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七)
(2022-11-24 16:43:27)
标签:
试题 |
分类: 高三 |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阅读(七)
一、小说情节分析的题目解题的本质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高考试题中的情节考查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与小说环境、人物、主题紧密结合。值得注意的是近年考查重点的变化,即由过去直接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转变为要求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分析某一情节作用,对情节手法(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的分析也趋于精细化。对小说情节的理解和分析是高考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今天小文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其中的情节梳理概括题目。
图片
二、情节梳理概括题提问方式
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概括能力,一般以两种方式出现: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2.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
不同于“概括小说的情节”,完整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正确指出小说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需要,如果题干中是“概括回答”,则不需要)。
图片
三、情节梳理概括题的答题技巧
情节概括三法
1.理结构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2.寻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暗线两种。
3.抓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间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夜山神庙复仇。
解题指津
(1)根据结构来梳理。事件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阅读时先给文章各段标上序号来划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
(2)根据场景来梳理。一般一个场景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景就是不同时间下人物活动的场所,理清了场景,小说的情节也就基本明了了。
(3)根据线索来梳理。线索是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物、事件、某种情感心理变化,还可以是时间、空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
图片
四、精选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亲爱的土地
安晓斯
麻根叔躺在床上睡不着,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烦了。整夜整夜不睡,哗哗啦啦地不知道在写啥,费多少电。就嚷。麻根叔只安静了那么一小会儿,又是一会儿开灯,一会儿关灯。
麻根婶就不说话了。自从与儿子们分了地种,麻根叔的体力活儿是轻松多了,可心事却重了不少。
三年前,两个儿子都劝麻根叔把自家的四亩责任田,流转给沁水湾的老金专业合作社种植。麻根叔说,为啥?为啥?我种了一辈子的地我自己会种。你们不愿种你们就流转吧。两个儿子无奈,就和麻根叔分了地。
麻根叔早知道两个儿子不愿种地。大儿子经营着几辆大货车,生意做得还不错。二儿子开着个超市,种地的事从来都没问过。这些年,家里这几亩地都是麻根叔在种,只是农忙季节,两个儿子才过来搭把手。
可分了地,麻根叔就没了活儿干。这让麻根叔很生气。因为该浇地了,麻根叔就去地里。一看,浇过了。找到流转儿子土地的老金。老金笑笑,晚上浇地,看不清,水都流到您老的地了,我还上了复合肥哩。算了,就不收老叔您的水钱化肥钱了。把麻根叔也说笑了。收我钱,你还得赔我钱呢,谁叫你浇我的地了?谁叫你给我的地里施化肥了?
今年的小麦长势不错,该是个丰收年景。麻根叔早早地就让麻根婶准备好袋子,省得收新麦子时慌张。过了几天,麻根叔和麻根婶到了自家地块,傻眼了。黄黄的小麦没了,只看到了麦茬和麦秸。心里就想,老金你敢把我的麦子也收了,算你小子有种。这次不会和你罢休。老两口回到家,发现门前放着一堆新麻袋。摸摸,全是小麦。算算,自家的一亩地也不应该收这么多啊。找到老金。老金正在合作社办公室里喝茶。麻根叔说明来意,老金说算了,合作社收的麦子多,不在乎您老的那点儿小麦。倒是弄得麻根叔不好意思了。
秋季种玉米,麻根叔更上心了,三天两头地去自家的地里查看出芽状况。却又是“被”夜里浇了水,施了肥。老金说,麻根叔您看啊,我浇水时水乱流,挡不住啊。化肥您老也别上了,我浇水时都按科学施肥方法上够了。您老这一亩地,我让科研人员检测了,土壤里缺的元素都补上了,今年的收成会更好。您就放心吧,少不了您老的粮食。
抽完了一袋旱烟,麻根叔笑笑说,老金你小子不要给我耍心眼儿,我这一亩地说啥也不会流转给你。老金喝了口茶,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您老尝尝这中华烟,看看比您的旱烟强不强?说不吸不吸,麻根叔还是接了烟。心想老金这小子真是发了啊,办个合作社就整天喝茶吸中华,还开着小轿车。
老金给麻根叔续了茶水,又递给麻根叔一支中华烟。商量个事呗,麻根叔。您老过去当过村里的会计,就来我这里干呗。我这里正缺个会精打细算的能人呵。说得麻根叔心里痒痒的。停了一会儿,麻根叔就笑笑说,那你小子就顺道把我的地弄走了不成?没了地我以后种啥……
折腾来折腾去,麻根叔就是睡不着。后半夜,麻根叔就悄悄穿衣起床,轻手轻脚地锁好门,向村外走去。他是要去自家的那块地里再看看。天明就要和老金正式签订流转土地合同了,他想再去看看自己种了多年的那块地。
黑漆漆的田野,到处弥漫着庄稼的清香。
麻根叔坐在田头,一袋袋地抽着旱烟。深秋的玉米叶子被风吹得沙沙作响,好像是在和麻根叔滔滔不绝地说着话。麻根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从里面抽出一沓稿纸,用打火机点燃了,一张张地烧起来。麻根叔一边烧一边自言自语,不是我不愿侍候啊,实在是我种不成了啊。我的心思都写在上面了,都是心里的大实话啊……天快亮时,麻根叔才回到了家。就见麻根婶戴着老花镜在看一沓稿纸,边看边笑。老太婆,你偷看我写的东西了。那是草稿,写得有点儿乱。
麻根婶笑着说,想不到你老了还会写“情书”啊。你看看——亲爱的土地,我想你……
(选自2014年第5期《小说选刊》)
1.梳理情节和思路,简述小说的结构特点。
2.第二节写“麻根婶就烦了”,这有哪些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3.老金给麻根叔浇水、施肥、收割,作者安排这些情节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作品先写麻根叔灯下“苦思”;接着回忆老金要他转让土地、到合作社当会计的事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露所写内容。作者不按事件的自然过程展开记叙,而是将灯下“苦思”置于小说之首,后写土地转让事,既增强了悬念,又克服了结构上的平铺直叙,使小说顿生波澜。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小说情节、理解结构特点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按照小说的基本情节“开始——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对文章进行段落划分。开头写麻根叔睡不着在灯“苦思”,接着后回忆土地转让事,交代睡不着的原因;再写深夜到田头与土地告别;最后写老伴看草稿,揭示灯下所写内容。按照事情自然过程,应该先写睡不着的原因,再写睡不着及其后面的行动,而本文先从睡不着写起,然后再写睡不着的原因。作答时既指出结构上的这一特点,又要从制造悬念和波澜的角度来分析这一结构的艺术效果。
2.展现家庭气氛,展现典型环境。写麻根叔,也写麻根婶,有家庭气氛,真实地再现麻根叔“苦思”的典型环境。突出麻根叔的“苦思”。连麻根婶都烦了,可见麻根叔“苦思”时间之久。在情节上为最后点题作伏笔。正是有了开头麻根婶的“烦”,最后借麻婶念“情书”以点题才显得更为自然合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小说次要人物和相关情节的作用的能力。本题设问的内容在开头,麻根婶又是次要人物,作答时可从制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凸现主要人物性格、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制造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的角度看,写麻根叔,也写麻根婶,有家庭气氛,真实地再现麻根叔“苦思”的典型环境。从凸现主要人物性格的角度看,写麻根婶的烦,正是为了具体展现麻根叔“苦思”时间之久。从为下文情节作铺垫的角度看,开头与麻根婶的“烦”,是为结尾写麻根婶念“情书”的情节作铺垫。
3.展示改变农村土地承包方式的必然性。老金给麻根叔浇水、施肥、收割,不是特意做好事,而是大面积作业无法避免的行为,这一情节说明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合作社种植势在必行。展示麻根叔思想转变、让出土地的合理性。正是老金给他浇水、施肥、收割,又请他到合作社当会计,麻根叔这才同意让出土地,人物的思想转变真实可信。寄托作者的愿望。老金用浇水、施肥、收割等做法感动了麻根叔,实现了合作双赢,而不是依仗权势、金钱巧取强夺,这寄托了作者和平解决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转变的愿望。
【解析】作答本题,可从情节的合理性入手进行分析,具体可从三个方面展开。老金的做法,而是大面积作业时无法避免的行为,这正说明土地流转、实现专业合作社种植势在必行。正是老金的做法感动了麻根叔,他这才同意让出土地,这些情节展示了麻根叔思想转变的原因和过程,人物真实可信。老金用尊重感动了麻根,实现了合作双赢,而不是依仗权势、金钱巧取强夺,这寄托了作者和平解决矛盾、促进农村生产关系转变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