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顽童生活的乐天派

标签:
试题 |
分类: 初中语文 |
大自然的顽童 生活的乐天派
苏轼,世人尊其为“北宋顶流”,曾两度在杭州任职,写下“居杭积五岁,自意本杭人”。时至今日,我们仍能感受到这位“杭州老市长”为杭城留下的独特文化气蕴。
7月8日,杭州西湖博物馆总馆南宋官窑馆区“高山仰止,回望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开展,此次展览以“回望东坡”“家风世传”“千古一人”三大篇章的形式,三个馆区,三条展线,层层递进,通过不同展陈内容带你领略“大宋第一潮人”的风采
——光明网2023年7月10日(有删改)
小温看到展会信息后,想约小杭去打卡“杭州苏轼主题展”,聊天过程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引起了他的思考。
小温:为什么苏轼的人气至今居高不下啊?
小杭:我也纳闷,仅仅是因为苏轼是我们杭州的“老市长”吗?
为了探究“苏轼热”的原因,小温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参与。
熙宁四年(1071年)上书谈论新法弊病,自请离京,任杭州通判。
熙宁九年(1076年)调任密州,修“超然台”,中秋作《水调歌头》
熙宁十年(1077年)调任徐州,遇到黄河决堤。
一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
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镭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然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选自《宋史 苏轼传》,有删改)
[注]涂潦:泥沼雨水。吾侪:我们这类人。畚镭:泛指挖运泥土的用具。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元丰二年(1079年)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开荒种地,兴修水利。
•元丰六年(1083年)在贬官四年时,写下诗歌《东坡》,以及创作了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二
东 坡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
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
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荦(luò)确:怪石嶙峋的样子,或者坚硬的样子。铿(kng)然:声音响亮的样子。
•元丰八年(1086年)升蓬莱太守。
•元祐四年(1089年)不容于新旧两党,再度自请外放杭州。治运河,开六井,浚西湖,筑苏堤,设“安乐坊”,治病救人。
三
与子由弟书
惠州市井寥落,然犹日杀一羊。不敢与仕者争,买时嘱屠者买其脊骨耳。
骨间亦有微肉,熟煮热漉出,不乘热出,则抱水不干。渍酒中,点薄盐炙微燋食之。终日抉剔,得铢两于肯綮之间,意甚喜之,如食蟹螯。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子由三年食堂庖,所食刍豢(huàn),没齿而不得骨,岂复知此味乎?戏书此纸遗之,虽戏语,实可施用也。然此说行,则众狗不悦矣。
[注]子由弟:即苏辙,字子由,苏轼在贬所惠州写给弟弟的短简。燋:zhuó古同“灼”,火烧。铢两:古代衡制中的重量单位,二十四铢为一两,比喻极轻微的分量。肯綮(qìng):筋骨结合的地方。刍豢(chú
huàn):
指牛羊猪狗等牲畜,泛指肉类食品。
四
己卯上元,予在儋州,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沽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苏轼《书上元夜游》)
【注释】上元:农历正月十五。儋州:苏轼被贬之地,现属海南。民:指汉族。夷:指当地少数民族。屠沽:泛指市井中做生意的人。再:两次或第二次。过:苏轼的小儿子。韩退之钓鱼:韩愈曾在诗中借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之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
题目
[触摸词人]
(1)补全下面表格。
[走近词人]
(2)阅读材料二的诗歌以及《记承天寺夜游》填空。
《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月光具有“
”的特点,《东坡》中的月光具有“
”的特点。(用原文中的字词填空)
(3)翻译句子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率数日辄一食,甚觉有补。
(4)经过以上探究,小温和小杭对“苏轼热”经久不衰的原因有了自己的理解,结合上述材料,补全对话。
小温:苏轼在为官、人生态度方面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杭:你说的没错!
前一篇:高考优秀作文|内外兼修方圆吾梦
后一篇:”双减”背景下教师共同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