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就是。。。。6

(2025-03-01 15:57:06)
标签:

杂谈

分类: 家教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意识

毫无疑问的是,孩子天性是爱学习的。

当他有无数个“为什么”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教育启蒙阶段。

而父母的回答是,不知道,你怎么这么多事;还是父母耐心地告诉孩子,和孩子一起探究“为什么”。

这两者之间的不同,会决定孩子未来的学习状态是“要我学”还是“我要学”。





01、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教育家陈鹤琴说:好奇心是小孩子获得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果果4岁了,被妈妈称为“拆家小能手”。

刚买的小汽车,他要拆开看看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刚买的椅子,他比爸爸还好奇,帮助爸爸一起组装椅子;妈妈刚拆的一袋面,他知道后就成了小面人。

凡是家里的东西,不论用的还是吃的,在他手里都成了新奇的玩具。

当孩子对新鲜事物表现出好奇时,家长要给孩子空间去探索。

因为,好奇是思考的前提,正是这些“破坏力”,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02、发现兴趣,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热爱是最大的动力。

果果从小就喜欢画画,搬到新家后,妈妈对果果说,给你留一面白墙,可以邀请你的朋友来我们家涂鸦。

等朋友来到果果家后,看到屋子里安安静静的,很奇怪,果果探出头邀请朋友进屋。

朋友看到墙的那一刻惊呆了,好几个小朋友已经在大显身手,雪白的墙上留下了孩子的作品,朋友赶忙加入进来,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果果妈妈知道孩子从小喜欢画画,给果果提供了这么好的创艺“涂鸦墙”,以后回想起来,应该是一个弥足珍贵的回忆。

发现孩子的兴趣,给孩子创造兴趣的施展空间,让兴趣变成终成爱好。





03、让孩子认为“我能行”

如果孩子对自己评价较高,认为“我能行”,他就愿意主动去做事。

当家长拖地时,孩子想拖,那就让孩子去做;当家长洗衣服时,孩子要洗,那就让孩子去洗;家长购物时,孩子要帮忙拿东西,那就让孩子去拿。

正是生活中的无数小事,让孩子感受到他是被需要的,他能够做一些事情,从而心理上会认为“我能行”。

一个认为“我能行”的孩子,面对困难时,更愿意想办法去解决,而不是轻易退缩;

一个认为“我能行”的孩子,更愿意主动去学,而是父母要求他去学。





04、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运用,就是学以致用。

作为家长,平时要引导孩子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当中。

等红绿灯,告诉孩子这就是红灯和绿灯;坐公交车,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公交车号认识数字。

自从花花学会了认数字,就成了妈妈取快递的小帮手。

每次取快递,妈妈读数,花花去找,母女配合默契十足。

无形之中,花花学会了百、千等大数字。

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场景,才会加深学习的印象。










教育就是,养孩子就像养花


“别家孩子三岁背诗,我家娃只会玩泥巴”

——这样的焦虑,你是否也经历过?  

教育内卷的时代,父母像被按下了快进键:早教班、奥数竞赛、兴趣班……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

可我们是否忘了,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

他们需要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浇灌,而是如养花般的耐心与智慧:

尊重天性,静待花开。




养孩子就像养花,每一朵花只能自己生长,教育者只能做一名园丁,不能因为园丁的喜好而改变花的习性。

多少父母活成了“全能型园丁”:孩子写作业要盯,选兴趣班要管,连交友都要审核。

结果呢?孩子要么成了“空心人”——成绩优异却毫无主见;要么彻底叛逆,用躺平对抗控制。  

上次例会上,德育副校长透露了从开学到现在,全省通报的已有14例中小学生令人揪心的信息。

——有的不想上学,有的干脆躺平,有的患上抑郁症,有的甚至对生命绝望。这像极了养花时过度施肥——根烂了,花焉能绽放?  

仙人掌耐旱,绿萝喜阴。

若强行让仙人掌泡水、绿萝暴晒,再好的品种也会枯萎。

教育亦如此——与其按自己的喜好“修剪”,弄成“病梅”“盆栽”,不如放手让孩子长成自己的模样。  




养孩子就像养花,只问耕耘,不苛求结果。努力有种好花的念想,并一直行动去,结果自然会好;不努力,强求结果也求不来。

教育不是填鸭,而是点燃火种。  

真正的教育,是打造一片肥沃的土壤:

精神养料:安全感与信任感,远比物质堆砌更重要。

一个男孩喜欢昆虫,父母就带他观察昆虫,允许他养昆虫,还出资在学校里建昆虫馆,男孩高中进了重点中学,发现了新的昆虫品种,获得省级奖项;

另一个孩子因总被否定“瞎折腾”,除了学习,其他很少接触,长大后连换工作的勇气都没有。  

自由空间:广西一对父母让厌学的儿子休学一年种地,孩子晒黑了,却懂得了“读书是为自己而学”,主动重返课堂。

这恰如养花时留足生长空间——根扎稳了,风雨再大也能屹立。  




养孩子就像养花,每一朵花的花期都不同,每一朵花结的果都不同,一定要顺其天性,细心呵护,耐心等待。

上海某重点小学曾做过实验:让一群“普通孩子”按自己的节奏学习。

三年后,这些孩子的创造力远超同龄人。

一名男孩直到五年级才突显数学天赋,后来竟拿下奥赛金牌。  

这让人想起柳宗元笔下的“种树郭橐驼”:他种树的秘诀是“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别人天天折腾树苗,他却放手任其生长,结果枝繁叶茂。

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有的孩子是“早春桃李”,幼年展露锋芒;  

有的却是“深秋菊桂”,大器晚成。  

强求同步开花,只会让花园失去四季的斑斓。  




养孩子就像养花,让每朵花成为自己。园丁不能让牡丹长成月季,不能让郁金香开成兰花。你不能改变孩子,你只能让他在原来的基础上培养。

一位单亲妈妈分享:儿子成绩常年垫底,但她坚持带他徒步、做义工。

十年后,男孩成了一个公益组织创始人。

他说:“妈妈教会我,人生不是赛道,而是旷野。”  

真正的园丁,从不责怪花不开,而是反思光是否充足、水是否适量。

教育亦然:  

孩子沉迷游戏?可能是现实世界缺乏成就感;  

孩子叛逆顶撞?或许是渴望被尊重的信号。  

放下“你必须优秀”的执念,才能看见孩子本来的光芒。  




教育,是一场关于等待的修行。  

当我们用养花的心态育儿:

少一分功利,多一分耐心;

少一点控制,多一点信任

——那些曾被焦虑遮蔽的美好,终将破土而出。  

正如一位老农的智慧:“别急着问庄稼为啥长得慢,你松土施肥,该来的自然会来。” 

愿所有父母,都能成为孩子生命中的“守望者”,而非“雕刻匠”。  














教育就是,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小时候,我们希望他听话懂事、服从管教;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希望他有主见、能独立思考,这种要求可能实现吗?

答案不言而喻。

独立有主见的孩子要从小引导,而不是到了某一个时间节点就突然开窍,这样想简直是天方夜谭。

如何培养有主见的孩子?

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始。


01、给孩子尝试的机会

放手,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幸事。

放手意味着自由、意味着探索、意味着尝试,同时也意味着收获。

2岁时,想要自己泡奶,那就让他去泡,就算奶粉撒到外面也无妨;3岁时,要自己穿鞋,用10分钟穿好也无妨;5岁时,想要拖地,那就去拖,拖不干净又如何。

家长给孩子机会尝试,孩子才有机会学习。

2岁时开始练习,3岁可以完全自己泡奶;3岁开始练习,上幼儿园穿鞋便灵活自如;5岁开始练习,7岁拖地完全没有问题。

正是一次次地锻炼、反复练习,孩子才学会这些技能。


02、推卸责任,不是好榜样

早上,豆豆开始拉肚子。

可能因为昨晚草莓吃多了;可能吃的不卫生;也可能着凉了。

“拿着这卡,要是拉的严重,就去拿点药。”妈妈对老人说。

“就是吃草莓吃的。”老人声音提高了八度,愤愤地说。

“是吃草莓也好,还是其他原因也好,拉肚子严重的话,是不是应该去拿药。”妈妈说。

老人不吱声了。

平时,类似的情况很多。

每次遇到问题,大家开始找原因,是你的问题、他的问题或者孩子不听话。

原因找到了,问题却没有解决。

那找原因的意义何在?

每次因为问题,争个脸红脖子粗,没人承认是自己的问题。

没人想着如何解决问题,却在争论对错。

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榜样。

面对问题,不是推卸责任,而是为了解决问题。



03、以身作则,树立好榜样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自身做起。

面对问题时,父母临危不惧的精神、从容不迫的态度、坦然处之的心态。

孩子作文没有思路时,父母引经据典的启发;数学遇到卡点时,父母变化思路的引导;生活遇到问题时,和孩子共同分析问题 。

以上种种,是锻炼孩子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



04、结语

教育之路慢慢,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规范自身行为;从孩子做起,给予孩子空间,让孩子有空间去思考、去实践。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一味听话、服从的孩子,而是要通过强化孩子的内部动机,培养出自觉主动解决问题的孩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