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与借事” 写作法各18例,让你成为写作高手
一、托物篇(18种)
1.托物言志?直抒型
技巧:选一个特征鲜明的物件,直接借它的属性说自己的志向。比如用青松说要坚韧,别绕弯子。
注意事项:物件和志向得搭,不能拿牡丹说想当隐士,不搭调。
建议:学古人写梅兰竹菊的路子,先描述物件样子,再直接说“我亦如此”。
《晾衣绳》
阳台上那根晾衣绳,被晒褪色的塑料皮裹着,两头钉在墙上,钉子都锈出红点子了。每天挂满湿衣服,被拽得弯弯的,却从没断过。有时候风大,衣服扑棱棱打它,它就跟着晃,晃完还直挺挺地撑着。我看着它想,做人能这样就好,别总想着拔尖,能稳稳当当接住日子的重量,就挺厉害。
2.托物喻理?生活型
技巧:借日常物件讲生活道理,物件得常见,道理得实在,别整玄乎的。
注意事项:道理别硬塞,得从物件的用法、状态里自然冒出来。
建议:看看老舍写茶馆里的物件,都是从茶壶茶碗里透出人情世故,照着这感觉写。
《菜板》
家里的菜板用了五年,木头上全是刀痕,横的竖的,深的能卡住指甲。妈每次切菜都顺着旧痕走,说这样省力。我试过横切,果然费劲,刀像跟木头较劲。原来过日子也这样,老辈儿留下的道道,看着旧,其实是让人少走弯路的记号,不是非要把所有地方都划上新刀痕才算能耐。
3.托物寄情?怀旧型
技巧:选一个带着回忆的老物件,写它的细节,让情感跟着物件的纹路渗出来。
注意事项:别光说“我想你了”,得写物件上的痕迹,比如旧钢笔上的牙印,比直接抒情管用。
建议:学汪曾祺写旧时代物件的笔法,多写手感、气味这些具体的感觉。
《搪瓷缸》
爸留下的搪瓷缸子,口沿磕掉一块瓷,露出白铁皮,像缺了颗牙。里面的红漆字早磨没了,就剩点印子,能看出是“劳动模范”四个字。我每次用它喝热水,手指头总摸那个缺口,糙糙的。水喝到一半,缸子底会有点沉,就像想他的时候,心里也沉甸甸的,不是难受,是踏实,知道有个东西能接住这些念想。
4.托物忆旧?线索型
技巧:让物件当故事的引子,从看到物件开始,一段段回忆涌出来,物件得在回忆里反复出现。
注意事项:别让回忆跑太远,总拉回物件上,不然就成了单纯讲故事。
建议:参考《朝花夕拾》里对风筝、琐记的写法,物件是串珠子的线。
《铁皮饼干盒》
整理柜子时翻出个铁皮饼干盒,印着“动物世界”,狮子的金漆都磨成灰了。记得小时候奶奶总用它装糖块,每次掀开盖子都“咔哒”响,我就扒着桌边等她捏一块水果糖。后来奶奶走了,盒子被收在柜顶,现在打开,里面只有几张旧糖纸,脆生生的,一摸就掉渣。原来日子就像这盒子,当初装得多满,后来空得就多明显,可那点甜气,总在犄角旮旯藏着。
5.托物自况?对比型
技巧:把自己和物件放一起比,说自己像它,或者不如它,用物件的特点照见自己。
注意事项:别把自己夸得太离谱,说自己像美玉还差不多,说像钻石就有点飘。
建议:学朱自清写《荷塘月色》里用荷花自比的调调,先写物件好,再轻轻带自己。
《老槐树》
小区门口的老槐树,夏天让人在底下乘凉,秋天落一地叶子让人扫,冬天光秃秃的也不挡路。它从来没说过“你们得谢谢我”,就那么长着。我呢,帮人带个东西都想让人记着,做件小事就盼着被夸,跟这树比,真是太窄了。它站在那儿,像在说:能帮上别人的忙,本身就是长劲儿的事儿,别总惦记着开花结果那点响动。
6.托物抒情?含蓄型
技巧:多写物件的样子、变化,少直接说“我难过”“我高兴”,让情感藏在描述里。
注意事项:别写得太含糊,让人看不出你想表达啥,得有点蛛丝马迹。
建议:学李清照写“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用物件状态暗示心情。
《旧毛衣》
翻出那件红毛衣,袖口磨出了毛边,领口被撑得有点大,洗得都发白了。以前总穿它,后来胖了穿不上,就压在箱底。今天拿出来晒,太阳一照,毛线缝里钻出好多小绒毛,飞在光里。我拿手摸了摸,布料软塌塌的,像没了力气。风一吹,毛衣晃了晃,好像在叹口气。
7.托物讽世?隐喻型
技巧:选个大家熟悉的物件,借它的某个毛病说社会上的事儿,别明着骂,让读者自己品。
注意事项:别太尖酸,得留有余地,不然像泼妇骂街,掉价。
建议:学鲁迅写《药》,用常见物说不常见的理。
《楼道灯》
楼道里的声控灯,换了新的还是老坏。有人路过使劲跺脚,它亮一下就灭;有人轻轻咳嗽,它倒能多亮会儿。后来发现,这灯跟有些人一样,你越跟它较真,它越不搭理你;你客客气气的,它反倒给点面子。其实哪是灯的毛病,是装灯的人没安好心,故意调得这么膈应人,好像非逼着人要么撒泼要么装怂。
8.托物寄思?远隔型
技巧:借一个能传到远方的物件,说对不在身边的人的思念,比如月亮、邮票。
注意事项:物件得有“传递”的属性,不能拿个平底锅说想远方的人,不搭。
建议:学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用物件当桥梁。
《晾衣绳上的衬衫》
老公去外地打工,临走前我给他洗了那件蓝衬衫,晾在阳台上。风一吹,衬衫贴着晾衣绳晃,像他走路的样子,有点晃悠但稳当。现在衬衫早被他穿走了,晾衣绳上空空的,我每天还习惯性往那儿看。有时候下雨,就想他那边是不是也在下雨,衬衫有没有及时收起来。这绳子也是,空着的时候,倒比挂满衣服时更沉,好像吊着半空中的念想,落不了地。
9.托物咏史?见证型
技巧:选个老物件,说它见过的过去的事,借它的“年龄”讲历史,不用写史书似的。
注意事项:别瞎编,物件的年代得符合它能见证的事,不能让宋朝的碗说见过清朝的事。
建议:学杜甫写“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物件当历史的眼睛。
《村口石碾》
村口的石碾,碾盘裂了好几道缝,用铁箍箍着,铁箍都锈成红的了。听爷爷说,抗战时日本人来过,把粮食都抢走了,村民就藏在碾盘底下。后来分土地,大伙围着碾盘算账;再后来年轻人出去打工,碾盘就闲着了,上面长满青苔。现在孩子们爱在上面跳房子,踩得青苔一片片掉。石碾不说话,可它身上的缝里,好像藏着好多脚步声,旧的新的,重的轻的,叠在一块儿,碾着日子往前走。
10.托物述怀?动态型
技巧:写物件在不同时候的变化,跟着它的变化说自己心情的变化,像看电影似的。
注意事项:物件的变化得自然,不能说杯子早上是圆的,晚上变成方的,瞎扯。
建议:学朱自清写《春》里的花草,让物件跟着时间动起来。
《鱼缸》
刚买的鱼缸,水清得能看见底,两条金鱼游得欢实。后来我忘了换水,水慢慢浑了,金鱼的影子都模模糊糊的。有天发现一条鱼肚子朝上了,赶紧换水,可另一条也不爱动了。看着清了又浑、浑了又清的水,突然觉得,过日子就像伺候这鱼缸,不能偷懒,也不能太较真,水太清了鱼不活,太浑了也不行,得找个中间劲儿,慢慢搅和着过。
11.托物喻人?象征型
技巧:用物件的特点说某类人的特点,不说“他很好”,说“他像这老黄牛一样”。
注意事项:别用贬义词的物件说好人,比如不能说“他像蚊子一样勤劳”。
建议:学茅盾写《白杨礼赞》,用植物说人,抓住相似的点。
《修鞋摊的钉锤》
巷口修鞋摊的老李,总拿个钉锤敲敲打打。那钉锤黑黢黢的,锤头磨得圆圆的,木柄被手攥得发亮。不管是钉鞋跟还是敲鞋掌,他都慢悠悠的,锤子落下去准准的,从不用第二下。有回我鞋跟掉了,他边敲边说:“这锤子跟我三十年了,急不得,一急就敲歪了。”看着那锤子,突然觉得老李就像它,不怎么起眼,可落到哪儿都实实在在,没虚的。
12.托物感时?季节型
技巧:借季节里的物件说时间过得快,比如春天的花、秋天的叶,不用喊“时间飞逝”。
注意事项:物件得有季节性,不能拿空调说春天来了,不搭。
建议:学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用季节物写时光。
《窗台上的多肉》
窗台上的多肉,春天冒出点红尖儿,夏天胖乎乎的,秋天掉了片叶子,冬天缩成个小疙瘩。我看着它变,没觉得啥,直到有天发现它旁边的花盆里,自己长出棵小草,都快开花了。才想起这多肉是去年朋友送的,当时还没这花盆高呢。原来时间不是跑的,是像多肉长新叶似的,悄悄冒出来,等你看见时,已经攒了一堆变化,想挡都挡不住。
13.托物明誓?信物型
技巧:借一个物件说自己的承诺,让物件当见证,比如戒指、手帕。
注意事项:物件得有“珍贵”的感觉,不能拿个塑料袋说要爱一辈子。
建议:学古人用“信物”表决心的写法,把物件和誓言绑在一起。
《钥匙串》
我和老婆刚认识时,她送我个钥匙串,红绳编的,上面挂个小铃铛。现在红绳磨得发灰,铃铛也不响了,可我天天带着。搬家好几次,钥匙换了又换,就这钥匙串没换。那天跟老婆吵架,我摔门出去,摸着兜里的钥匙串,突然想起她当时说:“带着它,就像我跟着你。”赶紧往回走,这破绳子哪都能买,可它串着的日子,换多少新的都串不起来。
14.托物消愁?慰藉型
技巧:写一个能让人心里舒服的物件,说自己难过时靠它缓解,不用喊“我好难过”。
注意事项:物件得有“治愈”的属性,不能拿个扎人的仙人掌说能消愁。
建议:学史铁生写地坛,用常去的地方或常摸的物件写排解忧愁。
《旧藤椅》
阳台角落的旧藤椅,藤条断了好几根,用绳子绑着。我心烦的时候就坐上面,摇摇晃晃的,藤条“嘎吱嘎吱”响,像在跟我说话。有时候摇着摇着就睡着了,醒来看见阳光透过藤条的缝照在地上,一块亮一块暗的。其实藤椅早该扔了,可我总觉得,它比人懂我,我不用跟它说啥,它就安安静静陪着,等我把愁气摇没了,就完事儿。
15.托物赞善?平凡型
技巧:借一个普通物件说身边的好事,不用喊“世界真美好”,说“连这扫把都在做好事”。
注意事项:别夸大,普通物件就说普通的好,别把扫帚说成救世主。
建议:学汪曾祺写菜市场的烟火气,从平凡物里找闪光点。
《楼道里的拖把》
三楼张奶奶总把拖把洗得干干净净,晾在楼梯扶手上。拖把杆是不锈钢的,擦得能照见人影,拖把头的布有点起球,却白得发亮。谁家门口脏了,她不吭声就拖干净;下雨天,她还在楼梯转角放个拖把,让大家蹭蹭鞋底。这拖把看着普通,可每次路过看见它,就觉得心里亮堂。原来做好事不用轰轰烈烈,像这拖把似的,每天把该做的事做好,就挺让人暖和的。
16.托物戒恶?警示型
技巧:借一个有“教训”的物件说自己要改的毛病,比如用摔碎的碗说要小心。
注意事项:物件的“教训”得明确,不能拿个好好的杯子说要吸取教训。
建议:学古人写“前车之鉴”,用过去的物件说未来的事。
《摔碎的瓷碗》
昨天洗碗时手滑,把妈最喜欢的那只蓝花瓷碗摔了,碎片溅得到处都是。蹲在地上捡碎片,看见碗底的花纹还好好的,就是拼不起来了。突然想起小时候,妈总说“做事别急”,我不听,现在摔了碗才明白。这碎片也是,明明是我弄碎的,它却扎了我的手,好像在说:“知道疼了?以后就稳当点。”把碎片包起来扔掉时,心里说:下次可别这么毛躁了。
17.托物述梦?寄托型
技巧:借一个能让人想起梦想的物件,说自己的愿望,不用喊“我有个梦”。
注意事项:物件和梦想得有关联,不能拿个篮球说想当画家。
建议:学海子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用具体物写抽象梦。
《抽屉里的口琴》
抽屉最里面,有个铁皮盒子,装着我小时候的口琴,琴格都锈了,吹不出完整的调。那时候总学着电视里的人,对着口琴瞎吹,梦想当音乐家。后来功课忙,口琴就被忘了。现在偶尔拿出来擦一擦,虽然吹不响,可摸着冰凉的琴身,还是能想起当初的热乎劲儿。其实梦这东西,就像这口琴,就算蒙了灰,只要还在那儿,心里就有个念想,万一哪天能擦干净呢?
18.托物怀乡?标志性
技巧:借一个家乡特有的物件说想家,不用喊“我想家”,说“看见这东西就想起老家”。
注意事项:物件得是家乡独有的,不能拿个随处可见的矿泉水瓶说想家。
建议:学余光中写《乡愁》,用邮票、船票这些有家乡印记的物。
《窗台上的玉米》
老家寄来的玉米,黄澄澄的,堆在窗台上,晒得屋里有股土腥味。妈说这是今年新收的,让我煮着吃。煮玉米的时候,香味飘出来,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院子里晒满玉米,爷爷坐在玉米堆上抽烟,我就抱着玉米啃。现在玉米啃在嘴里,还是甜的,可抬头看见的是楼房的天花板,不是老家的屋檐。这玉米也是,明明是从老家来的,却让我更想家了,好像它把老家的味道带来了,却带不来老家的人。
二、借事篇(18种)
1.借事抒情?小事型
技巧:写一件日常小事,比如给花浇水、修自行车,在事里藏着感情,别直接说“我很感动”。
注意事项:事不用大,越大越假,就写买菜、做饭这种小事。
建议:学汪曾祺写做饭、喝茶的事,从动作里看心情。
《换灯泡》
客厅灯不亮了,老公踩着凳子换灯泡,我在底下扶着凳子。他手笨,拧了半天没拧上,汗都下来了。我说“我来”,他不让,说“男人干这个的”。最后“咔哒”一声拧上了,灯一亮,他笑得像个孩子。扶他下来时,发现他裤腿蹭了灰,我顺手拍了拍,他也没躲。其实换灯泡这点事,谁干都一样,可看着他笨手笨脚的样子,突然觉得,日子就是这些笨乎乎的瞬间凑起来的,挺暖。
2.借事明理?生活型
技巧:写一件自己经历的事,从里面总结出个小道理,别像说教,像聊天。
注意事项:道理别太大,别说“通过这事我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就说“原来煮面条别煮太烂”。
建议:学丰子恺写生活琐事,事说完了,道理自然出来。
《种蒜苗》
前几天把发芽的大蒜种在花盆里,天天浇水,盼着快点长。可蒜苗长得慢悠悠,我急了,把土扒开看,发现根须早偷偷长了一大把。后来懒得管了,隔几天浇次水,反倒长得直挺挺的。这才明白,好多事就像种蒜苗,你越盯着它,它越给你添堵;你放点心,它倒按自己的节奏长。人啊,别总想着催日子,该等的就得等。
3.借事讽世?荒诞型
技巧:写一件看着挺荒唐的事,比如有人为了抢车位吵架,借这事说社会上的怪现象。
注意事项:别点名道姓,就说事本身荒唐,让读者自己对号入座。
建议:学卡夫卡写《变形记》的荒诞感,用小事放大社会毛病。
《抢垃圾桶》
小区新放了分类垃圾桶,早上七点,张大妈和李大爷为抢离楼门近的垃圾桶吵起来。张大妈说“我先看见的”,李大爷说“我天天在这儿倒垃圾”,吵着吵着差点动手。最后物业来了,把垃圾桶挪到中间,俩人都不乐意,又跟物业吵。其实垃圾桶就那么回事,离楼门近点远点,能差几步?可有些人就觉得,连倒垃圾都不能吃亏,好像抢赢了垃圾桶,日子就能比别人强似的。
4.借事忆旧?细节型
技巧:写一件过去的事,多写细节,比如当时的天气、手里的东西,不用喊“我怀念过去”。
注意事项:细节得真实,别瞎编,说小时候吃冰棍,别说“冰棍是巧克力味的”,那时候哪有那么多花样。
建议:学林海音写《城南旧事》,用具体动作和场景回忆过去。
《卖冰棍的自行车》
小时候,胡同里总来卖冰棍的,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后架上绑个泡沫箱,盖着厚棉被。我听见“冰棍——三分一根”的吆喝,就攥着皱巴巴的三分钱跑出去。卖冰棍的大爷掀开棉被,白气冒出来,我指着绿豆冰棍,他拿出来递给我,纸包装有点湿。冰棍咬在嘴里,凉得直缩脖子,甜丝丝的。现在超市里的冰棍五花八门,可再也没那种攥着钱跑出去的急劲儿,也没那盖着棉被的泡沫箱,看着踏实。
5.借事喻理?对比型
技巧:写两件对比明显的事,比如有人做好事有人做坏事,借对比说道理。
注意事项:别太偏向一方,把事写清楚就行,道理让读者自己品。
建议:学寓言故事的写法,用两件事的不同结果说该怎么做。
《两家的花》
楼上王阿姨养花,总把花盆摆在楼道里,挡着路,浇水时水往下滴,楼下抱怨她也不听,后来花全蔫了。楼下李奶奶养花,把花盆放自己阳台,还总给楼道里的公共绿植浇水,她的花长得绿油油的。有天王阿姨问李奶奶“咋你的花长得好”,李奶奶说“花跟人一样,你光顾着自己方便,不给它留余地,它就不给你长脸”。可不是嘛,做事太独,连花都不待见。
6.借事抒怀?遗憾型
技巧:写一件自己没做好的事,比如没跟人说谢谢、没帮上忙,在事里藏着后悔。
注意事项:别捶胸顿足,就写当时的细节,比如“我当时没回头”。
建议:学朱自清写《背影》里没好好跟父亲告别的遗憾。
《没递出去的伞》
那天在公交站,看见个老太太站在雨里,头发都湿了,手里攥着个布包。我包里有伞,想递过去,又觉得“万一她不用呢”“万一她以为我有毛病呢”,犹豫着公交车来了。上车时回头看,老太太还站在雨里,佝偻着背。车开了,雨越下越大,我摸着包里的伞,心里堵得慌。其实递把伞多大点事,可我就是没那个勇气,现在想起来,那雨好像不是下在老太太身上,是下在我心里,凉飕飕的。
7.借事赞人?行动型
技巧:写一个人做的具体的事,比如帮邻居收衣服、给流浪猫喂食,不用喊“他真好”。
注意事项:别写惊天动地的事,就写举手之劳,越平凡越动人。
建议:学老舍写《骆驼祥子》里的小人物善良,用行动说话。
《修鞋摊的暖壶》
巷口修鞋摊的老李,冬天总在旁边放个暖壶,谁路过渴了,就递过搪瓷缸子倒热水。有回我鞋跟掉了,蹲在那儿等,他递过热水说“天凉,暖暖手”。我看见暖壶盖有点歪,缸子边上有个豁口,可水是热的,喝下去心里热乎。其实老李不用这么做,可他天天摆着暖壶,好像在说“来都来了,喝口热水再走”,这种不刻意的好,比说多少漂亮话都强。
8.借事讽喻?夸张型
技巧:写一件有点夸张的事,比如有人为了抢打折商品打架,借夸张说社会现象。
注意事项:夸张得有谱,别瞎编,得让人觉得“好像真有这种事”。
建议:学契诃夫写短篇小说里的夸张小事,讽刺小毛病。
《抢鸡蛋》
超市鸡蛋打折,一早就排了长队。开门时人群往前涌,有个大妈被挤得差点摔倒,旁边人不管,只顾着往前冲。最后货架被挤倒了,鸡蛋碎了一地,黄澄澄的,像一地眼泪。其实一斤鸡蛋才便宜几毛钱,犯得着吗?可总有人觉得,不抢就吃亏,哪怕摔了跤、碎了蛋,也得往前冲,好像这辈子就为抢这点便宜活似的。
9.借事寄情?亲情型
技巧:写一件家人之间的小事,比如妈妈给缝扣子、爸爸修自行车,在事里藏着感情。
注意事项:别写“我妈妈很爱我”,就写“她缝扣子时总戴着老花镜”。
建议:学冰心写《寄小读者》里的家庭琐事,从动作看亲情。
《爸爸的工具箱》
爸爸的工具箱,放在阳台角落,铁盒子锈得厉害,里面的螺丝刀、钳子却擦得亮亮的。我小时候自行车坏了,他就搬个小马扎坐在楼道里修,我蹲在旁边看,他教我“拧螺丝要顺时针”。后来我长大了,自行车换成电动车,他还是总擦工具箱。有天我电动车胎扎了,他拿工具箱下来修,蹲在地上的样子有点弯,可拧螺丝的手还挺稳。工具箱里的工具旧了,可他修东西的样子,跟我小时候看见的一模一样。
10.借事明理?失败型
技巧:写一件自己搞砸的事,比如做饭糊了、修东西弄坏了,从失败里说个道理。
注意事项:别怨天尤人,就写自己哪里错了,比如“我忘了看时间”。
建议:学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的故事,用失败说坚持。
《烤糊的饼》
第一次学烤饼,照着菜谱做,面和稀了,擀不圆,放烤箱里又忘了设时间,拿出来时黑乎乎的,像块炭。老公回来闻见糊味,说“我尝尝”,咬了一口说“有点苦,不过面挺软”。我看着他吃,突然明白,做事哪能一次就成?就像这饼,虽然糊了,可我知道了面不能和太稀,得盯着时间,下次就离好吃的饼近了一步。失败不可怕,怕的是不敢再烤。
11.借事抒怀?温暖型
技巧:写一件别人帮自己的小事,比如陌生人递纸巾、邻居借酱油,在事里藏着感动。
注意事项:别写得太夸张,就写当时的细节,比如“他的手有点糙”。
建议:学汪曾祺写《受戒》里的人情味,用小事写温暖。
《菜市场的塑料袋》
那天在菜市场买土豆,忘了带袋子,摊主阿姨说“我给你找个”,翻了半天找出个干净的塑料袋,还帮我把土豆装进去,说“刚进的新土豆,面得很”。我付钱时说“谢谢”,她摆摆手说“客气啥”。提着土豆走,摸着塑料袋的提手,软软的,心里也软软的。其实就是个塑料袋,可那股热乎劲儿,比土豆还实在。
12.借事讽世?跟风型
技巧:写一件大家瞎起哄的事,比如抢盐、追时髦,借这事说别盲目跟风。
注意事项:别骂具体的人,就写“大家都在抢”,让读者自己想。
建议:学鲁迅写《药》里的群众盲从,用集体行为说问题。
《抢药》
前阵子听说有种药能防流感,大家都去抢,药店门口排大队,价格炒得老高。我妈也想去抢,我说“咱没病抢它干啥”,她不听,最后托人买了两盒,放家里也没吃。后来报纸说“那药根本没用”,妈看着药盒叹气。其实这种事总发生,人家抢啥就跟着抢,好像不抢就亏了,结果呢?钱花了,东西没用,还瞎着急。人啊,得有自己的主意,别总跟着别人跑。
13.借事忆人?细节型
技巧:写一件和某人有关的事,比如一起摘菜、一起走路,在事里藏着对人的想念。
注意事项:别写“我想他了”,就写“他当时总爱哼那首歌”。
建议:学萧红写《回忆鲁迅先生》,用生活细节回忆人。
《一起摘豆角》
奶奶在世时,总爱在院子里种豆角,夏天豆角爬满架,她就搬个小板凳坐在架下摘。我也搬个小板凳陪她,她教我“要捏着豆角根,轻轻一掰就下来”,还总说“多摘点,给隔壁王奶奶送点”。她摘豆角时,手指在绿叶里动,像在跳舞,嘴里还哼着老调子。现在院子里的豆角架早没了,可每次看见菜市场的豆角,就想起她的手,和那哼不完的调子。
14.借事喻理?坚持型
技巧:写一件需要长期做的事,比如每天跑步、养一盆难活的花,借坚持说道理。
注意事项:别写“我很有毅力”,就写每天的小细节,比如“下雨时就在楼道里跑”。
《喂流浪猫》
小区里有只流浪猫,黄白相间,总躲在车底下。我每天下楼时带点猫粮,放在花坛边,一开始它不出来,等我走远了才吃。后来它见我就摇尾巴,我蹲下来,它还敢蹭我的裤腿。有回出差三天,回来发现猫粮盆里有别的吃的,邻居说“张大爷也给它喂了”。原来坚持做点小事,不光能暖着猫,还能连带着让人心也凑到一块儿,这比啥都强。
15.借事抒怀?孤独型
技巧:写一件一个人做的事,比如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在事里藏着孤独。
注意事项:别哭哭啼啼,就写一个人的状态,比如“菜凉了才想起吃”。
建议:学村上春树写一个人的生活,用具体场景写孤独。
《一个人的晚饭》
下班回家,煮了碗面条,打了个鸡蛋,放了点青菜。端到桌上,看着面条冒热气,突然发现没拿筷子,又起身去厨房找。吃着吃着,电视开着没看,手机放在旁边没响。面条有点咸,想找人说句话,又觉得没必要。其实一个人吃饭也没啥,就是找筷子的时候,希望能有人递过来,不用自己跑腿。
16.借事讽世?功利型
技巧:写一件太看重利益的事,比如为了省钱买过期食品、为了面子买贵东西,借这事说问题。
注意事项:别太直白,就写事的结果,比如“吃了过期面包拉了肚子”。
建议:学吴敬梓写《儒林外史》里的功利行为,用后果说弊端。
《打折的衣服》
商场打折,表姐抢了件连衣裙,虽然有点小,可她觉得“便宜啊”,非买不可。回家后使劲往身上套,拉链拉不上,扯了半天,把拉链扯坏了。拿去修,花的钱比打折省下的还多,最后裙子也没穿几次。她说“早知道不买了”,可不是嘛,为了占点小便宜,硬买不合适的东西,结果费钱又糟心。人啊,别总盯着“便宜”,得看“合适”。
17.借事寄情?友情型
技巧:写一件和朋友有关的事,比如一起淋雨、一起分享零食,在事里藏着友情。
注意事项:别写“我们是好朋友”,就写当时的动作,比如“她把伞往我这边斜”。
建议:学鲁迅写和范爱农的交往,用小事写友情的深浅。
《共享的耳机》
上大学时,我和室友总在睡前听同一首歌,她右耳我左耳,耳机线勒在中间。有回考试前紧张,她把耳机塞给我,说“听首歌放松下”,自己却在旁边啃书。后来毕业,耳机被我带在身边,线都断了接起来的。现在听歌用蓝牙,不用分享耳机了,可总想起那根勒在中间的线,像根绳,把两个人的心拴得紧紧的。
18.借事明理?包容型
技巧:写一件需要原谅别人的事,比如别人弄坏了自己的东西、说错了话,借原谅说道理。
注意事项:别写“我很大度”,就写当时的想法,比如“他也不是故意的”。
《被蹭脏的白衬衫》
坐地铁时,一个小伙子不小心把咖啡洒在我白衬衫上,他手忙脚乱地道歉,说“我赔你干洗费”。我看着衬衫上的咖啡渍,心里有点疼,可他脸都红了,像个做错事的孩子。我说“没事,回家洗洗就好”,他非要留电话,我摆摆手进站了。回家把衬衫泡在盆里,看着渍子慢慢淡了,突然觉得,人这辈子谁还不洒点咖啡?计较太多,累的是自己,不如松松手,大家都舒服。
三、注意事项总括
1.托物要“物物对应”:选的物件和想表达的意思必须有直接关联,别生拉硬拽。比如想写坚强,选石头比选棉花合适。
2.借事要“事事有细节”:别写“他帮了我”,要写“他帮我抬箱子时,额头上的汗滴在箱子上”,细节越具体越动人。
3.别“喧宾夺主”:托物时别光描述物件,忘了说自己的想法;借事时别光讲故事,忘了藏在事里的情。
4.语言要“接地气”:别用华丽辞藻,就用平时说话的调调,“好看”比“美不胜收”实在,“难受”比“悲痛欲绝”真切。
5.情感要“真”:别瞎编感动或难过,写自己真经历过的,哪怕是小事,真感情才能打动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