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西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4届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2024-03-19 08:49:08)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江西省“三新”协同教研共同体2024届高三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种规律起初都只是一种总结账,例如“诗大半用韵”“章句长短大半有规律”“平声和仄声的交错次第大半如此”之类。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从前的诗人多用五言或七言,他们于是也用五言或七言;从前的诗人五言起句用仄仄平平仄,次句往往用平平仄仄平,于是他们也用同样的次第。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诗的声韵如此,其他艺术的格律也是如此,都是把前规看成定例。

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一种作风在初盛时,自身大半都有不可磨灭的优点。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流弊渐深,反动随起,于是文艺上有所谓“革命运动”。文艺革命的首领本来要把文艺从格律中解放出来,但是他们的闻风响应者又把他们的主张定为新格律。这种新格律后来又因经过形式化而引起反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部艺术史全是这些推陈翻新、翻新为陈的轨迹。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格律都有形式化的倾向,形式化的格律都有束缚艺术的倾向。知道这个道理,就应该知道提倡格律的危险。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

提倡格律和提倡不要格律都有危险,这岂不是一个矛盾吗?这并不是矛盾。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

诗和其他艺术都是情感的流露。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环境随人随时而异,所以人类的情感时时在变化;遗传的倾向为多数人所共同,所以情感在变化之中有不变化者存在。

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单拿诗来说,四言、五言、七言、古、律、绝、词的交替是变化,而音节的需要则为变化中的不变化者。变化就是创造,不变化就是因袭。把不变化者归纳成为原则,就是自然律。这种自然律可以用为规范律,因为它本来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的需要。但是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整齐而无变化,只有因袭而无创造,也就不能产生艺术。末流忘记这个道理,往往把格律变成死板的形式。

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如果真是诗人,格律会受他奴使;如果不是诗人,有格律他的诗固然腐滥,无格律它也还是腐滥。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由整齐到变化易,由变化到整齐难。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从变化入手,则变化之上不能再有变化,本来是求新奇而结果却仍还于单调。

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善用格律者好比打网球打到娴熟时,虽无心于球规而自合于球规,在不识球规者看来,球手好像纵横如意,略无迁就规范的痕迹;在识球规者看来,他却处处循规蹈矩。姜夔说得好:“文以文而工,不以文而妙。”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道德家的极境,也是艺术家的极境。“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

(摘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种文体在初起时,往往有许多优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于是反动随起,文艺革命由此而生。

B.王国维认为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都是由于豪杰之士感受到旧体的流弊,因此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而实现的。

C.人的情感有群性和个性之分,作为人类情感反照的艺术也有群性和个性分,进行艺术创作时需要兼顾群性与个性。

D.格律是死的,而人是活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

2.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文中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一味追求格律,不免陷入诗歌规则的窠臼。工技而忘意是作诗大忌。

B.对于格律,既要“入乎其中”,接受其约束,也要能“出乎其外”,灵活运用。

C.格律限制了笔墨的肆意,貌似束缚了手脚,却是作品能够得以流传的基础。

D.学写近体诗,应先从格律入手。运用自如后就会发现里面别有洞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艺术的格律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比如最初的诗人写诗并没有格律可依,格律是后人从前人的作品中总结出来的。

B.艺术的前规大多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变为死板的形式,最终被“革命”,这是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C.对于格律,应追求从整齐到变化的发展过程,从整齐入手,作者会遵从创作本能和情境需要自然而然寻求变化。

D.格律不能束缚天才,也不能把庸手提拔到艺术家的地位,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

4.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红楼梦》黛玉教香菱作诗时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天二哥

台静农

烂腿老五坐在栅门口的青石块上,脊梁倚着栅门,手捏着一打钱纸,慢慢地撕开。嘴里不断地祷告着:“天二哥,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

在刘家茶馆里说书的吴六先生扇着黑摺扇,穿着空心屎绿色的旧洋布大衫,后面补了两块蓝布,一是长圆形,一是三角形,斯文地站在烂腿的对面,他很慨然发了议论:

“唉,”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大家都睁着眼望着他。“你看,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天二哥昨天这时还能骂人打人,今天就没有气了。唉,唉,你看。”

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自小就会喝,他活了三十多年,从没有同酒离开过。他自己说:他爹会喝,他爹的爹也会喝,这酒瘾是从他娘胎里带下来的老瘾。

他近几天身上有些不舒服。昨天下午时分,觉着心里比平常还难过。于是他凑了四百文,都买了烧酒喝。

他喝了烧酒,着实有些醉了。他坐在王三的饭店前面馍馍桌子旁边的一条大板凳上,两脚翘在桌椅上,两手搂着腿膝盖。他的整个的脸面,以及他秃了顶的光头,都成了猪肝一般的颜色。

这时候,卖花生的小柿子提着花生筐从北大街来。天二哥一眼看了他,就笑着曳着嗓音向他说:“我的乖乖,你来得真好,赶快送来给你天二爷亲个嘴罢!”

“你怎么出口就伤人!”

“乖乖,反了天了么?……”天二哥站起身子,举了拳头对着小柿子打来,但一躲开,拳头落了空;小柿子转过身子反在天二哥脊梁盖捶了两拳。这两拳是小事,但在天二哥身上却是从来就没有驮过别人的拳头;虽然十几年前挨过县官的小板子,那是为的蒋大老爷告他游街骂巷的罪过。

但是这只能县大老爷和蒋大老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于是他发狂,他咆哮地赶来。没想到,他将离开馍馍桌子便扑地一跤跌倒在地下。他这一跌,却非同小可;就是王三、烂腿老五他们都惊异了。

起初他们都想叫小柿子狠狠地吃一顿打,到没料着天二哥弱到这样。于是他们将他扶到原先的板凳上,安慰他道:“你喝醉了,酒醒醒再说罢。”吴二疯子带着老前辈的口吻,去申饬小柿子,不准他骂;要再骂,他就来打嘴巴。

他自家很失望,以为生平没有这样地丢人过,在大众面前;旁人说他喝醉了,于是提醒了他解酒的老法子——这也是他爹的爹传下来的。他摸了一个卖粥的大白碗,左正右斜跄踉地跑到栅门口的尿池前,连连舀喝了两大碗,顺便倚着墙坐在尿池的旁边。

小柿子远远地蹲在一旁,带着胜利的呆笑。天二哥藏着杀气的醉眼,忿怒地看见他这种藐小的傲慢,于是破口大骂起来:“你这小王八羔子,老子马上叫你知道厉害。”

“好,你的大爷就不跑,咳,我怕你吗?”

小柿子今年正是二十岁的少年,所以他敢这样的倔强。他又想:这样一个泥醉的家伙,又在病中,无论如何,也不是他的敌手。

他只顾去妄想,却不提防他这位天二爷一颠一簸地跑来了。他将要忙着站起来,他的头倒被按住了。天二爷用一只猛力的脚,将他的花生筐踢翻,铜钱滚了遍地。他把身子斜下去,想顾全他的花生筐,却被他的天二爷乘势压伏在地上。

“小王八羔子,老子叫你知道厉害!”

他用了大力狠狠地在小柿子背上连三连四的捶。

小柿子声音有些颤抖。觉得这醉汉压在身上有如一棵大黄梨树,一点也不能动弹。他的大拳头,尤其吃不住。

“饶了罢!天二叔,我认识你了!”

小柿子终于哭着求饶了。毕竟小柿子输了,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碳,太不量力了。吴六先生看得有些不忍,用力将天二爷拉开,小柿子从他的拳头下窜了出去。“古人云:败兵之将,不必穷追。天二哥,记他下次罢!”

“呵呵,六先生,今天不打他个龟叫鳖爬,他哪里知道厉害!”

“呀,好个下马威!”王三说了,大家都笑了。小柿子也不去睬他们冷刻地讥笑,草草地拾了花生,捻了铜钱,含着眼泪强打光棍地骂着,“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悄悄地走了。

“呵呵,缓两天再算账,好罢。今天便宜了你这小东西!”显过好身手的天二哥,很光荣很疲倦地坐在原先的板凳上。

“还是天二哥,小柿子总算叫乖了!”他们向他喝彩。“呵呵,他敢不叫乖?不然,还能姓天么?”说来姓天,这也是他的光荣。几年前,他在王三饭店里推骨牌,遇着警察来查店,警察很不客气地要拿他。先问了“你姓什么?”他说:“我姓天!”他趁着这当儿,打了警察两个耳光,就迅速地跑了。

从此以后,他们就称他叫“天二哥”。

他坐在板凳上精神有些不能支持。骤然跌倒了。烂腿老五很明白,他知道这一定是他的病以及酒和清尿发作了。于是同一些人将他抬到栅门的底下。

“我大概不行了……”他的颜色变成了苍白。这一夜烂腿老五陪了他,也没有睡觉。在第二天东方发白的时光,这天二哥便离开了烂腿老五。据说是,正在鸡鸣丑时。

1926年7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烂腿老五是整个故事的见证者,给予天二哥临终前的陪伴,后为之烧纸钱,体现了他有一定的温情和善意。

B.小说第二段中对于吴六先生的描写体现了他的迂腐;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

C.天二哥醉打小柿子后,“光荣”显示他的好身手,“疲倦”暗示他病情很重,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

D.“今天打了大爷,缓两天再算账……”写出了小柿子不甘示弱又百般无奈的心理,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采用倒叙的写作手法,先交代天二哥的死,然后写其死亡的经过,这样布局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小说更具艺术魅力。

B.小说开篇写了烂腿老五的祷告和吴六先生的议论,结尾特意交代了天二哥在丑时死去这一细节,首尾照应,结构严谨,颇有意蕴。

C.“一般看的人也都痛快。他们笑这个傻小子,将鸡蛋去碰石碳,太不量力了”以轻快的笔调,刻画了与《祝福》中类似的看客形象。

D.“烂腿老五”“小柿子”等取名,“泥醉”“打他个龟叫鳖爬”等用词,以及喝尿解酒的土方子,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

8.本文多处使用戏剧化写法,请分析“戏剧化写法”体现在哪些方面。

9.现代文学史家杨义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评论台静农的小说“从内容到风格,皆师法鲁迅”。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汝汝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戮杀大臣,亲近导谀。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与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则死矣A王必封B汝C汝必让D肥饶之地E而受F沙石G之间H有寝丘者。

11.请在括号内填入含有文中加点字的成语,且加点字在成语中的意思与原文相同。

(1)胜( )(2)累( )(3)实( )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在做某件事前,都要先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定下计划,但那些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却常常会陷入危难的境地,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

B.楚庄王在邲地战胜晋国,凯旋后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孙叔敖患痈疽将终时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土地贫瘠,无人觊觎,能代代相传。

C.晋厉公在位时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后来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被栾书和中行偃囚禁起来,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三个月之后就一命呜呼了。

D.孔子认为,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是君王的事情,人们有时候想补益某件事却恰恰损害了它,有时候想损害它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与害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是需要明察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途矣。

(2)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

14.文中是如何论证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请简要说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快阁用黄山谷韵

程文德

北风吹雨暗江城,快阁登临欲晚晴。

水落鱼龙双渚阔,云开文武远山明。

渔舟乱逐轻烟放,霜树时惊返照横。

纳纳乾坤皆快阁,未应偏与白鸥盟。

【注释】此诗为次韵诗,诗人为明代贤臣。黄山谷,即北宋诗人黄庭坚,号山谷道人。鱼龙:双渚之名。文武:指文笔、武姆二山。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与黄庭坚同为秋季雨后登阁赏晴,黄“倚”飘然悠闲,程“欲”则直陈欣喜。

B.第三句语意蕴藉,既实写雨落在鱼龙双渚上,江面开阔,也点出诗人舒展的心情。

C.颈联比拟生动,赋予渔船人之情态,写出渔船因雨势盛大而四处躲雨的热闹场景。

D.数百年后,诗人脊临快图和诗前人,语陈意新,境界阔大,胸怀广远,气韵端方。

16.本诗与《登快阁》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一样,都写到了“白鸥”,但各有用意,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默写

(1)京剧《四郎探母·坐宫》一折中有“到来生变犬马结草衔环”的唱词,这句唱词出自李密《陈情表》中“ ”和“ ”两句。

(2)李商隐《锦瑟》中的“ ”和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 ”,分别对锦瑟和箜篌这两种乐器的规制有所反映。

(3)李华同学打算明年毕业后去泰山游览,如果他想追随古人登山的足迹,那么你推荐他的登山路线是“ , ”。

六、选择 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端阳,正是初夏,天气多少热了起来。穿了单衣,戴着箬笠,骑马去看戚友,在途中,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 )。不然,远道归来,恰当日衔半山,残照红于榴花,驱马过三家村边,酒旗飘处,斜睨着“闻香下马”那么几个斗方大字,你不馋得口流涎么?才怪!鞭子垂在身边,摇摆着,狗咬也不怕。“小妞!吃饭啦,还不给我回家!”你瞧,已是大家吃饭的黄昏时分了呢。把缰绳一提,我也赶我的路。到家掌灯了,最喜那满天星斗。

说呢,孩子时候的梦就比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转眼,没想竟是大人了。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不管它是银鬃,不管它是赤兔,也不管它是泥肥骏瘦,蹄轻鬣长,我都喜欢。我喜欢刘玄德跃马过檀溪的故事,我也喜欢“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即使荒诞不经吧,却都是那样神秘超逸,令人深深向往。

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时,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骑马倚长桥,满楼红袖招,你看那于绿草垂杨临风伫立的金陵年少,丰采又够多么英俊翩翩呢。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前路茫茫,往哪里去?当你徘徊踟蹰时就姑且信托一匹龙钟的老马,跟了它一东二冬的走罢。听说它是认识路的。譬如那回忆中幸福的路。

(节选自吴伯箫《马》,有删改)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原文风格最贴近的一项是( )

A.这境界连一品尚书也不换 B.这境界非一品尚书换不可

C.这境界一品尚书是不换的 D.这境界一品尚书怎能换呢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20.对散文来说,语气词的使用有时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请分析文中第二段多处使用“呢”“了”等语气词的妙处。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给人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之感,这种效果是如何达到的?

22.在不同版本的选集中,“前路茫茫”前的标点有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区别,请分析两种标点的作用有何不同。

七、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林清玄在《只手之声》中写道:“有的人在满山蝉声的树林中坐着,也听不见蝉声;有的人在哄闹的市集里走着,却听见了蝉声。对于后者,他能在含笑花中看见饱满的喜悦,听见自己的只手之声;对于前者,即使全世界向他鼓掌,也是惘然,何况只是一朵花的含笑呢!”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B 3.D

4.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提出问题:艺术通行的作法可否定成格律,以便后人效仿? 再通过东施效颦的比喻、引用王国维的观点,以及一流作家的事例,论述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最后通过分析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论述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5.作诗要遵守格律。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的“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可知,一种文体随着人们的效仿学习会逐渐出现问题,而非“其固有的缺点逐渐显现”。

B.“创造出另外一种新的更好的文体”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中王国维所说的“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可知,王国维只是说豪杰之士运用其他文体,从旧文体中摆脱出来,并未对两种文体的优劣进行评判,“更好的”无从辨别。

D.“但在发现格律束缚了情感的表达时,大多会选择放弃格律”错误,根据原文第十段中的“古今大艺术家大半后来都做到脱化格律的境界,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可知,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而后超脱格律,达到工在格律而妙则在神髓风骨的境界。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格律是文艺创作的基本准则,但不能死守格律而不懂创造,须脱化格律,从束缚中挣扎得自由,从整齐中酝酿出变化,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

A.强调不能一味追求格律,概括不全面。

B.强调辩证对待格律,既要受其约束,又要灵活运用,此项最能概括文中的主要观点。

C.突出格律对于作品流传的作用,概括不全面。

D.强调应从格律入手,概括不全面。

故选 B。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D.“因此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并不重要”曲解文意。 原文说的是诗歌创作的好与坏在于诗人自己而非格律,而根据“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可以看出,格律对古代诗人的创作是很重要的。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的能力。

原文第一段中,根据“最初的诗人都无意于规律而自合于规律,后人研究他们的作品,才把潜在的规律寻绎出来”“这本来是一种自然律,后来作诗的人如法炮制”“这样一来,自然律就变成规范律了”等可知,作者先由艺术格律的形成说起,并于第二段单独成段,提出问题“艺术上通行的作法是否可以定成格律,以便后人如法炮制呢?”

此后,在原文第四、五段中,作者提出“这是一个很难的问题,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都不免有流弊”的观点,并借助“后来闻风响应者得其形似而失其精神,有如东施学西施捧心,在彼为美者在此反增其丑”“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四言敝而有《楚辞》……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等相关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一问题不能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绝对肯定会束缚艺术绝对否定会妨碍艺术家的产生。

此后,作者于第六段进一步指出观点“创造不能无格律,但是只做到遵守格律也绝不足以言创造”,并据此在第七—段分别针对艺术中同时具有群性和个性、变化与不变加以分析论证,从“情感是心感于物所起的激动,一方面有群性,一方面也有个性,群性是得诸遗传的,是永恒的、不易变化的;个性是成于环境的,是随环境而变化的”“艺术是情感的反照,它也有群性和个性的分别,它在变化之中也要有不变化者存在”等中可以看出。最终,根据原文“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格律在经过形式化之后往往使人受拘束,这是事实,但是这绝不是格律本身的罪过,我们不能因噎废食”则可知道,作者最终是为了说明艺术创造既需要因袭,遵循格律,又需要创造,善用格律,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一观点。

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探究文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黛玉说的“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说明作诗首要的应是符合平仄虚实等规则。根据原文“从历史上看,艺术的前规大半是先由自然律变为规范律,再由规范律变为死板的形式的”“但是提倡不要格律也是一桩很危险的事。我们固然应该记得格律会变为死板的形式,但是也不要忘记第一流艺术家大半都是从格律中做出来的。比如陶渊明的五古、李白的七古、王维的五律以及周邦彦诸人所用的词调,都不是出自作者心裁”“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可知,格律源于前人作诗的经验,符合艺术规律,古今大艺术家大半都从格律入手,遵循格律是作诗者的基本功,是创作好诗的前提。所以,这里说的是作诗要遵守格律,因此林黛玉先教香菱遵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而句子中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则说明要创造出好诗,就不能死守格律。根据原文“艺术须寓整齐于变化。一味齐整,如钟摆摇动声,固然单调;一味变化,如市场嘈杂声,也还是单调……从整齐入手,创造的本能和特别情境的需要会使作者在整齐之中求变化以避免单调”“格律是死方法,全赖人能活用”“‘从心所欲’者往往‘逾矩’,‘不逾矩’者又往往不能‘从心所欲’,凡是艺术家都要能打破这个矛盾”可以看出,诗歌不能只有群性而无个性,只有因袭而无创造,诗工在格律而妙在神髓风骨。因此林黛玉说“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即“第一立意要紧”。

6.A 7.C

8.对话: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人物的关系,语言个性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场景: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栅门口、王三饭店,场景较为集中。

矛盾冲突:小说主要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层层推进,使读者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

9.内容方面: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底层百姓为写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引起疗救的注意。

风格方面:冷峻、深沉,幽默、讽刺。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第三段中慨然的议论又体现了他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错误,吴六先生的议论虽然有同情心的成分,但也带有尖刻意味。

C.“体现他‘胜战’后的自尊自强” 错误,这说明他在看客面前为了保住“天二哥”名号,而强忍病痛的作派和虚荣。

D.“也体现了他自欺中的觉醒”错误,小柿子的话是自欺中寻找心理平衡。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以轻快的笔调”错误,应是审视、冷峻、深沉的笔调。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关于本篇小说,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特别多,小说的情节也是靠对话的推动来发展深入的,这一点与戏剧非常相似。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交代了人物的关系,语言个性化,如开头烂腿老五的对话,“天二哥,你活着俺俩爱闹着玩,现在你死了,千万不要吓我。我胆子并不大,又歇在这栅门口。朋友,你让我再讨二年饭,俺们再到一块闹着玩罢……”交代了人物间的关系;吴六先生的话,“你看,什么事都有一定的。常言道:‘阎王要你三更去,谁能留你到五更?’你看,天二哥昨天这时还能骂人打人,今天就没有气了。唉,唉,你看。”交代了后面的情节;天二爷“呵呵,六先生,今天不打他个龟叫鳖爬,他哪里知道厉害!”则是反映了天二爷的个性。

其次,本篇小说场景集中,非常像是戏剧中所设定的特定场景。如“天二哥在这南栅门外一伙中算最能喝酒的”“他坐在王三的饭店前面馍馍桌子旁边的一条大板凳上,两脚翘在桌椅上,两手搂着腿膝盖”,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栅门口、王三饭店,场景较为集中。

最后,在矛盾冲突的设计上,小说主要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尖锐激烈,写天二爷与小柿子由戏谑到动手打架,层层推进,使读者一直处于紧张和期待之中,这非常像戏剧中的矛盾冲突的集中表现。

9.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鲁迅小说一般是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以底层百姓为写作对象,通过人物的悲惨命运,来反映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引起疗救的注意。如《祝福》中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离婚》中爱姑等。本篇小说也是以旧中国为时代背景,其中的人物如天二哥、小柿子等都是底层百姓,而其所反映的也是民众的愚昧、麻木、冷漠,期望通过小说来引起民众的注意从而让中国的国民性得以改善。所以,在内容上本篇小说与鲁迅的小说非常相似。

其次,在小说的写作风格上,鲁迅善于运用冷峻、深沉,幽默、讽刺的笔法,来描写当时的社会与民情。本篇小说也语言冷峻,叙事不带感情,多处运用讽刺的笔法,如“在刘家茶馆里说书的吴六先生扇着黑摺扇,穿着空心屎绿色的旧洋布大衫,后面补了两块蓝布,一是长圆形,一是三角形,斯文地站在烂腿的对面,他很慨然发了议论”“但是这只能县大老爷和蒋大老爷可以打他,这小柿子又怎配呢?这耻辱,当然他是受不了”等。所以在风格上本篇小说与鲁迅的小说也非常相似。

10.ACE

11. 不可胜数 穷年累世 春华秋实

12.D

13.(1)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

(2)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 14.先由三大危险引出观点:益和损可以互相转化;再举正反两个事例论证观点,进一步说明表面的损可能是益,而很大的益会招来更大的损。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间叫寑丘的地方。

“吾则死矣”,主谓结构,“矣”为句末语气词,A处断开。

“王必封汝”,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单独成句,C处断开。

“汝必让肥饶之地”,主谓宾结构,句意完整,“汝”为主语,“肥饶之地”作“让”宾语,E处断开。

故ACE三处需要断句。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理解运用成语的能力。

胜:尽。句意: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数不过来。形容多。

累:连续。句意:所以能代代相传。/形容时间长久。

实:结果实。句意: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受损伤。/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是君王的事情”错误。孔子此处话的意思是,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是行王道的君王的那样大的事,而不是“是君王的事情”。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使”,假若;“是”,正确;“达”,通达。

(2)“俗”,法规;“二世而爵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惟”,唯独。

1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论证手法的能力。

结合“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可知,先由三大危险引出观点:益和损可以互相转化;

“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举正反两个事例论证观点,进一步说明表面的损可能带来的是益,而很大的益会招来更大的损。

参考译文:

灾祸的降临是自己招引的;幸福的到来是自己促成的。祸福同出一门,利害相近为邻,不是圣明的人是难以区分这其中的奥妙的。大凡人们要做某件事,都要先用他的智慧思考揣度一番,然后才根据思考的结论定下计划谋略,实践下来的结果,有人得利有人受害,这就是智者和蠢人的差别所在。但是那些自以为明白存亡之关键、祸福之由来的聪明人,在办事处事中还是陷入危难境地,这样的事例还真的数不胜数。假若大家能预先知道自己的主张正确,且行得通,那么天下也就没有什么不通的道路了。由此可见,智虑思考是祸福的根由,行动举措是利害的关键。百事的变化、国家的治乱,都有待正确的思想和行动来完成。所以对此不可不审慎。

天下有三种危险:缺少德行而尊宠却多,这是第一种危险;才能低下而地位尊贵,这是第二种危险;没有大的功劳却有丰厚的俸禄,这是第三种危险。所以事物有时候是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有时候是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怎么知道是这样呢?以前楚庄王在河雍之间的邲地战胜了晋国,凯旋归来后庄王要封赏孙叔敖,孙叔敖辞谢而不接受。后来当孙叔敖患痈疽快要死时,他对儿子说:“我如果死了,楚王一定会封赏你的,一定要推辞肥沃富饶的地方,只接受沙石之间叫寑丘的地方,那儿土地贫瘠,所以地名也难听,所以没人喜欢那里。”不久,孙叔敖去世了,楚庄王果然将肥沃富饶的领地封赏给孙叔敖的儿子,孙叔敖儿子谢绝了,而要求赏封寑丘之地。按楚国的法规,功臣的封禄传到第二代就要收回封禄,唯独孙叔敖一家保存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说的损减它,结果却是补益它。那么,什么叫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从前晋厉公南伐楚国、东伐齐国、西伐秦国、北伐燕国,部队纵横天下,威震四方,没有阻碍也没有挫折。于是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气横志骄、淫侈无度、残害百姓。国内无辅佐规谏的大臣,国外没有诸侯的援助。同时又杀戮忠臣,亲近小人。在会合诸侯的第二年,厉公出游宠臣匠骊氏的领地时,被栾书、中行偃劫持,囚禁起来;这时诸侯中没有一个来搭救他,百姓中也没有一个同情他,囚禁三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每战必胜,每攻必克,然后扩展土地,提高威望,这是每个天下人都希望得到的利益。但晋厉公却因为这些而落得个身死国亡。这就是我们说的补益它,结果却是损减它。孙叔敖叮嘱儿子要求封赏寑丘之地,因为寑丘之地贫瘠,所以能代代相传;晋厉公在嘉陵会合诸侯以想称霸天下,结果死在匠骊氏的领地。

一般性的人都只知道利就是利,弊就是弊,而只有圣人懂得弊可以转化为利,利可以转化为弊。两次结果实的树木,它的根必定受损伤;盗人家墓的人也必定有祸殃,这说的就是贪大利反而造成大害的事。孔子读《易经》,读到《损》卦和《益》卦时,未尝不喟然叹息道:“懂得益和损之间的关系的,应该是行王道的君王的事吧?”事情有时候想对它有利但却恰恰足以害了它,有时候想害它但却又恰恰对它有利。利和害向相反方面的转化,祸与福的缘由是不能不明察的呀!

15.C

16.本诗尾联:开阔包容的天地都像快阁此刻的景象一样阔大明朗,不应该偏偏跟白鸥订立盟约。反用白鸥的典故,表明作者深感天地广大,不宜归隐,而应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心态;

黄诗尾联:作者想象坐上万里归船,吹着长笛,与白鸥订盟,正用白鸥的典故,表明归隐的决心。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雨势盛大”和“四处躲雨”理解错误。本句意思是说雨过天晴后,渔舟在薄薄的水雾中四散竞发。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本诗尾联“纳纳乾坤皆快阁,未应偏与白鸥盟”意思是:开阔包容的天地都像快阁此刻的景象一样阔大明朗,不应该偏偏跟白鸥订立盟约。“白鸥盟”无利禄之心,借指归隐。此处反用白鸥的典故,表明作者深感天地广大,不宜归隐,而应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心态。

黄诗尾联“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诗人说自己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借用鸥的典故,表明归隐的决心。

17.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死当结草 锦瑟无端五十弦 二十三丝动紫皇 越中岭 复循西谷(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怖、端、弦、循、巅。

18.C

19.构成:画横线的句子中,“孩子时候的梦”是本体,“比(比喻,比方)”是喻词,“花朵”是喻体。

表达效果: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时候的梦”好像风雨里的花朵般娇弱,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时候的梦的怜惜之情。 20.“没想竟是大人了”中“了”为语气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肯定新情况的出现,以提醒注意,使语言更自然、更亲切。“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中“了”为语气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状态变化完成,表达了作者的凄凉之感。“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中“呢”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的语气,表达了作者对马的喜爱之情,使语言更生活化。 21.使用短句,语言节奏明快;运用典雅的词句,化用古诗词,使语言典雅。节奏明快,语言典雅,给人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之感。 22.破折号:上文写作者喜欢马感受,下文说前路渺茫,中间用破折号,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省略号:上文写作者喜欢马感受,其后用省略号,表示相关内容的省略。

【解析】

1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括号前“骑马去看戚友”“偶尔河边停步,攀着柳条,乘乘凉”“顺便也数数清流的游鱼,听三两渔父”“应着活浪活浪的水声,哼着小调儿”等语句所描绘的境界是轻松闲适、自由自在的,正是终日繁忙的一品尚书内心向往的境界,所以对于一品尚书来说“这境界”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换的,语境强调的重点在“这境界”。

A.“连……也”,表递进关系,含有甚而至于之意,此处不是递进关系,不合题意;

B.“非……不可”,表条件关系,重点强调条件“一品尚书”,不合题意;

C.选项是“一品尚书是不换的这境界”的倒装句,“这境界”放在句首是强调的重点,符合题意;

D.选项是反问句,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强调的重点是“不能换”,不合题意。

故选C。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

构成:画横线的句子“孩子时候的梦就比风雨里的花朵,是一招就落的”,把孩子时候的梦比作风雨里的花朵,“孩子时候的梦”是本体,“比(即比喻、比方)”是喻词,“花朵”是喻体。

表达效果:画横线的句子把孩子时候的梦比作风雨里的花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招就落”,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时候的梦”好像风雨里的花朵般娇弱,表达了作者对孩子时候的梦的怜惜之情。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虚词的能力。

语气词既有表示语气的作用,又有表意的作用,分析时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

“没想竟是大人了”中“了”为语气助词,用于名词后表示“是大人”这一新情况的出现,表示一种相对确定的语气,以提醒注意语气中的新情况、新信息,使语言更自然、更亲切。

“跃马长堤的事就稀疏寥落了”中“了”为语气助词,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稀疏寥落”这一状态变化完成;结合前文“家乡既变得那样苍老,人事又总坎坷纷乱,闲暇少,时地复多乖离”可知,表达了作者的凄凉之感。

“可是我还是喜欢马呢”中“呢”为语气助词,表示感叹的语气。“呢”后冒号表示解释说明,其后面说明“我”喜欢马的原因,所以此处用“呢”表达的是感叹的语气,表达了“我”对马的喜爱之情,使语言更生活化。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方式的能力。

“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使用短句,语言节奏明快;“敝车羸马”“颠顿”“寂寞怅惘”,运用典雅的词语;“古道西风”,化用古诗词“古道西风瘦马”,使语言典雅。句子节奏明快,语言典雅,读来给人以抑扬顿挫、张弛有度之感。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前路茫茫”前的标点是破折号:破折号前“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时,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写作者喜欢马感受;破折号后“前路茫茫,往哪里去?”,谈论的话题是“路”,所以,此处用破折号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前路茫茫”前的标点是省略号:省略号前“徐庶走马荐诸葛,在这句话时,我看见了大野中那位热肠的而又洒脱风雅的名士。……固然敝车羸马,颠顿于古道西风中,也会带给人一种寂寞怅惘之感的,但是,这种寂寞怅惘,不是也正可于或种情景下令人留恋的么?”,写作者喜欢马感受;其后用省略号,表示相关内容的未说完,加以省略。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引用了作家林清玄的文章,指出了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有的人坐在满山蝉声的树林里也听不见蝉声,看不见花的含笑,听不见世界为他鼓掌的声音,这种人可以说是缺乏对生活的热爱,没有发现美的眼睛,内心空虚;而有的人能在闹市中听见蝉声,能看懂含笑花的喜悦,这种人有一颗感受美好的心,能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甚至成为美。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可以明确知道作家林清玄以及出题人的情感倾向——成为热爱生活、擅长发现美的后者。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两种不同的人生状态,思考该选择何种人生,过什么样的生活。

写作时,可以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两种不同人生状态的内涵及实质,善于发现美的重要意义,如何做到发现美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述“善于发现美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如有一颗艺术之心可以让人生更加充实,活出诗意人生;可以让社会更加和谐,营造向上氛围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拼命工作,按时看日出”的事例,论证我们既应该承担着沉重而繁杂的生活与工作,也不能忘了给审美和诗意留一些空间,留一段时间。也可以引用海德格尔“人生的本质是一首诗,人是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的名言,以及《水问》中“我们只是太忙罢了,忙得与美的事物擦身而过都不知不觉”的句子,论证我们应该培养发现美的能力,以一颗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立身处世,感受世界的美好。

立意:

1.守艺术之心,发现生活之美。

2.发现美,欣赏美,成为美。

3.美不在事物,而在心灵。

4.审美改变生活,美育滋润成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