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24“七省联考”考前理解性默写押题

(2024-01-19 17:37:45)
标签:

试题

分类: 高三
2024“七省联考”考前理解性默写押题

“七省联考”多数家长不知的重要性

1、本次考试虽然称为“七省联考”,但它的本质是适应性考试,七个省都考这一张卷固然能体现它的重要性,但“适应新高考”才是它最本质的用途。

所以本次联考的试题难度会比较大,也更有利于考生找到自己在新高考中的薄弱点,并在高考前解决掉问题。

早在2021年1月,第三批改革的新高考八省进行了一次高考前模拟考试联考,这也是新高考在考试、录取等方面进行首轮“预演”。这八个省、市2020年高考总人数是331万多人,约占全国高考人数1071万人的31%。

2024年进入新高考的七省区(安徽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吉林省,甘肃省,黑龙江省,江西省)终于将在1月也迎来适应性演练。参照2023年七省的高考报名人数,此次演练会牵动约255万个家庭的心。

2、七省联考全程模拟样题制作、考试组织、评卷、志愿填报和投档录取,规模和重要程度接近于当地高考水平,相当于一次高考大预演!对于高考前提振信心以及考前查漏补缺非常有效,而且100%能从这场考试中挖到一些 2024 年高考出题的方向!大家一定要在考前认真准备,考后及时总结!

3、河南省最后也发布相关文件称参加本次七省联考,七省变八省,但河南再2025年才正式施行新高考,为啥参加本次考试呢?大概率是因为河南将在2024年高考采用新高考过渡卷,就和2023年的吉林省一样。

最重要的是,河南可是高考大省啊!本身省内没啥重点高校,高考人数还这么多,所以河南对高考也是颇为上心,就冲人家来参加适应性考试,这次考试的含金量也不可能低。

4、七省联考是教育部命题,和民间的T8考试(华师一附中命题)不可同日而语,请擦亮眼睛分清李逵、李鬼。



【理解性默写】

1.《五代史·伶官传序》引用“满招损,谦得益”(《尚书》)作为论据,再结合庄宗的实例,欧阳修得出结论:“             ,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静女》中“         ,          ”两句运用双关语来赞美姑娘。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联合国总部一幅画作的下部有一句话:“Doto others as you would have them do to you(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也要怎样待别人)”。小刚觉得很孔子说过的八个字很是相通:“           ,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陋室铭》中刘禹锡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归去来兮辞》里的陶渊明说:“                ,                 。”两位隐士都以“琴书”为友,前者来往的都是贤人雅士,后者故友都是乡村故人,大雅,大俗,殊途同归。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2.李密半生坎坷,在《陈情表》中自言自己“                 ,                 。”怙恃双失,宛如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3.小刚爬东岳泰山,眼见得古人的题跋无数。比如“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峨峨东岳高,秀极冲苍天”。但是还是有点遗憾没见到雪后的泰山,小刚想见的景色,其实就是《登泰山记》的八个字“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1.《石钟山记》中,郦道元认为石钟山得名的原因是,                 ,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描绘庄宗李存勖兴衰成败的史实,欲抑先扬,一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衰“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对比,一褒一贬的抒情,力透纸背,给人以强烈的碰撞感、落差感,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小刚学古代史的时候,知道孔子非常崇拜周公。周公制礼作乐,确实非常伟大。后代也爱在写诗时候用周公的典故,比如这两句“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在《登泰山记》中,作者先后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登上泰山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的句子是:“                       ,                 ”。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李凭箜篌引》中运用通感的艺术手法直接描摹乐声激越动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小刚的舅爷爷久居南洋经商,这次回国和亲友团聚,他老人家无限感慨,在聚会酒宴上,他在祝酒词上用陶潜的诗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比如这两句“                ,               ”。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1.古代诗人长于描绘自然景物,有许多描写自然万物欣欣向荣生长的诗句。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中的“                   ,                    ”两句便赞美了草木滋长繁荣茂盛,溪水漫流,描绘出一幅春水始动、万物欣荣的早春图景。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眉喻为山,将鬓喻为云,将腮喻为雪,刻画了一位容貌美丽的宫中妇女的形象。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3.小刚的目标远大,但是不愿意从小事做起。他的朋友小峰说,千万别看不起小事,用古人的话来说:“               ,               ”。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或者: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用夸张的手法写蜀道高与天齐,险似绝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2.杜甫《蜀相》中高度概括、评价诸葛亮一生伟大功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小刚学成语的时候,听老师说“学成语要结合文言文来学”“成语就是文言文的活化石”。于是,他看到成语“源远流长”,很快想到了魏征提到的:“              ,               ”。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在高适《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战士们在前方杀敌的出生入死与汉将在军帐中的轻歌曼舞作对比,控诉了汉将不懂得体恤士兵,为下文写战败埋下了伏笔。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2.在《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在介绍自己种树经验的时候说到:为了保持树木的天性,种树人要做到“                ,                    。”这个比喻十分恰当,对于育人也颇有启发意义。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3.小刚听说老师在古代享有崇高地位,比如有很多“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今天是教师节,小刚画了一幅尊师重教的黑板报,想引用古人表示尊师的名言警句,他可以写“              ,               ”。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陈情表》中,李密用“                    ,                     ”作为“陈情”的开始,同时这也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括。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2.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视觉和听觉描写,写出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登上半山腰时的所见所闻,充满了奇幻色彩。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3.小刚学古诗文时,对“东皋”这个意象很感兴趣,初中学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同桌小敏说,高中也有的,比如“                ,                ”。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1.《无衣》中,“                 ,              ”两句描写将士们修理铠甲兵器,共同赶赴战场。

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2.《过秦论》中,贾谊用“               ,              ”两句总结了秦王朝的愚民政策。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3.小刚学习时,很能指出别的同学的不足,但是自己却很少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老师宇文强对他说,你刚学了《阿房宫赋》,想一想,杜牧有哪两句就是为你这类同学写的啊?小刚恍然大悟,那就是“                 ,                 ”。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陈情表》一文,李密以乌鸦反哺为喻,揭示自己上表的目的一句是:“         ,                 ”。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一国之君如果不能做到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不能保持宽厚,不能克制欲望,就好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不可能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的。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3.小刚在学古代意象的知识点时,发现古人为了表现超脱思想,常用“飞仙”“明月”等意象,很自然想到两句“              ,               。”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