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议论文写作课堂:第二讲

(2024-03-07 13:44:39)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高中议论文写作课堂:第二讲


第二讲 认识与实践

人类用认识的活动去了解事物,用实践的活动去改变事物;用前者去掌握宇宙,用后者去制造宇宙。——克罗齐(意大利哲学家)

01


原题呈现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

题目的重点和核心是:“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那么如何认识呢?根据材料,在“倾听不同国家的音乐”“接收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后,我对“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不同”,意味着存在差异,各有特色;认识到这种不同,需要比较,需要广博的见识;在比较中发现彼此的特色,需要“倾听”“接受”。所以,“我们”不能堵住耳朵,蒙住双眼,而应该在开放包容的心态下,去感受,去认知,去接纳,去增长见识。音乐的“中国味”和“异国味”,是如此。那么,其他领域的“异国味”与“中国味”呢?自然也是如此。文化,乃至各种事物,都是如此。

参考立意:

1.学会接纳,多了解,多见识,才能深刻地认识事物的特点与本质。

2.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要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

4.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更能理解,也会更爱自己的文化。



【例文】

珍惜“中国味”,弘扬“中国味”

音乐是什么?音乐是寂寞的呼喊,排忧解愁;音乐是寒冬的阳光,温暖身心;音乐是叮咚的山泉,解人寂寞;音乐是璀璨的烟花,点亮理想;音乐是变幻的光影,撼人心魄……。(比喻兼排比,多方面阐述音乐的功能。)由于音乐,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由于音乐,我们的日子变得更滋润更丰盈;由于音乐,我们的情操变得更高尚更灵动!(变换形式,再用一组排比句直接阐述音乐的功能。)

音乐是变化流动的。中外音乐的融合交流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段首中心句领起全段阐述,以下分层阐述。)以唐朝为例,唐代“胡风”盛行,西亚、中亚的音乐传入中原,宫廷的雅乐受龟兹、天竺、高昌、西凉等国音乐的影响,旋律更多元,更豪壮优美。名扬天下的《霓裳羽衣曲》,据说也是唐玄宗根据胡乐改编而成的,一时传唱朝廷内外,白居易也赞美:“千歌万舞不可数,就是最爱霓裳舞”!上行下效,民间喜爱胡乐,竟然成为一时的风尚。(层次一:胡人音乐传入中原。)胡人乐器琵琶也传入中原,白居易的《琵琶行》则是通过对一位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的描写而流传千古,成为文学史上描写音乐的名篇,熠熠生辉,传唱不衰!(层次二:胡人乐器传入中原。)除此之外,外国音乐的传入对中国诗歌音韵的成熟和发展也功不可没。近现代,西方音乐的传入,在和声、调式、配器、曲式等方面也影响着中国音乐,促进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李叔同的《送别》,甚至二胡演奏家刘天华的《光明行》也都融合借鉴了外国音乐激情澎湃的曲调而创作出来的,中国民族管弦乐也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元素,在和声、调式上有了变革。大家熟悉的架子鼓、钢琴、萨克斯、黑管等也都是外国乐器。(层次三:外国音乐的传入对中国诗歌的影响。)可以说,中西音乐的融合是大势所趋的历史潮流。(概括段意,照应段首中心句。)

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西音乐融合的趋势之下,对传统的、民族的音乐也应当要发掘保护,使它们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本段中心句:发掘保护传统的民族音乐。)中国传统音乐以“和”为本,注重意境,天然有一种静态的美。这与儒家注重礼乐分不开,乐自古就是教化的工具,太过激情有违儒家和乐的原则。在全球大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国传统音乐中“和”的审美意趣正符合“互利共赢”“美美与共”的思想潮流,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求,是一种珍贵的价值资源,值得弘扬光大。(阐述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另外,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些音乐资源也亟待传承保护,二胡的古朴沧桑,笛子的悠扬婉转,琵琶的优雅清脆,古琴的神韵悠长……这些珍贵的音乐资源已完全融合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血液之中,需要传承发展;传统戏曲、民歌、舞蹈音乐、说唱音乐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也需要保护传承,需要坚持发展,这才是真正的民族的文化精华!(阐述中国传统音乐资源亟待传承保护。)

音乐,需要珍惜“中国味”,弘扬“中国味”!(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点评】

1.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文章以逻辑顺序结构全篇,先说音乐的重要,再讲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后讲中国音乐的特点及传承保护的重要,最后呼吁:珍惜“中国味”,弘扬“中国味”!思路清晰,秩序井然。

2.用例典型,易引共鸣。在论述观点的时候,文章运用了诸多典型,富有说服力的例子。诸如,在阐述西方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时,着重举了《霓裳羽衣曲》《琵琶行》《义勇军进行曲》《送别》《光明行》等,或来自教材,或来自生活,或来自经验的名曲名篇,易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

3.语言生动,情理俱佳。文章语言典雅优美,平和生动,以说理见长又不乏文采,文前与文尾运用排比、比喻更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读来不仅有理趣,有意趣也有情趣。



0
2


素材拓展


话题: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认识自我与他人;知与行。

【名言警句】

1.存在着两种无知:粗浅的无知出现在必要条件之前,而博学的无知则跟随在知识之后。——蒙田

2.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刘向

3.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春秋》

阐释:带着私心去看问题,就会什么也看不见;带着私心去听问题,就会什么也听不见;带着私心去思考问题,就会使心狂且没有准则,这句话警醒我们注意看问题的时候要避免主观主义的错误。

4.联想是记忆的基本原则,所以知识也须攀亲结友,一种新来的知识好比一位新客,走进这个社会,里面熟人越多,关系越复杂,牵涉愈广,他的地位也就愈稳固。——朱光潜



【名家链接】

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唯物论的基石,这个观点要求我们,首先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由于所有的事物,其本质都是物质性的,所以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普遍的联系。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它具有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客观说的物质联系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普遍性则认为世界首先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中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而组成部分的各要素之间,也存在联系。虽然联系很普遍,但不是主观上可以胡乱联系的,客观联系是受制于客观条件的,受事物存在和发生各要素的制约。由于事物存在条件不同,发生条件不同,继而导致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现象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分析事物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世界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这就意味着,一个事物的存在、发生条件是处于变化中的。随着外在条件的变化,旧的事物就会表现出“不适应”的特征,而符合外在条件的新事物则脱胎于这个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不合时宜的要素,肯定并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可以适应新条件的要素,并发展出与旧事物完全不能兼容的新内容,从而从本质上区别于旧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求我们要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没有事物是一成不变的,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要充分认识到运动变化的本质及规律,既要从运动的角度来考察事物的历史状态和预测未来形态,也要从静止的角度来审视质变之前量的积累。要把握“质”与“量”的辩证关系,或是防微杜渐,或是把握时机推动变革。同时还要认识到,发展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事物和旧事物的交替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反复,新事物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3)用矛盾分析法看问题

如果用最简单的方法来介绍“辩证思维”,那么就是“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二合为一”地思考问题。能分开,说明看到了矛盾的对立性,能再合回去,说明看到了矛盾的同一性。矛盾普遍存在于万物之中,用古人的话来讲是“万物皆有阴阳”。这是事物固有的属性,矛盾时时存在,事事存在。矛盾不是两个事物的对立,而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起到“促成”的作用,一方面起到“破坏”的作用,任何事物都是由这两个互为相反的因素构成的。因此分析问题,必须坚持“二分法”,既要看到使事物保持本质的“阳”的要素,又要看到使事物朝着相反方向发展的“阴”的要素。

在具体事物中,往往不是单纯的一个事物,一组阴阳,一对矛盾。而是有多个事物互相联系,多重矛盾互相交织“阴阳复阴阳”的一种复杂局面。这就要求我们,在其中分辨占据主导地位、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以及属于从属地位、起到影响作用的次要矛盾。在某一特定的矛盾之中,还表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只有充分地认识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做到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彼此之间是对立的,但是又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在办事的时候,不能只是抓重点,而是要统筹兼顾,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又不能忽略次要矛盾。既要重点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阐释:普遍联系、变化发展以及矛盾对应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认知世界的三种思想观念。这启示我们要以客观理性的视角去面对生活的世界。

2.《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作者:陈嘉映)

知行关系是伦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传统思想,尤其儒家传统,特重知行关系的讨论,知行之中,则一向更重行。孔子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荀子曰:“知之不若行之。”许倬云总括说:“由孔子以下,所讨论知识者均着重力行,即身体力行。”余英时也说,尽管在宋儒中,朱子最重视读书明理,却也说“读书只是第二义的事”。宋明儒家大多主张“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重行在道理上跟“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古训相连——既然行比知艰难,当然要把重点放在行上。近世多数论者继承重行的主导精神,梁漱溟、陶行知等学者,不止在从理论上继承重行的传统,而且积极投入现实,教育民众,改造社会。中国学者一面突出行的地位,一面批评西方哲学重知不重行。西方哲学是否重知不重行,说来话长,不过,的确,西方人自己也不少这样的批评,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只是在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改造世界。”

以上关于知行关系的说法都以知为先行为后,这也是常识的看法:我们先知道一个道理,然后应当努力实行之,例如,我们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道理,于是起来造反了。朱熹多强调知行相成,“涵养、穷索,二者不可废一,如车两轮,如鸟双翼”,但若分开来说,多半会持常识的看法,知先行后:“万事皆在穷理后,经不正,理不明,看他如何履践?也只是空!”“义理不明,如何履践?如人行路,不见便如何行?”朱熹又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这一段话虽然说到知行相需,但仍不改“知为先”。然而,汪德辅问:“须是先知,然后行?”朱熹又答说:“不成未明理,便都不持守了。”有时候,朱熹甚至像是在主张行先知后:“若曰须待见得个道理然后去做,则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功夫皆为无用矣。”

我们常常知道什么是善好却不能行,我知道慷慨是好的,却不改吝啬,知道受贿不对,来了贿赂却东张西望收下了,知道吸烟有害却怎么都戒除不了。知善而不能行是道德上的大弱点,因此,道德家反复强调知易行难,要求我们知行合一。然而,在有些哲学家那里,知行合一不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本体论刻画”。苏格拉底有“德性即知”的著名论断,照他的说法,没谁明知一事是恶而为之。中国传统中也有同样的提法,伊川说:“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人为不善,只为不知,知之则至之。”(《二程遗书》卷十五)这种意义上的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核心学说之一,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一旦明白了道理,没有不行的。他又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这些说法不只在劝勉人们言行一致或勇于实行所知的道德,而是主张:知行合一说的是知行原本就是一事;用王阳明的话说,他的知行合一说是从本体上或“体段”上起论:“某今说个知行合一……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来如此”——

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凡古人说行知,皆是就一个功夫上补偏救弊说,不似今人截然分作两件事做。如今说知行合一,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传习录》卷中)

何以见得知行体段上本来合一?王阳明为此提供了一段重要的论证。徐爱对知行合一说疑问说:“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先生曰:

此已被私欲间断,不是知行本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不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后别立个心去恶。(《传习录》卷上)

在这段论证里,王阳明以我们实际上对知孝、知弟、恶恶臭这些普通说法的实际理解为例来解说知行合一,借以说明知行合一学说不是他“凿空杜撰”:知行这两个字的普通用法和通常理解之中已经包含了知行合一这层含义——“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阐释:陈嘉映是现代哲学家,本文选自陈嘉映先生的《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于心》一书,在书中,他深入探讨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伦理问题。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获得一种开阔的心智。知行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探讨的主题。陈嘉映在书中首先引用了大量资料,介绍了前人关于知行关系的普遍看法——知先行后。然后,他从生活常识出发,结合苏格拉底和中国古代传统思想观念,论证了“知易行难”的正确性和普遍性。最后,他总结了王阳明的心学学说,揭示了“知”与“行”原本为一体的实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