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诗词

(2024-09-17 10:50:17)
标签:

文化

情感

分类: 诗词鉴赏
五首中秋诗词,说透了中秋,说透了人生

胸藏文墨怀如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今晚,几乎所有中国人都会抬头望向头顶那一轮明月。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嫦娥的女子偷吃了不死药,飞奔到月亮上,成为月神。

从此,丈夫后羿只能遥望月亮寄托思念。

月亮,承载着中国人的思念。


中秋,是人人望月的时节。

1200多年前,白居易在九江望月,感慨: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900多年前,苏轼在山东望月,很想弟弟苏辙,写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如今,中国人还在过中秋,依然望月。

光阴流转,人事变迁,但关于月亮、关于思念、关于团圆,却传承至今。

五首最经典的中秋节诗词,说透了中秋节,说透了人生。



01
时光,会善待正直善良的人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公元818年的中秋节,白居易在九江。

天上的月亮浑圆,清辉洒向大地。

白居易思绪飘到过去,想当年,中秋节时,他到长安的曲江池畔赏月,杏园真热闹,好友环绕,举酒共饮。

那时,长安的月亮,真圆啊,风吹过来,无比温柔。

谁能如他般少年得意呢?

如今,在九江的水湓亭,只他一人,颇有些凄凉。

他是怎么到这里的呢?

815年,宰相武元衡在长安街头遇刺,震惊朝野。

当朝宰相在街头被杀害,凶手何其嚣张,白居易上表要求严惩。

谁都知道,如此狂妄嚣张的凶手,正是藩镇李师道。

他们割据一方,势力强大,惹不得。

可白居易一心想要讨回公道,可公道没讨回来,白居易被安了一个越职言事的罪名,贬谪江州做司马。

江州司马,官阶九品。

江州,就是现在的九江。

从中央发配到了地方,白居易愤恨,却无奈。

来江州三年了,他总是会想起在长安的时光。

这一年中秋,在湓江亭望月,往事又浮上心头。

昔日得意的少年,沦为失意人,想到当初执著的上书。

值得吗?后悔吗?

如果时光倒流,还会如此不顾一切吗?

答案了然于胸。

也许,正义的行为会让你一时失意,但正直的坚持却会让人一直铭记。

时光,会善待正直善良的人。

君不见,多少年过去,那个失意的白居易,被永远怀念。




02
距离阻隔不了思念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于月亮,传说很多。

嫦娥奔月的故事流传最广。

相传,嫦娥和后羿是一对恩爱的夫妻。

有一天,后羿得到了一粒不死药,嫦娥无意中吃了不死药,便飞奔到月亮上,成为月神。

而后羿,只能对月思念妻子。

月亮,高悬夜空,代表永恒的思念。

秋天,也是思念的时节。

在四季中,唯有秋天和月亮最相配。

那一年,张翰在洛阳为官,秋风起,勾起了他的思乡之情。

他生在吴地,家乡的菰菜、莼菜和鲈鱼无比鲜美。

索性,张翰连官也不做了,千里回乡,只为那一口家乡的味道。

秋风起,乡情至。

唐代时,张籍久居洛阳,秋天到了,秋风送来了乡思。

他想写一封家信,可匆忙之间,怎能诉完情感。

等到信使刚要上路,张籍又赶紧打开家信细看,生怕有什么遗漏之处。

千百年来,先民在秋风中感知乡情,在望月里诉说思念。

思念,是中秋节的主题。

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今夜明月当空,人人都仰头望月,秋之思念又落在谁家呢?

展望天涯,中秋节的望月之思落入千家万户。

中秋这一天,几乎所有人都会感知到思念,因为距离阻隔不了思念,明月会将思念送达。




03
豁达,不是原谅别人,而是解脱自己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唐·韩愈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万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
有酒不饮奈明何。

张功曹,即张署,是韩愈的同事,也是好友。

贞元十九年(803),韩愈和张署同任的监察御史。

唐德宗贞元末年,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强取豪夺民间财物,名为“宫市”。

太监们来到街市,看到需要的东西,随意支付很少的价钱,不给凭证,就要拿走百姓商家的货物。

名为采购,实为抢夺。

这一年,天降大旱,两人抓住机会,向唐德宗进言,陈述宫市的弊端。

皇帝不听,反将韩愈贬为阳山县令,张署被贬为临武县令。

两年后,唐顺宗即位,天下大赦,韩愈、张署本可借此赦免。

可是有人从中作梗,韩愈、张署并没有如愿调回长安,而是改官江陵法曹参军和江陵功曹参军。

韩愈失望了。

正值中秋,天上一轮圆月,明月的清辉洒满大地,今天,是月色最好的一天吧!

两个失意的人同病相怜。

他忽然开心起来,有什么好伤心的呢?

他挥笔写下这首诗。

在诗中,他高歌一曲,诉说这一路的辛酸,九死一生到达贬所,潮气、毒气让人不适应。

好不容易大赦天下,却因人阻挠无法回到长安。

他苦闷,他烦恼,无可奈何之后,韩愈旷达起来: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一年之中,今天的月色是最多最好的,人生有命,又何必抱怨,不如饮酒唱歌,方不负天上的明月。

也许生活逼得你没有出路,也许人生烦恼实多,但你依然可以选择快乐。

豁达,不是开脱别人,而是解脱自己。





04
不圆满,是人生常态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没有人怀疑,这是最好的一首中秋词。

宋代人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

写下这首词时,是熙宁九年(1076)年,苏轼在山东密州。

中秋节到了,他有些失落,他想念苏辙,他已经很久没有和弟弟团聚在一起了。

众所周知,苏轼苏辙是一对好兄弟。

他们一起长大,在家乡眉山,到处留下他们玩耍的足迹。

他们一起考科举,从眉山到京城,无数点灯夜战的日子,他们携手相伴。

成年的标志,就是离别。

后来,他们中了举,做了官,于是,各奔一方。

苏轼在杭州为官多年,为了离弟弟近一点,他请求调到山东去。

皇帝很贴心,派他到密州做知州。

饶是如此,苏轼和苏辙依然没有相聚。

中秋节到了,皓月当空,银光乍泻,苏轼心潮起伏,写下这首《水调歌头》。

苏轼举杯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又同情月宫中的嫦娥,一人住在高高的月宫,该是何等的寂寞啊。

寂寞的不止嫦娥,还有苏轼。

他终于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自古以来,哪有圆满呢?

他想开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只愿你健健康康,活得长长久久,我们可以共对明月,就是幸福了。

真是千古绝唱,他给所有在月下思念而无法自拔的人,找到了一条出路。

何必悲伤?何必哀叹?

一起活在人世间,长久着共赏明月,就已经是幸运了。

从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安慰了无数中秋失意之人。

图片



05
所有的离别,最后终将走向团聚


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苏辙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这首诗写于1077年,也就是苏轼写下“但愿人长久”的第二年。

分别七年后,苏轼苏辙兄弟终于在中秋节相聚在了一起。

也许是老天也不忍见他们兄弟分离。

1077年,苏轼被调到徐州任知州,苏辙被辟为应天府判官。

兄弟二人在澶濮之间相遇,两人携手同行前往徐州。

在徐州停留了一百多天,两人一起过了中秋节。

分别七年之后,他们再度相聚。

久别情更甚。

他们同宿逍遥堂,回想起两人一同读书的日子。

曾经,两人是意气风发的少年,如今,已经又鬓斑白,步入中年了。

夜晚,他们携手而眠,细说过往。

天上的月亮又一圆了,中秋佳节又到了。

苏轼苏辙共对明月,是喜悦,也有悲伤,明天,苏辙就要离开了。

感慨之下,苏辙写下这首《水调歌头》。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分别七年,过了七个孤独的中秋节,今天,总算是相聚在一起了。

七年的等待,终于有一个好结果。

如果你有什么心愿,请相信,全世界都会帮助你实现它。

中秋过后,苏辙到外地赴任了。

所有的分别,是为了下一次的重聚。

月,有阴晴圆缺,几经变幻之后,一定会重回浑圆。

就如同我们相信,所有的离别,最后终将走向团聚。



每一年的中秋,每一年都会望月,每一次都会默默在心中留下祈愿。

愿亲人平安,愿健康顺遂,愿生活圆满,愿快乐,愿相聚。

苏轼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如月,总有遗憾,但,在中秋,只愿所有遗憾化为未来的圆满。

今天中秋,祝福所有人喜乐、安康,愿你人生圆满。







过一个有内涵的中秋节

作者 | 朱美禄 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教授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关于中秋有多种含义,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解释道:“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关于“中秋”一词的渊源,《周礼》中说:“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并无中秋节记载,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则出现了有关中秋节的记述,这意味着中秋节可能出现于南朝至北宋之间。
中秋节,上天馈赠了一轮又大又圆的月亮,故而赏月成了中秋不可或缺的节目。赏月最早的记载见于唐末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望月台”条:“玄宗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不尽。帝意不快,遂敕令左右:‘于池西岸别筑百尺高台,与吾妃子来年望月。’”不过,唐玄宗这一愿望后来因为“安史之乱”爆发而未能实现。中秋月色是“造物者之无尽藏”,绝非皇帝的专属品,所以普通人“取之无禁”,自可以尽情玩赏。《开元天宝遗事》在“撤去灯烛”条中记载:“苏颋与李乂对掌文诰,玄宗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玩月,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昼。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使撤去。”
大概是出于异质同构的缘故,这个天上月圆的日子,也是人间盼望团聚的日子。唐末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一诗中写道:“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南宋王炎也在《丙午中秋夜》一诗中写道:“免与朋侪争翰墨,聊呼儿女具杯盘。”在中秋之夜,诗人谢绝与朋友谈诗论文,改为与家人聚会了。北宋孔平仲《熙宁四年中秋》一诗则以纪实手法,描绘了这年中秋家人团聚的情形:“后阁罗甥妹,前堂合弟兄。团圆最相称,尽饮至深更。”至于古人在中秋之夜阖家团聚有什么秩序和仪式、吃了什么喝了什么,这就超越了抒情诗所能呈现的范围,好在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五回“开夜宴异兆发悲音,赏中秋新词得佳谶”中有详细的记述,让人得以管窥一斑。
当然,茫茫尘世中也不乏中秋节未能与家人团聚的诗人。团聚的愿望与未能团聚的现实形成一种张力,激荡着诗人的心灵,他们便以诗歌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唐代朱庆馀《旅中秋月有怀》一诗写道:“久客未还乡,中秋倍可伤。暮天飞旅雁,故国在衡阳。岛外归云迥,林间坠叶黄。数宵千里梦,时见旧书堂。”诗歌以南飞雁的成群结队来反衬自身的形单影只,以梦里归乡来反衬现实中飘零在外,充分表达了“中秋倍可伤”的黯然心绪。
中秋思亲最典型的作品当数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词前小序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弟弟苏辙字子由,小序清楚地表明了这首词的创作兼有思念弟弟的意图。中秋之月“长向别时圆”,让人备感无奈,苏轼却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足见其襟怀之豁达。
中秋节,世人盼望团聚,对于夜空中寂寞的嫦娥,许多诗人也表达了关心和问候。晏殊在《中秋月》一诗中写道:“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辛弃疾在《满江红·中秋寄远》一词中写道:“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这两首诗词都是对嫦娥处境的想象,而向子諲《洞仙歌·中秋》一词则写道:“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为了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自西汉时起姮娥被改为嫦娥。嫦娥居住在月宫之中,所以向子諲问嫦娥为什么让月亮有圆有缺。“烦玉斧、运风重整,教夜夜、人世十分圆”,向子諲希望人世间没有分离和缺憾,人人得遂所愿。尽管这一愿望很难实现,但作者的良苦用心让人动容。
中秋之夜,浩渺的天宇与皎洁的月色还激发了诗人的宇宙之思。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上与人间时间不一致,比如《西游记》中就有“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的说法,难怪苏轼有此疑问。除了时间差异,苏轼还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是对不同空间生活感受的思考。蒋捷《步蟾宫·中秋》一词写道,“乾坤一片玉琉璃,怎算得、清光多少”,这是对中秋月光多少的发问;宋方壶《水仙子·居庸关中秋对月》一词写道,“一天蟾影映婆娑,万古谁将此镜磨”,则是对明月如何炼成的探问。尽管有宇宙之思,但囿于历史条件,古代诗人并不能作出科学的回答——当然,沐浴科学光辉的今人,也无须苛责古人。
面对中秋之月,诗人难免还有时光流逝的感慨。有道是“日中则昃”,其实于月亮而言也是如此,唐代刘得仁便在《中秋》一诗中写道:“露洗微埃尽,光濡是物清。朗吟看正好,惆怅又西倾。”月在中天,顷刻西斜,面对时光流逝,作者不禁怅惘不已。又有道是“月满则亏”,中秋月圆之后,月亮渐缺,诗人每念及此,也不禁感慨万千。元代郭钰在《高节宅中秋宴集》一诗中写道:“圆缺阴晴转眼间,古人今人几惆怅。”中秋的美好时光转瞬即逝,多愁善感的诗人生发出惆怅和感慨自是在所难免。
中秋是中国人的重大节日,然而放眼世界,与中华文明相异的“他者”则不然。清代黄遵宪在《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中写道:“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世人分享了同一个月亮的光辉,但世间的文化却不相同,中国人的中秋节在西方人眼里不过是一个普通日子罢了。这几句诗虽然简短,却具有世界眼光,折射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唐代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诗中写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的月亮又大又圆,世人无不举头望月,在望月中自然生发出有关人生和宇宙的各种幽思。一代一代的诗人都是如此,故而中秋节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于今人而言,不但要过中秋节,而且要过有内涵的中秋节。








中秋诗会:月光动用了人间的皎洁
宁乡文艺


月光穿过时间的窗

文/刘丙坤



“往月湾里加糖

加到十五,就满了”



中秋之夜,秋风会召回一批批离家出走的人

用日渐疏松的月牙咬破这高悬在夜空的浆果



饱满的果汁外溢,村庄抱紧明亮的山水

母亲的银发上沾满惺忪的月色

父亲的唇齿间残存着淡黄的秋霜



一些细碎的小情绪挂在树梢

桂香开启一扇冥想的窗



这扇在阴晴圆缺里打坐经年的窗

总能在秋风穿过窗棂的时候

及时地关闭,挽留住时光里沉淀出的甜





圆月弯刀

文/李云建



月亮变圆的时候

我们唱歌跳舞

我们游山玩水



月亮变圆的时候

我们坐在屋檐下

稍微有点凉意的时候

我们各给对方添了一件单外套



月亮变弯的时候

我们互相指责

仿佛一切的错皆在对方

恨不得立马拿起这把圆月弯刀结果了往事






中秋月

文/吴磊



把祝福和美好的愿望

寄托给一轮明月

是我们共同的中秋

赋予的全部意义



同一片天空下

沐浴同一轮明月

我们的心

相距如此之近



何况脚下有长江相连

一衣带水清朗的世界


没有距离






万花筒与乡愁的锁扣

文/燕归来



月亮,中秋,和那满树的桂花

万花筒般转动,童年的时光

在那棵桂花树下,花香与月光交织

这花香锁不住,月亮也锁不住

只有中秋,它如铁匠般坚韧

可以把乡愁打个锁扣,牢牢锁在心头



桂花一瓣瓣飘落,追赶着流水

许多年以后,她终于停下了脚步

夜空中繁星点点,其中的一颗

如同自己的灵魂,静静地闪烁



往事一一眨出眼睛,如同夜空中的星星

我们坐下来,一大家人

一起赏月,闻香,吃月饼

那一刻,仿佛时光凝固

每咬一口月饼,就转动一次时光的万花筒

仿佛回到了老屋门前,回到了那个充满爱的家



如今,每当中秋月圆

我眺望那轮明月,思绪万千

那些年的欢声笑语,那些年的桂花香

仿佛穿越时空,再次环绕在身旁

每咬一口月饼,都是一次对过去的回望

每一次回望,都让乡愁更深一层

让我们心中的爱,更加笃定






月是故乡圆

文/爱莲



南疆夜色,蓊郁朦胧

翘首间

山峰明月的清辉里

映着青葱少年的模样



青铜的锈色

朱门暗影里的宫灯

四羊方尊的图腾

酒器里藏下

父亲母亲的旧时光

炭河里

刻在骨头里的印记

梦里常住的地方



隔着千里迢迢

弥望圆月

脉搏连着家乡






东方月出

文/杨孟军



洪波涌起,月出东方

婵娟清影里

镌刻科技的硬核

嫦娥奔月,许下古老盟约

吴刚伐桂,伐不尽绮丽想象与丛生向往

月背之壤,原子排列诗意的迷宫

推进器、太空舱、着陆器

张弛一条东方文明无限延展的璀璨轨迹

探月之旅,是月魂之召唤

更是浪漫诗思与中华智慧的完美对接与融合

月出东方,其华皎皎

潋滟诗篇,自山川大河中喷溅不歇

挤满华夏儿女共情的源头

与集体记忆的仓库

一片月,一片让你举头仰望让你俯首沉吟的

古老东方的月

年年动用人间的皎洁

修饰我们血脉中

流淌的温情

与澎湃而起的潮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