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考场作文自洽而有为,下沉不堕落择善而处邦国兴焉
(2024-11-19 21:24:42)
标签:
文化作文 |
分类: 作文 |
高三考场作文自洽而有为,下沉不堕落择善而处 邦国兴焉
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年来,我国人才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聚集的趋势发生了改变,人才逐渐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种“人才下沉”现象引发了许多青年的沉思。
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一员,你对“人才下沉”现象有什么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本题材料文字非常简洁,只是阐述了“人才下沉”这种社会现象。但是,材料所提供给考生思考的空间是广阔的。要完成此题,考生需要探寻“人才下沉”现象背后的原因,而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就能有效考查考生的思维素养。为什么会出现“人才下沉”现象?有社会原因: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来看,人才聚集,竞争激烈,并不利于年轻人脱颖而出;生活成本过高,经济压力过大等等。从二三线城市来看,近年来二三线城市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工作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二三线城市也能为当代青年施展才华提供广阔的舞台;二三线城市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对人才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等等。有个人原因,如:许多青年追求实现个人价值,由于二三线城市竞争较弱,可能更利于实现人生价值;追求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的统一,许多当代青年富有家国情怀,服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下沉”到二三线城市,为实现共同富裕、同步发展做贡献等等。需要强调的是,“下沉”不是“下降”,更不是浪费。恰恰相反,更多的人才到二三线城市去,人才的优势将更容易发挥出来。
从导写语来看,要求围绕对“人才下沉”现象的思考写一篇文章,即所写的文章不能偏离“人才下沉”现象,命题本意是要求考生对这种现象持肯定态度的,但如果有少数考生反弹琵琶,对这种现象持否定态度,认为人才不应该“下沉”,而且持之有理、有据,也可视为符合题意。导写语中“作为当代青年中的一员”是对写作主体、写作背景的限制,考生的身份特征要明显,作文要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人才下沉:绽放青春新光彩。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人才下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为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在不同的舞台上施展才华。二、人才下沉,为乡村和中小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三、人才下沉,更是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他们能够亲身参与到基层建设中,感受到自己的工作对他人、对社会的重要意义。
【立意参考】
1.人才“下沉”,奋斗之心不下沉。
2.“下沉”二三线城市,实现自我价值。
3.人才“下沉”并非人才“下降”。
4.人才也需往“低处”走。
【考场佳作】
01.自洽而有为,下沉不堕落(54.5分)
“问汝平生功业,黄洲州惠州儋州。”苏轼如是说道自己的贬谪经历,从京城到南蛮,苏轼可谓仕途不振顺。
而当今,许多人才如当年的苏轼一般,离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去往了二、三线城市,这“人才下沉”的现象表面像是内卷压力下的被迫选择,但实际上却是释放二三线城市生产力的需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要条件。
有的人认为不在自己梦想中的一二线城市就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追求。然而真正的勇士从来不会介意上天对他的安排,而是自己披荆斩棘地杀出一条血路,如苏轼般,“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自洽而有为,所谓下沉而不堕落。
“人才下沉”是释放生产潜力的需求。
当今学历贬值却仍有千万批考研大军,内卷程度让每个人都迫切想要喘口气,但中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发展,市场趋于饱和,需要新质生产资料来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发展机遇。有的人无法融入一二线城市的发展节奏,认为自己去往二三线城市就成为了所谓的“小镇做题家,然而真的如此吗?
答案则是否定的。一线城市的发展饱和,但二三线城市仍具有发展潜力和机遇。建设现代化强国不能只靠个别几座城市进行推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自应将个人发展融入国家发展之中。所谓人才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对接的不是一线城市,而是国家有需要的地方!
“好好努力,哪里都是你的北京。”同名书的主人公即使最后没去北京,最后也在江苏的二线城市实现了自己设计师的梦想。不仅如此,毕业名校却返回家乡,推进乡村振兴事业的黄文秀书记;积极投身支教,给乡村孩子带去知识的蔡运芬老师……都在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个人价值的实现不是只有在一线城市中完成,而更重要的则是在个人奉献、实际付出中完成,而这同样也可在二三线城市,甚至是边远的山村实现。“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谁说人才下沉就是堕落?
新中国建设初期,“我就是块砖,祖国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口号仍回荡在耳,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这样的口号仍应牢记于心。
人才向二三线城市扩散,这不是躲避压力,退而求其次的躺平结果,而是释放二三线城市生产力,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青年,愿你我都能自洽而有为,接受下沉的需要却绝不堕落,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02.择善而处 邦国兴焉(55分)
“邦国兴焉”乃古至今学者不矢志不移的追求。子曰:“择善而处,君子为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择善而处”与如今“人才下沉”亦为互通,善己,善国,为可取之道。人才的“下沉”是一种择善而处的智慧,亦是“邦国兴焉”的途径。
岁月度迁,江河涌流,我国城市发展迅速,一线二线城市已严重饱和,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呈现欣欣向荣的势态。职场岗位均供大于需,且物价飞涨。而三四线城市相较而言拥有更多人才需求,拥有更多的选择与可能,对人才本身具有更多机会。故而,“人才下沉”一方面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好的机遇,同时又将自己的才干贡献给发展中的城市,带动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祖国更添华妆。
“人才下沉”是一种择善而处的智慧。
于青年而言,繁荣昌盛的一线二线城市自有其魅力,可另一方面却面临压力大、机会小的问题。生活节奏快速,就业压力大等无不昭示其中的艰辛。而三四线城市拥有着更为广阔的选择、相对较小的压力,需要一批人才助力发展,更有利于个人的求职选择。“择善而处”是于己于城市的一种有利选择。昔日管仲改效齐,秦钥飞下乡发展农村经济皆若是也。唯有懂得“择善而处”,方可于时代中自成事业。
“人才下沉”是一种邦国兴焉的途径。
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是顶端的代表,亦是均值的体现。带动一国的经济并非一二线城市可办得成,其中必须发展三四线城市,才能有一个关键性的突破与跳跃。而人才“下沉”使大批人才加入三四线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中,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助力城市的发展,为国家的文化与经济再添助力。
鲁迅先生曾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都与我有关”,老庄书云“朝受命而夕饮冰,吾其内热与?”于青年,亦需有责任意识,努力成才,为个人福祉与家国前途而奋斗。当“人才下沉”的热潮涌来时,要在其中判明是非,保有思考,审慎守己,择善而处,无论是“人才下沉”或是“人才上游”,都不能被社会的风尚左右个人的思想。
樊锦诗选择了茫茫大漠,陈金选择了无边雪峰,李娟选择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西北,也有无数人奔赴在川流不息的车辆中……与其议论“人才下沉”的现世佳谈,或许我们更应该思考人生何去何从?意义从何寻找?故而无论下沉或上游,其中有对自身、对国家的思考与抉择,身在何处焉可较心在何身?繁华里的脚印与清冷中的呼喊,亦为亘古美谈,只要生命中价值的灯闪烁,就要为祖国增添力量。
择善而处,则邦国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