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一考场作文︱竹节遒劲,风骨自立——班会开场词

(2024-01-21 09:10:55)
标签:

作文

分类: 高一
高一考场作文︱竹节遒劲,风骨自立——班会开场词


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3月21日,兴华中学高三班会课上,班委会计划收看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节目,并组织同学讨论。

事件一: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

康辉(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评论:对话要比对抗好。通过这次战略对话,中国传递出了自己的声音,更展现了中国和这个世界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时代已经不同了,今天,我们无需仰视,也不会接受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的力量。

事件二: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

康辉评论: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事件三:3月21日,是一个节气,(2021年的)春分。(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

康辉评论: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只要我们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强的自己,就永远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们。

“闻天下,定家邦”。作为班会主持人,请联系生活与实际,结合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写一篇800字的班会开场词。



【审题】

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也是情境类材料作文。

1.审材料图片

材料共三则,分别由事件和评论组成,考生要重点关注评论部分。

第一则事件是“中美高层战略对话结束”,关键词是“对话”,“对话”意味着平等,意味着中国可以平视这个世界。评论中的关键句是“更展现了中国和这个世界互动的基本原则: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今天,我们无需仰视,也不会接受被俯视。平视,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力量,一种自信的力量”,由此可知,这则材料展现的是当今中国在世界所处的位置。

第二则事件是“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这则事件展现的是中华文明的价值。评论中的关键句是“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展现了我们的文化自信,这也是我们可以平视世界的底气。

第三则是对“春分”这一节气的介绍,“2021年”“春分是农耕的重要时节,春分节气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春分意味着万物复苏,意味着开始,意味着希望。评论中的关键信息是“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只要我们坚定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的自己,做更强的自己,就永远没有人可以居高临下地俯视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做更好、更强的自己,这是一种希望,而这一希望可以让我们不必被人俯视。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想保持“平视”,要想让自己不被俯视,需要奋斗。

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本次作文的核心词应该是“平视”“自信”“奋斗”“希望”。

2.审情境任务。

“2021年3月21日,兴华中学高三班会课上,班委会计划收看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节目”“班会主持人”“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写一篇800字的班会开场词”,作为主持人,考生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同学,而且是高三的学生;同时作文要围绕“主播说联播”的主要内容,并且所写是开场词,所以作文的最后一定要能与“主播说联播”这一节目连接到一起。

【立意】

1.跟主播说联播,坚定民族自信;

2.平视世界,彰显大国风采;

3.以奋斗为底色,绘时代新卷。

【素材】

1.平视与被平视都需要实力。时光拨回120年前,同样是辛丑年,同样是中外的会谈,中国却家蒙受奇耻大辱,割地赔款,奴颜婢膝。究其原因,便是清王朝腐败顽固、国力衰微。自那之后中华儿女们痛定思痛,以卧薪尝胆之气概,“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构筑起共和国的脊梁,使得共和国站了起来。两甲子后的今天,中美高层战略会谈的结束便向我们展现了中国的重生。“我们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完全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这一庄严宣告的背后,便是强盛国力助推。

2.诚然,繁荣的古文化带给了我们强大的民族自信。汉代蝉纱衣,至今世上无法做出更轻的衣料;三星堆考古又出新发现,中华民族的源流又深一层;汉字书法传播世界,赞叹不绝于外国人之口……中华文化卓然于世,给了我们强大的文化自信,它启迪我们做人应不卑不亢,对强者无需“仰视”,对弱者亦不必“俯视”。秉持传统“和而不同”的中庸之道,微笑着“平视”待人就是我们的民族本色,亦是我们的中国气度。

3.新春又到,春分已分,春分那天,农民下田,“白领”上班,在这片繁荣景象中人民各司其职,各行其道。这是中华民族“耕耘”的时刻,当整个民族耕耘起来,我们国家才会收获幸福,收获与大国平起平坐的资本。黄领才就说过“你们都做好应该做的,整个工程就成功了”,他带团队做好了国产大飞机,就是靠一股“合力”,我们都以民族“三牛”精神做指导,发扬艰苦奋斗的“载人航天精神”,那么来年中国傲立于世界之林以后,我们更可以自然的地平视世界。

例文:

竹节遒劲,风骨自立

——班会开场词

一考生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作为精勤研学的高三学子,我们读尽案头缥缃(pio xin,指书卷);同为即将征程万里的少年,我们不忘园内春光。今天的班会课上,你我将推开案旁的窗牖,共览阳春山河,叹一句:“世界原来这么大!”

大家莫急着望向努力调频的电教委员——请再给我们昼夜任劳的电视一点儿缓冲的时间。台上的我也满心期待着节目,却仍“静静”地站定——“静”不是不言,而是心定体安——其实初次主持班会的我不无紧张,但我想起了一位主持人的忠告:“怯场时,就想象自己是一根挺立的竹子——身正体直,骨节劲健,气度自现。”

我想,“立”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气度。今天的我们常言“让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壮语,也深心钦仰中美对话时我国代表不卑不亢的大国气象。今日之中国,正以霈然不可御的气势,稳健地站起来,屹立于寰宇之中。

因“立”,我们筑起自身的高度,而得以平视,得以瞰望。康辉的话语定能激起你我站起身来,一览世间万象的豪情:“我们已经完全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了,可以平视西方和美国了!”

揭开历史的疮疤,我们曾被迫仰视那盛气凌人的战机,耀武扬威的导弹,却只有哽咽,难吐屈辱。但先辈以坚韧的筋骨,擎起家国的躯干,让其如破土之竹般节节挺出,势不可当——今天,我们站了起来,平视曾不可一世的美方:因自拔之高度,我们的目光不再俯仰、攲斜;我们的话语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这样的一切,怎能不激励你我挺直身躯!但若要如竹苍劲,更需固本强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卓,源自深扎厚土的根系;“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潇然,蕴于中华文明的自信。民族文化无疑是国民精神特质所植根的沃土,其蕴藉博厚、特质长存,方得修竹挺立,中直不倚。中华文化之光彩流溢,一如三星堆黄金面具般震摄人心。透过半张古拙的面孔,我们探访文明所来之路,亦想见华夏大地上蓬勃的生命气象。

熠熠光华,亘古亘今。今朝,你我站在一个特殊的节点——春分。节气是时序的节点,是停顿,更是延续。寒暑消长,雁去燕来,我们偕万物一齐欣然生长。骨节愈硬朗,身形愈高大,我们目及处愈阔远。然纵有剑拔十寻之高志,不可失虚心劲节之贞格——竹节是竹子生长的节点,为蓄力,更为立身。“春分后的每一个日子,阳光都在离我们更近一点”在你我成人自立之即,春和景明之际,不妨广撷温暖、博历长风,以你我之砥砺根节、卓然自立,擎起中华平视四海的底气!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收看“主播说联播”节目,畅览这天下万象风光!

谢谢大家!



旅游散文欣赏:

后海·运河·画境

张涛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年04月09日   第07 版)

偶翻旧照,现京城后海运河,一时兴起,问友人此何处?曰:颐和园、西湖、南戴河……叹诸师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那年的春天,一日,背上行囊,说要领略京城古韵,探寻古人,行止于北海旁边国家图书馆古籍部,檀木古香书桌,青灯黄卷,与古人为伴,静思细索,穿梭百余年。出国图,东行百余米,由西门入皇家花园——北海公园,沿岸垂柳依依,风景旖旎,室宇堂皇,白塔耸立,风铃叮当,气派非凡。方由古入今,从北门东行百余米,便来到什刹海。

话说来到北京,不去什刹观海,就有些遗憾了。明代崇祯年间有位进士刘侗写了一本地理志《帝京景物略》,其中载曰:“京师梵宇,莫十刹海若者。”“梵宇”乃寺庙,早期这里有10座佛寺,什刹因此又名“十刹”,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3个水域,恭王府、醇王府、宋庆龄故居、郭沫若纪念馆等古今名人故居坐落于此,可谓名副其实的文化名胜了。坐船游海更是另一番韵味了。秦淮河水绰约艳丽,沿岸戏楼,昆曲咿呀,尽显六朝古都的粉黛诗意。什刹后海颇有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韵味,船随人影,雕舫逶迤,波光粼粼,鱼跃嬉闹,沿岸画栋楼宇,行人纷纷,略带西湖微波荡漾的春日恬静,颇似洞庭湖“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和谐意境。“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便成为什刹海的神韵了。有楹联赞曰:神韵本天成,便拟西湖春净,秦淮夏艳,并他秋爽洞庭,三千明媚皆输此。忽然,一阵天籁之音传入耳畔,船上小哥头戴斗笠,吟诵而唱:“地安门外赏荷时,数里红莲映碧池。好似天香楼上座,酒阑人醉雨丝丝。”如果夏日来后海赏荷,那又是怎样的一种胜景啊!

船随波行,至东北处,路渐狭,湖愈窄,忽现百年石桥,如人之脖颈横跨南北,汉白玉石,身已沧桑,凿痕迹迹,行人至此多返,心生疑虑,抬头望眼,“银锭桥”三字映入眼帘,因其形似倒置的“银锭”而得名。此桥“南望宫阙,北望琳宫碧落”,乃古时王公大臣上朝之路,为什刹前海与后海的分界处。穿桥过,乃入,忽现桃花林,桃花缤纷,蜂蝶戏舞,似与游人同乐。桥东河道蜿蜒,溪水下彻见底,鱼儿翕忽,岸草葱郁,侧面青砖瓦舍,说不尽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杨柳垂岸,窈窕碧丝,映入河中。见前有红木,遂坐稍憩,静思凝视,极眺远方,见落日余晖,已燃碧空,倏忽孤鹜夺日,祥云缭绕,西山峰峦,若隐若现,如入诗画,此诗耶,画耶?得意已忘筌,遂叹曰: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真可谓赏景之绝胜处,怪不得作为康有为弟子的著名藏书家张江裁在《银锭桥话往图记》一文中盛赞曰:“旧京地安门外,夙多潭沼,荷芰菰蒲,不掩沦漪之色,银锭桥尤为第一绝胜处。”

站在此处赏景,时间不同,风景各异,感受亦别。传说清代大诗人吴岩沿着银锭桥畔河堤游赏日落,兴起而作:“大好西山衔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日与峰的自然意境与诗人观览的惬意之情合而为一。作为太子少师的清代大诗人宋荦回府过“银锭桥”,见此美景,驻足沉吟:“鼓楼西接后湖湾,银锭桥横夕照间。不尽沧波连太液,依然晴翠送遥山。旧时院落松槐在,似境笙簧岁月闲。白首炼师茶话久,春风料峭暮鸦还。”把石桥、西山美景和“夕阳西下几时回”的淡淡忧伤与无限留恋行于字里行间。“银锭观山”从此成为燕京八景之一,文人墨客至此多流连忘返,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常与曹寅、朱彝尊等友人于此地驻足赏荷,连明代文学家李东阳游慈恩寺后过银锭桥亦吟诗赞叹:“城中第一佳山水,世上几多闲岁华。”一种无我而淡然之境溢于言表。

什刹海畔,银锭桥边,北京小吃,琳琅满目,来此观赏不品美食也是一件憾事。京城美食有“三绝”,来客仅知烤鸭、涮羊肉,而另一绝便是品味烤肉。古人云:“客旅京华,问道季家何处?香浮什刹,引来银锭桥边。”坐人力三轮车,在短褂车夫的吆喝声中走街串巷,至银锭桥边荷花市场,沿岸美食,足使君垂涎三尺!凡来此游客,临窗览景,执壶抿酒,啖肉赏花,生怕揉碎了一窗春梦!

什刹海,不愧为“北方的水乡”,这里胡同密织,钟楼古迹,王府花园,熠熠生辉,自然景观与人文胜迹辉映如画,雅俗文化交汇融一,君何不来此寻中国文明之源,品中国文化底蕴?九条胡同数王府,藏市井鱼龙,看提笼架鸟,弹唱吹拉,醇浓京味入云霄。也许,这就是京城的繁花吧!

沿湖漫步东行,忽一石碑矗立眼前,乃知此为“大运河入京处”,古时什刹本为清净圣地,方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也许,我已随运河,梦回江南了,就让心灵来一次远行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