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大概率考的辩证作文题!“自我认知和他人期待”作文素材及作文示范
关于自我认知和他人期待这对辩证关系,在高考中也是常常考到,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些自我认知和他人期待相关的作文素材!
金 句
1、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放下他人的期待,去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2、人是在他人的目光中生活的,人无法认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人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人一生都是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的。——萨特
3、认识你自己!——一句铭刻在希腊神庙的柱子上的名言
4、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的,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叔本华
5、做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而不是最好的事情。——阿西莫夫
6、先相信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罗曼·罗兰
事 例
在北京冬奥会花样滑冰男子单人滑比赛中,日本名将羽生结弦未能完成在正式比赛中呈现史上第一个完整的阿克塞尔四周(4A)跳跃的夙愿,以总分283.21分获得第四名。
羽生结弦今天在比赛开场即用上了阿克塞尔四周跳动作,可惜因周数不足落冰摔倒。但他之后的表演没受太大的影响,尽情展示自己的技艺,现场观众也为他送上阵阵掌声。乐曲终了,羽生双手缓缓落下,动作中带着释然。
比赛结束后,羽生结弦长时间向赛场四周的观众鞠躬致敬,随后又向冰面深深鞠躬并抚摸了冰面。
羽生结弦对记者说:“不可否认我心里是有遗憾的。在今天的赛场上,虽然还差一点,但我拼尽了全力去实现阿克塞尔四周跳,也许还可以做到更好、也许所有的努力没有回报,但对我而言,这是一届充满尊严的冬奥会,我为之骄傲。”
他说:“我当然知道零失误是很重要的,可某种意义上,正因为有前半段的失误让我把《天与地》的故事表现得更完整。我认为自己在这次冬奥会上的表现优于上届,想对所有支持我的朋友表示感谢,我这次可能没有符合大家的期待,但还是收到了大家这么多的支持,我想对大家说一句‘对不起’!”
优秀文段
1、萨特说:“人是在他人的目光中生活的,人无法认识自己,只能通过他人的评价来认识自己。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人必须与他人共同生活,因此人一生都是在他人的评价中生活的。也许终其一生,人类只要是生活在社会之中,就无法摆脱别人的影响,但自我认同感强且稳定的人,能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将他人与自我的认同进行平衡,保持灵魂的独立,这样我们才能活出更好的自己。
2、物随心转,境由心造。在多数情况下,“潮人恐惧症”看似关注他人,实则是向内的自我审视。素颜出街、打扮随意,会不会被轻视?大众着装、缺乏个性,会不会给人留下衣品不好、不懂时尚、老派落伍的印象?那些焦虑、不适,往往源于对他人目光的想象、关于自我形象的心理暗示,关注“别人会如何看我”,而非“我究竟是什么样”。从这个意义上,克服“潮人恐惧症”的良方,恐怕不是紧紧追随潮流。建构正确的自我认同,拒绝被定义,才能万般自在。
3、一个人的人生之画=自我认识之画+他人期望之画。如果只有自我认识之画那你的人生之画会是不精彩的。如果只有他人期望之画那你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只有当自我认识之画与他人期望之画的色彩调和后才能更好的完成人生之画。
4、要认清自我,应避免高估自我和低估自我。高估自我带来的不是雄心,是野心;低估自我带来的不是谦卑,是自卑。伊卡洛斯高估自己的能力,终因飞得太高,靠近太阳翅膀融化,坠海而亡。而那些因低估自我而抱憾长久的名字,则更数不胜数。然而,认清自我却不是件易事。它不仅包含了“我要到哪儿去”“我需要什么”,更包括“我现在能做些什么”“我要怎样去实现目标”。很多人无法认清自我,并非是没有目标,而是忽略后面这两个问题,低估自己的人们在困境的迷雾中徘徊不前,高估自我的“伊卡洛斯”们冒进蛮干,都不顾“现在能做什么”“现在应该做什么”,失败亦在情理之中。
真题链接
2019浙江卷高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写作时心里要装着读者,多倾听读者的呼声。
另一种看法是:作家写作时应该坚持自己的想法,不为读者所左右。
假如你是创造生活的“作家”,你的生活就成了一部“作品”,那么你将如何对待你的“读者”?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少于800字。不得抄袭、套作。
「优秀作文」
心中期许,笔下风云
有人说:“人生如同不断誊改的诗稿,从青丝到白发,有人还在灯下。”而我们埋首于生活的几案,拾起笔却满心踯躅时,总有纷扰的杂音在背后响起,指点我们将于何处落笔,于是我们心中朦胧的理想蓝图便被涂鸦所淹没。
总有人认为作家心中要装着读者,顺着读者的呼声走;也总有人认为作家要坚持自我,不被外界左右,当我们成为生活的执笔者,我想,我们应将外界呼声化作心中期许,以笔下风云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
我们以笔墨为权,行至今日已对父母不绝于耳的叮咛嘱咐感到麻木,可我们总还记得第一次妈妈摸着你的头,爸爸拍拍你的肩,目送你尚稚拙的身影去迎考时眼底饱含的热泪与期望。那是我们在一次次被路上的荆棘绊倒时,于苦痛的血泪中再次爬起的不竭动力。这一份真诚的祝愿,这一份热切的期许,将用温和柔软的风力托举你的双翼,是生活的“读者”馈赠于我的第一件礼物。
但又有那流言中伤、冷嘲热讽,抑或是尖酸刻薄地对你的生活评头论足。诚然这些打击使我们暂失“写作”的勇气,但在轰然交错杂的舆论风向中,我们更能看清自己,更能看清自己所坚守的理想信念不愿为之失去方向,风狂雨急之时,乌云笼罩在茫茫苍穹,一片阴翳之中,我们才能意识到脚下的土地方是心之所向,这便是“读者”的第二份礼物。
由是观之,“读者”的呼声并不能左右我们的笔端,而我恰要把他们予我的压力与动力化为笔下风云。
“活过、爱过、写过”的司汤达还曾言:“我的梦想值得我为之奋斗,我今天的生活绝不是昨天的冷淡抄袭。”我们书写我们的故事,必有我之思想、著我之色彩。难道没有旁人的导引,没有既定的道路,我就只好日复一日地抄下昨日的词句,陷入循环往复的生活漩涡之中吗?不,不是这样。各人之所以执笔各自的生活,是各人拥有其独特思想境界与情感体验,自然也有其不同的趣味追求与志向节操,而我们所应做的,便是把个人的独特性刻入生活的骨髓,完成陀思妥耶夫斯基口中“人不是齿轮”的自证。
我不循规蹈矩,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辛波斯卡偏爱那“写诗的荒谬”,我亦珍视手中握笔的机会。读者的呼声或许打断了你的思路,行文的艰涩或许凝滞了你的笔尖,但生活的书页唰拉拉翻过,那空白是否让你惶恐?又是否让你有愧于那些生活的“读者”?
读者的呼声与要求无论承载着压力或是动力,我们都应将其化为心中怀着的感激、存着的期许,以其写出自我色彩,崭露笔下风云。
翻山越岭,他们就会听到你的故事。
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生活是一部“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生活的“作家”,而那些穿行于我们生活的人则是我们的读者。那么,应当怎样对待这些读者的“呼声“呢?我认为,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
有许多孤介自守的人,自以为才智过人,对自己读者的“呼声”一概不听。比如自比太阳的尼采,抛却周围一切星辰,最终自取灭亡;又比如晚年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固执己见,最终再无发明。那么,全盘接受自己读者的“呼声”就是正确的选择吗?这样只会将自己退缩成提线木偶,没了读者的协助,寸步难行。只有筛选出那些积极的、有建设性意义的“呼声”,舍弃又有些是非不分、横加干涉的“呼声”,才能化读者之力为己用,创造更完美的“作品”。
人生伊始,父母的耳提面命,恩师的遵遵教会,朋友的低声劝慰,仇人的恶语相向,旁观者的无知之论,有如此多的读者“呼声”,酸甜苦辣,可谓应有尽有,若不加以选择,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生岂不成了他人信笔涂鸦之书?因此,要像孙悟空那样炼就“火眼金睛”,从一堆妖魔鬼怪中找寻那真正的盟友。古时,诗人贾岛酷爱推敲诗句,对读者“呼声”来者不拒却也细细辨别,方铸诗名。所以,对那些有善意也有恶意的呼声,不要畏拒,打开心门去接受它们,用心眼去区分它们,让他们化作养分供自己成长。
所谓“偏听则信,兼听则明”,指得是孤介自守有害于己,而兼听他人之言有益于己。言论是最自由的小鸟。口一张,成飞向四方。而那些抓捕小鸟的人却需要区别那些小鸟,抓住害鸟、坏鸟,留下益鸟。对于读者们的'呼声也应当如此。留下有益于己的,舍弃不益于己的。孔子有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若那些“呼声”真正直击自己的痛点,就去加强、改正,使自己的盔甲更加坚固,若没有,也于己无害。
作为新世纪的新青年,面对形形色色充满无边诱惑的世界,怎样保持本心创作自己辉眼辉煌的人生之书呢?应当“善则听之,恶则弃之”以对那些读者。
世界美好,心眼断之,肉眼视之,手足践之。
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
在绿树遮映的弘一法师骨塔下,时光的力量已经渗透到旁边高耸的碑石上,“悲欣交集”四个红色耀眼的大字在萧瑟的松声中屹然不动,年复一年,它又在告诉人们些什么呢?这样密而不宣的内心轨迹,我是没有能力揭示它的任何光片羽,也许你也不能——但我想起来了,那年大师正在书斋中打坐,有一位女子携友而来——那是大师出道前认识的,也许有十几年不见面了,当满山门的弟子都期待一次亲情上演时,大师却执意下令把她赶走,这一举动曾经引来世人唏嘘不已,只有大师自己清楚,只有那“悲欣交集”能告诉我们一些只言片语。
人生的境界是自己的意识组成,浮华的世界仿佛越来越模糊这一点,太多的外人期望,众目已待,太多的众望所归充实进我们的生命,造成了自己理想世界的空白,这样的空白太宽太大,如栖鸟飞过汪洋,使人言语起来陷入了犹豫,在夜阑时分清醒地想象,什么是你孩提时的憧憬和梦想,如今它们在你生命的哪个角落?
同样存在着人的空间里,我们不免发现古人的自我认识相当清醒。太多的文人骚客,仿佛除了写作与习画,其他的事顾及很少。李贺说:“我生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谢如枯兰。”才二十岁的人,心旌已经褴褛,像他这样的年龄,正是旁人急于升官进仕,正是他人期望宦达的年代,而他却不顾暇这些,当后人抽丝剥茧地打开他固守的精神世界的产物发现,凄美与惊艳——这样令人惊讶的精神果实,惟独没有蒙翳。
跟随他人的期望可以声名显赫,可以去争取物质世界的充裕,这事实上已成为一种倾向,像古人那样自娱自乐在这个精神世界日渐泯灭的社会中早已销声匿迹。但只是在无功利的同时,内心澄澈如水,如入无碍之境,司马迁在他人眼里完全是个废人,苏格拉底日日拖着肥大的身躯踽踽而行,贝多芬在他人看来是个聋子,但他们都超乎他人的期望成为伟人。我们不禁要反省他们对于人生的自我认识,凡是精神伟大的人都拥有一颗自我认识的心,强烈的精神意识能帮助他们摒除外界走向的干扰,在他们心中自己选择的走向是通向精神殿堂的捷径,不论世殊事异,他们在自己选择的路上奋斗拼搏,从未放弃,“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他们在他人期望的悖论中走向辉煌。
有人用一生的光阴,寻求他人期望的成功人生,商业家劳心劳神,政治家殚精竭虑,只有有心人才会追源溯流,从自己认定的精神家园中打捞成功的鱼群,最终他会像渔家拉动海带一样,将自己成功的人生越拉越绵长,最终拉动整个大海。
独立的个体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只有一次机会,不能返回、不能后悔。每一个人刚来到这个世界时都是一条全新的生命,是空白的,没有受到过污染的。在之后要如何在这张白纸上添加色彩,决定权都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一本书、一部作品,假如我是创造生活的作家,那我定会按照我自已想做的来做,不会被外界的任何声音所干扰。而这些来自他人对自身的评价也可以说是“读者”对我们这部“作品”的看法。
坚定自己,相信自己。来自于外界形形色色的声音有很多,有好的、坏的,各种各样的评价,或许你会感觉到很委屈、困惑:为什么我自己的生活要被他人所讨论、评价?是的,每个人都独立个体,不用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做好自己,活出自己最真实的色彩。但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在这些人际往来中,得到别人的评价是避不可免的。从中挑选中觉得认同的,去改变、完善自己,对于那些不认同或不舒服的言论,不去理会就可以了。做独一无二的自己,不随大众的潮流,跟风别人。
完善自己,去得到别人的认同。艺术家梵高在年轻时不受到他人的重视,除了他的弟弟之外没有一个人在意他。他亲手割了自己的耳朵,这在外人看来是一件十分疯狂的事情,他所作的画作也无人问津。但是在最后,他死后,所有的画作被公布之于世,大家看到了他画中表达的浓厚的感情色彩,运用大笔触、大面积的铺色来刻画自己的内心,众人都感受到了来自他画作中的震撼。梵高的画作在当时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潮流,流传至今。所以说,做好自己,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
发展自己,贡献祖国。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在完善、发展自身的同时,也要肩负起新一代的少年任务,为国家作出奉献,走好我们这一代的长征路,让有限的生命,散发出无限的价值。
为自己所奋斗、努力、拼搏。做好自己,不受他人、外界的干扰,保持自己的初心,创造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