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届高三年级高考模拟:于残缺处见大美,在虚实间悟真章
熊振鸿
【原题呈现】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棵千年古树被闪电劈中后,树心焦黑却未倒下。历史保护者用支架固定它,称“伤痕是活着的年轮”;科技团队用三维建模复原了它被雷击前的样貌,却在数据中写道:“虚拟的完美恰是真实的悖论”;而村民锯下枯枝制成木雕,说:“树死了,但人还要活。”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一) 材料解读
材料描述了一棵千年古树被闪电劈中后三种不同的对待方式:
1. 历史保护者:用支架固定古树,并称“伤痕是活着的年轮”。
2.
科技团队:用三维建模复原古树被雷击前的样貌,但写道“虚拟的完美恰是真实的悖论”。
3. 村民:锯下枯枝制成木雕,认为“树死了,但人还要活”。
(二)核心关键词
古树的伤痕:象征着历史的创伤、生命的残缺。
历史保护者的视角:强调伤痕的价值,认为伤痕是生命经历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见证。
科技团队的视角:追求完美复原,但意识到虚拟的完美无法替代真实的伤痕。
村民的视角:实用主义,将古树的残骸转化为新的价值,体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三 )材料的内涵
历史与现实的平衡:历史保护者关注历史的痕迹,科技团队追求完美复原,村民则着眼于现实的利用。
伤痕的价值与意义:伤痕是生命的一部分,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实的起点。
不同的价值观:三种不同的对待方式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立意】
1. 伤痕是生命的见证
角度:从古树的伤痕出发,思考生命中伤痕的意义。
观点:伤痕是生命经历的印记,是成长的见证。无论是个人还是历史,伤痕都是不可磨灭的一部分,它让我们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
论证:可以引用历史人物的经历(如司马迁受宫刑后完成《史记》)或自然界的例子(如凤凰涅槃)来说明伤痕的价值。
2. 尊重历史与追求完美
角度:探讨历史保护者和科技团队的不同态度。
观点:尊重历史的伤痕与追求完美的复原并不矛盾,但需要找到平衡。历史的伤痕是真实的,而虚拟的完美虽然美好,却无法替代真实。
论证:通过对比历史保护者和科技团队的做法,分析两者的优势和局限,强调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追求完美。
3. 实用主义与人文精神
角度:从村民的视角出发,思考实用主义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观点:村民的实用主义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但不能忽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伤痕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象征。
论证:结合村民的做法,分析实用主义的价值,同时强调人文精神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4. 多元视角下的价值判断
角度:综合三种不同的视角,思考多元价值观的意义。
观点:不同的视角反映了不同的价值观,但每一种都有其合理性。我们需要在多元视角中找到平衡,尊重不同的价值判断。
论证:通过分析历史保护者、科技团队和村民的不同做法,探讨多元价值观的意义,强调包容和理解的重要性。
【示例标题】
1. 《伤痕,生命的勋章》
2. 《在尊重历史中追求完美》
3. 《实用与人文:平衡的力量》
4. 《多元视角下的价值思考》
【例文】
于残缺处见大美,在虚实间悟真章
千年古树遭雷击,树心焦黑,却在不同群体的对待中折射出多样的价值认知与人生态度。历史保护者珍视伤痕,科技团队追求完美,村民着眼实用,这三种视角看似矛盾,实则共同诠释了我们面对残缺与真实、虚拟与现实时应有的辩证思维。
历史保护者以支架固定古树,视“伤痕是活着的年轮”,这是对历史与真实的敬畏与守护。古树的伤痕是岁月的印记,承载着过往的风雨与故事,每一道裂痕都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保护这些伤痕,就是保护历史的完整性,让后人得以触摸真实的过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虽历经风沙侵蚀、人为破坏,存在诸多残缺,但正是这些不完美,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荣与文化的交融。保护它们,不是为了营造虚假的完美,而是为了留存历史的记忆与文明的脉络。这种对残缺的尊重,体现的是对真实的执着追求,让我们在面对历史时,能够以敬畏之心,传承文化的基因。
科技团队用三维建模复原古树雷击前的样貌,却感叹“虚拟的完美恰是真实的悖论”,揭示了虚拟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虚拟技术能够构建出看似完美的画面,让我们得以窥见古树曾经的风采,但这种完美是脱离了真实情境的。它抹去了古树历经的磨难与岁月的痕迹,忽略了真实世界的不完美。就如同如今的一些虚拟社交,人们在网络中展示出完美的形象,却失去了现实生活中真实情感的交流与碰撞。虚拟的完美或许能带来一时的视觉享受,但它无法替代真实的价值与意义。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与创新时,更应保持对真实的清醒认知,避免陷入虚拟的虚幻之中。
村民锯下枯枝制成木雕,坦言“树死了,但人还要活”,展现出实用主义的智慧与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枯枝对于古树而言,已是无用之物,但村民将其转化为木雕,赋予了它们新的价值。这体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与残缺时,善于利用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不如意与残缺,若一味沉溺于遗憾之中,只会让生活更加黯淡。相反,像村民一样,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将劣势转化为优势,才能在困境中开辟出新的道路。正如残疾作家史铁生,在身体残缺的情况下,用笔书写出生命的华章,为无数人带来精神的鼓舞。
历史保护者、科技团队与村民的做法,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相互启发。我们既要像历史保护者一样,尊重历史、珍视真实;又要像科技团队一样,警惕虚拟与现实的界限,不被虚假的完美所迷惑;更要像村民一样,在面对生活的残缺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发现价值、创造价值。
生活本就充满不完美,残缺与遗憾是不可避免的。但正是这些不完美,构成了生活的真实与丰富。我们应学会在残缺中发现美,在虚实间领悟真谛,以辩证的思维、包容的心态,拥抱生活的每一面,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