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语文十年高考的命题线索?
(2025-02-17 19:54:45)| 分类: 高三 |
如何把握语文十年高考的命题线索?
对于做高考语文培优教学的独立教师来说,过年往往反而是最忙的。就像刚刚过去的2025年新年,我基本上是马不停蹄地在各地上了十几天课。上课的过程很辛苦,当然也很开心,看到学生一张张求知的脸,我深感我这个年过的意义之重大。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最让我感到诧异的,却是学生对于高考的“无知”。我教的学生,各种水平层次的都有,有冲击清北C9的,有稳定985的,也有努力上211的,但是,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对于高考题目的熟悉程度和理解程度,给我的感觉却基本上都是一样。对于高考的试题,基本上都不太熟悉,更不用说对于命题底层规律的把握了。
这就大大延误了我的教学进度,因为本来我想,我讲的题都是近几年来的高考题,学生不说是如数家珍了,至少应该是非常熟悉的程度,毕竟以我们现在高考这个学习的密度来看,高考真题,应该是从高一开始就反复做了十几遍才对。
但实际上,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反应很茫然。对于很多我觉得应该非常熟悉的题目,甚至是完全没做过。
这不禁让我发出疑问,我们每天叫孩子刷题刷题,最应该刷的,难道不是高考题吗?为什么刷了三年题,很多高考真题,居然没刷过?
学生为什么对高考题很无知,原因当然很多。有学校客观教学安排的问题,也有学生主观学习意愿的问题,但是,学生对于高考题目的“无知”,其实也表明语文这个学科在高考百日冲刺最后这段时间里,还大有值得挖掘、可以提分的潜力,因为如果你仔细研究高考语文,就会发现,高考语文中有一条明显的命题线索,每年考查的内容,很多其实都是重复重复再重复,而这个重复重复再重复的内容,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完全不知。
我试举语用题中的一例。
比如说去年新高考卷的这道语用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看云似乎是很多北京人的日常,自到了北京,我也入乡随了俗,经常看起云来。
那天是周六,我和几个朋友在一家书店闲聊,因为一直留意着窗外的云,聊天时我有些心不在焉。书店是整幅的玻璃幕墙,大大小小的云在窗框里,如画一般,还带有特别随意任性的毛边儿。带着流苏一样的大毛边儿的大块云和带着细丝一样的小毛边儿的小块云都主打一个飘逸轻盈。哪怕再高妙的丹青手,也画不出来那个劲儿,实在是美翻了。
云这么好看,却也不妨碍它下雨。那天,我们在宋庄的街道上闲逛,走着走着雨就来了。雨来了,云还在,太阳也还在。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太阳雨了吧?淋着这雨,我们都没有打伞。打伞会觉得辜负了这云的,也会辜负这雨,不是吗?
19.文章结尾处的“不是吗?”是个问句,却并不表疑问,它起到了什么作用?(4分)
直接跟读者对话,希望得到读者的认同;
使文段结束得自然、不突兀;
给读者带来亲切活泼之感,并与全文风格保持一致。
这个题,让很多学生大呼是“创新题”,三个点与平时做的模考题答案完全不一样,完全想不到。
但是这个题真的那么“创新”吗?其实不是,这个题的答案,顶多第一点是创新的,(其实也是顶多,直接跟读者对话,打破第四堵墙,这个在文学类文本和诗歌鉴赏中挺常考的)而后面两点,却彻头彻尾地是对之前考试题目的一个沿用,我们再来看这道题:
(202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藉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子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一扫而光”上,强调全部吃光;原句的重点落在“心满意足”上,强调吃过肉饼之后的满足感,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适用的位置不同:改句用来结束文段,似乎话还没说完;原句把“心满意足”拆开放在句子最后,语气舒缓,适合做段落的结尾。
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活泼俏皮,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我们来看这个题答案的第二点和第三点,第二点,文章结尾句的作用,而且与今年的高考题答案一样,都是舒缓语气,结尾自然,为什么呢?因为这都是散文。
而第三点呢,是不是也是这一句与这个文本的语体特征的关系问题,而且语体特征是不是也是口语化,活泼俏皮,整体与部分保持一致,为什么呢?也是因为两个题的文本都是散文。
是不是答案连点的顺序都没变?
这只是我试举的一例,高考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例子,甚至可以说,高考每个板块,如果细细梳理的话,都有一条清晰地命题线索的存在,而把握住这条线索,就是把握住了高考语文命题的命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