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霸凌”正在学校悄悄流行,家长一定要知道!
(2025-06-04 16:16:06)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 |
“新型霸凌”正在学校悄悄流行,家长一定要知道!
去年开学季曾发生过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
视频中,多名学生被一名短发女孩在不同场合扇耳光,其中包括路边、室内、窗户边等场景。
官方通报出来后,家长群里都炸开了锅。
每次看到这类新闻,家长们既愤怒又担忧,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会不会也遭到类似的霸凌?
更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除了这些会让孩子身体受伤的肢体欺凌外,还有一些从外表根本看不出来的欺凌方式。
那就是——隐形欺凌。
01
什么是隐形欺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青少年法治教育研究”课题组,在2020—2022年对3108名未成年学生做了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学生都遭受过校园欺凌。
比如:东西被偷(52.8%)、被捉弄取笑(37.2%)、被辱骂(33.7%)、被教师体罚(28.3%)、东西被故意损坏(20.2%)、被歧视(19.1%)、不许上课(15.4%)、被孤立排斥(14.1%)、受到暴力威胁或恐吓(13.2%)等等。
隐形欺凌,就是指那些不容易被肉眼察觉,却实实在在对孩子心理和精神造成伤害的霸凌行为。
它不像肢体冲突那样明显,却对孩子有着很大的影响。
比如在学校里,几个孩子聚在一起玩,却故意不叫上某个孩子,让他只能在一旁眼巴巴地看着。
又或者,在小组活动时,大家都默契地不把某个孩子算进自己的小组,让他被孤立在外。
这种孤立行为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不被大家接纳,从而产生强烈的孤独感和自我怀疑。
再比如,有些孩子会用阴阳怪气的语气和别人说话,表面上好像是在开玩笑,实际上却在贬低对方。
“大家都别跟他玩。”
“你要是敢告诉老师,你就等着吧!”
“你咋考这么好,是不是打小抄了?”
“我们聊我们的,别管他,他又听不懂。”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行为,都是“隐形欺凌”的表现,却因为其隐蔽性,往往容易被忽视。
02
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1、孤立排斥,把孩子变成“透明人”。
在学校里,这种情况十分常见。
几个孩子可能会因为一些小事,就联合起来孤立另一个孩子。
有个朋友曾经跟我说,她的孩子原本性格很开朗,在班里朋友也不少。
但有一次因为不小心弄坏了朋友的铅笔,从那以后,班上几个孩子就开始故意不理他,课间活动也不叫他一起。
虽说后来帮孩子解决了这个事情,也给对方买了新的铅笔,但从那以后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成绩也不如之前。
这种孤立行为比肢体欺凌更可怕,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严重影响心理健康和社交能力。
2、言语嘲讽,用“玩笑话”嘲笑别人。
很多孩子以为,只要不打架就不算欺负人。于是,嘴巴就成为他们的武器。
有些孩子会趁老师不注意,小声地嘲弄旁边的同学。
或者在课间,故意大声评论某个同学的穿着、长相,还美其名曰“开玩笑”。
说某个同学胖得像猪、嘲笑别人的衣服不好看、说别人的字丑等等。
这些话都会让被贬低的孩子感觉到自卑,不敢展现自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3、操控舆论,孤立目标。
现在的孩子接触网络比较多,于是这种隐形欺凌也延伸到了网络世界。
一些孩子会在班级群里、社交软件上传播一些谣言,诋毁某个同学,引导其他同学一起孤立他。
我曾经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讲的是班级里有个孩子被造谣偷东西。
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其他同学就开始对他指指点点,不愿意和他一起玩。
后来这个孩子承受不住“舆论压力“,提出了休学。
这种传播谣言的行为也属于隐形欺凌,成年人陷入舆论的漩涡都会百口莫辩,更别提正在上学的孩子了。
03
家长需做到
“三要” 和 “三不要”
1、三句话永远不要说
谁欺负你,你也这样欺负过去。
当孩子向我们哭诉被欺负时,我们千万不能这样教孩子。
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让孩子陷入更大的麻烦。
这种处理方式会让孩子养成用暴力解决问题的习惯。
长此以往,孩子可能会模仿对方的行为,渐渐变成那个曾经霸凌过他的人,去欺负比自己更弱小的人。
为什么人家只欺负你,不欺负别人呢。
这句话对孩子来说杀伤力巨大。
孩子被欺负后,内心已经很委屈、很痛苦了,家长这样说,会让他们觉得是自己的错,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
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这和孩子本身的性格、行为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同学之间闹着玩的,不要放在心上。
孩子间的一些行为在我们大人看来只是小打小闹,但在他们心中,可能就是天大的事情。
如果我们总是轻描淡写地对待孩子被欺负的事情,只会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被重视,以后遇到问题也不会再和我们倾诉。
时间一久,孩子可能会把这些负面情绪都憋在心里,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例如抑郁、焦虑。
2、三件事家长要做到
安抚孩子情绪。
当孩子向我们诉说被欺负的经历时,他们最需要的其实是我们的理解和安慰。
我们要耐心地听孩子先讲完事情的经过。
等他们把内心的委屈和痛苦都发泄出来后再安慰孩子:“这不是你的错,爸爸妈妈会保护你。”
和孩子一起想办法。
在孩子情绪稳定后,我们要和他们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可以问问孩子,他觉得怎么做会比较好,然后再给出我们的建议。
学会寻求帮助。
如果孩子遇到的隐形欺凌比较严重,家长也要学会寻求外界的帮助。
向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求助,或是向学校领导反映情况,让学校采取措施,制止霸凌行为。
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孩子的合法权益。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们不是一个人在面对问题,父母会和他们一起,共同应对困难。
后一篇:人工智能为什么不能取代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