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反思
(2025-07-07 14:43:23)
标签:
试题杂谈 |
分类: 高三 |
我做202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的几点感受
用了两天的时间,做完了今年的高考语文新课标卷。不是做题慢,而是做完一部分试题后,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回味,把“文章为什么这样选,试题为什么这样出”努力想明白,尤其是6月7日,语文考完之后,“中国考试”公众号发布了《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强基固本,以文化人——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创新试题及解析》等文章,从坚持育人定力、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实践动力等方面,对语文试题进行了权威说明和解读。在阅读完这两篇文章后,开始研做高考试题,将解读与试题相结合,看看试题到底如何真正体现国家意志。做完试题后,整体感受如下。
一、细读文本
这是当下教育的宗旨和要求,是对碎片化阅读、快餐文化、短视频盛行拨乱反正的最有效最有力的办法,根本目的是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和深刻思想的培育。高考试题在文本细读上,功夫下得很足。如试题1、6、7、11、12、14、15、20,都充分体现了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第1题从试题位置上来说难度不大;从理论上来说,是文本细读的直接考查,将选项内容与文本相关内容进行合理比对即可。不过,第1题在平常的考查中出错率很高,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文本细读的习惯没有养成,或者速读习惯导致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文本内容,试题做对的概率就低了。第6题,在《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创新试题及解析》一文中这样解读:“中学语文的文学教学中,存在简单套用陈旧的、刻板的“套路”来解释文本的误区,对‘象征’‘隐喻’意义的任意泛化就是表现之一。文本细读不是任意联想或穿凿附会。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实事求是、言必有据,避免脱离文本、割裂文本,对只言片语进行过度解读,强行阐释。”从我们日常教学的实情来说,这道题的B选项容易误选,命题者为了返本归元,杜绝脱离文本而过度解读,而设置了这一题目。第7题,这几年的高考题都是聚焦一个细节(人物、片段等),进行表里、横纵等不同角度的文意挖掘,既有表层意义的分析,又有深层意义的延伸,还有拓展信息的推断,这些都需要对文本有详细的阅读和合理的理解。第11题的考查一举两得,不论字词句,还是句式活用古今异义,既需要扎实掌握课本知识,更需要将试卷中的文言文仔细阅读,理解明白,这样才能有正确的比较判断。第14题是概括观点,概括题看似简单,实则达到精练准确的水平并非易事。唯有文本细读,抓住要点,深入理解,才能概括得简练精准。第15题,这几年的考查方向基本一致,在个别字词上进行意义考查,而且考查得还有些隐蔽,如D选项中的“看起来水渍斑斑”,对应的是诗歌颈联第一句中的“看犹湿”,此处的“犹”是“如,同”义,看起来像是湿漉漉的,是指石砚因为“久埋雾瘴”,而有了水的润泽,呈现出的润泽状态,并不是“水渍斑斑”,唯有文本细读,贯通语境,才能理解准确。第20题,给了四个成语,判断不恰当的一项,这道试题首先需要回归语境,看一下语境需要的大体意思。上句说“液态”的意思不明确,使人(
),需要填写的成语与“意思不明确”相辅相成,在此引导下,思考点就有了。有了这个前提,再判断四个选项,用排除法就可以断定了。
通过这几道试题的简单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试题要做对的确需要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发散,合理推断。实际上,所有试题要准确回答,源头都在文本细读上。
深想,不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文本细读是深度学习的基本前提,而深度学习是促使深刻思想和创造力产生的根本。
二、考查思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分为四个方面:语言运用与构建、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其中“思维发展与创造”中提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可见,语文学科担负着培育学生思维能力和提升思维品质的重任。《202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创新试题及解析》一文解读14题时说道:“第14题要求学生具备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高考“引导教学”的作用,在此彰显无遗。
第17题(3)小题,看图写名句,第21题,读图写寓意,这两道试题可以看作“直觉思维、形象思维”的直接考查,有点我们日常所说的“直觉告诉我这样做”的意思。第2、3、4、13、14、19、22题,是逻辑思维的考查。
我们习惯性认为,语文学习需要感性思维,甚至有的人戏谑语文是“玄学”,很多题目玄而又玄,毫无答题思路,只能瞎蒙。实则不然,从课标来看,“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性思维”等能力的考查,是在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回归理性思维,遵循事物之间的逻辑,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是语文学习的素养表现。
第2题提干的关键词是“分析和评价”,以A项为例,A项提及“生活”“时期”的含义,在文中和在今天最常使用的意义“不相同”。文中意义需要通过语境确定,“今天最常用的意义”需要回归现实生活确定,然后两项比较看是否相同,其中就涉及“辩证思维”,一个事物的“一体多面”需要开放多元、发展的眼光来确定并比较异同。第3题是传统题型补写语句,原来一直出现在语言文字应用部分,今年调到了第3题,这不算创新,2020年下定义放在了第4题,这说明,阅读、部分都可以命制语用题,如第8题命制有关修辞手法考查的试题。补写语句题型的考查要点就是“逻辑贯通”,准确回答的前提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通过上下文的语义关联,补充逻辑贯通的语句,保证文意前后一致。第4题是问四提出的问题可能是什么,并阐释理由。阐释的理由实际上就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建立因果关系,从而保证逻辑成立。第13题是翻译文言句子。翻译准确的前提有二,一是细读文本,疏通文意;二是对于重点词语进行结合语境的合理推断,推断出正确的语境义,从而保证翻译准确通畅。“推断语义”,是逻辑思维的考查。第19题是补写语句的客观题考查形式,这道题不仅考查上下文的语境推断,还考查语法、句式等,一般至少涉及两个考点。第22题,题干中“一个个紧密关联的问题”,同样蕴含着“逻辑贯通”这一要求。
第5、8、9、16题,是试卷中重量级的试题,代表了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能力,实则,思维能力具备了,即使在表达上,多少有些欠缺,也不影响答案质量。所以,重点还是考查思维能力。第5题,教考衔接,像是文本联读(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1卷“群文阅读”较为突出,如阅读由文本一、二构成;阅读由材料一、二、三、四构成),在横向思维上进行考量;第8题,考查丰富意蕴,在纵向思维上进行深化,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第9题,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关于实践的操作层面,首先全面准确把握文本二的内容,细读文本,梳理要点;然后回到文本一,将文本二中的“我与时代”与文本一有机结合,通过分析确定答案。第16题,说“尾联丰富了诗歌情感内涵”,尾联的写作对象是“故人”,故人“袍色”与砚台相似,故人“心”与砚台同坚,咏物诗的吟咏对象由“砚”到“人”,借物喻人,情感内涵由“物”走向“人”,尾联的丰富性,自然体现出来。
就23题作文而言,不多述,世人对此众说纷纭,我认为,作为高考作文,或者就是作为一般意义的作文,只要是材料作文就有争议,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各执一词在所难免。就阅卷而言,我相信,是阳光照进现实,而非现实躲在阴影里。
三、备考启示
首先是语文试题体现了“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尤其是生活实践的不断渗透和语文学科本质的回归,令人惊喜。这启示我们语文教学场景不止在教室,语文学习内容不止在课本,天地之大,生活之丰富,皆为语文学习的内容。
其次是搞好语文教学的前提是吃透课程标准和研究明白高考试题,课标是高屋建瓴的政策导向,高考试题起到“引导教学”的作用。
然后是教育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教育的给定性”“建构主义”“布鲁姆的六大认知层级”“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元认知等理论知识需要了解并正确应用在教育教学中。
最后,这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不盲目刷题,更不能用机械刷题代替课本学习,课本学习要慢、透、静,旨在深度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高考改革的背后,是国家对新时代人才的急切呼唤。死记硬背、机械刷题批量生产的“知识搬运工”,早已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其变革更是直击核心——理解力、思维力、表达力。这是一个人在信息爆炸时代立足的根本,也是其他学科深入学习的基石。
语文学习决不能是临时抱佛脚、背诵模板的“速成班”,而应是日常的深度积累与长期的思维训练。多读经典名著、优秀散文,在字里行间感受文学的魅力与智慧;多关注时事热点、社会现象,在现实世界中锻炼思辨能力;多练笔写作,无论是生活感悟还是读书心得,让文字成为思维的延伸。
通过现场阅卷作文,我总结发现的普遍性、典型性问题有以下几点:
(1)基本格式。
是否达到600字分数区别非常大,600字以下最多不超过20分,即使达到600字,属于残篇,也基本不能评为一类文。出现了部分文体不明的文章,主要体现在缺少论证,大量抒情,使得文章使用议论文的格式,但内容上却是抒情散文。
(2)审题立意。
学生作答情况差别较大,高分56-59不在少数,由于材料可写作的范围非常广泛,也不乏有学生没有选择从三则材料里求同存异,提取的关键词范围过大/过小,内涵缺少准确定义,如:为人民服务、奉献、担责、团结、战争与和平、奋斗、青年有为,不能算精准(一类)切题,导致文章在写作篇幅中跑题的比例非常大。
(3)行文主体内容。
材料:完全不提材料,符合题意/仅在开头照抄材料,论述过程完全不出现/缺少分析与内在联系,机械引用材料/材料分析错误。缺少分析及分析不得当的占比最大。
结构:主体段落写如何做的并列式最多,没有过渡,没有分论点,不跑题也不深刻。
论据:论据使用全省学生几乎共用一套论据:袁隆平/张桂梅/王兴兴/雷军/屠呦呦/钟芳容/樊锦诗/梁文锋Deepseek……而发展等级的高分类别中明确指出论据要新鲜。且在论据的使用中讲故事、少分析的现象十分普遍。
(4)文风卷面。
作文答题卡扫描后消除了划线的格子,白底色,学生的字如果特别大/特别小,字间距在格子里不均匀的在卷面上都非常吃亏,长时间改卷能遇到一篇字迹清晰、整洁、不连笔、少涂抹的已经算亮眼之作了。
其次是表述问题,最直接影响表述的是错别字,闹出了很多笑话,其次是生造词和漂亮但空洞的词句,如“吾侪青年”“时间煮雨,岁月缝花”“星河燧迁”“长河霜冷”“大国泱泱,大潮滂滂”屡见不鲜,解读高分作文时也着重将“语言流畅,文风端正,文脉清晰,文气顺畅”作为给分重要依据。叙述时,叙议结合的比例不当,叙述代替议论/论据罗列但不分析,表达口语化,表述不清晰,缺乏衔接……都直接影响表达得分。
好多学生至今还痴心妄想,以为语文学习能走“捷径”,靠临时抱佛脚背诵几篇模板、积累几句好词好句,就能在考试里一鸣惊人。他们一门心思收集各种“万能模板”,却对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的长期培养不屑一顾。这种学习方式,在2025年高考语文试题面前,可以说毫无用处。语文学习本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需要在海量阅读中一点一滴地开拓视野,在深度思考里一遍一遍地锤炼思维,在勤于练笔中一字一句地提升表达,哪有半点捷径可走?可叹这些考生还浑然不觉,仍在迷途上越走越远。
部分学生把学习简化成了无休止的“刷题”机器,深陷题海而不能自拔。刷题至上,忽视思考。他们满心以为,只要刷题数量够多,考试就能高枕无忧。可现实何其残酷!他们做题时只盯着答案,对解题过程中的思考与总结毫不在意。语文题目灵活多变,背后藏着不同的文化背景、思想内涵和语言运用技巧,若只是机械刷题,不去深挖题目背后的逻辑和规律,那刷再多题也枉然。例如阅读理解题,若不深入分析文本,仅凭感觉和固有思维模式答题,结果必然是错得一塌糊涂,却还找不到根源。
还有一部分学生忽视阅读积累。现实里,总有一部分学生对阅读提不起兴趣,老师布置的阅读作业,总是以各种形式糊弄。没有足够的阅读积累,词汇量、语言感知能力、文化素养和思维深度全都被“锁死”在低水平。高考语文试卷里的深度阅读材料,对他们而言无异于天书。阅读,本该是语文学习的“定海神针”,可现在却成了这些考生的“阿喀琉斯之踵”。
语文的阅读视野,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思想认知和精神高度。不仅要阅读文学作品,而且还要阅读各种文类的文本,掌握现代文阅读理解的技巧。读懂文本,厘清思维,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文本的内涵,可以提升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意识,精神品质。
这就要求考生关注家国大事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洞悉时代发展趋势、培育人文情怀的重要途径。通过追踪时事热点,了解国家发展形势,把握时代脉搏;研习传统文化经典,感受历史底蕴,提升文化自信与人文素养,让个人成长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同时通过广泛阅读经典著作,积累丰富词汇与表达方式,能提升语言敏感度,使语言表达更精准流畅,理解文本更透彻深入。
其次要求老师课堂上要推进教考统一,教师需拓展教学视野,深入研究高考新动向。依据高考命题趋势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将考点融入日常教学,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让教学与考试评价紧密衔接。
如果有条件的话,建议组织学生参与讲求实效的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关注生活。通过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等活动,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深化知识理解,提高运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
当然,高考试题其实本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训练过程中,要敢于突破框架桎梏,以更为灵活多变的题型样式来训练学生,把能力提升作为最优先、最重要的训练指标。
后一篇:100个中国文化常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