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每天坚持给家长群里发一段话,悄无声息地实现家校共育
(2024-03-26 18:56:27)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 |
老师每天坚持给家长群里发一段话,悄无声息地实现家校共育
家校形成合力,能够更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本文为家长提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悄无声息实现家校共育。
梁诗梅
家长如何陪伴孩子(学习或生活)
今天分享:家长如何智慧地陪娃学习?
1、情绪稳定。(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多发掘孩子的长处,能有效稳定自己的情绪,急没有用。时刻问自己一句话“我有足够的耐心吗?”)
2、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学习,孩子是主体,父母是辅助。多问孩子“对于这个题你是怎么想的?对于这件事你想怎么处理呢?”)
3、保护和利用孩子的自尊心。(对孩子的大小进步,及时给予欣赏和正向反馈。尤其容易被家长忽略的小进步,比如“今天这个字比昨天写的正了很多”等。)
今天分享:孩子作业写得潦草,您怎么做?
错误做法:发火:“怎么写得这么乱,你就不能写好点?”甚至气得把孩子的作业撕了。
结果:孩子茫然,不知所措。
正确做法:严肃地、平静地对孩子说:“孩子,我已经说过了,写不工整要重写,因为不工整,老师看不清楚,你看,这是“规定”,不能破坏,所以你必须重写了。你看,你应该这样写字(讲述写字规范,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孩子,你只要写得比你刚才的字有进步就行(和自己比),有信心吗?”
结果:孩子懂得“规定”的重要性,心里想:“比刚才的字有进步,容易。”孩子会对自己充满信心。
今天分享:别以为你一边看手机,一边坐在孩子边上就是陪伴孩子了!也不要以为你开着电脑玩着,嘴上督促一下孩子,就是陪伴孩子了!错!
高品质的陪伴,就是在陪伴孩子的时候,父亲或母亲是全心全意(人在一起、心在一起、焦点在一起、感受在一起)地和孩子一起互动,心无旁骛,没有跑神,没有想着工作,没有想着压力;固然这些都存在。
可以是和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可以是和孩子一起游戏或打球;可以是一起听段音乐唱唱歌;可以是和孩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讲解大自然的知识;可以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小草树木。
我们一起来提升陪伴的质量吧。
当发现孩子的不足时
今日分享:关于孩子磨蹭。
磨蹭往往与家长对孩子的干预、影响、控制有关,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做事情的态度有关。比如,家长总是在孩子旁边不停地催促,“快一点去,怎么那么磨蹭……”
又或者催孩子去做的过程中,性子急的家长会产生一种错误想法:等他做又慢且效果又不好,不如自己去做。代办或者包办多了,孩子也知道可以用磨蹭去避免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反正最后会有人帮忙完成。
又或者一开始孩子做作业的速度快的时候,会被父母加塞很多额外的练习,他发现怎么加速,都不可能有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就会逐渐发展成连学校布置的作业都做不完。
催促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孩子会产生心理暗示“我是需要催促的,我是磨蹭的”;催促压抑了孩子内在的主动意识;催促让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他们就会用磨蹭的方式和家长进行无声的对抗。
因此,家长要调整自己的认知,转换角度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重新解读孩子的行为,接纳孩子的行为;父母要逐步放下心中的焦虑,调整好自己的控制欲,把催促改为提醒;而孩子则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成长和发展;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他磨蹭的行为自然就会越来越少。年龄越小,试错成本越小。
今天分享:孩子是模仿者。
如果你有时候发现自己不喜欢孩子身上的某些东西,往你自己内在看,你就会发现你也有,它被映照在了孩子身上。
孩子只是一个敏锐的回应。孩子只是在吸收你,重复你,模仿你。所以如果孩子身上有什么不对的东西,与其纠正他身上不对的东西,不如纠正你内在的,你会惊讶地发现,孩子慢慢地自动把它放下了。
每当有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如果孩子身上出了什么错,那一定是来自父母。孩子越小,这个比例就越大。
教育孩子的一个原则是,不要只紧盯着孩子的问题,而是要思考、寻找并理解问题背后的原因,帮助孩子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
当家长和孩子沟通时
在亲子沟通方面常见到这样的情景:孩子想找妈妈/爸爸倾诉一件事,还没说几句,换来妈妈/爸爸一番“谆谆教导”
……孩子暗想:“我就是想和妈妈/爸爸分享一下这件事,却换来这一顿絮叨和指责,看来以后还是少说为妙。”类似的事多发生几次,孩子还愿意袒露他的心声吗?
我们和别人交流,把内心袒露在对方面前,是为了得到理解和接纳。谁愿意受到评判、指责和打击呢?谁愿意被人暗示你不够好、你不行呢?何况还是最亲近的人。与其这样,还不如把自己的心包裹起来,防止受到伤害。孩子也是一样。
今天分享:孩子不喜欢父母的唠叨,需要的是给予指导。那么,指导与唠叨有什么不同呢?
一、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带有责怪、警告的成份,让孩子听了不舒服。
二、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三、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孩子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孩子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中国不少家长总想把正确的观念以讲道理方式灌输给孩子,结果却起了反作用。
如果我们能真正“看见”孩子言行背后隐藏的心理需求,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你会发现每一个孩子都有可爱、善良的一面;孩子的心理需求都值得我们去尊重,同时真正美好的品格,也是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后,灵魂自发、自然的选择。
今日分享:沟通四部曲
1、表达你要的,而不是不要的;
2、表达你的感受,而不是情绪(如:表达自己是愤怒的,而不是愤怒地去表达);
3、表达你的需求,而不是抱怨(大家都是,你猜我要什么?猜不到,说明你不在乎我,然后开始抱怨);
4、表达你要去的方向,而不是抱怨你所在的位置!(看目标,而不是陷在事件里)。
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
今日分享:家长如何与孩子共情?
首先会聆听,再说出孩子的感受。
家长可以先听孩子把事情经过讲完,掌控好我们自己内心情绪,以平等的身份,平静的心态先让孩子说完,听孩子讲出他的感受,然后我们再跟孩子共情。
例如:“今天上网课被老师批评你迟到了,其实是因为家里的网络出了点问题,妈妈十分理解你此刻感受,本来自己是能准时上网课的,你一定是觉得很冤枉,很委屈了。”这就是做到良好的共情。
今日分享:
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要哭的时候,家长注意不要对孩子说:“不要哭”;孩子要哭就哭,我们无意中说的“不要哭”,实际上是对他的情绪不接纳和堵截,看到孩子伤心、生气,只需问一句:孩子,你怎么了?需不需要我帮忙?
今日分享:孩子负面情绪到来之后,建议家长要做两件事情。
1、用简单的几句话认可他的情绪,例如说:“我看到你很委屈”或者“你真的很伤心啊!”,但是不要告诉孩子或者让他感觉到他的行为都是对的。
2、等孩子安静下来以后教他处理:你打算怎么办?怎样解决这些让你不开心的事情?你需要爸爸妈妈怎么样的帮助?
今日分享:增进亲子关系的小方法
1、随时来个拥抱;
2、常说“我爱你”;
3、告诉孩子很高兴作为他的父母;
4、多用肢体语言。如击掌、拥抱等;
5、每天与孩子共度一段时光,无论是游戏、共读,还是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6、专注倾听,平等交流;
7、给孩子更多选择;
8、不为爱预设条件,鼓励孩子“做自己”。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
今天分享: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家长要开始调整和改变你的教育模式。
早年家长可能经常对孩子说:快写作业去;走,我们上学去;到了青春期这个阶段要改变了。告诉孩子:你现在长大了,有一些事要自己做,需要帮助时你就说;你如果不说的话,我不管,你要自己管自己。
而家长则要暗中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只是表面上开始放手,暗中继续观察孩子是否需要帮忙,在必要的时候暗中助力。我们要学做智慧型家长。
今天分享:青春期一定是叛逆期吗?
所谓的“叛逆”其原因是控制→叛逆→再控制→再叛逆……恶性循环的怪圈。
其实就是家长和孩子争夺“控制权”的一场战争:青春期之前孩子的心智未成熟,家长牢牢掌握着控制权。进入青春期,孩子长大了有能力反抗了。
所以,孩子叛逆意味着他长大了,需要主宰自己的人生。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不叛逆的孩子只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长并没有过多控制孩子(从小引导孩子去思考,在生活中给他一些选择权和决定权,和孩子的沟通中知道他选择和决定的原因,正确的肯定,不恰当的可以通过提问题,引导他思考和改进,也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给他一些尝试小错误的机会),孩子比较自由成长,不需要和父母争夺控制权;二是孩子没长大、没有足够的心理力量去反抗。
后一篇:一堂好课标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