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22年常德市高三语文检测作文试题,并附下水作文
(2024-03-21 08:53:47)分类: 作文 |
解读2022年常德市高三语文检测作文试题,并附下水作文
常德市一中 邓传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中国谚语
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土耳其谚语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结合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上帝仁慈,他照顾到了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得到(飞上)那根属于你的“矮树枝”。
每一个人,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最适合自己的位置,要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帝是公平的。给你关了一扇门会给你开一扇窗。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活法。
找准自己的定位,没必要都追求更高更好,个人能力所及即可。
这道作文题突出了对思辨意识和能力的考查,让“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高处”与“低处(‘矮树枝’)”本就是一对矛盾的概念,存在着辩证关系。一般来说,“高处”意味着“理想远大,目标高远,追求卓越”,“低处”意味着“自甘堕落”,“矮树枝”指“适合自己的位置”。而“高处”与“低处(“矮树枝”)”的内涵不仅如此,还可以指向人们精神需求与心灵追求的诸多内容。通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出:“人往高处走”是追求卓越的需要,而“笨鸟栖息矮树枝”又是站稳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做一个最好的自己的保证。“往高处走”和“栖息矮树枝”正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所以“高处”和“低处(‘矮树枝’)”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学生写作时,要精准把握这一辩证关系。坚持运用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避免只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议论文主要展示学生思辨的逻辑性、知识积累的厚度以及语言的准确严密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立论要正确,符合思维的逻辑,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学生在认识与思考时:
可以谈人要努力向上攀登高峰,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可以谈天生我材必有用,即使是笨鸟,也不要放弃,努力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矮树枝。
可以谈高处、低处甚至是矮树枝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认准自己的位置,做最好的自己。
可以谈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对水有一定的畏惧与防范心理。这个高,不是越高越好,而是高到水不可到达的位置即可,以防洪涝水害,同时吃水方便,很少有水在山下,而人却住在山顶的。做人也是如此,要找到自身恰当的位置,无怨无悔地走自己的人生路,生活并幸福着,不可一味求高,毕竟做皇帝的只一人。
可以谈水往低处流,是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形成的自然规律,本身不是消极,而是积极的、坚韧不拔的。你看,无论遇什么样的崇山峻岭的阻碍,水总能找到相临的低点而迂回、包抄、溢漫、潜出、曲折地前行,从不言弃。悄无声息地打磨着这个粗糙的世界,鬼斧神工地为人类奉献着诸多如沙子、鹅卵石、溶洞、石林等灵异神奇的精彩,为世人所惊叹!即便在水泥地面上的一点,缓缓地倒下一碗水,它也会凝聚自己的力量,出其不意地走出自己独特的轨迹来,而非人所想象的那样。长江、黄河奔流到海的轨迹,那逶迤曲柔,着实令人荡气回肠。做人也是这样,遭遇危难、艰险,无法前行,只有学会了水的柔、渗、曲之功,才能收获峰回路转之妙。
还可以谈众生芸芸,能立于社会上层的权势者有几许?钱势者有几何?名望者又有几人?而得到这又何尝是所谓的高处,身败名裂者有之,阶下囚与困顿者有之,弃生者与遁入空门者有之,精神颓废者与自暴自弃者有之……高处真的不胜寒吗?看来所谓的高处,真的不能以世俗的评价标准来衡量,那么真正的高处又在何处?人往高处走,但求其内外合一,内心强大笃定,这样才能在现实生活中强大笃定。人往高处走,既不受外界的干扰,立身承命,又有所担当,有所秉持,有所追求,带着真善美上路,这才是人往高处走的真正含义。人往高处走,淡化了喧嚣和无知,平静了浮躁和愚昧,让一切外物不留于心,让内心保持永久的澄澈。人往高处走,自知无知,才能永远求知。自以为是,刚愎自用,离道渐远,与高处无缘。
甚至可以谈人往高处走是人生追求,往低处走是追求人生。等等
总之,围绕两则谚语,对于“高处”与“低处(‘矮树枝’)”的思考,要挖掘其正面价值,体现积极的价值观。
第二,论据要充分,要有说服力。学生对于“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上帝为每一只笨鸟都准备了一个矮树枝”的认识与思考,要从平时积累的素材中选取最切合立意的事实论据和名人名言展开议论,必须做到非常典型而有说服力;要从现实生活层面思考又有哪些现象能与作文题对应,要结合个人的经历和感悟展开联想,发现生活中具体的动人“细节(镜头)”进行深入分析,避免泛泛而谈,必须做到议论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第三,要言之有理,合乎逻辑。要学会设置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或并列,或递进,或正反对照,多维度展示思维成果。如钟学丽老师的下水示范作文《矮树枝,善意的“高地”》。文章层次结构清晰,自然赢得阅卷老师青睐。
矮树枝,善意的“高地”
常德市一中 钟学丽
后一篇:九首哲理古诗内容有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