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以肖培东教学为例
(2024-11-24 11:15:51)
标签:
杂谈 |
分类: 作文 |
写作教学如何创设有效情境——以肖培东教学为例
俞康乐 范剑萍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多方面都对学习情境的创设多有提及,在教学建议中更是明确了情境创设的要求——“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然教师在实际创设情境过程中时常出现误区,导致情境效用性不高,可有可无。适逢语文名师肖培东老师善于创设真实、生动又富有意义的情境,使其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心灵,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本研究通过分析肖培东老师执教的多节经典写作课课例,根据其情境创设的规律性特征,归纳总结出提高写作教学情境创设的有效性的四条途径,希望能给专注于研究或实施写作教学情境创设的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一、突出主线索,情境创设体现整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一堂完整的课往往不会也不应该只创设一个单一的情境,情境设计的目的也不该只是为了导入新课。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从整体上把握教材,抓住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鲜明的主线索,创设关系紧密、线索鲜明的系列情境,使得各情境之间环环相扣,互相铺垫,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逐渐深入对事物的认识。
肖老师在其执教的《尝试创作·<怎样写诗>》中通过创设四个呈并列关系的情境将整堂课分为四个环节,各情境之间联系紧密,围绕主线索——怎样写诗,共同指向该课的总目标——学会写诗,帮助学生从情感、思维、方法和实践四个方面逐步学习诗歌写作,呈现出情境创设的整体性特征。在这堂课上,由于整个教学过程连贯、流畅,使得学生兴致昂扬地沉浸在读诗,补诗,写诗的活动中,思维得到极大地拓展,展现出惊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样,在《寻找春天》的课堂中,肖老师以雨中所见的枯叶为引,创设情境让学生猜测自己内心所想,引导学生明白即使是枯败的落叶也蕴含春意。紧接着肖老师又借助自创诗句“春天,不是只有一个季节;春天,不是只有一种绽放”,以及几幅看似与春天无关的图片创设了寻找春天的情境。在学生的思维被完全打开之后,肖老师又将学生寻找春天的目光引向教材的目录,从所学文章中寻找春天的踪迹。虽然还是寻找春天的大情境,但无论是从内容还是角度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宽。由此可见肖老师所设情境前后之连贯,之深入。前一情境为后一情境做铺垫,后一情境则是从前一情境的具体化、深入化,情境之间环环相扣,由浅入深,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成功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看到春天的多种姿态。
二、选取生活素材,情境创设坚持生活性
初中阶段的写作主要是记叙文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写记叙文最大的难点在于“无事可写”。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因此,要想改变学生“无事可写”的现状,教师在情境的选材上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的知识,而更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简单易理解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用全新的眼光去观察事物,挖掘蕴含其中的真知,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起对生活更为深刻全面的认知结构。
肖老师在创设情境时就深谙此道。在《好久不见》的写作课上,学生的思维一直局限于身边的人,内容重复单一。为此,肖老师巧辟蹊径,拉开教室窗帘,创设情境:透过窗户,我们看到外面的世界,你觉得哪些东西是我们好久不见的?这一现实情境瞬间拉近了学生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漫无目的的回忆与想象有了具体的凭介。透过这扇窗户,学生们看到了“湛蓝的天空”“阴凉的亭子”“我们的教室”,想到了“故乡的田野”“爷爷奶奶爽朗的笑声”“粗糙的手”,学生的想象力不断被激活,视野逐渐开阔,生活中那些细微的容易被忽视的事物得以被关注。在《因为有你,春风十里》的作文公开课上,肖老师同样选取生活素材,利用秋天这一季节创设给《秋叶》这首诗补诗句的情境,以小见大,教会学生如何用小小一片落叶写尽人间情感,让学生明白我们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粒尘土都是可以说话的生命。这种采用简单又普遍的生活素材创设的情境,带给学生的不仅是理解上的便利,更是可以不断运用和引申的写作方法,从根源上解决“无事可写”的尴尬情形。
三、以境引情,情境创设重视情感性
第斯多惠曾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个具有良好情绪氛围的情境往往比普通情境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而这对于需要学生有感而发的写作教学来说则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应该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情绪呢?除了教师自身的情绪感染外,还可以利用典型场景创设情境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情境创设的情感性。
在《抓住细节,写出感情》一课中,肖老师选取了老母送别的经典场景,创设了人人都深有感触的“等待”情境,成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有位学生在课上的二次习作写的非常精彩,较第一次习作有了质的提升。肖老师让他来分享成功的经验,他这样说:“我写的片段,百分之八九十是我生活中真实的记忆。我的爷爷就在那棵树下等我,我写着写着,就觉得是写他在等我。”可见,此时的他已经完全沉浸在肖老师创设的情境当中,涌动的情感急需一个媒介来抒发,写作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没有抗拒、没有抱怨,此时的写作已经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而是为了抒发自己呼之欲出的情感,化“要我写”为“我要写”,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激发,这就是情感性情境的力量。
四、立足学情,情境创设确保真实性
学界对于情境真实与否的界定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较为认同课标组组长王宁老师的观点:“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够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由此可见真实的情境是针对学生的心理层面而言的,而非仅仅取决于是否取材自真实的生活世界。
同样是以“春天的美好姿态”为主题的课堂,一般的老师会通过图片、视频、音乐等媒介创设情境来帮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更有创意的老师则是带着学生走进真正的大自然,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春天之美。这两种创设情境的方式虽然都是取材自真实的生活世界,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效用性却不高,问题就在于都忽略了学情。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抽象逻辑思维已经替代具体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意味着仅用图片、视频等具体事物创设情境的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有意识地多用语言进行直接描述,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同时,初中生对于“春天的美好姿态”这一主题的理解也不宜再停留在浅层的表象的春天之美上,而是应该有所深入。肖老师在《寻找春天》这堂课上,就关注到了这个问题。他独辟蹊径,创设寻找春天的情境,借助诗句、图片、教材目录深入挖掘春天的内涵,使其美好的姿态随着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与开发,千姿百态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在所学文章中寻找春天这一情境,完全贴合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又能打开学生的思路,既锻炼了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又是对所学文章的延伸与拓展,可谓是真实有效的情境创设的完美示范。
此外,笔者认为肖老师写作课情境创设的真实性还体现在它的生成性上。他在课上所创设的情境有很多是根据学生的动态学习情况当堂创设的,是由学生真实存在的问题产生的,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创设的真实情境。比如说《好久不见》这一课,肖老师没有特意准备,仅仅是在课前了解到学生前不久刚刚完成了以《好久不见》为题的写作,稍作构思就有条不紊地开始教学。在课堂伊始,肖老师调查并记录了学生们的写作内容,在发现学生写作内容单一重复的问题后,立刻对症下药,借助周围的真实环境——窗户,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命、生活去用全新的眼光发现好久不见的事物,从根源上解决学生思路单一的问题。
肖老师曾说:“如何才能立足学生,贴着学生去教?尊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他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产生的真实问题为基础创设情境,而非以教师认为的问题为准,这才有了一节节真实的立足学情的优质写作课堂。
综上可见,肖培东老师写作教学的情境创设是以学生为核心,以解决学生的真实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要想创设有效情境,也理应以此为基础,兼顾整体性、生活性、真实性、情感性,这既是提高情境有效性的途径,也是肖老师在写作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特征。但肖老师的情境创设艺术绝不止于此,深深浅浅之间,蕴含的是浩瀚的智慧,细细品味,总会产生新的感悟与启发。
前一篇:教育的终点是什么?
后一篇:这样上课,才叫把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