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因文命题”三境界,解锁“高效备考”新策略
(2023-11-01 16:57:05)分类: 高三 |
打通“因文命题”三境界,解锁“高效备考”新策略——以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为例
张小波
摘要:“因文命题”正日渐成为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流趋势,了解其内核特质是高效备考的保障。在笔者看来,“因文命题”的“文”首先是文体,其次是文类,内核是文本。本文以文学类文本阅读高考真题为例,对“因文命题”的三重境界进行分析,力图打通这三重境界,进而为高效备考提供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
关键词:因文命题;文体;文类;文本
2020年始,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传统的套路化的“以点命题”的测评形式将从根本上获得改变。与此同时,指向开放、综合的合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的“因文命题”便成了高考试题命制原则的主流。我省于2020年9月开始全面实施语文新课程,采用统编新教材,因此,全面研究新高考卷、把握“因文命题”的基本规律和本质特征,便成了高效备考的前提和保障。
“因文命题”又称“随文设题”,指依托“这一篇”的文体、文类、文本特点,从写什么、怎么写和为什么写几个维度来命制试题。这种命题方式要紧扣“这一篇”的特质,在文章有深意处命题,重视读懂文章的灵活考查,轻视知识点的僵化考查。纵观近几年由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试题,“因文命题”的趋势日益明显,比重日益加大,几乎可以涵盖所有模块。其中,最能体现这一命题原则的板块非文学类文本莫属。本文将就文学类文本阅读“因文命题”的规律进行探究,并由此制定高效的复习策略。
一、真题研读,破解“因文命题”三境界
1. 依托“文体”特质,命题指向本篇的文体个性
“文体”是指文学作品的体裁,常见的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类。“文体”是“因文命题”的“文”的第一层含义。设题常常从“文体”共性出发指向这一“文”的特性。
比如2021年新高考I卷《石门阵》第8题:
王木匠讲石门阵时,多处使用“反复”手法,这种讲述方法有什么效果?
本题看似考“反复”手法,似乎是传统的“以点命题”,然而如果仅按照“反复”手法效果的基本套式去答题却难以有效拿分。原因在于此处的“反复”是为“讲故事”服务的,而“讲故事”便是小说文体的主要特点。因此,从小说文体“讲故事”这一文体特质出发,再结合《石门阵》中独特的讲述方法“反复”出题,便是本题的最大亮点。如此设题,就势必要求考生既要了解小说的文体特质,又要掌握“反复”手法的基本作用,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再如2022年全国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9题:
这两个内容相近的文本文体不同,因而艺术表现也有差异,请比较并简要分析。
这两个文本分别是王愿坚的《支队政委》和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前者是小说,后者是纪实文学,本题直接从这两种文体的艺术表现差异来设题。小说注意文学表现力,具有文学性,可以虚构;纪实文学则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主要事件、人物不允许虚构。
又如2020年全国III卷蒋子龙《记忆力的光》第9题:
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记忆里的光”是如何统摄全篇的?
设题指向“谋篇布局”,这一指向和文体紧密相关,具体而言,文体不同,谋篇布局的考量亦不同。小说的谋篇布局侧重于讲好故事,散文的谋篇布局则指向“形散神聚”。毋庸置疑,“讲好故事”和“形散神聚”这两种不同的文体特质就决定了谋篇布局技巧的截然不同。本题从散文文体谋篇布局角度出发,再结合“记忆里的光”这一具有深意的标题从“统摄全篇”设问。解答本题既要了解标题内涵,又要明确统摄全篇指向“神聚”。
综上观之,“因文命题”首先表现为文体间的差异,以及从某一文体的共性出发着眼于本篇的独特个性。由此也向我们提示,备考时要关注文体特质,准备常见文体的思维模型。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文体的共性知识绝不是让考生陷入新一轮的答题误区的套路。试题命制不是以考查掌握文体共性知识为目标,而是以考查本篇的文体个性为旨归。
2. 着眼“文类”特征,命题指向本篇的文类特性
“文类”是指同一“文体”的不同类别,比如小说文体又可以分为不同的文类,常见的有历史小说、科幻小说、散文化小说、魔幻小说、革命小说等。这里的“文类”特征就直接决定了文章的最大特点,正是“因文命题”的主要落脚点,是“因文命题”中“文”的第二层含义。具体表现为给出这一篇的文类特征,就篇分析;或是给出相关理论术语,据文找据。
比如2019年全国卷I《理水》第9题:
《理水》是鲁迅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一篇,请以“故事”与“新编”的角度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
毋庸置疑,“故事新编”正是《理水》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依托于“历史小说”这一文类。“历史小说”的文类特征指向“历史性”和“文学性”,“故事新编”不正是这两个文类特点的汇集吗?
又如2022年新高考I卷《江上》第9题:
渔夫拒剑是一段广为流传的历史故事,渔夫是一位义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剑之后,更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虑而自尽。本文将渔夫改写为一个普通渔人,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
《江上》是历史小说,对伍子胥的历史传说进行了改编,这正是历史(故事新编)类小说的常见特征,而本题的设题指向则正源于这一文类特征。解答本题既要具备小说文体知识,又需明白历史小说改编的意图,最后再回归文本。
比较《理水》和《江上》这两题,可以发现,前者侧重于“故事新编”文类的具体表现,后者侧重于改编的文学效果。那么同是历史小说,两题的出题方式是否可以互换,即《江上》考“故事新编”的基本特征,《理水》考改编的文学效果?很明显,互换无法实现。《理水》是用现代方式讲述历史传说,讲述方式、细节有着鲜明的现代因素,而基本故事、人物形象均没有虚构,改编原有故事或人物并不是本文的特点。《江上》则是改编了历史故事中渔夫的形象和相关事实,改编特点尤为显著。由此可知,两篇的命题设问绝不可更改,因为这两种设问都是基于文章本身的显著特质,并不是基于历史小说的文类特征的共性。这也提醒考生复习备考时需要积累相关的文类知识,但却不能局限于文类知识,而必须关注这一文类在这一篇上的不同表现。
3. 立足“文本”内核,命题指向本篇的内容特质
“因文命题”中“文”的最核心要义便是“文本”本身,命题紧扣这一“文”的文本内容、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读懂本文。文本细读、深读是正确答题的关键,只有真正读懂文本表达的意思,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这一“文”的最显著特色往往是本文的命题着眼点,这一“文”的奇巧之处也往往是设题指向。
比如2022年新高考I卷《江上》第8题:
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文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
伍子胥的情感变化是本文的核心内容、显著特质,也正是本题的命题立足之处。解答本题必须认真研读文本,通过伍子胥的所见所感,分析其情感变化。脱离文本的答题技巧在此毫无用武之地。
又如2022年新高考II卷《到橘子林去》第8题:
“我”和小岫最终放弃去橘子林,本文却仍以《到橘子林去》为题,请简要谈谈你的理解。
读完本文,第一感觉便是既然没有去橘子林,又为何要以之为题。这一矛盾是本文匠心独具的奇巧之处,从此处命题既符合读者的期待,又贴近作者的设计意图。本题的命制既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又站在读者的角度设计,可称之为“因文命题”的典范。解答本题当然需要静下心来仔细揣摩作者意图,认真研读文本。
由此观之,因文命题或随文设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鲜明而又稳定的命题特点。这一“文”既是文体的,又是文类的,而内核则是文本的。命题时往往从文体、文类、文本的角度审视这一篇,哪些地方具有特色和考查价值,然后就这些地方灵活设题。
二、随文答题,解锁“高效备考”新策略
1. 依托这一“文”的共性,思维建模
“因文命题”虽强调就特性命题,却并不意味着对共性的完全抛却。“因文命题”反对的是僵化的知识、技巧的考查,并不意味着对知识、技巧的完全否定。事实上,任何篇章都离不开文学的基本知识,所以积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必备知识,进行思维建模,是高效备考的基本要求。
思维建模首先是从文体、文类、文本的共性出发,将必备知识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建立思维的基本模型。比如就小说这一文体来说,它的文体共性涉及到“讲故事”的技巧,全文怎么叙事(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顺序、叙述节奏、叙述腔调、文类特征)、开头怎么进入(悬念式、倒叙式、写景式、故事式、以……话题引入等)、中间怎么展开(悬念、伏笔、铺垫、照应、暗示、巧合、误会、突转、对比、抑扬等)、结尾怎么收束(欧亨利式、悲剧式、喜剧式、留白式、以景作结、首尾呼应等)。小说的文本共性包括小说六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结构、读者、语言技巧。诸如此类的共性知识,是高效备考的必备知识,是准确答题的大前提大角度。只有掌握了这些大前提,才能在面对纷繁的考题时以不变应万变。
思维建模还可以针对“某一类”问题构建基本答题路径。比如:针对“历史小说”这一文类,可以构建起“历史真实性、文学虚构性、创作现实性”这三个角度的答题路径;针对“科幻小说”这一文类,可以构建起“科学性、虚构性、现实性”这三个角度的答题路径。类似的有关“类”的共性问题,均可以构建大角度的答题路径,为学生高效答题提供基本样式。
2. 紧扣这一“文”的特性,强化审题
构建思维体系,搭建思维模型,是将知识内化于心的基本路径,却并不足以应付越来越灵活化、越来越个性化的试题。因此,紧扣这一“文”的独特个性,读懂文章,深化理解不得不为。
首先,须培养读懂文本的基本能力。近年来,高考文学类文本选文的篇幅越来越长,文本数量亦有增多趋势,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读懂文本抓住要点是培养阅读能力的主要目标。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文学鉴赏与审美的能力、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能力,都须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培养。
其次,须加强审题能力训练。随着“因文命题”趋势的愈演愈烈,题干审读难度也越来越大。试题的设问方式越来越灵活,答题指向并不一定明确,任务情境越来越多,精准审读题干,圈画设问关键词,方能准确把握命题意图。
最后,坚持答案在文中的基本思想。须知“因文命题”强调这一篇的特性,便意味着答案在文中,“随文答题”是应对“因文命题”的基本方法。因此,无论遇到怎样新的题目,都不必心慌,坚持读懂文本,审读题干,合理调用知识体系,便可高效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