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
近千年来,苏东坡的形象,不断地被呈现、描绘和刻画。人们诵读他的文章辞赋,临摹他的书法,欣赏他的画作,谈论他的生平。六集纪录片《苏东坡》,为我们再现一个最丰富、最接近本真的苏东坡形象,并以国际化、多元化的视野探讨苏东坡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的深远影响。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居士苏东坡
公元1037年,苏东坡出生在四川眉山,他们家的老宅被后人称为三苏祠,因为,从这里走出了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
苏东坡本名苏轼,字子瞻、和仲。公元1056年春天,苏轼第一次离开生活近二十年的故乡眉州,是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汴京参加科考。非常幸运,他遇上的主考官是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一篇文风质朴、立论深邃的考卷让欧阳修拍案叫好,他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作,觉得给第一名不好,便给了第二。
二十岁的苏轼高中进士,三十岁时,他已成为名头最响亮的大文豪。欧阳修说,三十年以后,没有人知道欧阳修了,人们只会知道苏子瞻。前半句是他自谦,后半句事实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一千多年过去,苏东坡的名字不仅从未远去,而且成为永不过气的偶像,追随者不分老幼跨越古今。
苏东坡是文人,骨子里的率真、孤傲,也让他颠沛一生。
1079年,苏轼被贬黄州。天高地远的黄州,将他生命中的悲苦、艰辛、安慰与幸福都推到了极致。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朋友找到黄州太守徐君猷,请求给苏轼点儿地种。徐君猷把黄州城内一块废弃的军营地给了苏轼。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苏轼却一见倾心。因它位于城东,苏轼便以“东坡”命名,自号“东坡居士”。自此,他也完成了人生的重要转折,从苏轼变为苏东坡。
在黄州,苏东坡过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生活,他跑到田间、水畔、山野、集市,追着农民、渔父、樵夫、商贩谈天说笑。对苏东坡而言,黄州不再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
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创作几乎都在这里完成。公元1082年,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皆可雄视千年,为宋朝代言。这,或许就是命运的另一种补偿。
一个深秋的夜里,苏东坡与朋友畅饮,酒醒复醉,来到江边,静静地听着江水声,心底涌出: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问当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仕者苏东坡
苏东坡是文人,但他更是仕人,是一生都在为官的文人。他拥有才气、亲情甚至短暂的高官厚禄,唯一没有的,便是一个相对平顺的仕途。他去过90多座城市,走过大半个中国,但并非游历山水,而是无奈的漂泊。尽管后半生大多在被贬或流放的路上,但不管生活多难,他都能以旷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困境。
公元1079年,苏东坡调任湖州知州,例行公事给皇上上报《湖州谢表》,文人就是文人,官样文章也带着感情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结果被认为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上任仅三个月的苏东坡被解往京师,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种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在各方努力下,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历经荣华和苦难之后,苏东坡在死亡的边缘获得了重生,实现了自我超越。对苏东坡来说,黄州不再是一个困苦的流放之地。对黄州而言,苏东坡也不再只是一个无关紧要的天地过客。他以为他会在黄州终老一生。
1084年的春天,苏东坡接到赴汝州就任的诏令。他带着对黄州的留恋,对仕途的迷茫,对眉山老家回不去的杂糅心境开启了人生又一次起落轮回。汝州路途遥远,旅途劳顿,苏东坡的幼儿不幸夭折,且路费已尽,他上书朝廷请求先到常州居住。常州既无饥寒之忧,又可享美景之乐,而且远离了京城政治的纷争。这样的日子没多久,1085年,北宋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苏东坡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短短十七个月,苏东坡从一个犯官一路直升到三品大员,距离宰相只有一步之遥。
不追随,不盲从,实事求是,是苏东坡的为政原则。公元1087年,在百官称贺北宋战胜西夏吐蕃、主张借机议和时,苏东坡不合时宜地提出“为国不可以生事,亦不可以畏事”,再次受到政敌的攻击,他担心重蹈“乌台诗案”的覆辙,再三请求下,朝廷批准他出任杭州太守。
苏东坡是读书人,把立功放在首位,把立言放在其次。他想致君尧舜,为君分优,想做的是为万世开太平。
面对西湖淤塞,“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苏东坡率众疏浚,建塔修堤,为后人留下著名的“三潭映月”和“苏堤春晓”,也是他除诗词书画之外,为后人留下的又一经典之作。
1091年他被召回朝,官升礼部尚书,这是他一生中最高官职。1904年,他再次被贬,由汴京到定州,再到惠州。三年后,年已62岁的苏东坡被一叶孤舟送到了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重新回到被贬黄州时的境况。流放儋州,是除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但他一如既往地旷达,把儋州当作第二故乡,办学堂,介学风,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学。他培养了儋州第一个进士,儋州至今仍有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人们把苏东坡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1100年大赦,苏东坡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卒于常州,享年六十五岁。回首一生,苏东坡最想夸耀的不是高居庙堂的辉煌,而是他受贬黄州、惠州和儋州的流离岁月,他最终悟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学家苏东坡
苏东坡在孤独中与世界对话,他机智、幽默、坦荡,乐于和自己的苦境周旋,从不绝望,也从不泯灭自己的创造力。他给后人留下二千七百余篇不朽诗文。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词风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在黄州创作的赤壁“一词二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作。
他的诗词几乎包含了我们精神世界里的所有主题,有孤独,有相思;有柔情,有豪放;有挫败,有挣扎;有苦涩,有洒脱,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在不同的心境里,与他相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事不期而遇,应有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总有别离,来去都随缘,只要思念长长久久。。
“婉转深沉皆浮云,人间有味是清欢”,总有一天会峰回路转,平淡的日子才是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与其怀旧,不如怜惜眼前,珍惜当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情深意笃也会悲欢离合,只能铭刻在心。
“万里归来颜愈少,笑时犹带岭梅香”,只要初心不变,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随遇而安,身心安顿,便不再漂泊。
他向我们展示“大江东去”的波澜壮阔,“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随遇而安,“报道先生春睡美”的怡然自得,“天容海色本澄清”的海阔天空……
尤其是,“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励志人生。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书画家苏东坡
在才俊辈出的宋代,苏东坡在诗、文、词、书、画、修心、悟道、自然辟谷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他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又自成一家 ,自创新意。
他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到黄州的第三个寒食节,按照传统,这一天禁止生火,只能吃冷食。苏东坡凝望窗外的雨丝,写下《寒食帖》。18年后,《寒食帖》辗转到黄庭坚手上,他挥笔写下题跋,论语精当,书法绝妙,与苏东坡的《寒食帖》可谓珠联璧合。《黄州寒食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是继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稿》之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他的书法代表作还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词》《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人来得书帖》《答谢民师论文帖》《江上帖》《李白仙诗帖》等。
他善画墨竹,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主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潇湘竹石图卷》等。
他的《后赤壁赋》画卷,是美国纳尔逊艺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在他看来,“可以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自笑平生为口忙
,老来事业转荒唐—美食家苏东坡
被贬谪至黄州的苏东坡生活窘迫,他发现猪肉价格便宜,于是另辟蹊径,创造出一道美味菜肴——东坡肉。如今世界各地的中国餐厅,菜单上几乎都有这道菜。
东坡肉是苏东坡留给后人的一道美味,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苏东坡好似一个永不过气的偶像,人们喜欢他的“真”,在得意时与民同乐,在落魄时仍怡然自得。
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肘子、东坡鱼、东坡豆腐、东坡饼、东坡“火烤羊脊骨”···仅以“东坡”冠名的菜肴就足以成一桌宴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美食家苏东坡,“自笑平生为口忙”。
苏东坡,一生担任过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8地太守;曾被贬往黄州、惠州、儋州三地;担任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以及翰林学士知制诰等官职。既有庙堂之高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忧国为民,更有贬谪生活的苦乐交织……
他把这些融进了他的诗文书画,为我们留下对待人生苦难境遇的勇气,相信风雨过后是彩虹的信念,以及“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衰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和豪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