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如何收尾
(2025-06-24 09:26:30)
标签:
情感文化 |
分类: 诗词鉴赏 |
绝句如何收尾
看到有粉丝留言,今天共同学习交流绝句如何收尾,才能更好地收束全文,让“合句”达到良好效果。
绝句的尾句(合句)是诗歌的收束部分,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承担着收束全篇、升华意境、寄托情感、引发回味的关键作用,对于整首诗的质量和意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写好尾句,能让一首诗境界全出,余韵悠长。
绝句的尾句写法主要有:以景结情(王维《鸟鸣涧》)、直抒胸臆(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卒章显志(王之涣《登鹳雀楼》)、设问作结(杜牧《清明》)、用典结句(刘禹锡《乌衣巷》)、留白结句(柳宗元《江雪》)等,各有特色。可以根据诗歌的具体内容和主题,选择合适的结句方式,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写好合句的核心要点如下。
一是收束有力,卒章显志。在铺垫之后,尾句要能有力收束,点明主旨或深化情感。避免散漫无力。
二是升华意境,余味无穷。好的尾句往往不直接说破,而是通过意象、情境的营造,将诗意推向更高、更远的境界,留给读者想象和回味的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是含蓄蕴藉,耐人寻味。避免直白浅露。多用暗示、象征、比喻、对比等手法,让情感和思想蕴含在形象之中。
四是呼应前文,浑然一体。尾句需与前面三句(尤其是第三句)紧密联系,或承接、或转折、或深化,使全诗结构严谨。
五是巧用手法,制造亮点。以景结情最为常用,且效果显著,将情感寄托在景物描写中,含蓄深沉。也可以宕开一笔,不顺着前文直写,而是另辟蹊径,引入新意象或扩大时空维度,提升境界。或者巧妙设问,提出问题却不直接回答,引发读者思考。也可以直抒胸臆,在情感积蓄到顶点时,直接点出,这需要有足够的铺垫和力量,避免口号化。还可以蕴含哲理,将生活体验升华为人生感悟,发人深省。
经典名作举例赏析
1.以景结情(含蓄隽永,余味悠长)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以景结情的典范。
前两句渲染凄清孤寂的送别氛围。第三句是临别叮咛的转承。尾句没有直接说“我很清白”“我很思念”,而是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个晶莹剔透、纯洁无瑕的意象,来象征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对亲友不变的情谊。以景(冰心、玉壶之象)结情(坚守情操、告慰亲友之情),含蓄深沉,意境高远,令人回味无穷。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前三句叙事写景,点明送别时间地点,目送友人乘舟远去。尾句“唯见长江天际流”宕开一笔,将视线从消失的孤帆,转移到亘古奔流的长江上。这浩渺的江流,象征着诗人无尽的离思、时光的流逝和友情的绵长。以壮阔的自然景象收束,将离别的惆怅升华到时空永恒的苍茫感中,境界宏大,余韵深长。
2.宕开一笔(提升境界,扩大时空)
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前三句描绘眼前近景: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窗含的雪山,构成一幅生机盎然、色彩明丽的春日图景。尾句“门泊东吴万里船”突然将视野拉远,由门前的小船联想到万里之外的东吴。这一宕开,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空间维度,暗示了诗人对广阔世界的向往或漂泊思乡的情怀(杜甫当时在成都),使小景顿生大境界。尾句的“万里”与第三句的“千秋”形成时空上的呼应,深化了内涵。
3.蕴含哲理(发人深省,提升深度)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前两句写观察庐山得到的直观感受:角度不同,形态各异。第三句提出疑问:为何看不清全貌?尾句直接揭示哲理:“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既是游山的体会,更是对认识论的精妙阐释:人若囿于局部环境或个人立场,就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本质。尾句以简洁明了的语言道出深刻哲理,水到渠成,发人深省,是全诗的灵魂所在。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前两句写登楼所见的壮阔景象:落日西沉,大河奔流,气象宏大。第三句提出愿望:想看尽千里风光。尾句顺势给出答案和哲理:“更上一层楼”。这既是登高的实际方法,更蕴含着积极进取、永不止步的人生哲理。尾句简洁有力,充满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成为千古励志名句。
4.巧妙设问(引发思考,含蓄深沉)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前三句写久别归乡的沧桑巨变:人老、乡音虽在但儿童不识。尾句没有直接抒发感慨,而是记录一个戏剧性的场景:儿童笑着问“客人您从哪里来?”这个天真无邪的“笑问”,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诗人心中积郁的复杂情感:时光流逝的无奈、人事变迁的感慨、反主为客的悲凉、近乡情怯的酸楚。以儿童天真之“问”,结诗人深沉之“情”,问而不答,情蕴其中,含蓄蕴藉,令人唏嘘不已。
写好绝句尾句的关键。一是意在笔先:动笔前就要想清楚这首诗最终要表达什么,尾句要指向哪里。二是铺垫充分:前三句要为尾句的“爆发”或“升华”做好情感、意象、逻辑上的铺垫。三是追求含蓄:尽量用形象说话,避免直白说教。“以景结情”是最安全也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四是力求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寻找独特的角度和意象来表达情感或哲理。五是反复锤炼:尾句往往是全诗修改次数最多的部分,需要字斟句酌,力求精炼、准确、有力量、有余味。
喜欢诗词创作的人,平时可以研读经典范例,用心体会其主题内容和写作手法。在创作实践中通过不断尝试和打磨,逐渐掌握写好绝句尾句(合句)的精髓。
前一篇:对联与古诗词创作中的对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