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单元作文母题值得高度重视!

标签:
作文情感 |
分类: 作文 |
教材单元作文母题值得高度重视!
陈保侯
考教衔接
统编教材单元作文主题梳理与历年高考真题
2023年至2024年高考、适应考作文考教衔接典题
从2023年高考开始,每年高考作文都能看到教材单元作文的影子,高考作文考教衔接越来越明显。
高考分析
2023年高考,教育部命制的四套试题,两套作文考教衔接(新老高考各一);
2024年高考,教育部命制的三套试题,两套作文考教衔接(都是新高考);
2024至2505新高考适应考,共六道作文题有三道作文题考教衔接。
新高考改革大势所趋,试题中有诸多变化,在回归教材这一点上表现得比较突出。教育部考试院在《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就“关联教材,提升课堂质量效率”这一点,有专门表述,内容如下:灵活运用显性关联和潜在关联两种方式,引导教学重视教材、用好教材,将功夫下在课堂内,以提升课堂质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成绩。
比如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一单元学习任务三.2.
人们在获得一些新的东西时,也有可能失去另一些东西。互联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少便捷,那么人们可能会失去什么呢?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民族魂”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体现了考教衔接。必修上第一单元作文主题“青春的价值”,作为继往开来的中国青年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关注传统,厚积文化;理解时代,明确使命;认识自我,定位青春。必修下第五单元作文主题“抱负与使命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今天,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应当具有怎样的抱负,承担怎样的使命?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思索。选择性必修上第一单元作文主题“伟大复兴
”。
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作文主题“苦难与新生”,本单元的作品展现了革命斗争的不同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不断走向新生的伟大历程。阅读本单元的课文,结合具体内容,思考中国革命的伟大意义。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2025年高考全国一卷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同时又相互交织,共同建构起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为考生提供多维度的立意空间,引导考生在理解材料内涵、获得情感共鸣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积累与感悟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从审美体验出发,思考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回望历史、展望未来,对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苦难与希望、历史与未来等关系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形成对民族魂丰富意蕴的深刻体认。
2025年高考全国二卷
题目聚焦于“梦”这一充满奇幻色彩与深邃内涵的主题。从“昨夜闲潭梦落花”的诗意怅惘,到“我欲因之梦吴越”的浪漫追寻,再到“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壮志豪情,古往今来,梦一直以其独特方式,承载着人们的感受与期冀,为心灵开辟出一片无垠天地。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梦想相关话题热度居高不下。从个人职业梦想的追逐,到社会层面科技强国梦、文化复兴梦的构建,梦想始终是推动个体进步、社会前行的关键动力。
【导语+任务】
[教材]单元导语
青春是花样年华。怀着美好的梦想、纯真的感情,带着对自我的认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我们就此迈出人生的重要一步。
本单元的五首诗歌和两篇小说创作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是对青春的吟唱。作者或感时忧国、抒发情怀,或感悟人生、思考未来,让我们体验到各具特色的文学表达,点燃澎湃的青春激情。
学习本单元,可从“青春的价值”角度思考作品的意蕴,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要理解诗歌运用意象抒发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诗歌和小说的独特魅力;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尝试写作诗歌。
导语解读:高中语文必修上(统编版)第一单元主题为“青春价值”,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思考青年人的价值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为自己的高中生活领航,为人生定向,课本上五首现代诗,两篇小说。《沁园春·长沙》,抒发了青年昂扬向上、雄视天下的凌云壮志。
闻一多的《红烛》借“蜡烛”赞扬了“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奉献精神,表达年轻一代的心声。《峨日朵雪峰之侧》营造了凝重而壮美的氛围,展现了青春之时卑微却强劲的生命力。《哦,香雪》展现了当“青春”遭遇“远方的世界”时,年轻人所迸发出的用知识改变贫穷、落后,走出封闭的美好愿望。《百合花》塑造了一位热爱生活、淳朴羞涩、乐于奉献,为救战友英勇牺牲的青年战士形象。青春,因梦想而绚烂,因奋斗而出彩。青春是美好的,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自己的奋斗目标,点燃青春的激情,绽放美丽的梦想。
【教材复习·课文梳理】
《沁园春·长沙》
本诗是1925年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所写的。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在这峥嵘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蔡和森、何叔衡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词作豪迈大气,洋溢着不可抗拒的青春热情,特别是对当时社会的思考和改造世界的雄心壮志,有着强烈的感染力,激励着我们不断进取,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站在地球边上放号》等四首
这四首现代诗反映了诗人所处时代风起云涌的时代精神,以及面对时代的复杂性,诗人自己作出的个性鲜明的回答。“狂飙突进”格调的郭沫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为理想献身的闻一多,令人震撼;昌耀的表达情感沉郁,既有激情的倾诉,又有理性的思考;雪莱以云雀形象歌颂了理想、欢乐与光明,表达改造社会的坚定决心。
《哦,香雪》《哦,香雪》中一只小小的文具盒承载了年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时代车轮滚滚驶来,把全中国不管多么封闭的偏远地区带进高速发展的新时代。当我们看到个人在大时代里的作用,看到青春为时代进步可以做什么,那么我们对即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就会有更强大的信心和力量。这就是青春的力量。
[教材]单元学习任务
一、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认真阅读、欣赏这些作品,从你最有感触的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任务解读】
涉及“青春的价值”的高考作文题既着眼时代主题又贴近考生生活,力图通过精神滋养、文化浸润,让考生在作文的过程中接受思想的启迪、文化的熏陶,启发考生既承载历史、传承历史,又连接现实、开拓未来,可谓导向鲜明。因而,在备考与“青春的价值”人文主题相关的作文时,大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认识自我,定位青春
新课程标准强调“坚持加强语文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从近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来看这一趋势非常明显。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材料作文、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卷“写人与做人”漫画作文等。儒家提出“修己以安人”,可见“我”是认识世界、思考人生、创造价值的原点。因而,大家要充分重视“人”本身,特别要对“青年修养”“青春风采”等主题做深入思考和充分备考。
2.理解时代,明确使命
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该白皮书开篇提道:“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时代造就青年,盛世成就青年。新时代的中国繁荣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作为青年人要明确担当时代责任是青春中最靓丽的颜色。强化青年人的使命担当,是高考作文命题的重要方向。如2022年高考浙江卷“新时代浙江优秀青年的启示”材料作文、2023年高考北京卷“续航”命题作文等。因此,笔者建议大家认真阅读《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明确“青年立场”。同时,也要密切关注社会热点,要认识到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遇和挑战并存,作为中国青年要明确这个时代赋予自己的历史使命,明白新征程任重而道远。
3.关注传统,厚积文化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作为继往开来的中国青年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汲取养分,特别注重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力量。高考作文命题重视引导青年人认同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文化自信。如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卷“选择·创造·未来”材料作文等。因此,笔者建议大家分类梳理中华民族优秀的、特别是教材中出现的文化素材,对“传统文化回归”等现象进行重点研究,重视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思考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意义和路径。
4.强化思维,重视辩证
新课程标准强调“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思维水平是语文素养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高考作文命题也将会对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的考查进一步强化。基于前面对“青春的价值”人文主题所包含的高考作文考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内修与外为”还是“传承与开拓”,都属于相互关联、相互促进、辩证统一的关系。近几年,部分高考作文题的命题材料中会同时关联多个主题词,如2022年高考全国新高考卷“本手·妙手·俗手”材料作文、全国新高考卷“选择·创造·未来”材料作文等。面对这样的题目,需要考生充分运用逻辑思维,辩证思考、深入论证这些主题词之间的关系。因此,大家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习惯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多追问:“长期以往将如何?”“过度如此将怎样?”“换个角度考虑将如何?”……
(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张海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