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郭橐驼传》的老子思想解读
(2023-11-15 17:08:21)
标签:
教育 |
分类: 初中语文 |
《种树郭橐驼传》的老子思想解读
解玉强 尹明文
摘要:《种树郭橐驼传》是柳宗元的一篇极具特色的寓言式传记文,它表面上为郭橐驼作传,真实的意图则是借种树之术谈治民之理。分析这篇文章时,可以用老子的“天道无亲”“希言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进行解读。在柳宗元的思想体系中,儒家的民本思想虽然据于主导地位,但是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和文学创作留下了老子思想的痕迹。通过老子思想,我们可以全面深刻地了解柳宗元及其《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
关键词:《种树郭橐驼传》;老子;柳宗元
《种树郭橐驼传》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性质的传记文,为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所作,它以小人物小故事来反映和揭露在政令多发之下“民不堪命”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同情人民的情感和革新弊政的志向。不同于《捕蛇者说》直接描写“悍吏”同百姓的尖锐的矛盾,揭示“苛政猛于虎”的主旨;《种树郭橐驼传》则以老子的“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指出统治者如果不遵循治民规律,即使以仁义治民,实施“惠政”,同样也会起到扰民的效果。《种树郭橐驼传》立意新颖,构思精巧,把深刻的哲理寓于生动的故事中,充满讽谕的智慧情趣,无论是其内容思想,还是表现手法,我们都可以通过柳宗元的文字看到老子的身影。
一、《种树郭橐驼传》蕴含的老子思想
老子在处理人与自然及其社会关系时,主张道法自然、循道而为,也就是,顺应万物的规律,尊重事物的本性,使事物的自然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他的“天道无亲”“希言自然”“无为”而治的理念,对后世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用这三个概念来解读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使人印象深刻,而且也可以更好地领会把握本篇文章的内涵。
1. 天道无亲
天道无亲,是指天地对于任何事物,都是没有偏爱,不分亲疏的。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性,万物在天地间依照自己的规律而变化,不受天地、神、人等影响。老子认为,天地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依照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各物的内在原因而运动而成长”,“其间并没有人类所具有的好恶感情或目的性的意图存在着。”天地看待万物,圣人对待百姓,都应没有偏袒和私心,要做到一视同仁。圣明的统治者应取法于天地自然,对百姓应平等而视,避免有厚有薄,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作息。
“他植者”种树与“长人者”治民初衷也许都是善的。“他植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树上,“爱之”“忧之”,“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观”,甚至对种植不久的树木“爪肤”“遥本”,结果却是“木之性日以离”。同样,“长人者”治民也是如此。“长人者”对民“若甚怜焉”,打着爱民、忧民、恤民的旗号,以自己所谓善的愿望去影响改造百姓,对百姓的生产生活进行事无巨细地指导监管,“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最终的结果却是造成百姓“病且怠”。“他植者”与“长人者”之所以好的愿望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根本原因是违背了“道”,“他植者”违背了树木的生长规律,“长人者”违背了百姓的生活习性。天道和圣人是没有袒护之心和私人情感的,统治者即使出自善的意志,实行所谓的“仁政”,但只要违背了规律,照样也会扰民,使百姓遭受灾难。因此,老子以冷峻犀利的语言告诉我们,不管是“种树”,还是“治民”,单靠主观的意愿和热情是不够的,哪怕有美好的动机,结果可能也会适得其反。
2. 希言自然
希言自然,表面的意思是,少说话是合于自然的。可以引申为,统治者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少发号施令,不颁布繁琐的制度,不去骚扰百姓正常的生活。自然界中,“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意思是狂风暴雨是不能持久的,它们在某一时段蕴蓄的力量是有限的。由此,可以从自然界中得到启示,治民应以柔和静的方式进行,治国的原则和定位是不能轻易改变的,统治者不能使用过于刚猛的政策,也非常忌讳政策的反复无常朝令夕改,令百姓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在老子看来,静是事物的根本,是生命的常态,也是事物的应然状态,而柔的东西蕴含着内敛的因子,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余地较大。柔与静是符合自然的状态,是人类回归本源的重要方式,也是统治者最省力、最有效的治理方式。
郭橐驼说,“长人者”治民“好烦其令”,时常来乡里叫嚣隳突,对百姓“鸣鼓而聚,击木而召”,弄得鸡犬不宁;百姓“旦夕辍飧饔以劳吏”,在“不得暇”的情况下,不得不劳神伤财,疲于应付“长人者”摊派的任务,无法“蕃生安性”,这无形中增加了百姓的财政包袱和精神痛苦。显然,“长人者”治民违背了“希言自然”的原理,他们有过多的“有为”想法,总想强势地实现自己的意志,或者弘扬自己的生命力,结果是对百姓的生存造成压迫,使他们的生命力受到抑制,发挥能力的空间进一步缩减。所以,为官当与民休息,为政需慎言慎行,更不能生事扰民,扰民是不符合自然的。否则,人为的干预,不自量力地强行推进,代替百姓进行行为选择,指手画脚的统治方式,只能破坏甚至扼杀百姓的自由发展。
3. 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核心思想,“道”是其理论基础。无为,不是不作为,“也不是所谓的完全放任自然,而是保持自然与人的一种和谐状态与平衡”,因循大道而为。具体的说,做事要顺应事物本身的规律特点,顺任事物自身的状态,而不以外在的力量去约束它,不逆势而动,强势而为,不肆意伸张自己的意欲。做事不可强行妄为,是因为一切事物有其固有的规律,这种规律并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一旦强作妄为,就意味着对规律的违背。为此,学会去寻找事物的规律,然后顺着规律行事,便可像“道”成就万物那样自然而然地达到目的。
郭橐驼概括自己种树的经验为“顺木之天致其性”,即种树要秉持无为而治的法则,尊重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以及树木固有的生长习性或个性。依据这一方法,其种树的基本步骤是“本舒”“培平”“土固”“筑密”,关键要“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郭橐驼正是顺应了树木的生长规律以及生长习性,顺任树木自由生长,自然自成,自然而然地实现所种之树“或移徙,无不活”“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的目标。“他植者”种树则不然,他们无视树木的生长规律和习性,“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树木,剥夺了树木的生长天性,破坏了树木生长的权利,导致树木被“害其长”“抑耗其实”。种树需“顺木之天”,同样,治民需“顺民之天”,种树之道与治民之理是相通的。治民需顺应百姓的生产生活规律,尊重百姓的本然习性,给百姓创设宽松的空间,让百姓的本性得到健康发展。因而,理想的统治状态是,百姓没有被统治的压力,好像感觉不到“衙门”的存在,他们在统治者的辅助引导之下,生活得自由自在,事情做成了之后,百姓觉得是一切都是自我发展的结果。这样就可以自然地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二、老子的思想对柳宗元的启示
柳宗元所处的唐朝是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时代,李唐王朝的统治者,为自己的统治寻求凭据,把李聃(老子)尊为鼻祖,把道教奉为圭臬。唐高祖李渊“令老先,孔后,末后释宗”;唐太宗李世民恪守清静无为的治国思想,把《道德经》作为“重经之首”,认定“六经乃黄老之枝叶”;到了唐玄宗则制作了《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经》《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经疏》,使老子思想进一步得以弘扬。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柳宗元的政治主张、文学思想,不可避免地受老子思想影响。柳宗元认为,老子“亦孔氏之异说,不得以相抗”,即老子思想是孔子学说的某个方面的变化发展,二者并无根本矛盾,它们皆可以“佐世”。在哲学方面,柳宗元以老子的“道”为根柢,提出了“气”是万物本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他的“元气”的“阴阳交错”理论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阴阳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无神论思想则是对老子“天道自然论”的继承和发挥。在文学方面,《道德经》精练而富有韵律节奏的语言以及深刻的思想,给柳宗元的创作以启迪,他在总结自己文学创作经验和技巧时,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种树郭橐驼传》这篇文章,就是柳宗元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理念用生动形象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阐述了种树需“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道理,讽谕了烦政扰民社会现象的范例。于此看来,老子的思想对柳宗元是有所启发的,他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及其文学创作,不时闪耀着老子思想的光华。
值得注意的是,《种树郭橐驼传》虽然透露着老子“无为”而治的理念,由于儒家入世思想根深蒂固的影响,在柳宗元的思想体系中,儒家的民本思想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辅时及物”是其一贯的政治理想,他的文学创作有很强的现实功利色彩。和老子的“道法自然”的主张不同,柳宗元对无为之道的赞同只是从世人的角度出发的,他认为“强征的赋税徭役给劳动者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而无为之道恰恰要求统治者任由人民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他把老子的“无为”之道当作手段,其目的还是为了实现儒家的治世理想。《种树郭橐驼传》名义上是给郭橐驼作传,记述种树之道,真实的意图是为了将种树之术移之官理,“传其事以为官戒”,即批评官吏生事扰民的行为,告诫统治者治民要宽政解缚,尊重百姓的生活习性和生产秩序,让百姓修养生息,从而恢复民力,稳定民心,维护社会的正常发展。但无论如何,对于《种树郭橐驼传》这样的文章,我们用老子的思想去解读它,似乎可以发掘出更多的东西,同时也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柳宗元。
后一篇: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