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家庭教养环境面对的三个问题
(2024-03-06 10:46:53)
标签:
杂谈 |
分类: 家教 |
今天我们的家庭教养环境面对的三个问题
2月25日下午,由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问向实验室、中译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家庭养育环境研讨会上,《家庭教育蓝皮书(2024):中国家庭养育环境报告》正式发布。全书分为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三个部分。总报告基于三十四万全国各地家长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家庭的养育环境进行分析比较。
我想讲一些更有结构性的问题。在我们刚才谈的这些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结构?以及我的一些观察和思考。杜威在讲他的教育信仰的时候说:教育从来都不是直接作用于人的。它是通过环境的营造或者改变来影响人的。所以家庭养育环境在这个意义上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家庭教育养育环境到底面临着什么?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不是个体家庭的问题,不是父母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结构的问题。
家庭养育环境最起码有两个功能。
一个功能叫:社会继替。这意味着一个孩子从依赖慢慢走向独立。他在这个过程中交织着自主和依恋,走向自己的社会生活,离巢;父母在过程中不管是放手还是伴飞一段时间,最后孩子都要独自的滑翔,慢慢的建立自己的家庭,生育养育自己的孩子。生养就像一个接力棒一样,为人子女、为人父母,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继替。
第二个就是养和育。养育的特点,在家庭当中特别重要的就是言传身教,尤其是身教。观摩体察、身体力行、春风化雨都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中的习惯、朴素的情感、日常的交往、对风俗礼仪的尊重、还有对生老病死、天地秩序、生命节律的敬重和审美,这些构成了一个人的生命本体和情感本体。孩子今天在学校里学习知识也好,未来在社会里做人也好、做事也好,这些构成他的人生底色和原动力。
今天我们的家庭教养环境面对三个问题:
第一,社会继替的困难,或者说位育失当。中国是一个伦理社会,人是在各种各样的关系、具体而明确的关系当中来定义自己的。社会转型以后,有大量的离家的个体出现,留守也好、流动也好,这个庞大的群体在这40年出现以后,我们原来讲的“安其所、遂其身”的“位育”发生了改变。我们有很多父母有“苦中苦”和“人上人”的教育期待,大量的父母是用自己的“苦中苦”以托举孩子成为“人上人”。在其背后,包括父母角色的缺席、社会流动后的繁忙,以及父母非常多的工作时间侵占家庭生活。传统的家庭可能是一个生产单位,孩子在家里面就看父母怎么工作,今天是比较难做到了。你会发现,今天“子承父业”是一个极其偶然的例外,“子不承父业”是常态。“长大以后,我就成为你”对很多阶层、很多家庭来讲,到底是父母的期待,还是父母力求想避免的?很多家长要托举孩子成为“人上人”,而不是复制自己。,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到底是孩子的噩梦还是愿望?子不承父业,这里面除了生产技能之外,其中的伦理关系到底该如何教化?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伦理关系的核心:是情和义,情感和道义。这是安顿中国人的身和心很重要的部分,中国父母托举自己的孩子,苦中苦的是自己,最后让人上人的孩子来鄙夷自己、看不起自己、离开自己。这样的一种家庭情感是不顺畅的甚至是乖戾的。在这背后,你会看见:厌倦和讨好、内疚和责任、背叛和继承。这个背后构成了彼此非常沉重的心理压力。什么是亲人?我喜欢梁漱溟的说法::一啼一笑,彼此相和答;一痛一痒,彼此相体念。生命交融活泼的自然之理,生动且感人,但今天在很多家庭背后的苦是无告的,说不出来的“无告”,伦这个背后是社会继替的困难,社会转型不仅是一个生产生计的问题,它更重要的是生活的问题,是我们的身心到底怎么安顿?我们的情感到底如何抚慰的问题?这都反映在了家庭的养育中。
第二,过度的知识干预,导致家庭朴素自然生活的扭曲。在今天,很多中产阶级的家庭变成了一个人力资本的投资机构、社会成功的经营场所。家庭其实是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家庭生活却不断被挤压。中产和中上产家庭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子承父业”,或者要把让孩子维持和自己大致相当的位置。这并不是一件自然和容易的事情,它需要提早的布局、精心规划和专业咨询,因此养育就变成了一个非常昂贵的投资。中国的生养成本是有很多实证数据来支持的,非常的昂贵。这个昂贵后既有对专业话语的迷信,也有资本力量的侵占,朴素的家庭生活在这两重力量下不断被侵蚀。比如说,喂奶本来是一个母亲自然的事情,但是一定要让昂贵的育儿嫂、育婴嫂来拍孩子打嗝。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个孩子在他长大的过程中,玩耍也好、游戏也好、学习也好,本来是在家庭、在社会一个日常朴素发生的事情,但今天我们把它外包给了专业机构。父母用钱解放了自己的时间,或者是用对专业权威的迷信既缓解又制造着自己的焦虑。过度知识的干预到底是阻碍还是助力?家庭养育背后交心的、自然的交流在逐渐减少。比如,一家人徒步,或者说是互相共情、共同看展、有一项共同的爱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风格是像你的,而不是要把它交给一个莫名其妙的机构。一个小家庭怎么融入一个大家庭,或者是一个更大的社会?这是需要全家人在一起,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共情、共鸣。这是一个家庭正常的伦理实践,是情感流露、是最贴己贴心的。它应该自然地发生在健康明理的家庭生活当中。但今天这样自然的发育却常被阻塞,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孩子很多的无情无感、冷漠,这和我们自然、正常、朴素的家庭生活的缺失是有关系的。
第三,我想讲的是心理学相关的东西。今天很多家庭的母亲也好、孩子也好,出现自恋型人格,整天对着镜子看自己,虚实不分,背后既有心理断乳的一个困难,还有自恋型人格,包括亲密性的专制。其实在“自恋”的母亲和“自恋”的孩子背后,真情实感交流的缺乏。有的时候家长好像是按照说明书、驾车一样来养自己的孩子,去相信那些抽象的语言,对孩子进行不间断的控制,一边控制的同时,又是一个极为马虎的关系,把孩子看成自己的延伸,情感关系是令人既窒息又疏远的。在这背后,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变化,父母的权威受到很大的挑战;另外一方面是纵容型的养育开始流行,给孩子过多的享乐,这是我们城市社会或者中上产阶层出现的问题。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的依恋与抗拒、心疼和鄙夷、这些分裂的习性让年轻人常陷入到难以自拔的沮丧。这和他原生家庭的生活常识、常情、常理是格格不入的。他的经验和情感得不到及时的、贴己的支持,又常被压抑、被贬低、被羞辱。如此一来,今天的年轻人怎么能够不脆弱?
我们今天讲家庭养育环境,环境的内涵,中间的情和理,生态的涵养,它是原本应有之义。
前一篇:违法违规行为,竟然离教师这么近
后一篇:项目化学习——走向知识的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