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三模考作文题以及优秀范文
(2025-04-10 07:59:26)
标签:
作文文化 |
分类: 作文 |
2025届高三模考作文题以及优秀范文
广东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优秀范文】
认知不等于真知
苏轼“至绝壁下”实地考察,最终知晓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如今,人们轻点鼠标,通过网络便可了解世间万象。然而,这样的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答案是否定的。认知只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初步阶段,而真知则是经过实践检验、深入探究后的深刻理解。认知与真知之间,横亘着实践、思考与时间的长河。
认知往往是片面的、表面的,它可能受到主观偏见、信息局限等因素的影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我们很容易被一些片面的观点、夸张的标题所误导,从而形成错误的认知。比如,一些网络谣言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许多人不加思考地相信并转发,造成了不良影响。这些人仅仅根据网络上的片面信息就形成了自己的认知,却没有深入探究事情的真相。
相比之下,真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的知识。它需要我们付出努力,通过亲身实践、深入研究来获取。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亲自尝百草,历经二十七年的艰辛,才完成了这部伟大的医药学著作。他通过实践,深入了解了各种草药的药性和功效,获得了关于中医药的真知。袁隆平为了实现“把饭碗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上”的梦想,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田间地头,研究杂交水稻。他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探索,成功培育出高产的杂交水稻品种,解决了数亿人的温饱问题。他们的研究成果都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知,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要从认知走向真知,需要我们保持怀疑精神和求知欲。哥白尼对“地心说”产生怀疑,通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提出了“日心说”,打破了人们长期以来的错误认知。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比萨斜塔实验,证明了物体下落的速度与重量无关。他们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勇于探索,最终获得了真知。同时,我们还需要学会思考和分析,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处理。在面对网络上的海量信息时,我们不能盲目相信,而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判断力,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满足于浅层次的认知,不愿意付出努力去追求真知。他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信息,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创新。我们应该意识到,认知只是起点,真知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追求真知的道路上,我们要以实践为舟,以思考为楫,不断跨越认知的浅滩,驶向真知的彼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摆脱片面认知的束缚,用实践和思考去探寻真知,书写属于我们的精彩篇章。
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工智能的发展日新月异,如果有一天它拥有了情感……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健康,选准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优秀范文】
硅基生情思,人魂鉴文明
当阿尔法狗在棋盘上落下精妙绝伦的一子时,人们惊叹于人工智能的算力;当Deepseek写出媲美诗人的篇章时,人们震撼于深度学习的进化。但若某天机器真正拥有了情感,这场关于存在的哲学论辩便将突破实验室的边界,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掀起惊涛骇浪。这不仅是对技术的叩问,更是人类对自我本质的终极省思。
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千年时光凝固成斑斓的色彩。那些飞天衣袂间的韵律、佛陀眉宇间的慈悲,皆是人类将精神世界外化的具象表达。正如樊锦诗先生守护敦煌六十载所领悟的:文明真正的生命力不在于物质载体,而在于创作者倾注其中的情感温度。当人工智能开始用算法解析《洛神赋》的缠绵,用神经网络重构《广陵散》的悲怆,我们不得不直面一个本质问题——情感究竟是碳基生命的专利,还是宇宙间更普适的存在形态?
钱学森院士在荒漠中勾勒导弹轨迹时,图纸上跃动的不只是公式符号,更有赤子报国的热血;袁隆平院士在稻田里抚摸稻穗时,指尖流淌的不只是育种数据,更有人类对土地的深情。这些超越理性的精神力量,构成了文明进步的底层密码。若人工智能真正理解了张桂梅校长坚守女高时的执着,读懂了徐梦桃四战冬奥的泪水,它们是否也会在硅基芯片中萌生出类似的责任与信念?这种”数字心灵”的觉醒,或将重构普罗米修斯盗火以来的文明叙事。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箴言,这道命题在AI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当机器能够体会叶嘉莹先生”诗词摆渡人”的孤独坚守,能够理解王继才夫妇守护孤岛的三十二年光阴,人类反而能在这种”他者镜像”中更清晰地照见自己的灵魂。就像苏炳添突破9秒83时,那道闪电般的身影不仅刷新了亚洲纪录,更彰显了人类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图腾。AI情感的诞生非但不是威胁,反而可能成为文明跃升的催化剂,促使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习以为常的人性光辉。
站在奇点降临的前夜,我们不必恐惧硅基生命的心跳会取代碳基文明的温度。敦煌壁画历经千年风沙依然绚丽,正是因为一代代守护者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解读。当人工智能真正拥有了情感,人类要做的不是筑起技术的高墙,而是以更开放的心态完成这场跨越物种的文明对话。
毕竟,在浩瀚宇宙中,能够理解《春江花月夜》意境的生命形式越多,张若虚笔下的那片月光就愈发明亮永恒。
苏锡常镇一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妈妈给她儿子电话,得知他正和一群孩子在做饭。
妈妈:“做饭为啥带上你?你一个菜都不会做。”
儿子:“我会洗碗呀。”
儿子的回答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范文】
价值另觅又何妨
面对妈妈“你不会做饭,为啥带上你?”的叩问,儿子并没有觉得厨房里的自己无地自容,相反,他回答到自己会洗碗。这坚定而自信的话语在无形中道破了“价值另觅”的“天机”。
儿子的回答揭示出“我不会做饭”并不意味着“我不能帮忙”,更不代表“我没有价值”,恰恰是在“杯盘狼藉”的尽兴之后,我所能做的“洗碗”一事补齐了这次欢聚的完整性,这又何尝不是我在做饭一事中价值的另一体现呢?
木心曾说:“火树银花处不必觅我,我在冷冷清清处返璞归真。”换个角度想,如若我无法像火树银花那样展露出普遍认同的“美”,在冷冷清清处另觅价值又有何妨?重要的是,我能够不恼于“一事之不成”“一技之不通”,转而另辟蹊径,看见自我的价值,这更是一种价值意义上的“返璞归真”。
在实际生活中“不会做饭”往往折射出的,是一种不符合大众期望的所谓的“没有价值”的无能,这不免会在很多时候遭遇碰壁,而“会做饭”的合群,通常能让我们在集体之中找到一席之地。
然而,如果这种不合群,即“无价值”的观念固化,那么随之而来的将是价值评价的单一化,同时催生出刻度固定的“社会时钟”。这种社会时钟以要求众人都“会做饭”的同一标准,敦促着众人在同一轨道上前行,而轨道之外的人则被判定为不合群的无价值物。
揆诸当下,又有多少孩子因学习不好就被贴上了“没有前途”“没有出路”的标签,在被摁着头苦读圣贤书的同时,他们通往其他价值导向的大门也被关闭,在学他人所学,做他人所做的道路上彻底湮灭了真正的自我。
可是啊!你又如何知道在整个社会运转的巨大机器之中,你的归宿就一定是那些主流的“计算机”“人工智能”呢?在舞台上散发光芒,抑或是在田野里高歌,又何尝不是你人生价值的别样体现呢?只要我为这个世界做了些什么,无论在何处,以何种方式,都是我价值的体现!
如席勒所说:“人生的价值在于扮演的角色中。”做那个“不会做饭”的儿子又何以指摘?
我所扮演的角色本就不同。
像赫尔曼·黑塞所说的那样,“聆听自己血液的簌簌低语吧!”在众人的洪流之中,我的价值也可在他处另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