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湖南卷(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及下水作文
(2024-06-08 09:38:50)
标签:
作文 |
分类: 作文 |
2024年高考湖南卷(新课标I卷)作文解析及下水作文
2024年高考3道作文试题紧扣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精神,精心选材,合理布局。试题言简意赅,不在审题立意上设置门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或社会议题都能找到写作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个性写作,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新课标I卷
试题内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设计思路:
本题材料由两句话组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句话,聚焦于在科技发展应用的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人人皆知且时时为之的常见现象;而“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则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一对核心概念。材料以问句作结,结合引导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可知,本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考生的“联想和思考”上。题面文字简洁,指向明确,审题并没有难度;话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本题具有较强的思辨性,考生可以思考的维度很多:比如问题的“多与少”,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思考,伴随着旧问题的解决,新问题会不断产生,推动人类不断迈上新台阶。又如问题的“浅与深”,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浅问题”的迅速解决会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深问题”探寻。再如问题的“得与失”,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难题的探索过程,人们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问的能力?表面的“问题”少了,但深层的“问题”是否会更严重?
本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论题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个现象进行深度揭示,甚至也可以从更为乐观积极的角度去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一篇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一篇感悟独具的记叙文、一篇情真意切的抒情文,都是本题的合适表达。
于生生不息中,应时答问
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湖南省“双名”计划禹优香高中语文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邵东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
禹优香
AI来袭,人工智能大有席卷天下之势。这样的现实,一方面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改变。另一方面,也必然引人类深思: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通过互联网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吗?
我想说:问题从来与这个世界、与我们人类同步,如影随形。既然世界和人类多元多变,问题亦然。它从来不是单一的,是复杂的;是随时生发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能带有人类温度的,而非只有科技的成分。故以春野芳草,奔腾之河状问题之生生不息,是矣!故希冀以人工智能让问题渐少渐无,谬矣!
有人不禁会疑:如此之说,既然互联网等科技发展不能解决问题,那集业界精英,研人工智能,以国之战略,推其发展,有必要吗?
毋庸置疑,互联网等科技的发展解决了也还一定会继续解决很多问题。就如前三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把人类从受困于低端、繁重的劳动这个问题中解脱出来一样,当今人工智能也正在和将要解决世界和人类的很多问题。它可以入水火、遨太空,上天入地,入人之思维能达而肉体凡胎不能至之境如履平地,而让人类探究宇宙的问题有了更多可能解;它可以把寰宇瞬间呈现于眼前,让人足不出户却想知天下的矛盾有了捷径;它可以聚海量信息解燃眉之急等等。科技的发展,有时可以解决人类因为皮囊所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这正是人类文明前进至关重要的一环。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科技发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体力的不达,机械臂能解决,但人情人性的幽微,永远可能不在人工智能所触及和深入的范畴。AI作诗,也许会有章法有表达,但总会缺少神韵和灵气;机器人陪护,也许能解决基本生理需求,但永远不能慰藉心灵的饥渴。那些因为人、人际交往而产生的问题,那些有关爱恨情仇而积累的矛盾,任是人工智能再如何炉火纯青,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些问题,带着温度,非自带温血的人类自己去解决不可。
我们还必须懂得,每一个问题,因彼时彼地彼境而生,也许可借科技于此解。可世殊事异,用人工智能解决了的问题,会衍生新的问题;人类的向前发展,也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新问题。这个世界,没有一个方法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就如人类发明了火解决了的取暖和熟食问题远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一样,就如克隆技术的出现也许可以解决一些濒危物种的问题,但也可能引发伦理问题一样。问题不止,无处不在。
问题是麻烦,是矛盾,如果说当时有些问题是把人逼得“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妖魔鬼怪,那么互联网、人工智能也许是应时而生的一时利器,不要期待它是万能钥匙。
前路重重,问题叠叠,则何以解问?与其期待没有问题,不如练就解决问题的本领,见招拆招,一路打怪,方可踏平问题之堑,吟啸而徐行致远。
以答案为基石,探问题之无穷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湖南省高考作文阅卷骨干教师、岳阳市第十五中学语文教师 姚嵘
鼠标轻点,指尖微触,解疑释惑,唾手可得,它甚至可以对你的只言片语,心领神会,整合文字,创造画面……电脑无所不能,它的渊博、快捷让人脑望尘莫及。但是,如果我们一味沉醉在智能的便利舒适之中,锈蚀了思想,就会有丧失思考的危险,况且再智能的答案也只是人类已然发现的文明的整合,宇宙的尽头决不是既成的答案,我们当以答案为基石,探问题之无穷。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面对滚滚而来的新科技浪潮,我们当敞开怀抱,迎接新时代的到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智能工具让肉体凡胎实现了凡人在神话传说中的极致想象,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来去太空也不过是一次平常的出差,吴承恩的想象止步于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智能科技颠覆了吴承恩的想象。移山填海何足道,愚公精卫看今朝。
人类创造了智能,智能是人能的无限延长,无微不至体贴备至地为人类服务,人类在享受舒适的同时也产生了恐慌,硅基威胁论甚嚣尘上,碳基的位置空间存在感会消失吗?马克思说:“人类创造了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没有哪一个时代能抗拒历史的车轮,如同工业革命催生了汽车,马车夫为逃避失业的恐惧,逼迫政府签订了保护马车的条约,也挡不住乘客迈向汽车的脚步。智能工具将倒逼人类的进化,惟有破旧立新,才能在智能时代,我主沉浮。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以此为基石,我们才能站在更寥廓的天地,才会增加更多的天问,获得更高境界的觉醒。人站在哪一阶段的高度上就有哪一阶段的想象力,筋斗云是明朝人想象的极致,普罗米修斯盗火是古罗马人解释火种的想象力,再进取的井蛙出井之后又会形成新的井口,莫言说“《百年孤独》开阔了我的眼界,后来又局限了我”。我们决不能因为出井会带来更大更多的苦恼而缩在井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逃避并不能抹杀发展之山的客观存在。
智能时代答案信手拈来,以此为基石,增加探索答案的自信。中国古老的越剧在时代式微,似乎已经“疑无路了”,在90后新青年陈丽君的探索发问之中焕发了时代生命,她用越剧的表达手法讲述武侠的故事,将传统的元素和电影的精妙无缝衔接,更重要的是她把这一次颠覆性的改编放在抖音上直播,突破千万人次观看,观众主要是年轻人。有智能为后盾,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发现问题,探究答案是我之为人的意义。怎样站在智能的肩膀上继续发问?智能无限,我将怎样驾驭智能为人类谋幸福?吾辈青年当解此天问。
站在科技风驰电掣的时代,前不见古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却明白今人天问的精神与古人若合一契;后不见来者,后之览者将以我之发现为基石,生生不息,答案不止。
湖南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峰县第一中学原语文教师 彭国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很多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可谓“度娘一搜,何求不得?AI一解,疑虑顿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呢?窃以为:答案是否定的。人类面临的未知领域还有很多,绝不是有了人工智能便可以高枕无忧。
首先,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对人类已有知识的整合、运用,而不是自主探究。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本质是统计和计算,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模仿我们人类的智能。就像修好《四库全书》并不代表产生新的作品,建好大英博物馆也并未创造新的文明一样,人工智能从根本上也不能全面取代人类智能。所以,在这个一日千里的时代,最快的利器还是我们人类的思想,人类面临的许多问题最终也只能由人类自己来解答。不然,你试着输入“俄乌冲突的最终结局是什么?”看看人工智能能否给你完美答案。
其次,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否正确,这不是人工智能说了算的,而是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检验。于是,新一轮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又开始了,而且,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最终,还是那句话——“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如此,问题焉能有尽头?毛泽东说: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实践中而来。这句话,在人工智能时代依然管用,如果我们认为人工智能便是万能的“上帝”,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只能是心造的幻影!
最后,读过《宇宙的边疆》,我们就知道,宇宙是一片汪洋,时间的无穷无尽,空间的无边无际,会让我们感到眩晕。好在我们人类雄心勃勃,随着“嫦娥”奔月,“天问”升空,人类返回宇宙家园的长途旅行已经开始。但是,这一伟大工程不是靠问问人工智能就能完成的。一说到宇宙,人类就应该谦虚;人类一谦虚,“人工智能”就更应当低调。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这一规律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而改变,因而,我们人类面临的问题永远是恒河沙数,没有终点,永无止息。
当然,人工智能的出现是一件好事,它使我们在探索宇宙的征程中又多了一件利器,也使大多数问题可以迎刃而解。然而,正如康德所言:人不是任何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人也不能沦为人工智能的工具,而应当以人工智能为工具,去解决更多的问题,实现自身的发展。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那么,让我们放弃一有问题就问AI的思路,带着新时代的“天问”,向着星辰大海出发吧!
给不完的答案提不尽的问
临湘市长塘中学语文教师 周雪凤
在玩填动词的游戏时,有一个小孩问我,“是摘星星还是捉星星?”“摘星星。”我回答。互联网给出的答案也是如此。小孩却反问道,“星星和萤火虫一样闪闪发光,为什么可以捉萤火虫却不能捉星星?”
“捉”星星,一个多么有趣又生动的答案,我表示认同,并情不自禁地为孩子带着想象力的问题鼓掌。有时候,人工智能给出的答案,不一定囊括了人类所有的想象。人类进步和发展的长卷,应该是给不完的答案提不尽的问。
我们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在不断提问,不断寻找答案。一个人想要获得进步,就必须要有提问的能力,提的问题越多,得到的答案越多,进步也就越快,在成长的轨道上就会跨越得更远。人类的进步如是。在人类漫长的发展中,知识的不断丰富,创造力的不断更新,让我们的社会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人工智能的产生恰恰也是人类提出问题和寻找答案的结果。
人工智能储存的答案是有限的,而问题需要不断更新,提问的过程包含了无尽的想象和创新,这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如果没有了问题,对世界不再具有想象力和探知的欲望,人类的思想之树就会枯萎,文明之路就会中断。
生活中,我们只有不断有新的问题产生,才能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断丰富人工智能的答案库,人类的发展才会有无限可能。问题就像齿轮,推动着人类发展的大车不断朝前。
多提问,多思考。没有思维的问题,发展的答案永远止步不前。当我们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在自己专业的领域,我们应该提出更专业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或者多个思维火花的碰撞,它可能凝结了一个或者一群人的智慧,可能得到多元的、被人类实践了的、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库里都找不到的答案。那么,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就会不断有新的成果产生,而人工智能也势必会不断得到优化,社会才会取得跨越式的进步,否则,发展的道路止步不前。
多提问,多创新。没有创造力的问题,发展的答案就没有出路。不管社会如何进步,人类始终扮演着社会发展的主体角色,在探索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不断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甚至超人类的问题,主动关联探索宇宙的秘密,甚至在开辟新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给出自己的想法,这一过程中的提问,无不需要倾注更多的“新”心思。
没有崭新的问题产生,就不会有崭新的答案。如果有一天,我们没有了提问的能力,在人工智能的储存库里,所有已知的答案都会枯竭。就好比一个摆钟,没有发条的碰撞,静止不动,只会蒙上灰尘。
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也应该是会提问的青年,既抬头仰望星空,也低头俯视心灵。时常提出遥远的问题,用心寻找发展的答案,为民族带去希望。
圆内与圆外
长沙县教育局 常正祥
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人掌握的知识就是一个圆,圆外是未知世界。掌握的知识越多圆越大,你所接触的未知就越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懂得这个道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圈外人从外看到了知识的圆心,会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有了答案,圈内人从内看到了圈外的未知,会认为问题越来越多。
诚然,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运用给全世界带来了无数便利,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极大提高。无法想象,失去手机、微信、QQ筹通讯软件后,在外拼搏的游子该如何与远在家乡的父母“面对面”聊天;无法想象,没有了人工智能后,世界应朝哪一方面进化与进步……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如同一把铁锹,掘开了己知与未知的通道,也让已知的领域阔如江河大海,广若天空宇宙。拥有这样一把铁锹的人类也开始沾沾自喜,似乎问题已经越来越少,掌控这个世界的可能越来越大。
而当我们驻足片刻,便会很快发现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你解决了一个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会向我们袭来,会不断蚕食我们的思维与生活,会不断推动着我们去解决越来越多次生的问题。无奈地,你成为了一个个问题更深层的掘进者,你一头栽进互联网,栽进人工智能,百度、小红书、抖音等不断提供给你解决问题的答案,却也把更多的问题抛向你,俘获你的灵魂,开掘你不断丰满的智慧。
无可置疑,这样的状况是令人欣喜的。人类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世界中不断进步,不断前行,感受着人工智能的成果,也推动着我们去探索更多圆外的未知。
当然,我们也要知道,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只是一把双刃剑,当我们在飘渺的电子世界中不断前行时,切不要忘记客观现实的美好,那些美好可能提供给我们更多问题的答案,因此,在不断探索圆外的未知时,不要忘记百度、小红书是一种答案,“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也是一种答案;“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更是一种答案。
圆外的世界永远比圆内的世界大。人类的探索无止无尽,所有已知背后肯定孕育了更多的无知。我们只有挣脱开一切自己搭建的条条框框,走出已知的圆,才能解决更多的问题,用我们的努力开掘一个更大的圆,建造一个更好的世界。
已有的知识永远是通向未知世界的通路、是寻求新知识的踏脚石。愿你我皆能不把目光局限于晦朔春秋,局限于已知的圆,重塑圆内与圆外的关系,重新把握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运用尺度,不断扩大知识之圆的直径与周长,不断地完善生命中的自己,在这最好的时代发挥出生命最高的价值。
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优秀教师、长沙市一中金山桥学校教师 左琦
不久前,我写过一篇小小说,名曰《小贝作文速成记》。故事情节大概是这样一个走向:为写作文而头痛的小学生小贝,在AI技术的帮助下,写出的作文获得了老师表扬,被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甚至获奖。最终,他心中惭愧,开始正视写作的意义,即用眼睛观察,用心感悟,写出了属于自己的句子。
AI写作,这一技术新怪初初诞生,便让人陷入了多种情绪交织的密网之中:错愕,感叹,轻松,惊喜,迷茫,失落,恐惧……也许这给了真正从事严谨的、艰苦的文字创作工作的人以暴击——一切唾手可得,不费吹灰之力。人工智能几乎是以光速获得了人类至今所有的知识、图像和信息,乃至思想和思维方式。他们不禁会拷问这个新世界:考试的时候,人是不能作弊的,但人工智能把所有数据综合、梳理、重组、编辑,生成新的东西,这是不是作弊?是不是违背了人的伦理?
敌友难辨,千头万绪。工作被取代,饭碗被剥夺,身份合法性被消除……这些可能性正在逐渐放大,既如此,写作的意义究竟在哪儿?
诗人西川说:“从0到1的工作就是原创,从1到1万万的工作就是学习、积累,从别人那儿获取。”从某种角度而言,在当下这一历史处境中,从0到1的工作不但不可停止,相反,它更有存在的必要。写作的本质与生命的有限性紧密相连。一个知晓自己终将死亡的人所创作的作品,与一个不知道自己会死亡的工具所创作的作品,是截然不同的。人类的真实感受和即时性体验非常宝贵,难以被机器完全复制。越是在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越需要慢生活、细体验、真表达,伟大灵魂、自由心灵、独立精神、复杂情感,这是生命中的核心命题,也是每一个写作者无法忽视、回避的创作动因。
对于新兴事物,人类同样要理智地敞开怀抱,接纳它“善”的一面,各得其所,友好相处。人工智能具有“属人性”,在既定的观念中,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不是剑拔弩张,也不应盲目跟风或无节制滥用。这需要人类在理解、运用人工智能的过程中,建立一种协作的、认同的关系,秉持公正的理念,而非从属的姿态,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生活。
如同中国作协会员邓建华所言:“文学作品终究是充满体温和布满敏感神经的存在,人工智能和AI写作可能‘有宽度’,不一定‘有温度’,可能会‘走直路’,不一定能‘拐活弯’。”新技术带来新挑战,但我们不要忘记,抵达内心柔软之地的文字,永远比缺少纯度、浓度、密度、新鲜度、风格化、个人性的人工智能写作美妙得多、深刻得多、珍贵得多。
智网交织,“问”来“问”往?
中学高级教师,省教育厅“省培计划”、“国培计划”指导教师,常德市一中语文教研室主任 雷光华
我脑海里深藏着一幅图画:一位年轻的科学家站在实验室前,眼中闪烁着对未知世界的渴望和好奇,背景是充满科技感的实验室与未来城市的概念图。我以为,人类正是秉持着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对解答问题和探索世界的不懈追求,才轰然迈入了当下这个智能时代。面对这一科技洪流,也有人发问:我们的疑问是否正悄然隐退,抑或是换上了新的面目?
诚然,智能互联时代,互联网的广袤无垠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信息的海洋已无边际,解答之舟触手可及,便捷通达无比。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犹如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削平了知识获取的障碍,让问题得以迅速解答;另一面,则催生出更为复杂且深层次的新问题。当我们轻点鼠标,即可获得世界历史的详尽记载,或是生物科学的最新发现,这无疑极大丰富了我们的认知,缩短了从疑问到解答的时间跨度。然而,这种便捷并非没有代价。它有时让我们过于依赖现成答案,忽视了问题背后的思考过程,甚至可能消磨掉我们探索未知的好奇心与毅力。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表面上看似问题减少,实则不然。问题并未消失,而是进化了。一方面,传统知识性问题得到了快速解答,但另一方面,跨学科、综合性以及伦理道德层面的复杂问题却日益凸显。例如,人工智能的伦理边界、大数据时代的隐私保护、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等,这些新兴议题需要我们跳出单一视角,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出创造性解决方案。因此,问题并非减少,而是升级,要求我们具备更高层次的思考能力和更为广阔的视野。
更重要的是,问题的价值并不在于其数量的增减,而在于其激发的思考深度与广度。在智能时代,问题不应被视为障碍,而应视为促进个人成长、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每一个疑问,都是对未知领域的叩问,是对现状的挑战,是人类智慧与勇气的体现。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凭知识和技术,而提出问题则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假设。
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应用虽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库,加速了问题的解答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更为深刻且多元的新问题。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应当珍视每一个问题,将其视为探索未知、深化理解、促进创新的宝贵机会。唯有不断提问,持续思考,方能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抵达智慧的彼岸。智能时代的问题,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有价值,越来越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和解答。
让我们拥抱问题,让每一次提问都成为自我超越的契机,让每一次解答都成为智慧的火花。在智能与人文的交汇处,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最精彩的篇章。
假如AI替我参加高考
浏阳市第十中学 钟南海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AI)的应用已无所不在,渗透至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面对人生中的一大重要关卡——高考,我们不禁设想,假如AI真的能够替我参加这场考试,那么,我的问题是否会因此变得越来越少呢?
从表面上看,AI替我参加高考似乎是一个诱人的提议。在AI的帮助下,我可以轻松应对语文试卷上的文言文和现代文阅读。AI能在短时间内搜索到大量的信息,迅速给出答案,无论是文言文的释义,还是现代文的深层含义,都不再是问题。语用题、阅读理解题,这些曾经令我头疼的难题,在AI面前都将迎刃而解。在这样的辅助下,我的分数无疑会比现在更高,那些因知识掌握不全面或答题技巧不足而导致的问题,似乎都烟消云散了。
然而,深入思考后,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虽然AI能为我搜出答案,但它真的能替我理解问题背后的深层含义吗?它能否读懂那些选文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能否理解一千个读者眼中的一千个哈姆莱特?答案显然是否定的。AI或许能知道怎么做题,但它永远无法像人类一样,从文字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波动,更无法从中产生新的思考和感悟。
更进一步说,AI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人类的创造力和好奇心却是无限的。当我们面对一个问题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找到答案,更希望通过思考和探索,发现新的可能性和解决方案。这种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正是人类智慧的体现,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而AI,无论它如何智能,都无法替代这种创造力和好奇心。
此外,AI的应用还可能会让我们的问题边界变得更加广阔。当我们习惯了依赖AI解决问题时,我们可能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深入探究的能力。我们可能会满足于表面的答案,而不再去追问为什么。这样的结果,不仅不会让问题减少,反而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狭隘和僵化。我们可能会失去对世界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欲望,从而陷入一种思维的惰性之中。
因此,面对AI和互联网的挑战,我们不能盲目依赖它们,而应该善用这些工具,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新。高考不仅仅是一场考试,更是一次对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独立思考和深度思考来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实现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
假如AI真的替我参加了高考,或许我的分数会更高,但我的问题和思考也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因为AI无法替代我对问题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也无法替代我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我更愿意依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去面对高考和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真正地成长和进步,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和思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需要保持对AI和互联网的警惕和理性。我们应该善用这些工具,让它们成为我们学习和成长的助力,而不是成为我们思考的替代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