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苏东坡

(2024-10-17 12:56:40)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诗词鉴赏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东坡一生简表(苏轼一生简表)


之前无南发布了一篇苏东坡详细年表,篇幅较长,有朋友私信我希望我发布一个简短点的,因此我整理了下相关资料,发了这篇文章。

如果您想了解详细的,可以参考下面这篇之前的文章。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苏轼一生大事件年表。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一生简表:

1036年,12月19日(阳历1037年1月8日)出生于四川眉州(今四川眉山)。

1057年,参加科举省试获得第二名,参加殿试获第六,其弟苏辙也进士及第。同年四月母亲程夫人病故,三苏同回眉山,守孝三年。

1060年,重返京城,次年参加“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制科考试,苏轼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1063年,3月,宋仁宗去世,侄子英宗即位,苏轼在凤翔任,转官大理寺丞。王安石母卒,苏洵不赴吊,作《辨奸论》刺之,与王安石交恶。

1065年,正月,苏轼凤翔任期满,回到京城,转殿中丞判登闻鼓院,五月,妻子王弗病逝于京城,年仅27岁。

1066年,5月苏洵去世,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同时妻子王弗灵柩迁葬于眉山老家父母坟旁。

1067年,1月宋英宗去世,宋神宗继位,欧阳修罢欧阳修罢参政,知亳州。

1068年,除父丧,第三次离蜀赴京,此后再未回到眉山;与王闰之(王弗堂妹)成婚。

1069年,王安石变法,苏轼到京,除判官告院,多次上书反对变法。

1071年,多次上书反对变法,要求罢免王安石未果,自请出京到任杭州,此时苏轼36岁。同年司马光被罢,潜心修《资治通鉴》。

1074年,熙宁七年,39岁,调任密州(山东诸城),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王安石罢相知江宁府,吕惠卿为参知政事。

1075年,冬,梦见亡妻王弗,写下千古传唱悼亡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王安石复相,吕惠卿罢,颁行《三经新义》。

1076年,因思念弟弟子由,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下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王安石再次罢相知江宁府,宋神宗亲自主持续行“新法”。

1079年,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因弟弟苏辙和王安石力保才保住性命。

1080年,贬黄州(今湖北黄冈),自号东坡居士,在黄州期间苏东坡文学成就的顶峰《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黄州寒食帖》

1083年,作《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遗爱亭记》《记承天寺夜游》。

1085年,3月宋神宗去世,其子宋哲宗继位,太皇太后高氏听政,起用司马光、吕公著,苏轼兄弟同时被招回京,作《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1086年,5月王安石卒,司马光主持政事,尽废“新法”,史称“元祐更化”,苏轼受太皇太后高氏器重,连续晋升,九月除翰林学士,10月司马光卒。

1087年,“洛蜀党争”,洛党之首为程颐,苏轼被视为蜀党之首,迁户部侍郎。

1089年,除龙图阁学士知杭州,建 “安乐坊”(中国第一家公立医院)抗疫病,吕公著卒,范纯仁罢相。

1090年,苏轼主持修筑“苏堤”,形成今天的“苏堤春晓”景观和“三潭印月”景观。

1091年,调令任吏部尚书,苏辙为尚书右丞执政,为避嫌而改翰林学士承旨,后被程颐门生多次弹劾被罢。

1092年,11月除端明殿学、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57岁达到职业顶峰,弟弟苏辙为太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副宰相)。

1093年,调令知定州,8月第二个妻子王闰之去世,太皇太后高氏病故,宋哲宗亲政

1094年,哲宗行“绍述”之政,恢复神宗“新法”,罢免吕大防、苏辙、范纯仁,召回章惇、曾布等新党人物,被贬惠州(今广东惠阳)

1096年,惠州买地,准备终老于此,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名句,7月侍妾王朝云病逝于惠州

1097年,被贬儋州(今海南儋县),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1100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异母弟赵佶(宋徽宗)继位,颁行大赦,8月最喜欢的弟子秦观去世。

1101年,苏轼一路北返,五月至金陵,六月至常州,七月二十八日(阳历8月24日)病逝于常州,享年66岁,留下遗嘱要求葬于汝州郏城县。

1102年,六月葬于汝州郏城县小峨眉山,苏辙作墓志铭《东坡先生墓志铭》,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苏轼一生漂泊,历经五帝:

宋仁宗赵祯(1010年5月30日—1063年4月30日),初名赵受益,北宋第四位皇帝(1022年3月23日—1063年4月30日在位),宋真宗赵恒第六子。

宋英宗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初名宗实,后改名曙,北宋第五位皇帝(1063年5月-1067年1月25日在位),宋仁宗赵祯养子。

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初名赵仲针,北宋第六位皇帝(1067年1月-1085年4月1日在位),宋英宗赵曙长子。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北宋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 

宋徽宗赵佶(1082年11月2日~1135年6月4日),号宣和主人,北宋第八位皇帝(1100年2月23日~1126年1月18日在位),书画家。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 、宋哲宗赵煦之弟。

苏轼一生,两妻一妾:

王弗(1039年—1065年),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结发之妻,生子苏迈。

王闰之(1048年—1093年),眉州青神人(今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在王弗逝世后第三年嫁给了苏轼,所生二子苏迨、苏过。

王朝云(1062年—1096年),浙江钱塘人。侍妾,十二岁时在杭州由王闰之买来做侍女的,长大后王闰之做主收房为侍妾,成为苏轼第三任妻子(侍妾)。曾有一子,名干,未周年而夭。








苏东坡:跨越时代的魅力传奇
周频 
苏东坡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巨匠。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无一不展现出卓越的才华。他的诗词豪放洒脱,大气磅礴;又有婉约柔美之作,令人动容。苏东坡的诗词风格多样,以豪放派风格著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展现了恢宏磅礴的气势,将历史沧桑与英雄豪情交融,给人强烈的震撼,其气势代表了豪放派诗词的天花板,后来者难望其项背。苏东坡的诗词还充满了旷达超脱的情怀,即便在困境中,也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境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体现出他对人生风雨的坦然与从容。他的诗词意境深远,语言清新自然、豪放洒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后世诗词的发展影响深远。

苏东坡还是一位具有穿越时代魅力的非凡人物,这使他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深受当代中国人的喜爱与推崇。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全能够抒发现代人的感情, 苏东坡情感的深沉与悠远,能让现代人产生强烈的共鸣。正如汉学家包华石(Martin Powers)教授所言,现在的人们读宋人笔记,仿佛能看到身边人的活动,而唐代则给人一种明显的古代感觉。苏东坡笔下的喜怒哀乐,展现的正是一个 “现代人” 的喜怒哀乐。他的文字,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细腻的感悟,将生活艺术化。在诗词中,他的雅集、访友、评论、美食等,都与生活情趣和态度紧密相连。苏东坡还是当之无愧的宋代第一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豆花、东坡饼等成为流传后世的美食。这种对生活的热爱与珍视,是能够跨越时空的,与现代人们追求生活品质、关注日常美好的理念完全契合。


面对 “乌台诗案” 苏东坡所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也给现代人带来诸多启示。苏东坡在困境中没有一蹶不振,而是保持乐观豁达,以积极心态面对挫折与磨难。现代人在遭遇困难时,也要学会调整心态,用乐观的视角看待境遇。面对压力时,要善于寻找适合自己的解压方式,丰富生活,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激情,在困境中也能活出精彩。


在书法上,苏东坡开创了 “尚意书风”。唐人书法法度森严,规矩众多,让人难以轻易学习。而他用独特的方式,开启了一个相对散漫的书写时代。他的书法水平或许并不稳定,时而能写出令人震惊的杰作,如中年的《寒食诗》、晚年的《渡海帖》,时而又会有乏善可陈的作品。但他敢于发出 “我书意造本无法” 的时代宣言,打破传统的束缚,追求书法的自由表达,这种对艺术创新的勇气和探索精神,与现代艺术家们所追求的个性表达和突破传统何其相似。

在绘画审美上,苏东坡同样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倾向。他钟情于吴道子与李公麟的绘画,对他们的作品情有独钟,甚至达到了 “除了这两位的作品,其他不看” 的坚决程度。他能敏锐地捕捉到吴道子绘画的真伪,不惜花费重金购买其真迹。对于李公麟,他更是不遗余力地赞赏,留下了许多关于李公麟的精彩文字。他不赞成郭熙那种北方的画法,认为其有些匠气,而赞同王维、文同的画法,并身体力行。这种对艺术的独到见解和审美追求,体现了他不随波逐流、敢于坚持自我的现代品质。

苏东坡与法印和尚的交往,展现出他有趣灵魂的一面。尼采说,男人比女人更像孩子,这话一点没错。苏东坡就如同一个充满童趣的孩子,与佛印和尚相互调侃、逗趣、插科打诨,完全没有大文豪的架子和作派,尽显他的顽皮天真。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是大事聪明,小事糊涂。” 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苏东坡的一种特质。他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清晰的认知和坚定的立场,但在生活的琐碎小事上,从不斤斤计较,甚至有些天真随性。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他能在坎坷的人生境遇中保持乐观与从容。他面对困境时的那份洒脱,那种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豪迈,正是现代人们在面对生活压力和挑战时所渴望拥有的精神力量。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 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中的这句话,体现了苏东坡广阔的胸怀和对不同阶层人物的尊重与包容。他能与达官贵人高谈阔论,也能与平民百姓亲切交流,毫无架子。这种平等、博爱的精神,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古代社会显得弥足珍贵,而在倡导人人平等、尊重多元的现代社会,更是令人敬仰和赞赏。

如果苏东坡活在当下,他或许是一个超级大网红。苏东坡以其独特的现代性特质,跨越了时空的阻隔,可以与当代中国人进行心灵上的交流。他的作品和人格魅力,如同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不断地给予现代人启示、温暖和力量。他是中国古代的超级天才,更是超越时代的大文豪,苏东坡有趣的灵魂万古不朽。
有道是,“人生当如苏东坡"。







从苏东坡到王阳明: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在逆境中修行

1


刀要在石上磨,人须在事上练,心里有花在,迟早都会开。人一旦开悟,就会变得很厉害。

忙里偷闲,继续阅读王阳明。


明武宗正德元年,王阳明35岁,大宦官刘瑾专政,他操纵朝纲,逮捕了二十多名反对他的官员。



为了救那些忠诚的人,王阳明上书怒斥刘瑾,致刘瑾大怒,把王阳明杖责四十,贬至贵州的龙场驿。



千里迢迢赶去龙场的路途中,还被刘瑾派人追杀,后来伪造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



来到龙场后,那里自然条件很糟,道路艰险,还要小心刘瑾的跟踪和报复,王阳明非常绝望和压抑。



就是在这种困境中,他在自己的屋后建了一个石棺材,每天坐在里面参悟生死。



一天夜里,他恍然顿悟,然后发狂一般地欢呼雀跃,感觉自己眼前云开雾散。



这就是有名的龙场悟道。



王阳明悟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也是在龙场悟道之后,他创立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阳明心学思想体系。



2



读到这里,我想起了苏东坡。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被新党断章取义,说他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后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



终于,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囚禁于乌台,受牵连者达数十人。



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后,苏轼一贬再贬,但他在失意和困境中感悟人生。开荒种地,以美食为乐,与百姓交往,关心民生疾苦。



这些经历,让他在一种更豁达超脱的心态下,并创作了大量的千古名篇。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生境界。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种对人生短暂与宇宙浩瀚的感慨,是他在困境中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种洒脱与旷达,是他在困境中磨砺出的人生智慧。




3



苏轼和王阳明,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样少年成名,风光无限;一样中年危机,九死一生;一样在困境中逆袭,终成一代名人,影响后世。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总有一些人能够从至暗时刻中走出来。



王阳明的至暗时刻是在龙场,苏轼的至暗时刻就是“乌台诗案”。但他们,都活成了别人羡慕的样子。



我们喜欢的,也许不是那个少年得志,名满京城的苏轼,而是中年失意,认清了世界真相之后,依旧热爱生活的那个苏东坡。



我们喜欢的,也许不是那个被誉为神童,立志要做圣贤的王守仁,而是龙场悟道后,那个活得更通透更超然物外的王阳明。



如果没有乌台诗案,苏轼依然会是那个一战成名的状元郎,但不一定有写出“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与豁达。



乌台诗案差点毁了他,但也成就了他。



如果没有含冤入狱,没有“龙场悟道”的时刻,会有后来被万人景仰的那个王阳明吗?



因为“龙场悟道”,以及悟道后依道而行的那些事儿,才让他如此熠熠生辉,动人心魄。



罗伯特·施瓦茨说:

苦难不是人生的目标,但它是一个灵魂成长必须面对的挑战。

所以很多时候,人生经历一些看似不幸的遭遇,对整个一辈子来说也许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这些至暗时刻。



没有人会主动追求不幸与苦难,但苏东坡和王阳明教会我们,当不幸来临时,一定要持心自守,找到内心的力量。

生活就像爬山,在登顶之前,要走许久的弯路。


此刻的你,如果正在低迷的人生中苦苦挣扎,请相信:天空再暗,总会有放晴的时候;日子再难,总会有变好的一天。






人生有解苏东坡

我喜欢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喜欢诗词,也喜欢古代文人。我最喜欢的两位词人,一是李清照,二是苏东坡。为他们写传记,是表达我的敬意,也是我和他们隔空交流的一种方式。

此前有一位老师,听闻我要写苏东坡传,连连说“你胆子真大”。实质上,我是个极其胆小之人。但我不认为写苏东坡是一件可怕的事,或者说是一件常人不敢为之的事。我虽不算什么学者大家,但是对于我喜欢的古代文人,我想用自己真诚而独特的方式,用带着自己的味道和温度的文字,去呈现一个我心中、眼中独一个的她(他),还是可以的。

这本书两年前就已完成,因之前合作的编辑老师离职,故到现在才得以出版。如今这个时代,写书与做书之人,都不易。

能静下心来读文字的人,已属珍贵,而我随性在公众号上所发的文字,也竟还有朋友愿意花时间阅读,这让我心存感恩,我决定从此以后也不再那么随性,要多发一些真正高质量、对他人有启发有益处的文字,对得起读者的时间。网络上的信息铺天盖地,能进到我的小园子里来的人,都是尊贵的客人,理应得到礼遇和厚待。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为《人生有解苏东坡》写的自序。愿我们都能够活成苏东坡的样子。

大地上流动的星海及两个秘密

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史上,苏东坡无疑是最耀眼的巨星。但我以为,他不只是一颗星。

他太丰富,永远写不透、读不尽——他是无数光芒聚合成的星河。

他已离去千年,但他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现代人,无数人至今为他着迷,并试图破解他的精神密码——他是一条流动的、永不枯竭的星河。

不,河不足以容纳他的所有,他是一片深而广的海。

他散发的光芒明亮但不刺眼,让人敬仰但不高高在上,他始终接地气、与最普通的民众同在——这片星海,不在高高的天空,而是流动在厚重的大地上,让我们感到亲切。

用当下的话来说,他是永不过气的全民精神偶像。这样一个人,当然值得去细细探寻,去倾情书写,去深入阅读。当我决定书写苏东坡时,我很快意识到,我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苏东坡恐怕是古代名人中,最难写的一个。他的人生阅历太过丰富,他的精神世界太过深博,他遗留下的史料与诗文作品太过浩繁,关于他,要写的太多太多。怎样在有限的篇幅之内,浓缩并呈现他的思想精华与精神内核?详尽罗列他的生平与史实,显然不现实也不可取。

古人作文,讲究“义理、考据、辞章”。“考据”只需下功夫查证史料即可做到;“辞章”即为表达的艺术性,这个也不难;只是“义理”,要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个需好好琢磨。我想,现代人读苏东坡,不只为看到苏东坡的光,也许更想追寻光的来处。

苏东坡身上最珍贵的,首先是他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心灵韧性,世上似乎没有什么能够打倒他;其次,他能在平淡甚至困厄的日常生活中,搜寻、制造美感和趣味,将眼前的苟且变成远方的诗。而这两点,恰是当下我们最需要的——如何在浮躁不定的现实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平和、坚韧,如何保持对生活的热望和生命的朝气,远离精神困扰和心情抑郁。

苏东坡为何能做到这样?这是我试图在本书中探寻的两个秘密。

苏东坡的人生,从“乌台诗案”开始,被拦腰斩断。前半段,他从外部世界吸收精神能量,最重要的使命是处理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后半段,是他将精神能量有序缓慢释放的过程,在不断受到贬谪的同时,他开始将生命的重心,放在与自我的对话、相处与和解上。最终,他做到了自得、自足、自洽、自在以及高度的自我完成。

他没有对抗命运的风暴,但他是最强大的勇士。有时,和平比战争更艰难、更珍贵。

人们称苏东坡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国外传入中国的现代积极心理学研究者,称苏东坡为“最珍贵的样本”。从心理角度,贴近人物内心,探寻他的精神韧性和生活艺术,当为打开苏东坡精神世界的正确方式,这也是我在本书中努力的方向。

如果让苏东坡来讲自己的人生故事,他会怎么讲?我想,他一定不会事无巨细,而是选取生命中值得记录、能给后人启悟的事件,讲述得轻松有趣又有料有品,自然亲切又引人深思,感性中不乏理性,如同他在眉州故乡安静小院里的那丛青青翠竹,大雅大俗,从古至今,竹影仍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摇曳。我期望自己的讲述,能向这样的境界靠近。

期望每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够活成苏东坡。

                                     王海侠

                                  二O二二年五月于西安






读《苏东坡传》28章 苏东坡人生大结局


一、守得云开见月明

一朝天子一朝臣,短短的几年,哲宗归位,徽宗继位,万物复苏,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都还不到三十年啊。
苏东坡这一生就经历了宋仁宗 赵祯(1022年—1063年在位)、宋英宗 赵曙(1063年—1067年在位)、宋神宗 赵顼(1067年—1085年在位)、宋哲宗 赵煦(1085年—1100年在位)、宋徽宗 赵佶(1100年—1125年在位)五位皇帝,想不通,北宋朝廷上位者这更换速度简直快得不行,这样的结果就是政令更迭很快,往往政令刚在落后地区刚执行下去,就传来要刹车了,这谁受得了啊。如果有一个稳定的执政队伍还好一点,可是队伍一直在变,颠三倒四的,百姓真是兴亡两败。
 

二、旁观者是真清还是假清

太上皇驾崩,新皇登基,如果新皇太小,或者太上皇无子嗣可传承位置,皇太后也会监管朝政一段时间,两任皇太后都解散了太上皇的执政队伍,这不知道是为了方便施展手脚,还是真的看到了政令的弊端,或者想新臣肝脑涂地。像之前苏东坡明明不喜欢汴京,可是因为皇太后的缘故,还是多次回到汴京任职。当人事的变更对于苏东坡肯定是好事,可是所有事情都有双面性,没有调查权就没有发言权,也不知道这样变更政令是否有利于民,出发点是不是好的。


三、执政方针的回落,对苏东坡是好事,对百姓呢?

对百姓来说,到底是不是好像,我想举个例子,也许不恰当,也许想当然,如果借贷农民买了种子和农具,然后就发生抽贷现象或者家当强制被变卖还债,现代文明社会催收队伍尚且这么不文明,在那个无据可依的年代应该会更野蛮的。
那如果借贷农民听到可以免除债务了,千里奔波回到乡里,政令却突然变更了,债务不会减免或者免除了,而且还要服刑,可想而知后果如何了。


四、吴复古这个人

吴复古这个人,冬去春来鸭先知,每次苏东坡落难或者有起复,他只要比苏东坡先知道,必然是千里奔走相告,士为知己死,这老道士,活得那么久还能这么在乎苏东坡,也不知道是苏东坡魅力大,还是道士随心所欲,或者觉得苏东坡就是同道中人,我终于知道开头林语堂特意写了陈太初事件了,这次吴复古也在苏东坡北上路上坐化,想来是了无牵挂,苏东坡这一生简直跟佛道儒都有不解之缘。


五、苏东坡的苦尽甘来

也许我们觉得苏东坡苦尽甘来了,可是对于苏东坡来说,也许就是换个地方游山玩水,并结识更多朋友的一场旅行而已。苏东坡启程北上,每到一个城市都受人热情招待,如同他南下有很多官员帮助苏东坡一样,明知道这样会触怒章惇,可是还是做了。也许他们庆贺苏东坡的归来,或者解放,可是我看到的更像是苏东坡的梦一场,庄子有南柯一梦,苏东坡经历三贬三复也如噩梦一场。


六、只要章惇还在,我怎敢言死

昔日好友,如今反目成仇,他恨不得他死,他就说我要活得更好的就气你,而且在江西赣县给百姓题字看病也可以知道苏东坡的心性显露无遗,对过往不计较,对仇恨不黑化,不为情绪所绑架,不为痛苦所遮掩。


七、他终究如陈太初、吴复古一样,了无牵挂

苏东坡能回到常州安度晚年,想来也是凭借着心中一口浩然正气了,想来他在海南岛就有了却此生的想法,最后还是因为要气气章惇所以又还阳了。是的,苏东坡心性是强大的,可是身体的衰败是他自己不能做主的,昔日好友也贬居雷州,苏东坡一生不曾作恶,可是最终还是散了这口气,执念已经魂飞魄散了。苏东坡最后还是快乐的,生死对他是小事,心中一直纯净才是他的追求。







《苏东坡传》:人生若如苏东坡,处处皆是海阔天空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苏东坡
这句话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洞察,却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世事无常的基础上,更加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精彩。
苏东坡的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追求。
他的诗文、书画、饮食无不闪耀着生命的光彩,诠释着什么是真正的人生智慧。
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评价苏东坡:“东坡平生如春风少年,遇物斯感,随地成趣。”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苏东坡乐观豁达、富有情趣的人生态度恰如一剂良方,教我们如何在繁琐的日常中寻找诗意,在平凡的生活里绽放光彩。


01

坦然面对人生起伏,方可乐观豁达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这首脍炙人口的《定风波》词作,诞生于苏东坡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他面对逆境时的豁达胸襟。
元丰三年(1080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至黄州。
从朝廷重臣到谪居生活,这样巨大的落差足以让许多人意志消沉。苏东坡却在这样的逆境中写下了这首充满豁达与智慧的词作。
据《苕溪渔隐丛话》记载,苏东坡在黄州时常常独自泛舟江上。
一天,他正准备出游,恰逢大风大雨。朋友劝他改日再去,苏东坡却笑着说:“这正是游江的好时候。”
于是,他披蓑戴笠,独自乘船出发,并在归来后写下了这首《定风波》。
“穿林打叶声”既指风雨打落树叶的声音,也暗喻人生中的种种困难和挫折。
“何妨吟啸且徐行”展现了苏东坡泰然自若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则体现了他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最后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更是将这种超然物外、不惧风雨的人生态度推向了极致。
苏东坡的这种态度给予现代人诸多启示。
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面临工作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和生活的种种挑战。很
多人在困难面前选择退缩或抱怨,但苏东坡的哲学观中,真正的智慧在于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挑战。
就如同苏东坡在风雨中泛舟一样,我们也可以在人生的风雨中寻找乐趣和意义。

02

追求内心的富足,超越物质的束缚

苏东坡虽出身名门,但他并不执着于功名利禄。
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他写道:“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这是他对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也是他不为世俗所困的超然态度。
北宋文学家曾巩曾说:“东坡之为文,汪洋浩博,其气象万千,变化不测。”
这种评价不仅是对苏东坡文学才能的赞美,更反映了苏东坡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和他超越世俗的精神境界。
在当今物质至上的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在的标准所束缚,陷入无休止的攀比中。
物质的满足是短暂的,而内心的充实才是永恒的。
我们应该学会在精神层面上充实自己,比如通过阅读、学习、创作或帮助他人来获得内心的满足。
生活的美好不在于外在环境的优渥,而在于内心如何感受和诠释。
一个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在平凡中发现非凡,在困境中品味诗意。
03

爱这个世界,人生有无限可能

苏东坡一生都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创造力。
他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书法家、画家,甚至在烹饪、医学等领域都有所建树。
他的人生就像一幅绚丽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题西林壁》中,苏东坡写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不仅说明了认识事物需要跳出固有视角,也体现了他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的精神。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精神尤为重要。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领域。
终身学习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在职业上保持竞争力,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开拓我们的视野。
我们可以学习一项新技能,尝试一种新的爱好,或者去一个陌生的地方旅行。
每一次新的尝试都是对生命的丰富,都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新的色彩。
生活或许平凡,但心灵可以博大。
或许我们无法像苏东坡那样才华横溢,但我们可以有他的生活态度,在平凡的日子里过出热烈的人生。
写在最后: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在中国文化中,苏东坡是最丰富、最圆滑、最温润的人物。"
这不仅是对苏东坡个人魅力的赞美,更是对他所代表的生活哲学的肯定。
以苏东坡的豁达和智慧为镜,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诗意和美好。
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珍惜当下,追求内心的富足,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好奇。
让我们努力活出苏东坡的境界,在平凡中见诗意,于烟雨中觅从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