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2024-11-15 22:20:39)
标签:
作文情感 |
分类: 作文 |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作文题展示
西晋末年的名臣顾荣,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仆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施舍的行为,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道理呢!”后来遇上战乱,顾荣过江避难,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时人大多称赞顾荣,却很少有人称赞仆人的美德。
你所在的班级计划举行美德分享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顾荣和仆人,你对哪个感触更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探索】
本题从传统历史故事中选材,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历史材料的感触写作。材料讲的是“顾荣施炙”的故事,顾荣把自己的烤肉给了想吃烤肉的仆人,体现出他体恤他人、仁爱的美德。顾荣并没有因为自己地位高就忽视了身边小人物的需求,因此他的美德还表现为能看见弱者,愿意帮助弱者。他给仆人的并非“恩赐”“恩惠”,而是对同样身为“人”的仆人的尊重。仆人的美德,不仅有知恩图报,更有一种“士为知己者死”的感激。本题要求写一篇发言稿,针对顾荣或仆人的美德发表自己的感想,注意须符合发言稿的一般格式。
参考立意:
【素材积累】
桑下饿人
春秋时期,晋国大臣赵盾在路上见到一个人躺在桑树下,询问之下,才知道他是饿坏了。赵盾将食物送给他吃,又特别赠送一些让他带回去给老母亲。
后来,国君晋灵公想杀赵盾,在饮酒之时埋伏了甲士,搏杀中,一位武士倒戈帮助赵盾,赵盾问他的姓名,武士回答说:“何必打听我的名字!我就是桑下的那个饿汉。”他跟追杀赵盾的甲士搏斗而死,赵盾得以脱险。
结草衔环
“结草”与“衔环”都是古代报恩的传说。“结草”是讲一个士大夫将其父的爱妾另行嫁人,没有让她殉葬,爱妾已死去的父亲为替女儿报恩,在恩人打仗之时,将地上野草缠成乱结,绊倒恩人的敌手而使之取胜。“衔环”是说一位叫杨宝的儿童挽救了一只受困黄雀的性命,黄雀衔来白环四枚,声言此环可保恩人后代子孙洁白,身居高位。后将二典故合成一句,比喻受人恩惠,定当厚报,生死不渝。
佳作评点: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一考生
各位同学:(发言稿要求)
刚刚(结合情境)听了大家对材料的感受,有人赞叹顾荣的仁爱,有人感叹仆人的报恩。就我而言,我对仆人护顾荣于危急之中,以此报答顾荣施以烤肉之恩这点感触最深。(将“我”融入情境,完成任务一——此段发言稿的需要)
名臣颁顾荣看到仆人想吃烤肉,便把自己的那份给了他,后来,顾荣遇到危难,仆人便舍身相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句话在仆人的身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古人云“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就是那有情的落红,即使化作春泥,即使赴汤蹈火丢掉性命,也要报答当年那位送给自己烤肉的人。(概括材料,引出论点,解析观点——论点是什么)
古人虽有“施恩不望报”之说,但愿以“涌泉”报“滴水之恩”的也大有人在,“一饭千金”讲述的便是这样的故事。(先概括)大将韩信在未得志时,境况很是困苦。一个漂母同情韩信,多次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人送给她黄金千两来答谢。一饭价值不高,但对连饭也吃不饱的韩信来说,哪怕一点点帮助也很可贵,这样的一饭,值得拿千金去回报。(后具体)(引名言并举韩信感恩事例,证明观点——论证为什么1)
当代也不乏以“涌泉”回报“滴水之恩”的人,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正是如此。(先概括)她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父亲身惠患重病。但她自立自强,从小努力上进,一路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在国家助学政策的帮助下完成了学业。大学毕业后,她选择回乡工作,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帮村里引进砂糖橘种植技术,教村民做电商,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直至遭遇山洪因公殉职。正如给她的颁奖词所说:“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她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青春年华回报了养育自己的大地和国家,她是脱贫战场上那朵最醒目的黄花。(后具体)(简要过渡后举黄文秀感恩事例,证明观点——论证为什么2)(以上两例为详例,以下三人两物一典故为简例)
那么,涌泉相报,将以何报?
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当初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李密用孝心来回报祖母的养育之恩;仆人用忠心来回报顾荣的一饭之恩……羊有跪乳之恩,乌鸦有反哺之情,结草衔环的典故更是古人不忘报恩的生动记录。只要以诚心去感恩帮助过我们的人,便是在爱与回报之间架起了一座心灵的桥梁,不管这份感谢是大是小,都会为人间增添一份真情。(先概括举例后简要分析,分析论证中巧用比喻)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涌泉之报,可以是一个简单的、细微的表情,可以是一句表达感谢的话语,可以是一个真诚的拥抱,可以是“士为知己者死”的行动,也可以是一生的承诺。从现在起,让我们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回报来自身边的每一份善意!(引名言,谈做法: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可以是……,也可以是……,连用四个“可以是”和一个“也可以是”后发出号召:学会、懂得、回报……——结论怎么办:怎么做及效果)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结尾没忘记发言稿的格式)
评点:
本文遵循发言稿的格式,开头先假设其他同学的发言,将话题自然而然引到自己对材料的感悟上,呼应了写作情境,然后联系材料,说明自己发言的主题是“感恩”。接着以韩信、黄文秀为例,论证了从古至今皆有以“涌泉”回报“滴水之恩”的人。之后用“涌泉相报,将以何报?”的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通过对诸葛亮、李密、结草衔环等报恩行为的描述,提出观点——涌泉之报不论大小,重要的是有感恩的心。全文逻辑缜密,结构严谨,以理服人,论述环环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