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高中衔接专题11诗歌鉴赏之选择题答题技巧

(2025-08-01 17:24:38)
标签:

试题

分类: 初中语文
初高中衔接专题11  诗歌鉴赏之选择题答题技巧

专题11  诗歌鉴赏之选择题答题技巧
 
1、了解诗词鉴赏常见的题型;

2、了解选择题详见的设误方式。


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来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命题人命制错误选项的9大设误方式

设误方式

错项示例

原 诗

错用分析

判别技法

1.错解词语意思

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 白

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

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

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

浩荡寄南征。

“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古诗中有大量词语为古今异义词,解读时要充分调动积累,联系语境,以求精确理解。

2.错解诗句意思

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

注意诗歌的特殊语言现象,联系语境,梳理诗句间的语意关系。

3.艺术手法辨析错误

颈联写了蝉、柳这两种对秋敏感的物象,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以衬托秋天的寂寥。

池上早秋

白居易

荷芰绿参差,

新秋水满池。

早凉生北槛,

残照下东篱。

露饱蝉声懒,

风干柳意衰。

过潘二十岁

何必更愁悲。

 [注] 公元前825年(唐宝历元年),白居易出任苏州刺史;次年作本诗,诗人36岁因病去职,与刘禹锡结伴归洛阳。风干:柳树经秋,风吹叶落,暗指自己年迈体衰。潘安32岁鬓生白发,过潘二十岁,应是52岁知天命的年龄。

“使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错,应是虚实相生、虚实结合。本联表面是写蝉、柳,实际暗寓诗人数十年人世的沧桑之感,实中有虚、虚中有实。

 

凡是有表达技巧的选项要特别关注,要慢读细读诗句,找到切实的依据,再作判断;切不可脱离诗句而只看选项,以命题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理解,以免被命题人诱导而选错答案。

4.思想感情分析错误

尾联的“何必更愁悲”跟刘禹锡《秋词》中的“我言秋日胜春朝”,在格调上颇为相似。

“在格调上颇为相似”错,本诗悲凉甚至悲苦,“何必”又添无奈;而刘禹锡的《秋词》则一反前人悲秋的伤感格调,赞颂秋天的美好,两者极为不同。

 

找诗歌中的情感词句来确定诗眼,把握诗歌感情的总基调;关注诗歌中的言行描写,体会诗中人物的心理世界,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5.忽视注释致误

诗歌前六句写景,在结尾抒发了对中唐衰败的惋惜之情,堪称写景诗的典范之作。

 

忽视了注释中的“因病去职”“风干”,错解了作者的感情。诗人抒发的是“人生的黄昏将至,命运无法预料,内心忧苦”之情。

作品的注释,诗前的小序,甚至标题,都是解读作品的重要信息,一定要认真审读,仔细分析,不可忽视。

6.形象特点(或景物气氛)概括不当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清新明亮的意境。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注]

寻思万户侯,

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

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

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

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

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

何时能不忧。

[注]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意境特点“清新明亮”概括不当,应为“凄清孤寂”。

深入体味写景句本身,敏锐感知并精确表达其特点或氛围;联系语境,着眼于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切忌孤立理解。

7.典故分析错误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虽言”“定自”两个虚词却是重点,虽然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无奈自己绝对不是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通过反用典故,表明“愁”之无可消释。

准确了解典故,是准确理解作品的前提;精读作品,在准确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全篇内容,找到典故内容与作品人物、事件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的相似点或者相异点,才能真正理解典故的作用。

注:生僻的典故一般有注释。

 

8.主旨意图理解偏差

“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不能回国辅政尽忠”无中生有,此时梁已被灭;这里表达的是时光流逝而诗人却年年如故的悲哀之情。

在解读作品时,望文生义、断章取义、浮于表面、主观臆断、无中生有、脱离语境任意阐发、模式化理解,都会使主旨意图的理解出现偏差。

9.语言风格表述不当

常将诗歌的语言风格(特点)界定错误,比如将“清新明快”错设为“沉郁委婉”等。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昔”“今”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直接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喜悦之情。

B.颔联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然没有出现“水”字,却能让读者感受到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阔大意境,景色的宏伟奇丽。

C.颔联和颈联,都是由观景引出,只不过颔联以观景所见为主,颈联以观望所见而引起的联想为主,两者的内涵方面是一脉相通的。

D.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丽,表现手法多样,尤其是尾联运用了抒情写法,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开拓了作品的意境。

2.杜甫在面对烟波浩渺的八百里洞庭时“凭轩涕泗流”,请简要分析这泪水中包含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答案】

1.A    

2.举目无亲的孤苦。年老多病,以孤舟为伴的凄凉。对国家动荡不安和战乱不休的悲伤。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直接抒发了实现夙愿后的喜悦之情”错误。表面看似有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实质是抒发早年志向至今尚未实现、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亲朋无一字”写到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自己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写出了亲朋音讯全无的孤独之情。

“老病有孤舟”中写到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写出了自己年老多病,又漂泊在外的孤危之感。

“戎马关山北”写到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所以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写出了国家动荡不安但自己却不能为国家效力的痛苦之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 

王安石  [宋]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长耳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长耳”即毛驴。

 

3.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

B.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了。

C.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

D.诗中“直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谛妙趣。

4.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3.C   

4.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诗歌描绘了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流露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澄怀静虚的情感和心境。

【解析】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由美丽景色的描绘可知,表现了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故选C。

4.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品味诗人情感的能力。

首先看诗歌中所写的景,由诗歌标题“山行”即可得知,诗人所写的景应是山中之景,开头两句“清浅景”“苍翠阴”即暗示考生,诗人在山行之中所捕捉到的景象特点,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颈联“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中以“佳色”形容暮岭山色,以“好音”形容泉水流淌发出的声音,尤其在泉水声音的衬托之下,山中更显幽静,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中,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

然后结合诗人在这样情境之下的表现来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人在这样的情境之下,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悠然前行,由此可以看出诗人的悠闲满足、惬意自得。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寓驿舍

陆游

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

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

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

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

【注】驿舍:作者题下自注云“予三至成都,皆馆于是”。晋代陶潜《搜神后记》卷一,“丁令威,本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集城门华表柱。”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尾首呼应,以“暗尘残墨”回应“闲坊古驿”,气氛始终幽暗凄冷。

B.诗歌颔联运用典故,指出自己重来旧地,亦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

C.诗人在驿馆数竹量松,抚今追昔,感慨良多,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凄惶。

D.诗歌收篇运用“i韵”的叠词,意蕴凄凉,《声声慢·寻寻觅觅》中的开篇叠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6.王弼(三国·魏)说:“象生于意,意以象尽,可寻象以观意。”本诗无一字明说“情”,其意象却又处处含有深沉强烈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5.B    

6.“闲坊”“古驿”“空堂”,写出了此地的冷清荒凉,表达了诗人天涯落拓的孤寂。

“鲲鹏自化”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鹤仍归”写自己此日旧地重来,表达人事浮沉,物是人非感慨。

“竹增松长”,表达时光流逝的凄惶。

“暗尘残墨”,今昔对比,表达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B.“表明诗人不与世俗同流的归隐之志”错误,应是“物是人非”。颔联运用两个典故,“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故事,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直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用的两个典故,格言升沉异势,深寓感慨,既表明诗人旧地重来,又蕴含了物是人非的感叹。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闲坊古驿掩朱扉,又憩空堂绽客衣”,写景叙事,借景抒情。“闲”表明“坊”地处僻静,“古”突出“驿”的陈旧、荒凉,常“掩”的“朱扉”,“客”需憩“空堂”突出住地的冷清。着意突出驿舍荒凉幽寂的特点,烘托了诗人孤寂凄冷的感情。

颔联“九万里中鲲自化,一千年外鹤仍归”,“鲲自化”用《庄子•逍遥游》鲲化为鹏的典故,喻指不少得志者飞黄腾达,官运亨通,但他们扶摇宜上,与我本不相干;“鹤仍归”用《搜神后记》中丁令威成仙后化鹤归来的故事,一方面切自己此日旧地重来,一方面有物是人非之叹。这一联使用两个典故,表达作者感慨人事浮沉,物是人非。

颈联“绕庭数竹饶新笋,解带量松长旧围”,紧承“一千年外鹤仍归”,运用动作描写,写此日追寻旧迹的行动,故地重游,驿中庭院已经起了变化。那片竹子比过去长得更多了,那株古松比过去长得更粗大了。诗人在思量这些年闲抛的岁月,亦在寻找这些年往来奔波的脚印。竹增松长,岁月如流。可见这数竹量松看似悠闲的动作中,实含有无穷感慨,万种凄惶。写作者一根根数竹,解下腰带量松,这些动作寄寓了作者岁月如流的无穷感慨。

尾联“惟有壁间诗句在,暗尘残墨两依依”,今昔对比,壁上的诗句,字迹漫漶,蛛网尘封,尚依稀可以辨认,留下了往日的雪泥鸿爪,也记下了当日的激烈壮怀,抚今追昔,诗人怎能不心事万千?今昔对比,诗人感慨万千,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沉痛抑郁之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中夜

杜甫

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

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

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

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

【注】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时杜甫客居夔州西阁。北辰:指国都长安。高堂:高大的厅堂,此处指朝廷。胡雏:对胡人的蔑称,此处实指安禄山,作者认为乱局的根源在于胡人负恩,于是激愤地称之为“胡雏”。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开篇点题,写夜半时分江山寂静,作者夜不能寐,倚楼遐思遥望故国。

B.颔联从时空角度表达了漂泊他乡的愁苦之情,写法与《登高》的颈联相同。

C.尾联抒发了壮志未酬、无以报国的感慨,与《登岳阳楼》有异曲同工之效。

D.本诗将叙述、描写、议论有机结合,辅以直抒胸臆,情感深沉,意境雄浑。

8.这首诗歌的颈联非常精妙,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7.C    

8.运用“风云气”“战伐尘”描写出国家风云变幻、战乱频繁的画面;

运用想象联想,由个人命运联想到国家动荡的境况,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形势的关注和担忧,情感深厚博大;

既承接上文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又引出尾联对造成国家乱局根源的思考。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C.“尾联抒发了壮志未酬、无以报国的感慨,与《登岳阳楼》有异曲同工之效”错误。二者不同。《登岳阳楼》表达了怀才不遇,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本诗尾联的意思是胡儿辜负了朝廷的恩泽,不禁感叹那些安享于太平的人,借此诗人表达了对胡人的激愤之情和对苟且偷安之人的愤恨。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诗词鉴赏之炼句的能力。

颈联“故国风云气,高堂战伐尘”意思是国家的局势像风云一样变易无常;朝堂之上蒙上了一层战尘。“风云气”“战伐尘”描写出国家风云变幻、战乱频繁的画面;

颈联写作者虽然处于漂泊之中,但仍旧时时关注着国家形势,“故国”“高堂”的景象是作者的想象,运用想象联想,由个人命运联想到国家动荡的境况,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形势的关注和担忧,情感深厚博大;

颔联“有愧百年身”写诗人深感人生蹉跎,在短暂的一生中,他想要振作,却无能为力;尾联通过写“胡雏负恩泽”直指造成眼前乱局的根源胡儿负恩。颈联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又引出尾联对造成国家乱局根源的思考。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卖花声·题岳阳楼

(北宋)张舜民

木叶下君山,空水漫漫。十分斟酒敛芳颜。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

醉袖抚危栏,天淡云闲。何人此路得生还?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

【注】本词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六年因讥议边事被贬南方,途经岳阳时所作。

 

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首两句勾画出一幅洞庭叶落、水空迷蒙的秋天景象,渲染了浩渺凄迷的意境。

B.楼内词人正在把酒,因即将离别远行,侍酒的女子满斟酒杯,显出庄重的颜容。

C.词人安慰友人不必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

D.词人凭栏远望,遥想南行的艰辛,字里行间也蕴含了人生之路充满艰危的感慨。

10.本词和杜甫的《登岳阳楼》同为登楼名篇,两个作品分别提到“长安”和“关山北”两地,请简要分析这两地分别寄托了什么思想感情。

                                                                                                                                  

                                                                                                                                  

                                                                                                                                  

                                                                                                                                  

【答案】

9.C    

10.长安是汉唐旧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词人借回望长安,表达被贬南方的悲伤与怨愤,和对京都的思念、对朝廷的期待之情。关山北指北方边境,是当时战火燃烧之地。诗人借遥望北方,表达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表现了词人对离别的洒脱态度”错。“不是渭城西去客,休唱阳关”这两句是词人联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告诉友人不必如古人那样吟唱《阳关曲》来送别自己。因为自己是南下,并非西行,且元二是出使,而自己则是被贬,此处有自嘲的意味。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卖花声》中的“长安”是汉唐古都,这里借指北宋京城汴京。词人被贬南方,前途可畏,故频频回首,遥望京城,内心矛盾,虽然对自己蒙冤遭贬心有怨愤,可还是期待皇帝能早日召还自己,有对朝廷的一片眷恋和期待。《登岳阳楼》中的“关山北”指北方边境,当时吐蕃入侵,战争不息,国家不安宁。诗人向北眺望,虽然隔着道道关山看不到战火,但心中已呈现出外族入侵、国家危难的情景,禁不住老泪纵横,表达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和报国无门的哀伤。

 

六、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小题。

西江月·阻风山峰下

【宋】张孝祥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

【注】公元1167年(在宋孝宗乾道三年)张孝祥当时正在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后改官离开湖南,乘舟北上,途经洞庭湖畔的黄陵山时,遇风受阻,于是写了这首词。水晶宫:古代传说水中的宫殿。霓裳:即《霓裳羽衣曲》,唐代著名乐舞名。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写风尚未起时的洞庭风光。“一船秋色”勾勒出时令特征,“十里湖光”写出湖面平静宽广。水光山色,交相辉映。

B.“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写的是天气乍变,微风初起时的湖上景色。以幽默的口吻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景,反衬出作者此时的心境十分安闲自在。

C.“明日风回更好”句,写他期待天气变好,及时登程的心情。“今宵露宿何妨”句表现了他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露宿”时的无可奈何,流露出他改官离任的惆怅。

D.“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听到阵阵波涛声,龙宫歌舞的奇特想象油然而生。龙宫既然奏欢庆之乐,明天准能在岳阳楼上欣赏洞庭湖的美景胜状。

12.本词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11.C    

12.融情于景,起笔两句便借开阔美好的景象烘托内心欣悦之情。

拟人,将水拟人化。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作者却说是“波神”有意留人,特地布景。

反问,“何妨”句以反问突出作者在不得已“露宿”时的泰然旷达。

想象/虚写,由耳边涛声想象龙宫奏乐之景,猜想明日定是好天气。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这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流露出他改官离任的惆怅”错误,“何妨”二字表现出旷达。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这两句写舟泛湘江一路行来的景色。“一船秋色”、“十里湖光”,美景堪收、旅怀足慰,诗人融情于景,借开阔美好的景象烘托内心欣悦之情。

“波神留我看斜阳,放起鳞鳞细浪”,诗人不说自己的行船为大风所阻,不得行驶的实况,相反却抒写自己幻觉的意象,热情地邀请他欣赏那美好的夕阳景色。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写航船遇风受阻、被迫停泊的情况。

“明日风回更好,今宵露宿何妨?”,面对风遏行舟的情况词人此刻的心境,犹如《定风波》词中所写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泰然自如。不过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切望风向转变。如果明天能够转为顺风的话,那么今天露宿在江边也是心情舒畅的。“何妨”句以反问突出作者在不得已“露宿”时的泰然旷达。

“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霓裳 》,即《霓裳羽衣曲》,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歌舞曲。“岳阳楼”,在湖南岳阳市城西,面临洞庭湖。这里前一句写一阵阵江中波涛的声响,就像水府在演奏美妙悦耳的音乐。由耳边涛声想象龙宫奏乐之景,猜想明日定是好天气。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春词

【唐】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注】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注】楚客,指屈原,后成为唐宋诗词中的代名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诗句含而不露,情在言外。

B.颔联采用拟人手法,写出兰花凋零、兰露如泣、柳枝迎风招摇的情状。

C.颈联对仗工整,典故运用巧妙,不着痕迹,妥帖自然,抒发心中积郁。

D.尾联时空交织,“一醉尽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

14.“万古至今同此恨”中的“此恨”包含哪些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3.D    

14.对春天离去的怅惘哀伤。首联以迎春送春的对比,表达了伤春之情。(或以残花凋零,兰露如泣,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对春天离去的哀伤之情。)

对人生易老,年华已逝的悲叹。借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抒发对年华已逝的悲叹。

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的郁闷。诗人用屈原的典故,表达理想落空的郁闷。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一醉忘机’意味深长,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态”错误,尾联意思是自古以来,春夏秋冬,四季变换,无法更改,面对春天归去,伤春惜春之情万古相同,与其感叹感伤,还不如拼却一醉,消除机巧之心,忘却纷争的世事。作者认为只有在醉中才能忘却世俗烦庸,与世无争,恰恰表现出诗人对现实人生的失意和痛苦。

故选D。

14.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首联“昨来迎春”“今日送归”暗含对比,表达对时光流失的迅疾,仿佛昨天才在楼上迎接春天的到来,没想到今天春天就要离去,充满了无奈之情。

颔联意思是就连超凡脱俗高雅圣洁的兰花,花期已过,花瓣凋零,残妆萎靡,兰露如泣,似乎不愿意春天离去;而柳树已经长出长长的枝条,随风摆舞,犹如像春天告别。采用拟人手法,用“残妆”“含露泣”等词写暮春时节兰花凋零、兰露如泣,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离去的伤感和失意。

颈联意思是面对暮春,美人感叹春光流失,容颜变换,而诗人犹如屈原一样,忠心耿耿,却被贬谪他乡,困顿不得志,这么多年来难以施展心中大志,和自己的原意相违。“容颜改”写佳人对镜发现容颜改变,表明时间流逝,借此作者抒发了对年华已逝,人生易老的慨叹。

颈联中“心事违”指不得志,结合注释“楚客”本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这里诗人以屈原自喻,表达了自己和他一样,被贬他乡,客居异地,人生困顿,理想落空的郁闷。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霜天晓角·仪真江上夜泊  

黄机【注】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黄机,南宋词人,身处中原沦丧时期。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景凄寒,词人夜晚泊舟江上,他伫立在江边,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

B.狂风卷地,巨浪翻腾,水底鱼龙被惊动。一“卷”一“翻”,使诗词气势飞动。

C.“诗情”两句使全词过渡到下片抒情,作者的情绪由低沉抑郁渐趋激昂慷慨。

D.“兴亡”是偏义复词,指亡。这句话是对中原沦陷、南宋危殆的命运的感慨。

16.同样是写“泪”,这首词中的“泪”与“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中的“泪”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答案】

15.C    

16.范词中的“泪”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功业难成以及久戍思乡的深沉情感。黄词中的“泪”既是对自身功名不如人意的感伤,又是对中原沦丧的痛心与无奈。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C.“作者的情绪由低沉抑郁渐趋激昂慷慨”错。“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意思是心中潜藏的诗意被激发出来,吟诵了许多诗词仍嫌不够;又断断续续地喝了许多酒,仍觉得心中的愁怨排解不出,不足以消愁。这一过渡,全词转入下片抒情。可看出作者的情绪由激昂慷慨渐趋低沉,想借吟诗饮酒强自宽解,然而郁结于心的如此深广的忧愤岂是轻易能够排遣掉的,其结果只能是“吟未足”,“断还续”。是什么在困扰着作者,使他郁闷,心绪难平?那就是国家的“草草兴亡”,即中原的匆匆沦丧。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范词中“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意思是夜深了,在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默默地流泪。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感慨和忧国思乡的情怀。据此看出,“泪”表达了将士们壮志难酬、功业难成以及久戍思乡的深沉情感。

黄词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意思是不要问国家的兴亡为什么就在旦夕之间,(我)虽心有抱负,却难以施展,让我不禁想流下愁苦的泪水。据此看出,此处的“泪”既是对自身功名不如人意的感伤,又是对中原沦丧的痛心与无奈。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此诗当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漳:漳州。汀:汀州,今属福建。封:封州。连:连州,今属广东。飐(zhn),吹动。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文身:身上文刺花绣,古代有些民族有此习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抒情诗情景交融,凄楚动人。首联摄诗题之魂,并为以下的逐层抒写展开了宏大的画卷。

B.颔联中“惊风乱随芙蓉水,密雨斜侵薛荔墙”,写的是远景,描绘了风急雨骤的景象。

C.颈联同写遥望,却一仰一俯,视野各异。仰观则重岭密林,俯察则江流曲折,景中寓情。

D.尾联用“共来百越文身地”做铺垫,最后归结到“音书滞一乡”,便收到了沉郁顿挫的艺术效果。

18.请结合全诗分析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

17.B    

18.本诗抒发了苦闷与愤懑之情。“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被贬柳州后的苦闷与愤懑。

本诗表达了对美好人格的坚守。“芙蓉”与“薜荔”,象征了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借此二物来表现自己对美好人格的坚守。

本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从“岭树重遮千里目”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和自己一样被贬外地的四位朋友的无尽思念。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B.“写的是远景”错误,写的是近景。故选B。

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抒发了苦闷与愤懑之情。“接大荒” 写眼之所见,是说柳州城周围都是荒凉偏远之地,写出他们谪所之艰苦。望到极处,海天相接,一片茫茫。一方面写出他们四人所贬之处都是近海之地,另一方面也暗示自己的 “愁思” 如同 “海天” 一样,茫茫不断。“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自己被贬柳州后的苦闷与愤懑。

本诗表达了对美好人格的坚守。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登城楼而望近处,从所见者中特意拈出芙蓉与薜荔,显然是它们在暴风雨中的情状使诗人心灵颤悸。风而曰惊,雨而曰密,飐而曰乱,侵而曰斜,足见对客观事物又投射了诗人的感受。芙蓉出水,何碍于风,而惊风仍要乱飐;薜荔覆墙,雨本难侵,而密雨偏要斜侵。这不禁使诗人产生联想,愁思弥漫。在这里,景中之情,境中之意,赋中之比兴,有如水中着盐,不见痕迹。“芙蓉”与“薜荔”,象征了人格的美好与芳洁,诗人借此二物来表现自己对美好人格的坚守。

本诗表达了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尽管岭树重遮,却由于登高望远,仍能逾越障碍,放眼千里,视线并未被遮住,这是从下句遥看九回江流的描写中得到答案的。迫不及待地登上城楼远望友人之迫切心情,站得愈高,望得愈远,足见思之甚切。因为他们五人同遭迫害,命运休戚相关,友谊真挚,虽天各一方,但相思之情不能自已。从“岭树重遮千里目”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和自己一样被贬外地的四位朋友的无尽思念。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哀郢(其二)

陆游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幕,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注】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郢,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章华:章华台。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修建了一座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废城:指郢城。荆榛:荆树丛。

 

19.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首句写景,荆州十月已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为下句的感叹作铺垫。

B.首联次句运用比喻手法,将过去的岁月比作下坡的车轮,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慨。

C.颔联写得极为沉重,抒发了诗人对仁人志士因天地无常与江湖险恶而贫困潦倒的感慨。

D.颈联塑造了一位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悲愤苦闷的爱国诗人形象。

20.本诗尾联历来为人称道,请作赏析。

                                                                                                                                  

                                                                                                                                  

                                                                                                                                  

                                                                                                                                  

【答案】

19.C    

20.尾联勾画出一幅荆榛满地、霜露侵袭的惨淡的废城景象。尾联上下两句通过郢都古今盛衰的强烈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土沦丧的痛惜;“废城霜露湿荆榛”以景结情,眼前之景的惨淡,透露出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与孤独。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因天地无常与江湖险恶而贫困潦倒”错误,颔联写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抒发了诗人对仁人志士因壮志难酬而产生的感慨。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勾画出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章华”象征着郢城曾经的繁华强盛,“废城”写出眼前所见的荒芜。前句吊古,后句伤今。

“欲吊章华无处问”是指无处寻觅到昔日豪华富丽的章华台,郢都古今盛衰对比,怀古伤今,借屈原的千古遗恨来抒发自己的爱国之情,发出盛衰无常的感叹。

诗人眼前的郢城霜露已浸湿了满地的荆榛,显得一片惨淡荒凉,从而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及对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愤懑。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二月二日

[唐]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2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与箫笛不同,吹笙必天暖。首联“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

B.花仍在开,柳仍在舒,“无赖”二字用得极好,日本译Charming为爱娇,亦极好,与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有异曲同工之妙。

C.颈联“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建功立业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及取得的成就。

D.末联春江水涨,风雨吹打,本是作者主观感情作怪,却说“新滩莫悟”,笔墨至此,字字化工。

22.《昭昧詹言》曾评价此诗:“五六阔大。收妙出场。起句叙,下三句景,后半情。此诗似杜公。”请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21.C    

22.乐景衬哀情,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

拟人、对比,不管是无赖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比。

用典,用陶渊明的井灶有遗处和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羁泊天涯的痛苦。

以景结情,春江水涨本为喜悦,但却不断撩动着作者欲归而不得的羁愁。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抒写建功立业所必须付出的艰辛及取得的成就”错误,实际上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诗的首句“二月二日江上行 ”,记叙作者在踏青节江上春游。次句“东风日暖闻吹笙 ”,写作者江行游春的最初感觉和印象。“闻吹笙”和“东风日暖”分别从听觉和感觉写出了踏青江行的感受——到处是暖洋洋的春意。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写江上的春色绚烂色彩。前四句写自然景物赏心悦目的“美”,后四句写自己失意后凄苦不堪的“愁”,情景紧密结合,成为一个统一体。诗人要写离愁,却偏偏把景物写得很美。眼前这春景越美,作者的愁意就越浓。可见,诗中以乐境反衬愁思,以美丽的春色反衬自己凄苦的身世,以轻快流走的笔调抒发抑塞不舒的情怀。

颔联“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不仅抒写诗人对美丽春色的流连陶醉,而且委婉透露出因美好春色而触动的伤感。“无赖”即“无心”,与“有情”相对,花、柳是没有人的感觉和感情的事物,它只按自然规律行事,春天来了,便吐蕊、长叶,在东风旭日中显示出生命的活力,散发着春天的气息,而不顾人的悲欢哀乐,故源“无赖”。蜂、蝶是有生命的动物,春到人间,穿花绕柳,翩翩飞舞,像是满怀喜悦宣告着春天的来临,故说“有情”。然而,作者运用拟人手法,不管是“无赖”的花柳,还是“有情”的蜂蝶,它们作为春色的标志,生命活力的象征,又都和失去了生命春天的诗人形成鲜明对照。细味“各”字、“俱”字,不难发觉其中透露出的隐痛。诗人写江间春色,写物遂其情,正是为了要反衬出自己的沉沦身世与凄苦心境。

颈联“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运用典故,转写作者长期寄幕思归。“元亮井”,用陶渊明(字元亮 )《归园田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亚夫营”,用周亚夫屯兵细柳营事,暗寓幕主的柳姓。“万里”“三年”,表面上是写空间的悬隔,时间的漫长,实际上正是抒写欲归不能的苦闷和无奈,蕴含的羁泊天涯的痛苦。

尾联“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以景结情,写新滩流水在作者耳中引起的特殊感受。春江水涨,新滩流水在一般游春者听来,自然是欢畅悦耳的春之歌;但在思归不得的天涯羁旅的作者耳中,却像是午夜檐间风雨的凄凉之声,不断撩动着自己的羁愁,所以发出“新滩莫悟游人意”的嗟叹,抒发了欲归而不得的羁愁。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

崔涂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注】《春夕》是诗人旅居湘鄂时所作。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隐居的太湖。这里指崔涂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

 

2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春水远流,春花凋谢,起笔便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诗人感叹春光易逝,由送春而牵动的思乡之情,笼罩全篇。

B.颈联出句写家里的藏书已几年未翻动,暗示自己长期旅居在外,诉说了思乡之苦。

C.颈联对句写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思家忧国竟生出了满头白发,“唯”字突出了内心愁苦之深。

D.尾联自慰自嘲,饶有情味,暗用五湖典故,“归”字既是归家,也是归隐田园之意。

24.这首诗的颔联历来是为人传颂的名句,请赏析该联的艺术特色。

                                                                                                                                  

                                                                                                                                  

                                                                                                                                  

                                                                                                                                  

【答案】

23.B    

24.用典。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突出了梦醒之后家园依旧远隔万里的空虚、失望,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虚实结合。上句虚写梦境,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下句实写梦醒,依旧孤眠异乡,只有子规明月相伴。烘托渲染。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解析】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情感、语言的能力。

B.“颈联出句写家里的藏书已几年未翻动”错误,“故园书动经年绝”意思是家乡的来信动辄几年都收不到,选项理解为“家里的藏书已几年未翻动”犯了以今度古的错误。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意思是:在睡梦中梦见了万里之外的家乡,醒来时正值夜里三更时分,杜鹃在树枝上凄厉地啼叫。

“蝴蝶梦中”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巧写梦境。由于游子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见自己回到了万里之外的家园。然而,这只不过像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于花间,虽然有趣,毕竟虚幻而短暂,醒来之后,蝴蝶还是蝴蝶,庄周还是庄周。游子从“蝴蝶梦”中获得片刻的回乡之乐,但梦醒以后,发现自己依旧孤眠异乡,家园依旧远隔万里,岂不更加空虚、失望,更加触动思乡之情。

“梦境”与“子规枝上月三更”的现实结合,梦中梦到自己回到万里之外的家乡,这是虚写;醒来却只听到子规的鸣叫,看到明月高挂。虚实结合,更能表现思乡之情。

“子规枝上月三更”用景物渲染情感,“子规”为听觉,“月”为视觉,视听结合,声色相搭,子规的凄凉叫声,月亮的凄迷景色,渲染了清冷、悲凉的气氛,令人更感孤独思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