致此祸。(4分)
14.关于蒙恬的死因,司马迁、王充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试笔
范仲淹
偶缘疏拙得天真,岂问前途屈与伸。
车马纵能欺倦客,江山犹可助骚人。
懒如叔夜书盈几,狂似渊明酒满巾。
况有南窗姬易在,此心那更起纤尘。
[注]试笔,一种诗歌类型,是诗人在私人空间、放松状态下随意书写的诗文。叔夜:嵇康,字叔夜。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云:
“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几。”姬易:周文王姓姬名昌,故此处指《周易》。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疏拙”是自嘲之语,写自己不善逢迎,与陶潜的“守拙”都是对本真的坚守。
B.颔联写诗人虽在官场受排挤不得志,但依然可以从自然山水中获得心灵的慰藉。
C.诗人借用嵇康的典故,写自己和嵇康一样,性情向来懒散,不爱处理政事俗务。
D.本诗虽然是“试笔”,随意而写,但是以得天真始,以不染纤尘终,章法严谨。
16.本诗与《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的精神追求,看似矛盾,实则一致。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劳动之美是多元且动人的,既有“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的辛劳朴素,也有王维《山居秋暝》中“
,
” 的纯美雅致。
(2)在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时,同学们惊叹于古建筑空中连廊的精美,纷纷赞叹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得精妙绝伦。
(3)古代诗歌语言具有跳跃性,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又如“
,
”,都表现为空间上的转换。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看视频喜欢切换二倍速;空闲时间除了玩手机,就是看平板,很少在屏幕之外看上一眼、发现手机电量告急就焦虑得满世界找充电线,充电宝……当今社会,许多人深受“电子屏幕依赖”问题的困扰。
部分年轻人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积极探寻摆脱的方法。有人卸载了购物软件,有人试图戒断短视频,有人尝试使用老年机,将推荐算法等数字技术从自己的生活强制剥离。还有部分年轻人尝试践行“网络隐居”,只浏览不留言,只搜索不转推,只私信不点赞……他们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网络空间的依赖而采取了许多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设置“防火墙”的做法。这些都反映了当今社会对数字技术负面效应的焦虑。
然而,当前数字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大模型持续进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在各个领域的渗透不断深入,
已经改变了许多事务的处理方式。数字技术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通过扔掉智能手机、一味拒绝新兴技术的方式来缓解信息焦虑,无疑是因噎废食。我们能做的应是学会和数字技术共处,在实践运用中趋利避害,让数字技术“为我所用”。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标点使用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句层次清晰,符合逻辑。(2分)
19.文中加点的“戒断”“私信”两词,运用巧妙,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3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以“数字技术”为主语改写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运用暗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贴切,表达流畅,保持原意,不超过30个字。(3分)
22.准备参加高考的晓华同学经常使用手机学习,他的父母为此感到担忧。为了打消父母的忧虑,晓华决定给父母写一张留言条。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帮他填写好留言条正文的空缺部分,不超过80字。(5分)
留言条
亲爱的爸爸妈妈:
感谢你们对我的关心!
。
儿子已经长大,请相信儿子的分辨力和自制力!
晓华
2025.3.19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生活中,人们常说凡事要“尽我所能”,也要“敬我不能”。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三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2025. 3
一 、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 19分)
1. D
2. B
3. B
4. 为传统耕具织具构造和技术的改进提供佐证 , 增强了文中内容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丰富了文章古代耕具织具演进的知识,
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农业智慧。
(4分。每点2 分)
5 . 体力延伸: 曲辕犁、蒸汽机、电动机等延伸体力, 从手工迈向机器生产, 突破人类体力限制; 技巧延伸: 提花机
、智能机器人等把人类技巧固化为机器动作, 降低技术门槛, 提高了操作精度和效率; 智识延伸: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以算法替代人的经验判断, 将智识能力拓展至复杂决策领域, 形成“人机协同”的新质生产力。
(6分。每点2 分。每个要点举一个事例进行说明即可)
(二) 现代文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 16分)
6. C
7. A
8. “高处低处”“漫山遍野”“坡坡坎坎” 等词语写出火堆分布范围广, 场面宏大; “灼舔”“喷射”等词语写出火焰燃烧剧烈,
突出火势的猛烈; “红得透明”与黑夜形成强烈的色彩反差, 白炽火与蓝紫火交织,突出火光色彩绚丽。 (4分。一点1分,两点2分,三点4
分,意思对即可)
9. 星、灯、火照亮了滇黔边界夜晚的黑暗; 司机、炼焦人用辛勤劳作点亮了生活,改变着命运;
繁星、司机、炼焦人的坚忍与高贵,感染了人们和我。(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 (37分)
(一) 文言文阅读 (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EG
11.D
12.B
13.(1)蒙毅不敢枉曲法令,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赦免了他。(4分。“阿”“当”“敦”各1分,句意1分)
(2)太史公指责蒙恬作为名将,不能极力劝谏秦始皇, 所以招致这样的灾祸。(4分。“非”“强”“致”各1分,
句意1分)
14 . 司马迁不认同蒙恬“绝地脉”的说法,认为蒙恬之死是因其未尽谏诤之责,迎合帝意, 耗费民力; 王充认为蒙恬断绝了地脉,
论罪应当被处死;并认为司马迁对 蒙恬的指责不合理。(5分。司马迁观点3分,王充观点2 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 C
16.本诗表面上写寄情山水,向往田园,远离官场; 实则是仕途失意时的一时 之语
、愤激之词,诗人要保持本真,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隐含着对官场的不满;
这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表达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在本质上是一致的。(6分。每点2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本题共1小题, 6分)
17.(1)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2) 复道行空 不霁何虹
(3) 示例一: 少妇城南欲断肠 示例二:楼船夜雪瓜洲渡 示例三:谁家今夜扁舟子 示例四:
即从巴峡穿巫峡
征人蓟北空回首(《燕歌行》)
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何处相思明月楼(《春江花月夜》)
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6分。每空1分, 错字、漏字该空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8 分)(本题共5小题,18分)
18. (1) 第处,应修改为分号
(2) 第处,应修改为顿号
(2分。每修改对一处得1分)
19.戒断: 原指戒除掉某种成瘾行为,这里移用为不再刷短视频, 表现了部分青年人摆脱“电子屏幕依赖” 的果决。
私信:原指私人的信息,这里作动词用,指私下发送信息,与点赞形成对举,语言简洁,贴近生活。(4分。每词2 分)
20.他们采取了许多做法,在网络世界与现实社会之间设置“防火墙”,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网络空间的依赖。(4分。每小句1分,语序1分)
21.示例一: 数字技术是奔腾的浪潮,滚滚向前,不可阻挡。
示例二: 数字技术是雨后的春笋,破土而出,蓬勃生长。(3分。修辞2分,语意1分)
22.示例: 手机中有很多学习平台和软件,资源丰富,针对性强,让我收获很大。运用智能设备是我今后必须掌握的学习方式,
我会屏蔽与学习无关的信息,让手机成为我的良师益友。(5分。内容3分, 语言得体2分)
四 、写作 (60 分)
23.参照2024年新高考I卷作文阅卷评分标准。建议基准分为44 分。
【参考译文】材料一:
秦国兼并天下后,就派蒙恬率领三十万人的军队向北驱逐戎狄,修筑长城,透迤绵延一万多里。蒙恬在外担当军事重任而蒙毅经常在朝廷出谋划策,
被誉为忠信大臣,所以即使是其他的将相们也没有敢和他们相争的。
赵高犯下了重罪,秦王让蒙毅依照法令惩处他。蒙毅不敢枉曲法令,判处赵高死刑,秦始皇因为赵高办事勤勉,赦免了他。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冬天,御驾外出巡游会稽,半途得了重病,到沙丘就逝世了。赵高平常就得到胡亥的宠幸,于是拥立胡亥为太子,又怨恨蒙毅依法惩处他而没有袒护他,把蒙毅囚禁在代,于是杀了他。派遣使者用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和蒙恬死罪。扶苏自杀后,蒙恬产生怀疑并请求申诉。使者就把蒙恬交给主管官吏处理,另外派人接替他的职务。
蒙恬说:“如今我带兵三十多万,即使是被囚禁,我的势力完全可以叛乱,然而我知道必死无疑却坚守节义,是不敢辱没祖宗的教诲,不敢忘掉先主的恩宠。从前周成王刚刚即位,尚在襁褓之中,周公姬旦背负着成王接受群臣的朝见,最终平定了天下。到成王病得很严重的时候,周公旦剪下自己的指甲沉入黄河,祈祷说:若有罪过祸患,应该由我承受惩罚。就把这些祷词书写下来并收藏在档案馆里,这可以说是非常忠诚了。到成王能亲自治理国家时,有奸臣造谣说:
周公旦想要作乱已经很久了。成王听了勃然大怒,周公旦逃奔到楚国。成王到档案馆审阅档案,发现周公旦的祷告书,就杀了造谣的大臣,请周公旦回归。如今我蒙氏宗族,世世代代没有二心,而事情最终落到这样的结局,这一定是谋乱之臣叛逆作乱、欺君罔上的缘故。多方比较审查,是圣明国君治国的原则。我说的这些话,不是用它来逃避罪责,而是要用忠心规劝而死,希望陛下替百姓考虑依从正道。”使者说:“我接受诏令对将军施以刑法,不敢把将军的话转报皇上听。”蒙恬沉重地叹息说:“我对上天犯了什么罪,没有过错却被处死?”很久,才慢慢地说:“我的罪过本来该当死罪啊。起自临洮接连到辽东,筑长城挖壕沟一万余里,这中间能没有截断大地脉络的地方吗?
这就是我的罪过了。” 于是吞下毒药自杀了。
太史公说:我到北方边境,沿途实地观察了蒙恬替秦国修筑的长城和边塞堡垒,挖掘山脉,填塞深谷,贯通直道,确实是不顾惜百姓。秦国刚刚灭掉其他诸候国,天下人心尚未安定,创伤累累尚未痊愈,而蒙恬身为名将,不在这时候尽力谏诤,救济百姓的急难之事,恤养老人抚育孤儿,致力于百姓安定生活的工作,
反而迎合始皇心意大规模地修筑长城, 他们兄弟遭到杀身之祸,不也是应该的事吗?哪里是什么挖断地脉的罪过呢?
材料二:
蒙恬断绝地脉,论罪行应当处死。大地养育万物,对人有什么过错,可蒙恬断绝了它的脉络?蒙恬知道自己有断绝地脉的罪行,
却不明白断绝地脉有罪的原因。像这样责备自己,
跟不责备自己有什么区别?太史公指责蒙恬身为名将,不能极力劝谏秦始皇,所以招致这样的灾祸。如果根据太史公指责蒙恬的说法,他便是担保了不应该担保的人,所以遭受宫刑的耻辱,
是天命落在自己身上。用没有极力劝谏秦始皇指责蒙恬,
所以招致这样的灾祸,那么他自己被关进蚕室,也是他有不对的地方了。如果他认为自己没有过错,那么他指责蒙恬,就是错误的了。
前一篇:课外阅读课内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