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苦与乐”升格写作
慧娇
原题再现
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孔子在《论语·雍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主张以学为乐,好学不倦的学习态度。陶行知也强调: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体,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
材料二:《增广贤文》有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告诉我们学习要以“苦”为舟。清代名人阮元也说: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这样看来,学习是免不了要吃苦的。
以上材料涉及学习的“苦”与“乐”,你读后有什么想法和认识?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习作过程展示
初稿
苦乐为舟,横渡学海(初稿)
作者:王泽政
西谚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广贤文》又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茫茫无垠,是苦是乐,似乎未有并论。然而,在我看来,学习从来不是简单的苦与乐儿,因下苦功夫,又于苦中探寻学习之乐,以苦乐为中方,是横渡学海之正途。
以苦为桨,稳渡学海。“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下苦功夫”,学习从来不是容易的事,唯有夜以继日长伏案前,不惧夏暑冬严,一头扎入学海中,噎过苦与痛,才能够有一番成就。汉赋名家左思对壁苦学十余载,终成《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太史公司马迁,忍辱负重半生,方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等百千学子亦如是,若学习没有被汗水与泪水浇灌过,又如何开出明艳的花?舍弃不必要的娱乐,转身拥抱学习吧!夜以继日相处的书桌,手上握笔长出的茧,它们会给你名为知识的答案。在无尽的学海中,以苦为桨吧!一点又一点,渡向知识的远方。
以乐为帆,乘风远航。都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在学习中寻乐,从来都是一门高雅的哲学。陈望道啃着沾满墨汁的粽子翻译《共产党宣言》时,心中一定洋溢着追求理想的狂喜与探索知识的欢欣吧!李白挥笔写下“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时,心中定然充满诗成的喜悦与奔流的自信吧。善于苦中作乐,以学为乐,是名人大家们的一大共性。试想,倘若无边的学海即无边的苦海,谁不心生胆怯,望而却步?肯下苦功,固然是学习之根本,但善于从苦中寻乐,以学为乐,才是支撑我们渡过学海、收获知识的最强力的帮手。收获知识的满足感,攻克难题的成就感,正是这些点滴的“乐”,成为渡过学海路上的风帆,方助我们“乘长风破万里浪”。
无尽的学海啊!每个人都在其中,踽踽独行着。需得苦为长桨,一点点尝尽奋斗路上的酸楚;又需以乐为云帆,一点点感受学习路上的欢欣。这苦与乐,只能由自己品尝。诸君,以苦乐为舟,横渡无垠学海,拥抱知识吧!他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二稿
苦乐为舟,横渡学海(二稿)
作者:王泽政
西谚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广贤文》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海浩茫无垠,是苦是乐,似乎未有定论。然而在我看来,学习从不是简单的苦与乐,而是要下得苦功夫,又善于在苦中探寻学习之乐,以苦乐为舟,方是横渡无边学海之正途。
以苦为桨,稳渡学海。“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下苦功夫”,学习从来非易事,唯有不惧夏暑冬严,静心长伏案前,一头扎入学海,噎过苦与痛,方能有一番成就。汉赋名家左思面壁苦学十余载,一朝成文《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相声大师侯宝林顶风冒雪誊抄《谑浪》半月有余,不辞劳苦,终成相声之“瑰丽国宝”。于我等高中学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若学习没有被苦的汗水与痛的泪水浇灌过,又如何开出明艳的花?请诸位高中学子拥抱学习之苦吧,日夜相伴的书桌,握笔长出的茧子,不会辜负你流过的泪与汗,须知,唯有以苦为桨,方能在无尽的学海中,一点又一点,稳稳地渡向远方。
以乐为帆,乘风远航。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从来都是一门高雅的哲学。陈望道啃着沾满墨汁的粽子研习《共产党宣言》时,心中一定洋溢着探索知识的狂喜与追求真理的欢欣吧?居里夫人在灯光昏黄的实验室中欣赏无数失败的结晶,那一粒微蓝的镭时,心中一定奔流着克服困难的喜悦与对科学崇高的爱吧?李太白在江畔高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成诗的喜悦与汪洋的自信吧?善于以学习为乐,是名人大家们的一大共性。在探索中收获喜悦,在克服中收获快乐,在成功中收获满足。这些点滴的乐,正是我们学习最恒久、最强大的动力。诸位,请以乐为帆吧,在浩荡学海中,乘长风破万里浪!
苦乐为舟,横渡学海。诚然,学习并无界限分明的苦与乐苦。苦为基石,乐为动力,相辅相成,无法分割。唯有肯下苦功夫,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在痛苦钳住我们的咽喉时,苦中作乐,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朋友们,以苦乐为舟吧,敢下苦功夫,品个中欢乐,在苦中寻找乐趣,才是横渡苦海的正途啊。
元稹有诗:“古来苦乐自相倚,近于掌上之十指。”吾等高中学子,面对新时代的重任,自当以苦为长桨,尝尽奋斗路上的酸楚;又需以乐为云帆,感受学习路上的欢欣。以苦乐为舟,横渡无垠学海,拥抱知识吧!它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图片
图片
定稿
快乐作文
图片
图片
图片
苦乐为舟,横渡学海(三稿)
作者:王泽政 指导教师:王慧娇
西谚有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广贤文》有云:“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引)学海浩茫无垠,是苦是乐,似乎未有定论。然而在我看来,(任务意识)学习从不是简单的苦与乐,而是要下得苦功夫,又善于在苦中探寻学习之乐,以苦乐为舟,方是横渡无边学海之正途。(抛观点)
(段落点评:开篇引材料,抛观点,一气呵成,任务意识相当强,入题较快。)
以苦为桨,稳渡学海。“(分论点一)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下苦功夫”,(引)学习从来非易事,唯有不惧夏暑冬严,静心长伏案前,一头扎入学海,噎过苦与痛,方能有一番成就。(议)汉赋名家左思面壁苦学十余载,一朝成文《三都赋》,一时洛阳纸贵;相声大师侯宝林顶风冒雪誊抄《谑浪》半月有余,不辞劳苦,终成相声之“瑰丽国宝”。于我等高中学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若学习没有被苦的汗水与痛的泪水浇灌过,又如何开出明艳的花?(联)请诸位高中学子拥抱学习之苦吧,日夜相伴的书桌,握笔长出的茧子,不会辜负你流过的泪与汗,须知,唯有以苦为桨,方能在无尽的学海中,一点又一点,稳稳地渡向远方。(结)
(段落点评:
本段采用“引、议、联、结”式对学习吃苦的必要性进行论证,结构严谨,论证严密。选材上,从初稿的“左思”、“司马迁”“我们”到定稿的“左思”和“侯宝林”“我们”,体现了小作者在事例编排上的逻辑思路——由古及今。此外,小作者还对初稿中个别不太连贯的语言进行了再升格,使整个段落表达流畅自然,更具说服力。)
以乐为帆,乘风远航。(分论点二)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引)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从来都是一门高雅的哲学。(议)陈望道啃着沾满墨汁的粽子研习《共产党宣言》时,心中一定洋溢着探索知识的狂喜与追求真理的欢欣吧?宋濂访师求学归来拖着皲裂僵劲不能动的四肢时,心中一定奔流着战胜风雪的喜悦与求贤访能得满足吧?李太白在江畔高吟“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时,心中一定充满了成诗的喜悦与汪洋的自信吧?善于以学习为乐,是名人大家们的一大共性。(联)在探索中收获喜悦,在克服中收获快乐,在成功中收获满足。这些点滴的乐,正是我们学习最恒久、最强大的动力。诸位,请以乐为帆吧,在浩荡学海中,乘长风破万里浪!(结)
(段落点评:本段延续了上段的结构形式,具体论证了“学习也有乐”的观点。选材上,颇费心思:从初稿的“陈望道”“李白”,到二稿的“陈望道”“居里夫人”“李白”,到三稿的“陈望道”“宋濂”“李白”,体现了小作者对“乐”的内涵客观全面的思考。旁征博引,排比加持,整段议论说理一气呵成,酣畅淋漓。)
苦乐为舟,横渡学海。(分论点三)诚然,学习并无界限分明的苦与乐。苦为基石,乐为动力,相辅相成,无法分割。唯有肯下苦功夫,才能“守得云开见月明”。但在痛苦钳住我们的咽喉时,苦中作乐,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朋友们,以苦乐为舟吧,敢下苦功夫,品个中欢乐,在苦中寻找乐趣,才是横渡苦海的正途啊。
(段落点评:
本段是关于学习中“苦”“乐”关系的阐述段,比喻、比拟等修辞的使用使论证更具生动性和形象性。较之初稿,多了关系阐述段,无疑也加入了思辨的元素,使议论走向深刻。)
元稹有诗:“古来苦乐自相倚,近于掌上之十指。”吾等高中学子,面对新时代的重任,自当以苦为长桨,尝尽奋斗路上的酸楚;又需以乐为云帆,感受学习路上的欢欣。以苦乐为舟,横渡无垠学海,拥抱知识,修炼智慧,它会给你想要的答案!
(段落点评:
结尾引用元稹诗句点睛,再次强调“苦”“乐”相依的道理,并在呼告中再次点题。较之初稿,定稿尾段的身份意识更强,语言表达更为凝练流畅。)
加载中,请稍候......