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著名诗文
(2025-08-03 15:17:19)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诗词鉴赏 |
司马光著名诗词10首,你听过司马光砸缸,也知道《资治通鉴》,但这些诗词你可能并不知道
[1]
《感怀》
宋?司马光
昨日春冰破水边,今朝腊雪坠风前。
岁华过目疾飞鸟,壮志如何不着鞭。
司马光《感怀》以 “昨日”“今朝” 的时间对比开篇,春冰初融与腊雪飘落的画面,暗喻光阴如白驹过隙。后两句 “岁华过目疾飞鸟”
用飞鸟作比,极言时光飞逝之速;“壮志如何不着鞭”
则直抒胸臆,既是对岁月流逝的紧迫感,更是对自身未展抱负的鞭策。全诗语言质朴,情感沉郁,于自然景物的更迭中,透出志士惜时奋进的拳拳之心。
[2]
《自嘲》
宋?司马光
英名愧终贾,高节谢巢由。
直取云山笑,空为簪组羞。
浮沉乖俗好,隐显拙身谋。
惆怅临清鉴,霜毛不待秋。
诗题 “自嘲” 贯穿全篇。首联以 “终贾”(终军、贾谊)的英名、“巢由”(巢父、许由)的高节自愧,暗含才德未逮之叹;中间两联
“直取云山” 与 “空为簪组” 对比,写自己既难融入官场,又无法真正归隐的矛盾;尾联 “临清鉴”
见霜发早生,更添岁月催人的惆怅。全诗以自嘲为骨,折射出士大夫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情感真挚,措辞含蓄而深沉。
[3]
《客中初夏》
宋?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此诗为司马光客居他乡时所作。首句 “清和雨乍晴” 点明初夏时节,雨后南山轮廓清晰,画面明丽。后两句 “柳絮” 与 “葵花”
形成鲜明对比:柳絮无根,随风飘荡;葵花有节,始终向阳。诗人以物喻志,借 “葵花向日”
自况,暗表对操守坚定、不随波逐流的品格追求。语言清新自然,意象单纯而意蕴深远,是司马光写景抒怀的经典之作。
[4]
《送云卿知卫州》
宋?司马光
汗简成新令,褰帷刺剧州。
韦平家法在,邵杜治声优。
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
三年归奉计,肯顾石渠游。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赴任的诗作。首联 “汗简成新令” 写友人修法令之勤,“褰帷刺剧州” 赞其治繁剧之地的能力;颔联以
“韦平”(韦贤、平当)、“邵杜”(邵信臣、杜诗)的典故,喻友人有家法传承、治绩可嘉;颈联 “野竹”“淇水”“秋瓜”“帝邱”
勾勒卫州风物,画面鲜活;尾联 “三年归奉计” 寄望友人早日功成,“肯顾石渠”
则显深厚情谊。全诗用典贴切,既有对友人的夸赞,亦含对其治政的期许,情感真挚而庄重。
[5]
《阮郎归?渔舟容易入春山》
宋?司马光
渔舟容易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绮窗纱幌映朱颜,相逢醉梦间。
松露冷,海霜殷。匆匆整棹还。
落花寂寂水潺潺,重寻此路难。
此词写渔人误入仙山、遇仙又离的故事。上片 “渔舟入春山”“仙家日月闲” 营造出超脱尘世的静谧之境,“绮窗映朱颜”“醉梦间”
更添朦胧美感;下片 “松露冷”“海霜殷” 以景转情,暗示美好易逝,“匆匆整棹还”“重寻此路难” 则陡生怅惘。全词意境空灵,以 “遇仙
— 离仙 — 寻路难” 的叙事脉络,暗喻人生中可遇不可求的美好,余韵悠长。
[6]
《西江月?宝髻松松挽就》
宋?司马光
宝髻松松挽就,铅华淡淡妆成。
青烟翠雾罩轻盈,飞絮游丝无定。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笙歌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静。
这首词存在归属争议,部分文献归为欧阳修,但主流文献(如《全宋词》)暂归司马光,内容一致。此词以女性视角写情思。上片
“宝髻松松”“铅华淡淡” 刻画女子自然淡雅的妆容,“青烟翠雾”“飞絮游丝” 以景衬人,暗喻其心绪的轻盈与飘忽;下片 “相见争如不见”
直抒矛盾:相见反添烦忧,有情却似无情;结句 “笙歌散”“酒初醒”“月斜人静”
以环境的清冷,烘托内心的孤寂。全词语言清丽,细节生动,将女子微妙的情思与静谧的氛围融合,余味悠长。
[7]
《和子华招汴阳诸同舍》
宋?司马光
桃李花开日,山河气象新。
吾君初践祚,天下共称仁。
圣主忧民切,苍生待泽频。
何时霈甘雨,一洗旱尘昏。
这是一首应和诗,紧扣 “招同舍” 的主题。首联 “桃李花开”“气象新” 以春景起兴,暗喻新政初开的蓬勃;中间两联
“吾君初践祚”“圣主忧民切” 直颂新君仁德,“苍生待泽频” 则写百姓对甘霖的期盼;尾联 “何时霈甘雨” 以 “甘雨”
喻仁政,寄望君主施政惠民,“一洗旱尘昏” 更显除弊革新的迫切。全诗将自然之景与政治理想结合,语言质朴,情感真挚,体现了士大夫
“致君泽民” 的家国情怀。
[8]
《过故洛阳城》
宋?司马光
四合连山缭绕青,三川滉漾素波明。
春风不识兴亡意,草色年年满故城。
此为怀古诗,以洛阳故城为背景。前两句 “四合连山”“三川素波” 描绘洛阳山河的永恒之美,山青水明,景色依旧;后两句
“春风不识兴亡”“草色满故城” 笔锋一转,以春风的 “无知” 与草色的 “无情” 反衬历史的沧桑 ——
曾经繁华的故城,如今只剩年年生长的野草。全诗以乐景写哀情,通过自然景物的恒常与人事兴废的对比,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感慨,含蓄而余韵悠长。
[9]
《初夏即景》
宋?司马光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
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此词描绘初夏的幽寂之景。上片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深幽” 勾勒环境的静谧,“篆香烧尽”“日影帘钩”
以细节写时间的缓慢流逝;下片 “手种江梅渐好” 暗喻生活的细微情趣,“何必临水登楼” 则表无需外求的自足;结句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以何逊(南朝诗人,有《咏早梅》)自比,将孤寂之情与文人雅趣融合。全词语言典雅,意境清幽,于日常闲居中透出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淡泊。
[10]
《陶侃惜谷》
宋?司马光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诘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
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此为历史小故事,记录东晋陶侃珍惜谷物的事迹。通过 “见人持未熟稻”“问用何为”“大怒诘责”“执而鞭之”
的细节描写,刻画陶侃严惩糟践粮食者的刚正形象;结尾 “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点明结果,凸显重农惜谷的意义。全文虽短,却叙事清晰、人物鲜明,通过具体事件传递 “珍惜劳动成果”
的朴素道理,体现了司马光对民生与传统美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