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诗歌的中间部分
(2025-03-24 19:55:51)
标签:
文化情感 |
分类: 诗词鉴赏 |
怎样写好诗歌的中间部分
作者/左建协(剑石)
写诗的人,都很注意开头的篇首引领和篇尾的卒章显志。这当然是对的。但任何一首诗的中间部分,都是作品的主体骨架,大量的诗歌技巧和诗人大部分的心血,都会用在这里。
当然,问题也往往出在这里。为此,介绍写好中间部分的几种方法和几个原则要求。
1、写好中间的关键节段 。
一首诗,常常在中间部分,通过构成对比、突然转折和巧妙过渡等方法,完成诗意的推进。所以,我们一定要写好这些关键的节段。如女诗人娜塔莎的《稚嫩》:
雨停了。出门的时候抬头看天
一滴雨藏在叶尖
又忽地落到我的额头上
多新鲜的触感,让人心头一软
像一个跳出来吓唬人的孩子
像那孩子稚嫩的亲吻
无缘无故亲吻一个陌生人
亲吻这世上风尘仆仆的灵魂
我因此想更善良一些
心肠更暖和一些
好把这一个吻接住
不让它荒废,不叫它落空
开头三行,写一滴雨忽然落到“我”的额头,但这只是一种普通的情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所以,作者随后用五行的比拟手法和灵动的文字,把这滴雨比喻成一个“孩子稚嫩的亲吻”,“无缘无故亲吻一个陌生人”。这就赋予这滴雨亲切和友善的生命品格。正因为这雨滴是纯洁的,充满爱意的,才使“我”“想更善良一些心肠更暖和一些”,“把这一个吻接住不让它荒废,不叫它落空”。至此,一种善良做人的高尚志向,便自然而然地喷发了出来,并让人动容、动心。
这里的五行,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没有它,最后新颖的主题绝对无法表达出来。因为一般情况下,一滴雨是很难跟善良挂上钩的。而这个过渡段的插入,不仅写活了这滴雨,充实了诗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对后边的诗意给于了定向和引渡,从而使这首诗获得了成功。
2、写好后边对前边的进一步描写。
诗中的事物,都是一步步写出来的。常常是,前边把事物引了出来,后边还要对它们继续进行描写和展现,使它们更加具体化和多面性。完成了这一步的工作,诗人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相应地融进这些方面,然后再表达出来。请看诗人朱宝莹的《荠荠菜》:
雨水过后
春天仿佛突然加快了脚步
植物园的荠荠菜
仿佛一夜间冒了出来
她们胳膊挽着胳膊,手牵着手
如乡下赶集的乡亲
她们有着和我一样寻常的面容
不张扬,亦不显摆
我喜欢他们
就像喜欢我朴实的乡邻
每次回家,我都会携妻去挖一些
只有她最能代表家乡的味道
我对妻说,多带一些吧
想家的时候,她比药都灵验
第二节,作者通过“荠荠菜在雨后仿佛一夜间冒出来”的景象,把荠荠菜比作“乡下赶集的乡亲”。这使荠荠菜得以人格化地“露头”。不过,“她们胳膊挽着胳膊,手牵着手”的群像,虽然符合乡下人赶集的情景,但毕竟过于中性化,没有多少思想、感情以及性格含量。所以作者第三节又进一步做了刻画,突出了他们的“朴实、寻常”和“不张扬,亦不显摆”的平民品质。作者这样写,一方面表现乡下人的平凡和朴素,另一方面暗示出:我们都是跟乡下人一样的平常人,应当满足于普通人的生活。这样,就为最后的点睛之笔:“她最能代表家乡的味道”,“想家的时候,她比药都灵验”,亦即诗的主题,填充了合情合理的解释和内涵。
3、后边不能比前边写得差。
一首诗,总有写在前边的部分和写在后边的部分。一般的写作规律,都是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地进行,读者也跟着这种循序渐进形成了相应的欣赏习惯。所以,前边的句子写得不太好时,还可以被允许,但后边的句子比前边写得差,显得低,他们就无法接受了。因此,后边的只能比前边的写得好、写得高。可以说,这已成为写诗的一条潜在又刚硬的规则。
但是,初学者往往做不到,常常是好不容易写出一两个好句子,后边就上不去了,“滑坡”了:要么用抽象的东西解释和重复前边形象的表达,要么添加一些铺排胡乱充数,造成脱离中心、旁逸斜出、全诗混乱的局面。这是很要命的。
诗人周伦竹的《大地辽阔》,就写得很好:
大地太辽阔了,以致我们
在大地上刨坑种植
或者掘井取水
大地都不会,感觉到痛
大地辽阔啊
悲伤都那么轻,那么的淡
你看那漫山的坟冢
连天空有时都不禁落泪
只有我乘列车
从故乡的那片坟地
经过时
大地才,微微的震颤
这首诗歌颂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其所以成功,在于全诗哪一节都不弱。
第一节“我们在大地上刨坑种植或者掘井取水大地都不会,感觉到痛”的说法,已经十分新颖,在赞颂大地的诗作中十分罕见。第二节又说大地的“悲伤都那么轻,那么的淡”,同样独特,与众不同。如果说第一节写得足够出彩,那么,第二节同样令人赞叹。两节最低也是半斤八两,平分秋色。
当然,前边再好,也不能忽视结尾。“只有我乘列车从故乡的那片坟地经过时大地才,微微的震颤”,这几行,写出了所有把家乡爱到骨子里的人,那种刻骨铭心地恋乡之情,离乡之疼。我也有这种经历,离家几十年,每次乘火车经过家乡那个小站,即使看不到家乡的影子,也会朝家乡的方向眺望,眼睛也会湿润,抑制不住的感情,便和车轮下的大地震动产生强烈的共振。
后一篇:曹操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