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则热点素材玩转四道高考作文题

(2023-12-11 14:52:48)
标签:

作文

分类: 作文
一则热点素材玩转四道高考作文题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写出鲜活动人而有意义、有价值、有时代精神的文章,合理运用热点素材堪称一条捷径。且通常情况下,同一则热点素材,在不同的视角观照之下,会有多个写作角度。在热点素材积累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对同一热点素材进行多角度剖析,并学会充分利用,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如此,不管命题如何变化,我们都能用一则热点素材去对上多道作文题,从而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素材展示

“外卖诗人”王计兵:赶着时间,写着诗



2022年7月,外卖员王计兵的一首名为《赶时间的人》的诗歌被分享到微博上,“从空气里赶出风,从风里赶出刀子,从骨头里赶出火,从火里走出水……”,“外卖诗人”的称号使他一下“火”了。2023年,他的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问世,多次被卖断货,豆瓣评分达到8.7。

王计兵出身于江苏徐州农村,初中辍学后做过农民工,在河里捞过沙,开过翻斗车,甚至摆过地摊、捡过破烂。在一长串漫长的艰辛和漂泊的人生里,文学成了他的救赎,他在颠沛生活的间隙里读书、写作。2009年,经济稍微宽裕,王计兵与妻子开了一间杂货铺,并买下了一台二手电脑。因为打字速度慢,王计兵只能把自己写的文章里最精华的内容存在电脑里,并发布在网络空间里,却欣喜地被网友告知,这是“现代诗歌”。自此之后,王计兵就对诗歌这种表现形式开始着迷。

后来,为了补贴家用、王计兵做起了外卖员。在奔波中,他细心感知人间冷暖,眼中的世界更加开阔,他也愈发平和。他写生活之重,底色却是悲悯的、坚忍的、温情的在他的诗歌里,“生活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飞奔的外卖员“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父亲是“五彩画布上一滴墨”;爱情是“母亲偏瘫如北坡,唯有父亲日夜照料母亲,如夕阳不遗余力洒下金粉”。如今,54岁的王计兵奔跑了15万公里.已累计创作4000多首诗歌。

真题对接

就高考作文命题而言,每一道作文题的写作方向都是多元的,这样就为热点材料的多元对接、一材多用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2023年,“外卖诗人”王计兵的故事引发国人关注。回溯他的人生经历与写作历程,戳中人心的地方有很多,对苦难的坚忍、对生活的豁达、对诗歌的热爱、对梦想的守护等,而这些精神品质就可以对接多道 2023年高考作文题。

写2023年新课标卷的作文题“故事的力量”,我们可以思考好的故事对人的启迪警醒作用,引入王计兵如何在苦难的人生中开出诗意的花来,来论述“好的故事如晨钟暮鼓催人奋进”等观点。

写2023年新课标卷作文题“青少年自己的空间”,诗歌世界,是王计兵送外卖忙碌奔波中的“自己的空间”,他可以徜徉其中获得精神的滋养,我们可以以此来论述“寻一方净土,让自己放松、沉淀、成长”等观点。

写2023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人·技术·时间”,我们可以从王计兵不被算法系统所困,而是在与时间赛跑,最终写4000多首诗歌入手,用这则素材来论述“合理利用技术,更好掌控时间”等观点。

写2023年北京卷1的“续航”,我们可以从王计兵不断奋进摆脱贫苦的生活、努力写作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角度入手,用这则素材来论述“以坚忍与超越为人生续航”等观点。

写2023年上海卷的“探索世界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探索世界需要的要素”角度入手,寻找内因与外因,用王计兵的经历来论述“探索世界除了好奇还需要热爱、坚忍、恒心、外界鼓励”等观点。


速用示范

速用角度1:好的故事如晨钟暮鼓,催人奋进

(写作题目:2023年新课标卷“故事的力量”)

“我们都有一种使命,那就是成为一个故事的一部分。”马丁·路德·金如是说。什么是好的故事?好的故事,必然是崇真向善尚美的故事,它们给人以积极振奋而非消极颓丧的力量,它们给人以温暖启迪而非冷漠蒙昧。正如“外卖诗人”王计兵,出身贫寒,人生颠沛,他的生活有常人不能承受之重,可他却始终不失对生活的坚忍与热爱。在他的诗歌里,“生活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飞奔的外卖员“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父亲是“五彩画布上一滴墨”;爱情是“母亲偏瘫如北坡,唯有父亲日夜照料母亲,如夕阳不遗余力洒下金粉”。在奔波中,他细心感知人间冷暖,眼中的世界更加开阔,他也愈发平和。王计兵这用脚踏实地写就的故事,譬如晨钟暮鼓,催人奋进!

运用点拨:

运用热点素材是为观点表达服务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剪辑加工,做到有效转述。该段文字的观点句为“好的故事,必然是崇真向善尚美的故事,它们给人以积极振奋而非消极颓丧的力量,它们给人以温暖启迪而非冷漠蒙昧”。论证时首先肯定好的故事的力量,然后以王计兵的经历为例,既写他的坎坷,又注重选择表现其高尚灵魂的诗句,展现其对生活的坚忍与热爱。最后用“晨钟暮鼓”作喻,形象贴切,很好地道出了“好的故事”的价值。



速用角度2:善用技术,才能更好地掌控时间

(写作题目:2023年全国甲卷“人·技术·时间”)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斩断原始、落后的藤蔓之时也挥刀斩向了人们的自控力。一些人过分依赖科技,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而科技亦以无坚不摧之力,不断地提醒、分配、监测、预测时间,让时间成了人的使唤者与审判者,越来越多的人在掌控时间的同时倍感疲惫乏力。在人与时间的博弈中,人们越发怀念当初自由掌控时间的时光。那么,怎样才能让科技为人成为时间的主人助力呢?

苏轼曾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无论技术发展给人带来多少压迫与焦虑,无论时间如何裹挟着人们陷入快乐与欲望的陷阱,我们一定要谨记:人,才是科技与时间的主人。深扎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郭宇,在实现财务自由后于28岁毅然辞职,去追求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外卖诗人王计兵没有被算法系统所困,而是在与时间赛跑的生活间隙里写出4000多首诗歌。时间的风在他们的耳边呼啸,但他们心里却自由且快乐。因此,善用技术,掌控时间,享受生活,这才是时间谜题的破解之道。

运用点拨:

运用热点素材一定要学会围绕相应论题、观点概述材料,这样既能避免照搬材料,又能彰显对材料的裁剪力和概括力。该段在论述人与技术、时间的关系时,引入了“外卖诗人”王计兵没有被算法系统所困这一热点素材支撑论点。在处理素材时,又将王计兵的事例与程序员郭宇的事例并举,呈现出素材运用的高度概括性,避免了一个事例论证的单薄,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速用角度3:以坚忍与超越为人生续航

(写作题目:2023年北京卷“续航”)

《老子》有言:“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只有不断自我超越,才能获得更多的成功,才能在人生的航程中持续不断前进,延续人生的长度与拓展人生的宽度。出身于农村的“外卖诗人”王计兵没有对人生困境屈服,淘沙、开翻斗车、摆地摊、拾破烂、送外卖,用勤劳与坚韧向命运叫板,不做贫穷的奴隶;他也没有因为物质的匮乏放弃对精神的追求,他在劳动中见缝插针地读书、写诗,在奔波中感知人生冷暖,并记录对世界的感受。54岁的他奔跑了15万公里,他用脚丈量着这个世界的长度;累计创作4000多首诗歌,他用笔充实着精神世界的广度。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也应如此,提升续航能力,以坚韧寻找前进的动力,挣脱生命的困境;更以超越探寻生命的意义,清除生命的浮躁。

运用点拨:

使用内容繁杂的作文素材时,一定要围绕文章中心表达的需要对其加以整合。该段文字主要探讨的是“以坚忍和超越为人生续航”,在论述过程中,先引用《老子》名言来引出观点;然后详细剖析王计兵的事例,围绕“坚忍”和“超越”讲述农民出身的他直面生活的艰辛,不断尝试各种工作,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声名大噪的“外卖诗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叙述他的“续航”。最后,落在新时代青年身上,用对称语句加以总结提炼,概括提升续航能力的方法。



速用角度4:探索陌生世界始于好奇心而不止于好奇心

(写作题目:2023年上海卷“探索世界的原因”)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探寻陌生的世界意味着打破禁忌冲破平常,确实需要好奇心来点燃。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消失。对于外卖员王计兵而言,文学、诗歌看似是和他无论如何都不会结缘的陌生世界。可是,他虽出身卑微,灵魂却向往着“诗与远方”,于是文学成了他漂泊人生中的救赎;即使闲暇不多,可是他将碎片化时间最大化利用,记录、打磨自己的作品;诗歌发布在网络空间里,得到网友的肯定与支持,更是给了他无穷的力量和勇气。终于在2023年,“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一个外卖员的诗》问世,大卖。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套用一下苏轼的话,我想说:今之探陌生世界者,不惟有勃勃之好奇,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久久为功,才能看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运用点拨:

运用素材离不开恰当的整合加工,要找到最能支撑观点的切入点。这段文字在探讨“探求陌生世界需要的因素”,开头先由苏霍姆林斯基的需求论引出好奇心对于探寻陌生世界的重要性;然后又用“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语意一转,指出只拥有好奇心的不足;再结合王计兵的事例,强调其成功的因素还有高尚的精神追求、精心打磨以及外界的鼓励;最后化用苏轼的名言作结。整个论证过程一气呵成。


总结:

如上所述,用一则热点素材可以很轻松地写多道高考作文题,这是作文备考的重要技能。但是,切不可认为只要运用了热点素材就能得高分。日常写作训练中一定要在积累热点素材的同时侧重发散思维训练,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运用习惯,并进一步学会创造性运用。如此,才能真正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效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