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太子头上的博客
太子头上的博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09,285
  • 关注人气:6,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金太阳10月联考试卷

(2024-11-29 19:35:30)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江西金太阳10月联考试卷,23万人参加的大型考试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T(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是有着不同正义指向的两个概念。“生态正义”主要指认为人和自然之间存在正义关系的一种理论主张。它是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对人与自然关系进行再反思的产物。生态正义的流行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环境伦理学不无关联,并以环境伦理学中的主潮--非人类中心主义为主要代言人。有鉴于自然已伤痕累累,并以各种方式如生物多样性消失、植被退化、土壤破坏等控诉着人类的暴行,“还我公平”则被非人类中心主义视为自然界发自内心的呼唤。以辛格、雷根为代表的动物解放流派,以史怀泽、泰勒为代表的生物中心主义,以奈斯、利奥波德和罗尔斯顿为代表的生态中心主义等,不遗余力地将生态危机的矛头直指人类中心主义,认为正是其将人置于中心地位,而不考虑非人类生物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其内在价值的错误做法,才招致了大自然的无情报复。基于此,赋予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承认其内在价值,并让人类对其讲义务和道德,就成为这些流派的理论旨趣,并希望以此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正义,以实现自然不被人类奴役和破坏的目的。

环境正义虽然也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但它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环境正义诞生于美国,是由广大少数族裔、有色人种、低收入阶层组成的环境弱势群体,为追求环境平等权益而掀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正义运动。环境正义主张“在发展、环境法律、制度和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所有人,不论其种族、文化、收入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应得到平等对待。平等对待意味着任何人都不应该因为缺乏政治或经济的力量而被迫承担不合比例的环境负担.如环境污染或环境危险物等”。对环境善物与恶物的公平分配是环境正义追求的首要目标。此外,它还强调人们在环境事务中应拥有参与权和知情同意权(参与正义);主张社会应对人们的独特性,尤其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做到心理和文化上的承认认同(承认正义);以及认为社会应关注与环境有关的行为或决策是否促进了人们生活能力的改善和提高(能力正义)。也就是说,环境正义是“集分配正义、参与正义、承认正义和能力正义为一体的综合性框架”。

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关注的对象虽同为“环境”,但二者对“环境”却有着不一样的理解和想象。生态正义意在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正义,关心的是外在生态大环境的安全,也即荒野、湿地、国家公园和濒危物种不受人类的过度干预和破坏。环境正义旨在强调人类在环境事务上的公平公正,关注的是身边“小微环境”,也即人们"工作、生活和玩耍"的地方免遭环境不正义行为的侵害。

(摘编自戴小俊,温作民《差异与演化;正义论域下的环境正义与生态正义》)

材料二:

就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生产方式的任何变迁都不会改变资本逻辑的性质,相反会不断激发资本增殖对“供求两端”的全球统治力,生态殖民化愈演愈烈。近几十年来,全球变暖、臭氧层耗竭、水资源恶化、土壤退化、物种减少、森林锐减、毒害物质跨国转移、恶性流行性病毒大流行等全球问题愈发严重地影响、改变着人类的生态环境。这一严酷现实也引发西方社会的广泛忧虑和讨论,形成了种类繁多甚至相互歧向的生态正义思想。整体而言,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大致形成了以主张“生态优先和自然价值”为主题的生态中心主义、以维护“人类社会内部的环境权益”为主旨的环境正义理论和以推动"人类与自然的整体性和谐关系”为核心的生态正义理论三种理论进路。客观地讲,由于三种理论产生于浓烈的问题意识,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依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具体而言,在学术层面,生态中心主义是第一个尝试重构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基础的思想流派,期望从根本上实现对人类中心主义秉持的“征服自然”思想的道德责难和伦理超越。环境正义对人类社会内部的环境权益分配问题所做的理论探索,对完善现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分配体制具有参考价值。生态学马克思主义阐释了生态危机的制度根源和资本增殖的反生态逻辑,深化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批判的现代性视域。在实践层面,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在谋求政治革命、塑造生态理念、调节社会生产、抑制异化消费、打破资本垄断、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同样从正反两面给予我们启示。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代中国生态正义的核心问题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如何有效驾驭资本,在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条件下如何更好提升生态治理能力。构建当代中国生态正义,必须在超越西方生态正义思想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生态智慧,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正义发展路径。

(摘编自王岩《生态正义的中国意涵与逻辑进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伴随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一些学者再次反思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提出了“生态正义”

的主张。

B.非人类中心主义者希望构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认为人类是生物多样性消失等自然灾

难的罪魁祸首。

C.虽然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关注的对象相同,都是“环境”,但生态正义在价值取向上要优于环境正义,

D.环境正义理论主张维护“人类社会内部的环境权益”,对完善现阶段以市场经济为依托的分配体制具有参考价值。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动物解放流派、生物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都主张赋干动物、植物等以道德主体资格。

B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大致形成了三种理论进路,三种理论之间相互矛盾,有时甚至相互对立。C.材料一阐述了生态正义和环境正义的不同,材料二立足于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正义 发展路径。

D.材料二从学术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在某些领域依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的观点。

3.下列说法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环境正义”理论的一项是(3分)

A.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C.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刻都离不开自然界,并且深受自然界的影响和制约。

D.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并平等地承担生态治理义务。

4.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的论述层次。(4分)

5.材料二有关西方生态正义理论的分析对我们对待“外来思想”有什么启示 (6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恐惧记 李娟

小时候我在四川,总爱长时间流连乡间小道。我在乡间闲耍,无限欢乐,又心怀巨大恐惧。我怕野狗,怕蛇,怕毒虫。最怕路边的坟墓。新坟倒也罢了,而旧坟森森,石碑歪斜,坟山塌陷,棺材外曝、变形。潮湿的棺木上生满黑绿相间的苔藓,朽坏处黑洞洞的,看进去深不见底。每次经过这样的坟墓,心中紧绷,渴望快速经过,却硬逼着自己放慢步伐。童年的自己总是故作无畏。有人的时候,这无畏做给人看。没人的时候,做给冥冥之中的眼睛看,非得如此逞强不可。似乎非得如此才能震慑冥冥之物。有时当着别的小伙伴,还故意爬上裂开的老坟,踏上裸露的棺材,嘻嘻哈哈。还凑近上面的破洞往里看,拾捡被鼠类啃噬的棺材碎片抛打同伴。那时心中既有恐惧,也有得意,还有隐隐哀求。这童年的轻薄之态,这小小的人儿,她瘦小、尖锐、不安,富于希望。我渴望她被原谅。

我渴望她快快长大,哪怕到了现在,我仍然以为长大后一切会好起来,长大后,就什么都不怕了。但是“长大”何时到来 她感到时间无限静止。每天早上醒来,好像一觉睡醒又回到了昨天。外婆像昨天一样催促她起床,屋檐水像昨天一样无止境地滴嗒。她懵懵然躺着。她翻个身面对木板墙壁,木板墙上嵌满虫蛀过的纹路,无尽地弯曲,均匀地混乱。这情景她看过一万遍。一万遍地心想;虫子迷路了。虫子在木板表面啃咬前行,像是在黑夜里拿着手电筒前行她的手指细抚虫子的道路,然后又睡着了。梦中困于虫子的迷途。外婆又在叫她。她突然想起上学的事,感到焦灼,却怎么也醒不过来。

外婆八十多岁,她不足十岁。外婆比她多过了七十多年。七十多年的距离,令她常常感到世界深远。整个童年里,她担心外婆死去。后来渐渐地,不知不觉地,开始等待外婆的死去死亡是什么呢 失去是什么 她再不愿往下细想。她飞快地跑,像在追赶又像在逃避。她越跑越快,越跑越快,后来飞了起来。风瞬间鼓满咽喉和身体,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瞬间混乱。世界瞬间失去地心引力。她瞬间大于整个世界,飞翔是她童年里的大秘密。然而她哭的时候飞不起来,害怕的时候也飞不起来。那两种时候她沉重不堪。她一边哭,一边拖着沉重的身体走在田野间,走在大街小巷。我尾随其后,无能为力。

小时候总被噩梦魇压。无论白天还是夜晚,半睡半醒间,总被黑暗而坚硬的事物深深俯瞰。被观察,被试探。它们弄不清我是什么,便离去。我体会的只是痛苦而已,可我的眼珠先我一步察觉到危险-它一个劲儿地往上翻。突然想起,人死了才会翻白眼。我不想死,死亡还远着呢。我拼尽全力掀动眼睫。我似乎看到了房间里的一切。以为这就是一切。然而恍眼间墙上一幅画没了。再努力看过去,它仍好好儿地挂在那里。霎时清醒,悍然睁眼,烟消云散。

又躺了一会儿,渐渐有了力气,便起身把墙上那作祟之物摘下来。接着再睡。

这世上所有具有攻击性的事物:醒不来的噩梦,甩不掉的鞋底泥,紧追不舍的狗,秘密伺守的蚊虫……都附着沉沉阴物。我无从躲避。我在乡间小路奔跑,又如挤身而过。巨大的未知与本能的希望一路紧随,前后翻腾,是命中自带的大风大浪。一时恐惧,一时狂喜。怎么也停不下来。我知道一停止奔跑,一安静下来,四而八方的伏击物就会扑上来。然而我跌了一跤。然而它们扑了个空。巨大的疼痛将我带走。我坐在陌生的地方号啕大哭。有人经过我目不斜视。又有人看了我一眼。我对他畏惧而心怀期待。然而他也走了。我心中的火苗渐渐稳当。四面八方的伏击物仍安静窥伺。我走过漫长的路回家。家是更可怕的所在。

家最坚硬。最亲的亲人最冷漠,夜夜入眠的床最危险,黑夜最漫长。可所有这些都消磨不尽我对人世间的迷恋。我是下次月考成绩不进步就会被打手心的学生,是参加“六一”仪彩队游行之前必须借到一件白衬衣的儿童,是丢失了自动铅笔拼命想要瞒过家长的坏孩子,是每天放学都变换不同路线回家以逃避同班男生追打的胆小鬼。胆小鬼不顾一切地在无边无际的恐惧丛林中奔突。无依无靠,无可凭持,却心存信心。奇异而巨大的信心啊!胆小鬼一边逃跑,一边生出巨翅。胆小鬼终于回到家,年迈的外婆和更为年迈的外婆的养母坐在黑白电视机前,两人一起扭过头来。她们如此苍老。后来她们死了。胆小鬼从没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死亡。世世代代累积至此的死亡。房间昏暗。胆小鬼忘记了外婆的责骂,记住了她留在锅里的一份温暖晚餐。

这一世,一定是我生生世世的第一世。这一定是我第一次来到世上吧。我突然就出现在童年里了,突然就站在那里了。我双手触及之处全是世界尽头,双脚所到之处全是深渊边缘。我看到昆虫就以为自己是昆虫,看到鸟兽就以为自己是鸟兽。要么我是野草吧 要么我是杂木顽石吧 我小得快要消失,又完整得不可思议。我上学,放学,上课,下课,睡觉,吃饭,看电视,做作业。我真的快要消失了。却又在世界另一端突然清晰、突然强壮。在那里,我仍迷恋奔跑,仍对全世界一无所知。仍倔强而迷惑,仍惧骇而勇敢。

难以相信,最后我还是长大了。我稳稳当当不偏不斜地走在路上。我几乎就要什么也不怕了。所有前来威胁我的事物,我一眼就能看穿它的虚张声势。看不穿的,也能与其宁静共处。我身体健康,情感庞杂而坚定。我越来越强大,几乎就要无所不能了。就在这时,我开始衰老。

可是我连衰老都不怕了。可是我真的不怕吗 我清晰感到童年的恐惧仍潜伏在我身体深处,伤痕累累,依旧敏感,依旧耐心。它静静等待远比衰老更茫然更巨大的变化。我怀疑那便是死亡。但仍觉得死亡遥遥无期。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经过有旧坟墓时“我”会硬逼着自己放慢步伐,故作无畏的样子,既是因为想做给人看,逞强,也是想借此抵御内心的恐惧。

B.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我”的成长经历,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描绘了一个既让“我”恐惧又充满希望的童年世界。

C.“我”的童年不仅有恐惧,也有快乐和无忧无虑,从中让我们体会到,即使面对恐惧,也要勇敢地追求希望和成长。

D.文中“却又在世界另一端突然清晰、突然强壮”指的是长大后的“我”不再有恐惧,哪怕面对衰老和威胁,也能理性对待。

7.关于文中第段,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坚硬”“最冷漠”“最危险”等词,表明“我”小时候家里人对“我”漠不关心。

B.“一边生出巨翅”是“我”的想象,“巨翅”象征自己战胜恐惧的勇气与力量。

C.文段中运用排比句交代了“我”的多重身份,意在凸显“我”小时候的淘气、叛逆。

D.在经历年迈的外婆和更为年迈的外婆的养母的死亡之后,“我”不再恐惧死亡。

8.本文标题为“恐惧记”,文中主要写了哪些恐惧 请概括说明。(4分)

9.文中“她”“我”其实指的是同一人,文章采用“她”“我”来交替叙事,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杨时字中立,号龟山,幼颖异,能属文,稍长,潜心经史。熙宁九年,中进士第。时河南程颢与弟颐讲孔、孟绝学于熙、丰之际,河、洛之士翕然师之。时调官不赴,以师礼见顥于颖昌,相得甚欢。其归也,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杜门不仕者十年,久之,历知浏阳、余杭、萧山三县,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时安于州县,未尝求闻达,而德望日重,四方之士不远千里从之游,号曰龟山先生。时天下多故,有言于蔡京者,以为事至此必败,宜引旧德老成置诸左右,庶几犹可及,时宰是之。会有使高丽者,国主问龟山安在,使回以闻。召为秘书郎。

李纲之罢,太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朝廷欲防禁之。吴敏乞用时以请太学,时得召对,言:“诸生伏阙纷纷,忠于朝廷,非有他意,但择老成有行谊者为之长贰,则将自定,"钦宗曰:"无逾于卿。”遂以时兼国子祭酒。

高宗即位,除工部侍郎,陛对言:"自古圣贤之君,未有不以典学为务。"除兼待读。乞修《建炎会计录》,乞恤勤王之兵,乞宽假言者,已而告老,以本官致仕,优游林泉,以著书讲学为事。

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使邪说不作。凡绍兴初崇尚元祐学术,而朱熹、张栻之学得程氏之正,其源委脉络皆出于时。

(选自《宋史·杨时传》,有删改)

材料二:

杨龟山应诏而出,论者病之,亦何足以病龟山哉 君子之出处,唯其道而已矣。召之者以道,应之者以道,道无不可,君子之所可也。徽宗固君也,进贤者,君之道也。蔡京固相也,荐贤者,相之道也。相荐之,天子召之,为士者无所庸其引避。天下虽无道而以道相求出而志不行言不庸,然后引身而退,未失也。龟山何病哉 当其时,民病亟矣,改纪一政而缓民之死,即吾仁也;国危迫矣,匡赞一谋而救国之危,即吾义也。徽宗虽暗,而犹吾君;蔡京虽奸,而犹吾君之相,相召以义,奚容逆亿[注]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 病龟山者,将勿隘乎

(选自王夫之《宋论·卷八》,有删改)

[注]逆亿:事先预料。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虽无A道B而以道C相求D出E而志F不行G言不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以……为师,意动用法,与《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用法相同。

B.“时宰是之”与“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之道》)中的“是”意思不同。

C.安在,在哪里,属于宾语前置句式,与《赤壁赋》中的“而今安在哉”文言句式一致。

D.“而犹吾君之相”与《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而”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时自小就很聪明,能写文章,后来潜心于经典史书,他对程颢十分尊敬,以学生对老师的礼仪相待,师生相处融洽。

B.杨时为政,具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政绩斐然,老百姓对其念念不忘,他的品德声望也日趋高涨,四方的士人都来向他求学。

C.杨时敢于劝谏,他劝高宗要致力于圣贤之学,恤勉勤王的军队,宽恕敢言之人,但晚年不再关心国事,致力于讲学著书。

D.王夫之认为,徽宗是君主,虽然昏庸,但是进用贤人合乎其君主之道;蔡京是宰相,虽然奸邪,但是推荐贤人合乎其宰相之道。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学生伏阙上书,乞留纲,军民集者数十万。(4分)

(2)相召以又,奚容逆亿其不可与有为而弃之 (4分)

14.材料二中王夫之对杨龟山“人仕”持什么态度 其理由又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说明。(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诸将五首(其四) 杜 甫

回首扶桑铜柱标,冥冥氛祲未全销。

越裳翡翠无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

殊锡曾为大司马,总戎皆插侍中貂。

炎风朔雪天王地,只在忠臣翊圣朝。

[注]扶桑:泛指南海一带。铜柱:唐玄宗时,何履光用兵平定南诏,曾再次设立东汉马援所立的铜柱。氛祲:战乱叛离之气。越裳:唐时越裳县。“翡翠”与下句的“明珠”皆为进贡之物。殊锡:特别赏赐。炎风朔雪:代指极南、极北之地。翊:辅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写回首看到铜柱标志的南方疆界,战乱之气未歇,诗人交代了当时的局势。

B. 颔联通过“无消息”与“久寂寥”进行对比,说明越裳、南海一带已久不进贡。

C. 颈联叙写诸将受朝廷的恩宠,且都身居要职,享有厚禄,从而引出下联的议论。

D. 尾联写南方、北方都是天子领地,诸将理应为国效力,鲜明地表达了诗人的观点。

16.诗歌中间四句揭露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多年未见的老同学突然到访,张宁在家里宴请了老同学,为了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

歉意,他引用了杜甫《客至》中“ , ”两句。

(2)某同学游览影视城,进入一个庞大的仿古宫殿建筑群,里面错综复杂,他一时竟迷失方

向,不由得想起来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

(3)唐宋诗词中一些诗句运用“无声”二字构筑寂景境界,营造意蕴深广的审美空间,如

, "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早在一个半世纪之前,人类就发现了呆头呆脑的蝾螈的不同凡响。它们视力残缺、心脏赢弱,行动缓慢,却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年。由于体内水分流失过快,(甲)。陆栖能力好一点的种群可以生活在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地方,但仍生活在以潮湿的苔藓为主的环境中。

我们知道,人类器官的再生能力是动物界中最差的,皮肤上稍微深一点的伤口,都会留下永久的疤痕。但是,蝾螈的再生能力却很强大。切除蝾塬的尾巴、前肢,后肢或身体的任何一部分,(乙),它的再生能力是完美而惊人的。缺失之处会先长出一个肉芽,这肉芽就像被春风吹拂的树枝一样,迅速生长,一个由完整的肌肉、神经、骨头等部分组成的新肢体便 A 地代替了失去的肢体。

科学家研究嵘螈的再生能力时,最常用的标本是一种奇怪的,不讨人喜欢的墨西哥嵘蝉.人称"美西螈"。除了四肢,美西螈还能再生下颌,视网膜、卵果、肾脏、心脏、未发育的肺、脊髓和大脑,甚至还可以把同类的身体部分整合起来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像原本就是自己的器官一样,没有通常的免疫排斥反应。

蝾螈心脏的最大特点就是自愈和再生能力,蝾螈的一生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干细胞。它们的心室如同一个空空的袋子,周围只有一层薄膜似的肌肉。这似乎是人类心力衰竭患者即将走到生命终点时的心脏形状,即心肌细胞变少,心室壁被拉伸而变得更薄,心脏泵血的功能越来越弱。这种看似残疾的心脏对蝾螈的生活质量非但没有丝毫影响,反而帮助它们延年益寿,这实在 B !

科学家研究发现,美西螈基因组的长度是人类基因组的长度的10倍,这是迄今为止目前发现的最长的基因组。科学家表示,对于那些希望有朝一日将再生技术用于医学的人而言。美西螈可能是一本完美的说明书,只是这本“说明书”需要准确解码,这难度不亚于与人类登上月球的难度相媲美。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19.文中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

20.文中结尾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

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过15个字。(4分)

22.请以“墨西哥蝾螈”开头,重组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要求: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

变原意。(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说一个人“不通世故”,固然不是好话,但说他“深于世故”也不是好话。——鲁迅

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最成熟的天真。——钱锺书

“世故”一般指待人处事经验丰富、圆滑、不得罪人。生活中,有人把“世故”看作立身之本,有人则不以为然。读了以上材料,你对“世故”有了怎样的思考与感悟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但生态正义在价值取向上要优于环境

正义”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价值取向上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三种理论之间相互矛盾,有时甚

至相互对立”说法错误,材料二“甚至相互歧向”意思是相互之间方向不同。

3.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环境正义主张…如环境污染或

环境危险物等”可知“环境正义”的观点主张。A、B、C三项说的都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适

合作为“生态正义”理论的论据。D项阐述的是环境平等,适合作为论据支撑“环境正义”

理论

4.先提出了“环境正义和生态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观点。

然后阐述了环境正义在发端、源流以及价值取向上的具体情况。(每点2分,意思答对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段论述层次的能力。答题时要先根据题干要求给文段划分层次、概括

层意,然后加以归纳说明。

5.西方生态正义理论“时至今日在某些领域依然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启示我们要客观看

待、积极学习借鉴“外来思想”有益成果。西方生态正义理论“可从正反两面给予我们启示”

启示我们要辩证看待“外来思想”。在借鉴中要注意结合自身实际,要在借鉴中实现超越。

(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材料二在对待“外来思想”时体现出了

辩证思考、借鉴超越等思维方法,答题时可从这几个方面谈启示。

6.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和分析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指的是长大后的‘我’不再有恐惧,哪怕面对衰老和威胁,也能理性对待”分析错误,根据文中“仍倔强而迷惑,仍惧骇而勇敢”“可是我真的不怕吗?我清晰感到童年仍潜伏在我身体深处,伤痕累累,依旧敏感,依旧耐心”等内容可知,指长大后的“我”感到小时候的恐惧依然留在心里。

7.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表明‘我’小时候家里人对‘我'漠不关心”说法错误,从文中“消磨不尽我对人世间的迷恋”“记住了她留在锅里的一份温暖晚餐”的信息可知。C项,应是意在凸显“我”小时候内心的恐惧。D项,“‘我’不再恐惧死亡”分析错误,“胆小鬼从没经历过如此巨大的死亡。世世代代累积至此的死亡”,看不出“不再恐惧死亡”。

8.对野狗、蛇、毒虫以及路边的坟墓等具体事物的恐惧;对死亡、黑暗等无形事物的恐惧:

对生活中来自家庭、学校、同学的各种遭遇的恐惧;对世界上一切未知事物的恐惧。(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本内容的能力。答题时先梳理文本写了哪些内容,如第段,文本主要写了“我怕野狗,怕蛇,怕毒虫。最怕路边的坟墓”等内容,从而概括出对“具体事物的恐惧”的结论。

9.运用第一人称“我”展开叙述,让读者能够直接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角色的情感变化。第三人称“她”的使用又将读者与文中的人物拉开距离,让读者从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与 思考。文中的“她”即是“我”,但“她”是童年时期的“我”,两者交替出现,实际是长大后的 “我”对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的一种理性思考,使文章呈现出理性之美。(每点2分,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叙述人称变化产生的叙事效果的能力。人称变化产生的叙事效果要结 合具体的内容做具体分析,同时本文中“她”“我”其实指的是同一人,答题时要注意这一特殊 现象。

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天下虽无道,而以道相求,出而志不 行,言不庸。

11.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吾师道也”的“师”是动词,“学习”的意思,不是 意动用法。

12.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但晚年不再关心国事”说法错误,根据材 料一中“晚居谏省,仅九十日,凡所论列皆切于世道,而其大者,则辟王氏经学,排靖康和议, 使邪说不作”可知,杨时晚年还是关心国事的。

13.(1)太学生跪伏在宫廷前上书,请求留任李纲,集结的军民有几十万。(得分点:乞,“请求”;军民集者,定语后置,集结的军民;各1分。句意2分)

(2)用道义来召用他,哪里容许事先预料事情不可做与有所作为而放弃它呢?(得分点:相召 以义,状语后置,用道义来召用他;奚,哪里、怎么;各1分。句意2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 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态度:王夫之认为杨龟山出山做官,不能怪罪杨龟山,指责他的人太狭隘。(2分)理由:杨龟山出山做官的行为合乎正道。(1分)当时,民众痛苦得很,国家受到危险的逼迫,出山做官 对国政改革能延缓民众死亡,提出谋略能挽救国家危亡,这是杨龟山作为君子的仁义。

(2分)(意思答对即可)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颔联通过‘无消息’ 与‘久寂寥’进行对比”分析错误,“无消息”与“久寂寥”属于同一性质,不是对比。这里应是暗含过去进贡与现在没有进贡的对比。

16.朝廷大力赏赐诸将,却没有换来边疆的稳定,如今南疆战火纷飞,连贡赋都无人缴纳。

表达了诗人痛感诸将不能御寇安疆的愤慨和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每点3分,如有其他 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握诗歌的含意,如诗中“无消息”与“久寂寥”实际是说南疆久不进贡,然后根据诗歌内容分析其包含的情感。

17.(1)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2)高低冥迷   不知西东

(3)示例: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波心荡  冷月无声[每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 字、漏字等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 句。如第(1)句,需关注“表达对老同学招待不周的歉意”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 字、漏字和错字等。

18.A悄无声息(不知不觉、自然而然)B匪夷所思(每处1分,如有其他符合语境的成语亦可

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积累以及准确运用在具体情境中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具体语 境,如A处,根据前文“这肉芽就像被春风吹拂的树枝一样,迅速生长”的语意来考虑。

19.本体是蝶螈新生的肉芽:喻体是春风吹拂下的树枝;春风吹拂下的树枝不知不觉地生长,而且生长速度很快,将蝶蠓新生的肉芽比喻为春风吹拂下的树枝,形象地写出了其生长 速度之快,表达生动,使文章语言更形象。(构成2分,效果3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构成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根据句子分析 修辞手法的构成,然后根据具体内容体会修辞手法在此处所起的具体作用。



21.甲:蝾螈一般栖息于潮湿的环境中乙:蝾螈都不会形成残胶或伤疤(每处2分,如有其他答 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语句的能力。补写句子应注意前后语境,如甲处,根据前文“由于体内 水分流失过快”及后文“可以生活在距离水源地较远的地方,但仍生活在以潮湿的苔藓为主 的环境中”进行推断。

22.墨西哥蝾螈亦称为“美西螈”,是一种奇怪的、不讨人喜欢的蝾螈,常被科学家当作用来研究 蝾螈的再生能力的标本。(3分,修改后符合要求即可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重组句子的能力。句子重组关键是“不得改变原意”,因此,重组后要注意比 较语意。

23.【写作提示】本题考查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材料类的作文,材料由两句名人名言组成。写作时首先要清楚命题者提供的 材料想表达的意思,鲁迅的意思是一个人“不通世故”或“深于世故”都不好,钱锺书的意思是 一个人要知道“世故”,但在待人处事时不要“世故”,而要多点自然与真实。综合两句名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我们都需要懂点“世故”;知“世故”而不“世故”;要懂“世故”,更要明事理;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