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管少了对不起教育,管多了对不起自己,到底怎么管?

(2022-11-08 08:39:37)
标签:

杂谈

分类: 家教
当代老师现状:管少了对不起教育,管多了对不起自己,到底怎么管?

在70后、80后、90后的印象里,做学生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老师,关于学习和教育,记忆中父母管的似乎并不多,对大部分学生而言甚至是没有管,父母都忙着挣钱生存,教育这件事基本全权交给了老师。

所以,从学习到生活,老师啥都要管,几乎代替了家长的位置,关键是那时候,对老师远比现在要尊重的多,大多都是老师怎么说,学生和家长怎么做。那时候的学生,挨骂、罚站、甚至挨揍都时见怪不怪的。

在这种普遍的教育环境下,学生被管教,家长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会觉得这是老师在认真负责。

但随着教育的科学发展,学生心理健康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开始被了解,尊重和理解成为了教育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这是教育发展的好事,但限度把握不好,有时候可能适得其反,让老师难以对学生进行管教。

  

尊重和理解≠放任和纵容


这十几年来,我国教育理念在普通家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几千年的打骂教育被推翻,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推到教育的中心,直接撼动了教师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权威地位。

加上现在孩子多是独生子,一个家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共同宠爱着一个孩子,想要理性的给予管教更是难上加难。

老师对学生批评、罚站等正常的管教方式,被家长上纲上线,开口就是不尊重学生,伤了自尊,造成了心理伤害。更有甚者,学生成绩差,那就是老师偏心,没有平等对待学生,又是老师的不尊重行为......

过去是老师该怎么管就怎么管,家长听老师的,并予以配合。现在好了,教育围绕着学生转,学生的心情直接影响着教育,这还如何进行教育?

所以现很多老师没办法,对学生的问题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是不想管是不敢管。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心,还有可能遭到家长的谩骂和投诉,吃力不讨好;不管不仅事儿少了,还不会被找麻烦,何乐而不为?

但对更多负责任的老师来说,对教育摆烂自己心里过不去,被骂了只能憋着委屈,继续管理。明明认真负责应该是好事,在老师这儿结果却成了自讨苦吃,教育做到这一步,怎么可能教出好的学生?

学生之所以是学生,正是因为三观未形成、是非观、心智都不健全,所以需要成年人专门予以教育和引导,使之成为符合社会的一份子。

在溺爱和过度保护下,孩子确实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尊重,但也出现了过去极少见的问题学生、熊孩子。

2019年,大连市一名14岁男孩将一名11岁正读五年级的女孩邀请至家中玩耍,男孩提出想与女孩发生关系遭到拒绝,恼羞成怒的男孩遂用刀连砍女孩7刀,造成女孩当场死亡,并抛尸灌木丛。



因为酒后矛盾,郭某和陈某对黄某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便伙同其他8名未成年人将黄某杀害,随后抛尸象山区翠竹路。同案犯中,最小的年仅14岁。



2019年1月1,湖南娄底一中学一名12岁男孩被13岁同班同学杀死,原因仅仅是踢足球时不小心踢到了肚子产生了争执。



2018年,湖南衡阳13岁男孩因家庭纠纷用锤子先后将其母亲谭某某、父亲罗某某锤伤后,逃逸现场,被害人因伤势过重死亡,均不幸死亡。



......

这些案件中,不可否认存在家庭本身教育问题,比如家庭暴力等,但普遍反映出的是,很多案件的发生仅仅是因为很小的事情,因为在问题孩子的心中,习惯了家人事事尊重自己、重视自己的状态,所以一旦有一点让自己不好的行为,那么下意识就会觉得是别人不尊重自己,是别人的问题。

但学生不明白的是:他所以为的尊重不是真正的尊重,而是家人的宠爱。他以为的常态,是只有家人才会给予的优待,无法适应社会是必然的。

  

学生需要引导和管教


作为未成年人,是非、好坏都不明的年纪,面对社会,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从恶比从善更容易。遵守规矩、尊重人权利并非天生就会,相反利己主义才是本能。

所以,打着尊重孩子的名义进行肆无忌惮的溺爱,会让未成年人无视规则、漠视他人,难以融入社会群体,对社会甚至产生破坏性。

尊重和理解是要成年人摒弃几千年来,“父为子纲”,不在意孩子感受完全听命家长的思想,让孩子的快乐和痛苦能够被听到。

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更能接受的方式,和适合孩子自身的教育内容,让未成年人能够健康成人的同时,也拥有了该年龄段应有的快乐,这才是尊重和理解的意义所在。

  

对于批评教育不要过度敏感


所以,控制自己过度保护孩子的思想,正确看待尊重和理解,平衡爱和管教之间的关系,是家长必须学会的重要内容。

当孩子进入学校,成为了学生,那么家长就必须收回自己全方位保护孩子的手,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学生融入社会的试炼场。

进入学校就意味着把对孩子的管教权托付给了老师,家长仍应关注学生的状况,是否被无良老师伤害,是否遭遇校园暴力。但在这些极端恶行之外,其他正常范围内的管理,家长无需过度敏感。

上课不听讲被老师谈话,做错事被老师批评,适度的留堂、罚站等惩罚行为都是正常的管教行为。这是管教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在一点点的小事中建立起强大的内心。

学生在成年后面对社会,才能正确看待挫折、批评和困难的存在,能以良好的心态面对一切问题。

所以,打骂教育不应该推崇,但适度的惩罚和常规的管教都是必须的,家长配合老师教育孩子守规矩,才能让孩子虚心接受教育,健康长大成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