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格律诗的平仄
(2022-12-10 16:40:42)
标签:
艺术文化 |
分类: 诗词鉴赏 |
谈谈格律诗的平仄
《夜宿山寺》
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从李白的《夜宿山寺》到杜甫的《绝句》,再到《春夜喜雨》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看到这些标题大家应该会觉得很熟悉,不少人甚至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它们全部背诵下来,然而,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要是说起它们的平仄来,恐怕大家心里就不会很有底了。
或许也曾试图去学过格律诗平仄,然而当看到这些让人不明所以的黑白圆圈之后,一腔热情就会很快消退,并适时打起退堂鼓了。比如说下面这个——
简直是不明觉厉,满头雾水,有木有?!
然而,事实上来说,抛开这些让人云里雾里、故作高深的讲解,其实格律诗的平仄规则是很简单的,简单到甚至可以用四句话来概括。它们就是——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请一定要把这四句话按照顺序(甲乙丙丁也要背!)背得滚瓜烂熟,因为,格律诗的比较复杂的规则全都是以这四句话为基础的。
这里说的顺序是指:(甲)后面就是(乙),(乙)后面就是(丙),(丙)后面就是(丁),(丁)后面就是(甲),总之,它们是循环出现的,(甲)(乙)(丙)(丁)(甲)(乙)(丙)(丁)……(它们之所以循环出现是因为“粘”“对”规则在作祟,这里不讲)
格律诗从分类上来说,包括: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以及排律。虽然形式多样,然而句子的基本平仄模式却永远只有四种!
今天只讲五言绝句的句子的平仄模式,学好了五言绝句的平仄模式,只需要再稍微(真的就是稍微!)添加些变化,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的平仄模式也就不过尔尔了。
这里我们需要补充一点有关平仄的知识。现代汉语分为四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其中阴平和阳平合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合称为仄声。古代汉语也有四声,但是与现代汉语有一点差异,古代汉语的四声分别是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上声、去声和入声,古代汉语把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之外的上声、去声和入声合称为仄声。
五言绝句,都是由四个五言句子构成。这四个句子的平仄模式,只有(甲)(乙)(丙)(丁)四种。一首绝句中每一个句子的平仄模式都对应(甲)(乙)(丙)(丁)四个中的一种。以《夜宿山寺》为例:
危楼高百尺,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平平平仄仄,因此对应(丙)句式。
手可摘星辰。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仄仄仄平平,因此对应(丁)句式。(“摘”在古代属于入声字,入声是仄声)
不敢高声语,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仄仄平平仄,因此对应(甲)句式。
恐惊天上人。五个字的平仄依次为——平平仄仄平,因此对应(乙)句式。
从《夜宿山寺》的例子,我们能清晰地领会到五言绝句中一个句子对应一种句式的道理。在此,还有一个要注意的点就是,这四种句式是两两搭配的,一般来说,(甲)(乙)(不能调换前后顺序,即不能说成乙甲)两句式成对出现,(丙)(丁)(不能调换前后顺序,即不能说成丁丙)两句式成对出现。之所以说“一般来说”,是因为有时候(乙)句式和(丁)句式也会成对出现,它们有两种组合:(乙)(丁)和(丁)(乙)。
这里面,我们要记住,这四种句式成对出现的情况只有这四种可能。再没有其他可能了。
再强调一遍,这四种组合分别是:1、(甲)(乙);2、(丙)(丁);3、(乙)(丁);4、(丁)(乙)。(这四种组合一定要记牢!每一组的顺序不能记错!)
明白了一个句子对应一种句式的道理,也明白了句式成对出现的四种情况,接下来就要讲到绝句中四个句子的平仄组合情况了。
绝句四个句子组合的情况也只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如果绝句首句是(甲)句式,依照(甲)(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乙)句式;那么第三句应该是哪个句式呢?这里面就要依据(甲)(乙)(丙)(丁)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了,因为(乙)后面是(丙),所以绝句的第三句应该是(丙)句式;依然是依照(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就应该是(丁)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一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甲)(乙)(丙)(丁)。
第二种:如果绝句首句是(乙)句式,依照(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丁)句式;按照(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第三句就应该是(甲)句式;依照(甲)(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应该是(乙)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二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乙)(丁)(甲)(乙)。
第三种:如果绝句首句是(丙)句式,依照(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丁)句式;按照(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第三句就应该是(甲)句式;依照(甲)(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应该是(乙)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三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丙)(丁)(甲)(乙)。
第四种:如果绝句首句是(丁)句式,依照(丁)(乙)成对出现的规则,第二句就应该是(乙)句式;按照(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先后循环出现的规则,第三句就应该是(丙)句式,依照(丙)(丁)成对出现的规则,第四句应该是(丁)句式。归结起来就是,第四种情形下,绝句四个句子的句式组合是:(丁)(乙)(丙)(丁)。
综上所述,五言绝句四个句子的平仄组合总共有如下四种情形: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最后,我们把上面四种情形展开来看,并且举出例诗,以增强理解。
第一种: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例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甲)仄仄平平仄(“白”字属于古入声字)
黄河入海流。——(乙)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丙)平平平仄仄(“欲”字虽属于仄声,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更上一层楼。——(丁)仄仄仄平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第二种:
(乙)平平仄仄平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例诗:“我喜欢玩捉迷藏,你来找我啊!!!”
第三种: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例诗:《听筝》
李端
鸣筝金粟柱,——(丙)平平平仄仄
素手玉房前。——(丁)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甲)仄仄平平仄(“得”字属于古入声字)
时时误拂弦。——(乙)平平仄仄平(“拂”字属于古入声字)
第四种:
(丁)仄仄仄平平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例诗:《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丁)仄仄仄平平(“黑”字属于古入声字)
孤光一点萤。——(乙)平平仄仄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微微风簇浪,——(丙)平平平仄仄
散作满河星。——(丁)仄仄仄平平
我们已经知道了绝句里五言句子的四种平仄格式,也知道了绝句里四个句子的平仄组合情况,更知道了这四种平仄组合情况何以这么组合的原理,今天我们就再来探讨一下格律诗“拗”与“救”的问题。
在了解“拗”“救”之前,我们还有一定必要知道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五言句子里有一些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也就是说在这特定的几个位置,你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也可。
我们重新举出五言句子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在这四个基本句式里,(甲)句式和(丁)句式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详细点来说,就是(甲)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一个字本来是仄声,但是它可以是平声,如此一来,(甲)句式就变成了“平仄平平仄”;(丁)句式“仄仄仄平平”的第一个字本来是仄声,但是它也可以是平声,如此一来,(丁)句式就变成了“平仄仄平平”。由于(甲)(丁)句式中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完全自由的,所以,(甲)的变形“平仄平平仄”和(丁)的变形“平仄仄平平”也都是符合平仄规则的。
我们注意到上面说的(甲)(丁)两种句式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完全自由”的,也许有人会问,那么有“不完全自由”的吗?回答是:有!且看我们在第一期提到的例诗《登鹳雀楼》的平仄情况——
例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甲)仄仄平平仄(“白”字属于古入声字)
黄河入海流。——(乙)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丙)平平平仄仄(“欲”字虽属于仄声,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更上一层楼。——(丁)仄仄仄平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可以看到,在第三句(丙)句式里,第一个字本该用平声字,但是诗人却用了“欲”这么一个仄声字,对于(丙)句式来说,第一个字的平仄就是“不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说,虽然它也可以不拘平仄,即,它可以由“平平平仄仄”变为“仄平平仄仄”,但是它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且先不讲受到什么条件的限制。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不完全自由”下的几种情形,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拗”、什么是“救”,了解了“拗”“救”之后,我们再来详谈平仄“不完全自由”的情形。
所谓“拗”,指的是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却用了平声,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拗”的情形都是违背了本来应该遵守的平仄规则。
注意,上述所讲的可平可仄的情形并不属于“拗”。凡是出现“拗”的地方,它们的平仄是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打破的,正是因为没有遵守,所以才会“拗”。
所谓“救”,指的是在出现了“拗”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某个字或者某几个字都违背了本应遵守的平仄规则的情况下),为了使句子音律协调,不得不对另外的一个字的平仄进行调整,使得整首诗能够达到节奏和谐的理想状态。这里的“调整”指的是,把本来是仄声的改为平声,或者把本来是平声的改为仄声,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是整首诗的音律节奏达到和谐(因为“拗”的出现破坏了本来的和谐)。
虽然说“救”可以挽回被“拗”破坏了的节奏感,但是,并不是所有出现“拗”的情形都能被“救”的,相反,能“救”的只有少数几处。至于其余的,要是“救”能够开口说话,它一定会说:那就让它自生自灭吧,谁叫它非得“拗”一下自取灭亡呢?宝宝管不了那么多啦!
“拗”随处都可以有,有的可以被“救”,有的却无法挽回,如果“拗”出现在无法挽回的地方,那么可以说,这首诗从格律上来说至少不是成功的。
我们来专门看一下可“救”的情形。
仍然举出四种基本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对于(甲)仄仄平平仄
句式来说,第三、第四两个字的拗是可以救的。这两个字既可以只一个字拗,也可以两个字同时都拗,也就是说共有三种拗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甲)仄仄仄平仄
第二种情形:(甲)仄仄平仄仄
第三种情形:(甲)仄仄仄仄仄
对于(甲)句式的拗来说,“救”需要用到(乙)句式第三字。也就是说,出现了上面三种情形的任意一种,只要把(乙)句式的第三个字由“仄”改为“平”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乙)句式就变成了“平平平仄平”,这种变化是合乎格律的。在(乙)句式上增加一个平声后,因为(甲)句式平声减少导致的节奏的破坏就得到了弥补,整首诗的节奏韵律重新返回到了和谐的境地。这种情形叫做“对三”救,也就是对句第三字救。(还记得出句与对句吗?这里面甲是出句,乙是对句。)
对于(乙)平平仄仄平
句式来说,只有第一个字的“拗”是可以“救”的。即,如果(乙)句式的第一字由平声变为了仄声,也就是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么怎么挽回被破坏了的节奏感呢?只需要把本句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乙)句式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变形了,这种变化也是合乎格律的,而且,古人作诗,(乙)句式以变形“仄平平仄平”出现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我们大可以记住它的变形。
可以看到,(甲)句式和(乙)句式出现了“拗”的情况下,都需要用到(乙)句式第三字相救,那么,如果(甲)(乙)两个句式同时“拗”的情况下,又该怎么“救”呢?其实,不管是只有(甲)句式拗了也好,还是只有(乙)句式拗了也好,抑或者是(甲)(乙)同时都拗了也好,都只需要调整(乙)句式第三字这一个字就行了,调整这一个字的平仄就足以使得整首诗达到和谐。
对于(丙)平平平仄仄
句式来说,只有第四字的“拗”可以“救”。也就是说,如果(丙)句式的第四字由仄声变为了平声,也就是变成了“平平平平仄”,这要怎么“救”呢?只需要把第三字由平声改为仄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丙)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这种变形了,这种变化也是合乎格律的。而且,古人用起(丙)句式来,很是喜欢用它的变形格式“平平仄平仄”,所以,“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虽不属于四大基本句式,却也被称为“准律句”。针对(丙)句式,我们可以概括为“第四字拗第三字救”。也有人认为是第三字拗第四字救的,不管怎么说,总归是第三字和第四字交换了平仄,我们记住这一点就可以了。
至于(丁)句式,如果出现了“拗”的情况,那就是无法“救”的了。
总结起来就是:
(甲)句式第三或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乙)句式第一字拗,本句第三字救;
(丙)句式第四字拗,本句第三字救。
最后,我们重新回到平仄“半自由”的话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甲)(丁)两句式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完全自由的了,那么,哪些字又是不完全自由的呢?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乙)平平仄仄平
句式的第三个字。如果(乙)句式的第三字无需“救”任何一处,也即是说(甲)句式和(乙)句式本身没有出现“拗”的情况,那么(乙)句式的第三字是自由的,可平可仄。因为(乙)句式第三字本来就应该是仄声,所以这里的可平可仄指的是它也可以用平声。
第二处是(丙)平平平仄仄
句式的第一个字。如果(丙)句式本身没有出现拗救的情形,那么(丙)句式的第一个字就是自由的,可平可仄。同样,因为(丙)句式第一字本来就应该是平声,所以这里的可平可仄指的是它也可以用仄声。
我们在本文开头举出的例诗就属于这种情形。
例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甲)仄仄平平仄(“白”字属于古入声字)
黄河入海流。——(乙)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丙)平平平仄仄(“欲”字虽属于仄声,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更上一层楼。——(丁)仄仄仄平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欲穷千里目”一句,后面四个字没有出现拗救的情形,所以第一个字是自由的,可平可仄,诗人刚好就用了一个仄声字“欲”。
第三处是(丙)平平平仄仄
句式的第三个字。如果(丙)句式第四字符合平仄规则(也就是没有出现“拗”的情况),那么(丙)句式的第三个字就是可平可仄的。同样,因为(丙)句式第三字本来就应该是平声,所以这里的可平可仄指的是它也可以用仄声。
在结束行文之际,留下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符合平仄规则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我们已经知道了绝句里五言句子的四种平仄格式,也知道了绝句里四个句子的平仄组合情况,更知道了这四种平仄组合情况何以这么组合的原理,今天我们就再来探讨一下格律诗“拗”与“救”的问题。
在了解“拗”“救”之前,我们还有一定必要知道另外一个事实,那就是五言句子里有一些字的平仄是不拘的,也就是说在这特定的几个位置,你用平声字也可,用仄声字也可。
我们重新举出五言句子的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在这四个基本句式里,(甲)句式和(丁)句式的第一个字都是可平可仄的。详细点来说,就是(甲)句式“仄仄平平仄”的第一个字本来是仄声,但是它可以是平声,如此一来,(甲)句式就变成了“平仄平平仄”;(丁)句式“仄仄仄平平”的第一个字本来是仄声,但是它也可以是平声,如此一来,(丁)句式就变成了“平仄仄平平”。由于(甲)(丁)句式中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完全自由的,所以,(甲)的变形“平仄平平仄”和(丁)的变形“平仄仄平平”也都是符合平仄规则的。
我们注意到上面说的(甲)(丁)两种句式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完全自由”的,也许有人会问,那么有“不完全自由”的吗?回答是:有!且看我们在第一期提到的例诗《登鹳雀楼》的平仄情况——
例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甲)仄仄平平仄(“白”字属于古入声字)
黄河入海流。——(乙)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丙)平平平仄仄(“欲”字虽属于仄声,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更上一层楼。——(丁)仄仄仄平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可以看到,在第三句(丙)句式里,第一个字本该用平声字,但是诗人却用了“欲”这么一个仄声字,对于(丙)句式来说,第一个字的平仄就是“不完全自由”的,也就是说,虽然它也可以不拘平仄,即,它可以由“平平平仄仄”变为“仄平平仄仄”,但是它受到一定条件的限制。我们且先不讲受到什么条件的限制。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不完全自由”下的几种情形,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拗”、什么是“救”,了解了“拗”“救”之后,我们再来详谈平仄“不完全自由”的情形。
所谓“拗”,指的是在本该用仄声的地方却用了平声,在本该用平声的地方却用了仄声。“拗”的情形都是违背了本来应该遵守的平仄规则。
注意,上述所讲的可平可仄的情形并不属于“拗”。凡是出现“拗”的地方,它们的平仄是必须严格遵守、不能打破的,正是因为没有遵守,所以才会“拗”。
所谓“救”,指的是在出现了“拗”的情况下(也就是说,某个字或者某几个字都违背了本应遵守的平仄规则的情况下),为了使句子音律协调,不得不对另外的一个字的平仄进行调整,使得整首诗能够达到节奏和谐的理想状态。这里的“调整”指的是,把本来是仄声的改为平声,或者把本来是平声的改为仄声,这种改变的目的是为了是整首诗的音律节奏达到和谐(因为“拗”的出现破坏了本来的和谐)。
虽然说“救”可以挽回被“拗”破坏了的节奏感,但是,并不是所有出现“拗”的情形都能被“救”的,相反,能“救”的只有少数几处。至于其余的,要是“救”能够开口说话,它一定会说:那就让它自生自灭吧,谁叫它非得“拗”一下自取灭亡呢?宝宝管不了那么多啦!
“拗”随处都可以有,有的可以被“救”,有的却无法挽回,如果“拗”出现在无法挽回的地方,那么可以说,这首诗从格律上来说至少不是成功的。
我们来专门看一下可“救”的情形。
仍然举出四种基本句式——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对于(甲)仄仄平平仄
句式来说,第三、第四两个字的拗是可以救的。这两个字既可以只一个字拗,也可以两个字同时都拗,也就是说共有三种拗的情形:
第一种情形:(甲)仄仄仄平仄
第二种情形:(甲)仄仄平仄仄
第三种情形:(甲)仄仄仄仄仄
对于(甲)句式的拗来说,“救”需要用到(乙)句式第三字。也就是说,出现了上面三种情形的任意一种,只要把(乙)句式的第三个字由“仄”改为“平”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乙)句式就变成了“平平平仄平”,这种变化是合乎格律的。在(乙)句式上增加一个平声后,因为(甲)句式平声减少导致的节奏的破坏就得到了弥补,整首诗的节奏韵律重新返回到了和谐的境地。这种情形叫做“对三”救,也就是对句第三字救。(还记得出句与对句吗?这里面甲是出句,乙是对句。)
对于(乙)平平仄仄平
句式来说,只有第一个字的“拗”是可以“救”的。即,如果(乙)句式的第一字由平声变为了仄声,也就是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么怎么挽回被破坏了的节奏感呢?只需要把本句第三字由仄声改为平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乙)句式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这种变形了,这种变化也是合乎格律的,而且,古人作诗,(乙)句式以变形“仄平平仄平”出现的概率还是不小的。我们大可以记住它的变形。
可以看到,(甲)句式和(乙)句式出现了“拗”的情况下,都需要用到(乙)句式第三字相救,那么,如果(甲)(乙)两个句式同时“拗”的情况下,又该怎么“救”呢?其实,不管是只有(甲)句式拗了也好,还是只有(乙)句式拗了也好,抑或者是(甲)(乙)同时都拗了也好,都只需要调整(乙)句式第三字这一个字就行了,调整这一个字的平仄就足以使得整首诗达到和谐。
对于(丙)平平平仄仄
句式来说,只有第四字的“拗”可以“救”。也就是说,如果(丙)句式的第四字由仄声变为了平声,也就是变成了“平平平平仄”,这要怎么“救”呢?只需要把第三字由平声改为仄声就可以了,这样一来,(丙)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这种变形了,这种变化也是合乎格律的。而且,古人用起(丙)句式来,很是喜欢用它的变形格式“平平仄平仄”,所以,“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虽不属于四大基本句式,却也被称为“准律句”。针对(丙)句式,我们可以概括为“第四字拗第三字救”。也有人认为是第三字拗第四字救的,不管怎么说,总归是第三字和第四字交换了平仄,我们记住这一点就可以了。
至于(丁)句式,如果出现了“拗”的情况,那就是无法“救”的了。
总结起来就是:
(甲)句式第三或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
(乙)句式第一字拗,本句第三字救;
(丙)句式第四字拗,本句第三字救。
最后,我们重新回到平仄“半自由”的话题。
我们已经知道了(甲)(丁)两句式的第一个字的平仄是完全自由的了,那么,哪些字又是不完全自由的呢?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乙)平平仄仄平
句式的第三个字。如果(乙)句式的第三字无需“救”任何一处,也即是说(甲)句式和(乙)句式本身没有出现“拗”的情况,那么(乙)句式的第三字是自由的,可平可仄。因为(乙)句式第三字本来就应该是仄声,所以这里的可平可仄指的是它也可以用平声。
第二处是(丙)平平平仄仄
句式的第一个字。如果(丙)句式本身没有出现拗救的情形,那么(丙)句式的第一个字就是自由的,可平可仄。同样,因为(丙)句式第一字本来就应该是平声,所以这里的可平可仄指的是它也可以用仄声。
我们在本文开头举出的例诗就属于这种情形。
例诗:《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甲)仄仄平平仄(“白”字属于古入声字)
黄河入海流。——(乙)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丙)平平平仄仄(“欲”字虽属于仄声,但是在这里却是可以的)
更上一层楼。——(丁)仄仄仄平平(“一”字属于古入声字)
“欲穷千里目”一句,后面四个字没有出现拗救的情形,所以第一个字是自由的,可平可仄,诗人刚好就用了一个仄声字“欲”。
第三处是(丙)平平平仄仄
句式的第三个字。如果(丙)句式第四字符合平仄规则(也就是没有出现“拗”的情况),那么(丙)句式的第三个字就是可平可仄的。同样,因为(丙)句式第三字本来就应该是平声,所以这里的可平可仄指的是它也可以用仄声。
在结束行文之际,留下一个问题,那就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符合平仄规则吗?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在开始学习律诗的平仄之前,我们要先来回顾一下绝句的平仄情况。
先来看五绝的平仄:
(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
(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
然后是七绝的平仄:
(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我们已经知道,七绝的平仄就是在五绝的基础上,每一种平仄句式前面加上两个平仄相同的字。
记住五绝的平仄之后,我们很容易就能理解七绝的平仄。这是因为五绝的平仄格式可以说是格律诗的平仄格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稍加变通,我们就能得到其他体式的平仄模式。
其实,律诗也是以五绝的四种平仄格式为基础的。更详细点说,因为五绝和五律都是五字句,所以五律就直接以五绝为基础;七绝和七律都是七字句,所以七律就直接以七律为基础(其实七律也还是以五绝为基础,因为七绝也是以五绝为基础变化而来的)。那么律诗的平仄格式具体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要知道,律诗是包括五律、七律和排律的。
先来看五律。我们前面讲过五绝平仄模式的四种情形,分别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其实,五律就是这四种情形的扩展而已(由四句扩展成八句)。具体来说,五律平仄的四种情形就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五律这四种情形的前面四句其实就是五绝的四种情形,至于后面扩展出来的四句,也是依据五绝四种情形中的最后一句承接过来的。我们知道(甲)(乙)(丙)(丁)四种句式是可以按顺序进行循环的。
对于五律来说,在第一种情形,第四句是(丁)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要由(甲)句式来进行承接;同样,在第二种情形,第四句是(乙)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要由(丙)句式来进行承接;在第三种情形,第四句也是(乙)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也要由(丙)句式来进行承接;在第四种情形,第四句是(丁)句式,所以扩展的第一句(也就是五律的第五句)就要由(甲)句式来进行承接。
如此看来,五律的平仄格式是不是就很简单明了呢?其实,按照(甲)(乙)(丙)(丁)的循环,我们可以无限承接下去,这样一来,就成了排律了。
五律和七律都是只有八句的律诗,而排律就是超出八句的律诗了,排律的句数可以是任何大于八的偶数,十句是排律,十二句是排律,一百句也是排律,原则上,只要你才力足够,写上几千几万句也是可以的。
在讲解七律的平仄格式之前,我们以一首五律来具体分析一下五律的平仄格式: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甲)仄仄平平仄
危樯独夜舟。(乙)平平仄仄平(“独”属于古入声字)
星垂平野阔,(丙)平平平仄仄
月涌大江流。(丁)仄仄仄平平
名岂文章著,(甲)仄仄平平仄(此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名”就属于平声字)
官应老病休。(乙)平平仄仄平
飘飘何所似,(丙)平平平仄仄
天地一沙鸥。(丁)仄仄仄平平(此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天”属于平声字,“一”是古入声字,属于仄声字)
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的平仄模式就属于第一种情形。
大家可以在看律诗时自己去细加分析,判断它到底属于何种平仄模式。其实,只要对格律诗的平仄熟悉到了一定程度,再去追究它到底属于何种平仄模式也就没有多大的必要了。只不过,我们作为初学者,还是有必要去多加训练,争取熟能生巧,直至得鱼忘筌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一下七律的平仄格式。
我们先来看一下七绝平仄模式的四种情形: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同样地,七律也是七绝的扩展而已。七律的平仄格式也有四种情形:
第一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因为我们以前也详细讲解了七绝的平仄格式,在此,我们只简单列出七律平仄格式的四种情形,具体讲解就不再赘述了。
同样,我们也以一首七律来分析一下七律的平仄格式。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天涯霜雪霁寒宵。(丁) 平平|仄仄仄平平(此种句式第三字可平可仄,“霜”属平声字)
五更鼓角声悲壮,(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三峡星河影动摇。(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字句式第一字都是可平可仄的,“峡”属古入声字)
野哭千家闻战伐,(丙)仄仄|平平平仄仄(“哭”字属古入声字,“伐”字属古入声字)
夷歌数处起渔樵。(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卧龙跃马终黄土,(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七字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人事音书漫寂寥。(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七字句式第一字可平可仄)
杜甫的《阁夜》的平仄模式就是第三种情形。
经过以上的讲解,如果你够仔细的话,就会发现五绝和七绝的平仄搭配的四种情形都是一样的,都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
唯一有点区别的,就是五绝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和七绝的(甲)(乙)(丙)(丁)四种句式有一点区别而已。五绝的(甲)句式是“仄仄平平仄”,而七绝的(甲)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七绝的句式在五绝句式前面加了两个字而已,其他的(乙)(丙)(丁)句式的差别也类似,不再赘述。
同样地,五律和七律的平仄搭配的四种情形也都是一样的,都是:
第一种:(甲)(乙)(丙)(丁)|(甲)(乙)(丙)(丁)
第二种:(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三种:(丙)(丁)(甲)(乙)|(丙)(丁)(甲)(乙)
第四种:(丁)(乙)(丙)(丁)|(甲)(乙)(丙)(丁)
不同的依然是五律和七律的四种句式有一点区别而已。五律的(甲)句式是“仄仄平平仄”,而七律的(甲)句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七律的句式在五律句式前面加了两个字而已,其他的(乙)(丙)(丁)句式的差别也类似,不再赘述。
至此,我们的“四句话搞懂格律诗平仄”模块的理论知识讲解就终结了,以后要是有时间,可以结合具体的格律诗来分析一下,通过训练来提高我们对于格律诗平仄的熟练度。
前一篇:《声律启蒙》全文及注释
后一篇: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资料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