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5届高三一模作文之下水文(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2025-03-26 15:57:46)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广东省2025届高三一模作文之下水文
【作文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苏轼“至绝壁下”而认知到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在人们利用网络去认知事物的面貌。然而,这些认知就等同于真知吗?
请明确立场和观点,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下水文】
认知不等同于真知,但依然有独立的价值
苏轼“至绝壁下”去认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现代人利用网络等认知事物的面貌,说明认知世界的方式是多样的,但这些认知本身能等同于真知吗?
恐怕不能。
苏轼认识到的石窍与水相激“有窾坎镗鞳之声”,跟李渤“扣而聆之……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以及和寺僧“扣之硿硿焉”,都只从声音方面探求,忽略了石钟山“如钟覆地”的外形特点和石灰石地貌的本质特点。而网络上的信息也来源多样,未必全面、准确、客观。
所以,这些认知并不等同于真知。因为真知是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把握。许多认知并不能到达揭示本质和规律的层面。
当然,我们承认,认知和真知有交集。真知作为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把握,来自于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和检验、修正。从这一点上说,真知来源于认知。而且,已经确定的真知,对于下一步的认知,是有指导意义的。而无论认知还是真知,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动反映。
但是,认知毕竟不能等同于真知。这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从认知的规律来看,认知的发生时间要早于真知。
认知往往起源于对现象的兴趣,进而是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现象背后的成因及规律的探究、追问。由于个人兴趣的迥别,观察、假设、推断、检验、修正和总结等能力的差异,个人对事物探究的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有差异的,一些人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能够描述现象的层面。而真知不仅仅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对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表达。例如,“苹果成熟会落地”,是认知。“苹果落地反映了万有引力定律”,才是真知。
其次,从认知的效度来看,认知在正确性上不同于真知。
一种认知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检验,证明结果为正确,并且在推理或逻辑形式上符合要求,才能算是真知。所以,就认知的效度来讲,真知是高于认知的。因为认知偏于直觉和感性,而真知则归于思辨和理性。相教于认知,真知的结构更严谨,层次更分明,更合乎逻辑,因而更准确和有用。“质量与下落速度成正比”,这是直观判断,是认知。而m
= m/√(1 - v²/c²)
所反映的“物体的质量、空气阻力、物体形状和横截面积等都会影响其终端速度”,这才是真知。显然,从认知的效度来讲,认知也不能等同于真知。
再次,从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来看,认知的指导作用不如真知。
因为,真知是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可以扩展我们的认知边界,拓宽我们的思维视野,让我们对事物及其规律理解得更深入透彻,也能指导我们在实践中做出更有效的决策。
但认知的指导作用,则是不足的。因为认知是真伪混杂的。固然,有些认知正确而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然而,也有些认知正确而肤浅,例如“人都是要死的”;有些认知看似深刻实则错误,例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有些认知则自身存在矛盾,例如黑格尔的“人类唯一得到的教训是没有从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贾谊的秦兴亡是“攻守之势异也”等。因此,认知既需要加以鉴别,又需要概括提炼,提升为真知,否则很难直接用来指导实践。
所以说,认知离真知还有一定的距离,不能等同于真知。
也许有人会问:认知的意义,会不会因为不等同于认知而被削弱?
我的回答是:不会。认知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遭到削弱,它依然有独立的价值。
这是因为,认知能使真知得以丰富和发展。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质疑求索,不断突破原有的认知而得以延伸的。“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其实反映的,就是“后浪”“新人”在认知上大胆突破旧有的边界,破除原在的藩篱,从而获得新知和真知这一现象。在对新认知的探索中,保守僵化、陈旧固陋的思维方式被否定,惯性、惰性、荒谬性才有可能被逐步祛除。以此为基础,人们才有可能获得更新鲜、更丰富、更有指导意义的真知。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我们愿意再次申明,认知不等于真知,但依然有其独立的价值。在了解和认知世界的无涯之路上,我们当勇毅前行,以期获得更多的新知和真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